楼主: charles

[评论随笔]餐桌上植物史(五谷、蔬菜、水果篇)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2:02:43 |显示全部楼层
水果系列十四 柑橘三姐妹——橘柑、橙、柚
  (一)、橘、柑
  我现在暂时在宜昌附近工作,这里多种橘树。暖春时节,橘花开放,其色洁白,郁郁芳香。初夏橘树长出小小橘子来,有的就如人拇指大,精巧灵致,特别惹人喜爱。初霜刚染深秋红叶的时候,橘子成熟了,橙红色果子遮掩在绿叶间。唐朝诗人张彤为此写到:“凌霜远涉太湖深,双卷朱旗望橘林。 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
  
  橘子味美多汁,酸甜可口,自古就受到人们喜爱。南宋诗人叶适颇知柑橘的独特风味,写出了“蜜满房中金作皮,人家短日挂疏篱”的诗句,让人亲身体味了那种垂涎欲滴的感觉。
  
  柑与橘在植物分类上属于很相近的一类,它们共同一点就是皮十分容易的剥离。柑类,比如说芦柑味道比较甜些,形状稍扁。橘没有柑那么扁,一般都有一些酸味。
  
  中国种植柑橘树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候,橘子就列为王室重要的贡品。春秋战国时楚国多植橘树,楚地广阔,橘树遍布其地。楚国大文学家屈原曾作《橘颂》,其中写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中意思:“天地孕育的四季常绿橘树,天生就适合生长在这方水土。天地赐命你永不迁徙,你永生在南楚”。屈原在这首楚辞里名为再三赞颂了橘树的美丽,其实是为了抒发自己爱国的情怀,还有那完美的志趣。
  
  屈原还给予橘树高风亮节,为此他写道:“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意思是:橘子你外表颜色清纯,内瓤晶莹,正如堪当大任的君子。屈原在诗表道了自己愿做品行高洁之人,不愿与污浊的世俗为伍。在他眼里鱼腹是最清白的,最后他投身于汨罗江,以果鱼腹,表达了自己的清白,
  
  张九龄曾为唐玄宗时的丞相。由于他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指出官员劣迹,被口蜜心剑的李林甫忌恨,李献谗言,致使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在荆州他看到过冬不凋的橘树,想起屈原的《橘颂》,于是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其中写道“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在这首诗中,诗人说道:“南国的橘树,冬天依然绿树葱葱,南方天气温暖,但它的心依然是冰清玉洁。可以把橘子送给远方的客人,但是道路险阻,难以送到。这表白了他坚贞不屈,不与权奸同流合污的优秀品质,同时又流露出了自己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悲愤情绪。
  
  同样北宋的苏轼在被贬岭南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勉励将要应考海南举人郑清叟,他写下《赠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这样说,一个是激励郑清叟有个美好的成果,就如橘子丰收秋天那样。再一个用橘以喻自己胸怀。后来郑清叟在苏轼教导下,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唐时柳宗元同样被贬南国,他有着充裕的闲暇时间。于是他种植不少的柑橘。看到橘树结出累累果实,他写道:“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几岁花开闹雪喷,何人摘食见垂珠”,柑橘树的婀娜多姿以及味美芬芳,为诗人找到了喜悦和远离世俗的乐土。
  
   古人很重视橘树,《襄阳记》记载汉襄阳太守李衡在武陵沙洲上种植了上千棵。临终时候他告诉儿子说:“我在在沙洲上种植了千棵橘树,我就算不给你留下任何遗产,它也足够你富足一时。
  
  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专门种植橘树的农户,称为橘籍。南朝梁任防在《述异记》说:“越多橘袖,岁多橘税,谓之橙橘户,亦曰橘籍。”橘籍产生在吴越之地,它是专门种植橘园的农户,每年向政府上缴不菲的特产税——橘税,故当时被称为橘籍。
  
  橘园在南方往往是财富的象征。直到近代南方仍有不少地方的大户在嫁女时把橘园作为陪嫁的资产,而无橘园的穷人家也要带上一些橘树苗。
  
   在古时能吃到甜美橘子对于穷人是一件难事。东汉末年,江南的陆绩刚刚六岁,其家贫困。有一次参加了袁术的宴会。宴会上呈上刚刚采摘的橘子,陆绩偷偷的藏了三枚橘子在怀里。在辞别袁术的时候,怀里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说:“陆郎作为宾客怎么怀里还藏着橘子。”陆绩跪倒在地说:“打算回家把它给母亲。”袁术赞叹他孝顺,赏赐了不少东西给他。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只身渡江到江东,一开始就遇到江东群儒的文战。诸葛亮从容以对,舌战群儒,他讽刺陆绩道:“"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其实陆绩这样做是完全处于一片孝心。诸葛亮以此讽讥,并不高明。
  
   唐代诗人岑参送朋友回家拜望家人时写道:“送尔姑苏客,沧波秋正凉。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岑参就用到了陆绩怀橘的典故,表达人们对母亲的思念。
  
   橘树高雅,被古人赋予了多种情感。味道鲜美更赢得人们迷恋。种橘,品橘已成一种风尚,唐朝徐晶就作诗道:“人家多种橘,风土爱弹琴。”
  
  橘的俗体字桔,木旁有个吉字,且桔与“吉”的字音相近。它在民间就有“吉祥如意”、“吉庆平安”之象征,每逢春节,人们特意用桔、柏枝、柿果做成拼盘,意为百(柏)事(柿)大吉(桔)。人们新年还把金橘盆景置于案头,以之象征吉祥如意,预兆一年顺遂。民间还认为,金橘兆发财,四季橘祝四季平安,朱砂红橘挂在床前,祈“吉星拱照。我在广州时候,过年的时候,金橘盆景就卖的特别火,批发市场上生意好的时候一日卖上万盆很轻松。这可见人们对橘的厚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2:02:55 |显示全部楼层
(二)、橙子
  橙子和柑橘是近亲,它形状形状比较圆些。皮比较难剥。果肉呈淡黄色。橙子味道一般比较酸些(当然现在还有比较甜的甜橙)。有些北方人把橙子和橘子分不清,看到橙子也叫橘子,它们虽然相近,但还是有区别的。
  
  橙子皮难剥,却引来一个香艳的故事。北宋周邦彦有一首词《少年游•感旧》:“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橙子用手难直接剥开,于是用上锋利的并州水果刀(并州产好刀,杜甫道:“焉得并州快剪刀”)那时橙子都比较酸些,为了增加甜度,剥开橙子给上面撒些盐,正如俗语说的:“要想甜,加把盐。” 浙江产盐雪白,更衬托的橘子的精美。女子手指纤细把新鲜的橙子破开。床榻上围着华美的帐幕,带着人身上的暖温。兽型的香炉飘出烟,烟中带清香气味。让帐幕中充满蒙胧。一对情人,相对而坐,互相的吹笙,吹出美妙的音乐。接下来本来是男女情事,但是作者认为可能是少儿不宜。于是加上省略号,笔头一转,转向下一情节。
  
  已是半夜,月亮星稀。二人相拥而卧,女子低声问到:“这么晚了,你回去也没处借宿。现在已经是三更了,深秋天寒,也许万一会着凉;霜又很浓,马儿会打滑。你看现在街上都没有人,多危险啊。我心儿真的放心不下,你现在就别走了。
  
  这首诗里的女子,心细、手巧(剥橙子剥的好)、机灵、狡猾,以及合乎她身分语言把一个聪慧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南宋张端义《贵耳集》上说:“民间传说,这词和宋徽宗、周邦彦与李师师之间的艳事有关。
  
   故事说的是:李师师受到宋徽宗宠爱,为此宋徽宗专门设计一条地道从皇宫通到李师师住处,有一天周邦彦先到,突然宋徽宗也来了。于是周邦彦只好躲在床底下。在床下,周邦彦听到下面的情形,徽宗带了一颗橙子,说是江南刚刚进贡过来。李师师剥开橙子,两人分食之。并且二人谈论音乐,风流一时。这个情形就被周邦彦写进词里(周邦彦怎么不嫉妒?)。
  
  后来李师师把这首词唱给徽宗听,徽宗问是谁写的,李师师没注意,随口说出是周邦彦。徽宗大怒让蔡京给周邦彦安上罪名,逐出京城。李师师前去给周送行,回来时,徽宗问师师何去?师师说:“送邦彦去了。”徽宗问有词否,如有,让师师唱出。听到师师唱完邦彦词后,徽宗很受感动,并知师师并不想让邦彦走,于是就撤回命令,留下邦彦。
  
  这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并不可信。张端义就在后面写下按语:此系当年传闻,不足为信。”
  但邦彦和师师关系的确密切,二人有着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宋人笔记中就多有记载,邦彦朋友也记有二人之事,可见虽然橙子故事虽不可信,但二人关系应该是事实。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破汴梁,俘徽、钦二宗。金人素闻师师美貌,把她献于主帅。主帅欲占之,师师不从吞金簪自杀,后被慈云观尼姑救活。后来师师流落南方,遇到邦彦,二人想起旧情,忍不住眼泪纵横。《耆旧续闻》中还说“师师欲委身而未能也”,是因为周妻说师师是烟花女子,死活不依。自此师师与邦彦从此分别,天地茫茫再未相见。
  
  李师师后来住居在江浙一带,一日收到邦彦手书一封,拆看一见,是一首充满哀情的词《解连环》,词中言到:
  
  “怨怀无诧,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保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浙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言闲语,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连环是我国自有一种游戏,它把一系列金属器件串联在一起,得要很巧妙的手法,才能把它一个个拆开。能解连环,代表着女子的心灵手巧。夕日两情相悦的一对,现在却天各一方。燕子飞去,小楼空空。锁扣撒满尘埃,床上早已凌乱不堪。当年的甜言蜜语,已经成一种思念。现在我周邦彦只能在此生每日对着花儿饮酒,为伊人落泪。
  
  李师师看过泪流不已,泣不成声。不久以后撒手人寰,香魂飘去。
  周邦彦是婉约派代表人物,词委婉动人。橘子能引发这么多故事,真让人感叹。
  
  最初古人是橘橙不分,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才区分了橘和橙。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中国橙子被引入美国,形成了著名的佛州(佛罗里达州)甜橙。
  
  橙子味美多受文人的追捧,人们常用橘绿橙黄比喻美好的时光。橙子成熟之时还是菊花飘香的季节,为此宋代韩元吉在词中写到:“菊美橙香还封酒。欢情似、那时重九。楼上清风,溪头明月,不道沈郎消瘦。”鲜美橙子加上美酒,还有那美丽景色。让人痴醉在此,人怎能不消瘦那?
  
  橙子成熟之时,蟹儿正肥。吴潜写了一首虞美人,词中写到美貌女子在船上等待心上人,无计消愁情形。词中言到:“橙黄蟹熟正当时。想见双溪风月、待人归。”那个人也是,有美人相伴,加上美食,美景这么好的事情。怎么还不来。真是一声叹息,当然如果此人有家世就另当别说。
  
  橙子富含维生素C是不错的美容食品。在国外它销量在柑橘类水果中居第一,其很大一部分被榨成果汁。橙子汁在美国是重要的农业期货产品,它的价格直接影响着美国国内饮料行业的收益。
  
  现在中国也刮起了饮用橙汁之风,成为一种时尚。如有条件最好自己鲜榨橙汁,这样橙子的营养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买橙汁建议大家最好买大厂家的产品。因为好多小厂家是用色素和香精勾兑“橙汁”。大家要多吃橙子,它是绝对的健康食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2:03:07 |显示全部楼层
(三)、柚子
  柚子同样是橘子的近亲,柚子个头很大,皮厚,瓤白而晶莹。柚子有的品种一个可以有好几斤重。柚子上丝络苦味很重,吃的时候得要去除干净。柚子气味清香,味道酸甜,带着一股凉润。深受人们的喜爱。
  
  柚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左右成熟,皮厚十分耐储藏,一般可以存放三个月而不失香味。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故此它还被俗称为“团圆果”。它是中秋节的应景水果。
  
  柚子在中国种植的历史很悠久,远在公元前的周秦时代就有种植,由于它和橘子、橙子区别比较大,所以它没象橘和橙那样被混淆,由于它常常和橘子作为南方献予王室的供品。所以它和橘子常并称在一起,汉代古乐府上就有“橘柚垂华”。吕氏春秋上说:“果之美者.云梦之柚(云梦指的是现在洞庭湖,古人称它为云梦泽)”。《列子•汤问》说:“江南有一种大果树,它名字叫柚,它在冬天依然碧绿,味道酸甜,食其皮上汁水,可以治疗愤气郁结造成的痉挛昏厥”
  
  唐代崔湜写过八月中秋的柚子,诗中说道:“曲渚飏(飏通扬)轻舟,前溪钓晚流。雁翻蒲叶起,鱼拨荇花游。金子悬湘柚,珠房折海榴。幽寻惜未已,清月半西楼。”
  
  诗中描述这样的场面:“江面上小洲使得轻舟弯曲前行,水面旁陆地上有垂钓的人。大雁从水面飞过让蒲叶卷起。鱼儿在荇花中游动,湘南柚子闪耀着金黄色光芒悬在树上,闺楼外折下火红的石榴。可惜幽静中却没有思念的人儿,此时月亮照亮了半边西楼。”这首诗描述了秋日优美景色,含蓄的描述诗人对佳人思念。李清照写的《一剪梅》就有“雁宇回时,月满西楼.”。化用了诗中最后一句,表述大雁返回南方,月亮照亮自己住的住处。却不见夫君,同样表达了对人的思念。
  
  中医认为:“柚子味甘、酸,性寒,有健胃化食、下气消痰等功用”。它也富含维生素C,它和橙一样有着健身美容的功效。柚子受到人们推崇,重要的是柚子的“柚”和庇佑的“佑”同音,柚子即佑子,有着吉祥的含义。南方有的地方人家如有孩子,就送柚子,以求孩子平安有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2:03:34 |显示全部楼层
水果系列十五 甜蜜诱人——枣
  农历八月,天早已不那么燥热。老家院子里传来啪啦啪啦的打枣声。人们长说:““七月十五枣红圈儿,八月十五枣落竿儿”,此时枣已经个个红而饱满,甜如甘蜜。现在枣只是虚挂在树上,用竹竿一划拉树枝,枣就一个个掉落在地上。人们把它们捡起来。等到阳光好的时候,把它们摊铺在院子里,或者房顶上,晒成红艳艳,皱巴巴的大红枣。
  
  关于晒红枣,中国古代诗人有很多描述。唐朝的孟郊与韩愈秋日在一起饮酒联诗,孟郊吟道:“村稚啼禽猩。红皱晒檐瓦,” 这是一幅乡村的画卷,村里孩子在啼闹,房檐上晒着刚刚打下红枣。
  
  与此相同白居易写了一首《闲坐》描述了农家生动的景象:“婆娑放鸡犬,嬉戏任儿童。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人物何相称,居然田舍翁。”秋日里村舍里鸡犬相鸣,儿童嬉闹。我敞开衣服,闲坐在槐树底下乘凉。庭院晒满的红枣,人家问我以何称呼,我说我是田舍的耕种的农夫。”诗人都颇喜农家,因为朝堂上你争我斗,太伤人感情。怎比得上乡下悠然自乐。但是这多是诗人被贬后,自我解脱心里安慰,一但入了朝堂,那奢华的生活让大多人是痴迷的,必定乡间生活过于清淡。真真能做到超脱凡俗人寥寥无几。
  
  枣长被贫民百姓储备用做充饥之物,陆游为此写下一首《自嘲》:“朝餐未破百瓮齑,晚饷犹存两囷枣。舂粳但傋翁作糜,储帛才堪孙裂褓”。陆老先生一天只能吃瓮里腌制咸菜,存着两囷枣以防什么时候断粮,傻老头只能煮粥喝,储存布只够孙儿的小衣服。陆老先生这是在苦中作乐。
  
  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在院子里种了几棵枣树,西邻有一个无依无靠的老妇人经常来院里打枣,捡枣食。杜甫很是可怜,经常挤出一些粮食周济她。他准备搬离此地,就把院子送给自己的亲戚吴郎。刚刚把院子托付给亲戚,侄儿就在院子里扎起了篱笆。杜甫心中难受就写一首诗劝阻侄儿:“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是杜甫含泪劝阻自己侄儿,他告诫侄儿,人家取枣任人家取,没有吃的没有儿女一个妇人,要不是贫困怎会如此。这样做虽是防止外面来人,但你扎上篱笆这太不好。想到妇人穷困和自己坎坷,诗人不由在马上流泪不止。杜甫悲悯怜人,有一颗博大胸怀。正如他所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中国种植枣历史很悠久,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已经广泛种植。《诗•豳风•七月》就写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就是八月是打枣,收枣的季节。春秋战国时候,诸侯王室的庭苑就多种枣树。秦国有一年发生饥荒。丞相应侯就对秦王说:“请把大王家庭苑里收获的枣和栗分发给饥民。”
  
  枣还被人当作毒药媒介。三国时,曹丕刚刚登基为帝,其兄弟曹彰手握兵权。曹丕十分忌惮他的骁勇壮猛。有一次他们就在母亲卞太后住所一起下围棋。曹丕准备了鲜枣,二人一块食用。曹丕之前已经把毒药藏在枣蔕中,自己知道那些没毒,那些有毒。曹丕自己挑没有毒的吃,而曹彰不知道,有毒的,没毒的都吃进去。一会曹彰就中毒发作。卞太后看见后就要水以救曹彰(大量饮水后,让他呕吐,排除毒物)。但是曹丕已经提前下令,毁掉所有的容器。卞太后没有办法只能光着脚跑到井边找水,但是依然没有工具汲水。不久后曹彰就魂归西去。这个故事出之《世说新语》,可信程度令人怀疑。但是曹彰壮年暴亡,的确死的不明不白。
  
  枣自古受到人们欢迎,枣除了鲜食外,常用来做甜点。陕西关中地区,用枣做成甑(zeng)糕,它是用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其色泽鲜艳,红白相间,枣香浓郁,软糯黏甜受到人们特别喜爱。用枣做的甜食很多,如枣粽子、枣年糕、枣花糕、长寿糕等等。
  
  在北京有一种烤枣,,朋友曾经给我带过一些。它用鲜枣烤制,去核,里面放着花生仁。吃起来甜中带着清香,特别好吃。
  北方枣本身甜度大,大多晒成干枣以供食用。南方的枣虽然甜度不大,但适宜做蜜枣。枣还可以做成酒枣,人吃了可以气舒神爽。日常生活中,用红枣饨鸡、鸭、猪脚等,甘美滋补。
  
    河北产一种金丝小枣特别好吃。这种红枣皮薄肉厚,汁多核小,果肉青红色,肉质细而脆,味道甘美,剥开有金黄丝牵连,食之香甜如蜜,故称“金丝小枣”。是生吃枣中的佳品。
  
  枣很有益于身体健康,民间相传有“天天吃三枣,一辈子不见老”,“五谷加小枣,胜似灵芝草”之说。中医认为枣可以养血、益气、安神、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常将枣用于补气补血的药方中。
  
  枣木质地坚硬密实,木纹细密。枣树一般生长很慢,碗口粗的树干,需要长上几十年。枣木虫不易蛀,是制作家具和木雕的良好原料。古人还常用枣木做轮轴,白居易在《杏园中枣树》中就说:“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另外古代刻书多用枣木雕版,凡书籍出版,就常说付之梨枣。
  
  秋风之中,鲜艳的红枣给人大多诱惑,让人垂涎欲滴。宋代吴文英曾经写道:“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瓜果夜深,斜河拟看星度。葱葱便倒离尊,怅遇合、云销萍聚。”这是一位佳人打下新鲜的红枣,等着意中人来。银河横在天空,繁星点点。但相聚总是短暂的,给人留下更多惆怅。最后词写到:“眉妩。问别来、解相思否。”相思愁绪怎能一时消解。以鲜枣款待心中所爱之人,可见枣的诱惑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2:03:56 |显示全部楼层
水果系列十六 梅
  (一)傲雪而立——梅花
  早春,天颇有些寒意。此时正逢正月,新年伊始,大街小巷一片欢腾。梅花在此刻已悄然开放,预兆着春天的来临。梅花秀美,散发着幽幽淡香。如能逢上一场雪,梅花在雪中傲立,素雅至致令人赞叹不已。无怪唐朝崔道融写道:“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中国人观赏梅花历史很悠久,早在西汉皇家园林(上林苑)就种植了不少梅树。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上面说成都街道两旁种植梅花作为行道树。到南北朝时,赏梅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南朝《文选》上就说“今朝梅树下.定有咏花人”。
  
  到了唐朝,虽以牡丹天下之最。但喜爱梅花、咏叹梅花人比比皆是。有人远离故乡,想起家乡梅花。王维为此写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从故乡来的朋友,应该知道家乡事情把。回家的时候看看窗前的梅花是否开放。在此梅花已成了诗人对故乡的寄托。
  
  梅花美丽,在唐朝还编进军中曲调,称为《梅花曲》,其曲优雅,军士多喜。李白就在《从军行》中写道:“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唐朝妇女还流行一种梅花妆,它的样式是在额头上画一圈点,或者画成多瓣梅花状。这是妆法是从南北朝流时传过来,在唐时最流行。相传是南朝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一日在含章殿檐下休息,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印上五朵粉红色花瓣,再也擦不掉。这样子让公主更加娇娆美丽。于是宫女们也流行在额头上粘花瓣。这种妆就成了宫廷日妆,由于梅花不可能四季都有。于是她们在额头画上花瓣样或者用金箔剪成花瓣形贴在额头上。这种装扮在唐朝时传入民间,成了妇女特别喜爱一种装扮。
  
  到了宋代以后,这种妆法就不那么盛行了,但后来只要形容女子艳妆或精致的妆容,就用“梅花妆”一词。
  
  到了宋代梅花更赢得文人们喜爱。咏叹梅花诗词特别多。象王安石的《咏梅》写得就很别致:“墙角数枝梅, 淩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李清照喜爱梅花,她认为诗人写梅花一下笔就落俗,她尝试写了一篇《孤雁儿》,写完后她觉得自己所说并不是妄言。但是我觉得,其作忧愁扰心,柔美动人。并非俗作。词中言到:“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柔美笛声三次吹起,让梅花心儿都惊破。风雨萧萧。让人泪流。吹奏之人远去,只剩下小楼空空。折一枝梅花,不由感叹天上人间没人可以解得心中愁绪。
  
  台湾有一首歌曲叫《梅花三弄》中三弄就化之此词。三弄指的是三段曲声,比如说歌中唱到:“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不过歌中词句太过直白,没有清照词中那样的美感。比如说那句“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
  
  清照晚年时,还写一首《清平乐》咏叹梅花。词中道:“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年年雪花飘落时候,诗人常常给发髻插上梅花,看那梅花在雪中绽放,让人心儿都醉了。今年人在海角天涯,两鬓已生白发,晚上风那么大,今天可能难得看上梅花了。岁月在一天天逝去,在这里我们可以品味那一丝无法言表的忧愁。
  
  明朝女诗人冯小青和梅花也有一段不解之缘。冯小青本是建文帝大臣之女,朱棣以 “靖难”之名夺得天下。杀戮建文臣子。冯小青侥幸逃过一劫。寄居到一个曾与冯父有过一回交往的本家冯员外家。在元宵灯会上识得冯家公子冯通,二人心有灵犀。几日后,杭州城里下了一场春雪。冯小青院里有几树梅花迎雪吐蕊。于是她拿小盆准备收集梅花瓣上收集晶莹的积雪,积攒下来可以烧梅雪茶(红楼梦里妙玉给宝玉他们准备泡茶的水就是梅雪,宝玉说:“他能吃一海茶。“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
  
  这时有着同样爱梅雅好的冯通也来到小院,他也是来看梅花的。二人不期而遇,相对一笑。冯通就开始帮着小青一同拂扫梅花雪。时间飞快,一会就收集了一盆梅花雪。小青就面带羞涩邀请冯通饮梅雪茶。二人品茶,论诗,心儿已融合在一起。
  
  后来冯通告诉父亲,自己想纳小青为妾。由于冯通正妻崔氏无后,于是冯父爽快的答应此事。崔氏对此嫉妒不已,冯通受制于崔氏,冯通很少有机会来冯小青屋中陪她。冯小青就写词表明自己不满,被崔氏发现大怒不已。后来崔氏逼迫小青移居别处,于是冯通看小青机会更少了。
  
  小青住处有一大片宋时文人留下的梅林。又是一年,梅花开放的时候。小青感叹自己人生悲苦凄凉。写下一组悲诗。其中一首言到:“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 人们常说杜鹃啼血。小青血泪早已把轻纱染尽。
  
  秋风瑟瑟,万物凋零。小青已染病沉沉。她写下:“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她开始拒绝服药。她要离开凄苦的人生。她下世不愿再投生为人。愿意化作融在一起相并莲花。去实现自己对爱情梦想。不久以后她香消玉损,年仅十八岁。
  
  相对而比,作为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要幸福一些。她虽然早逝。但最后她是去世在自己所爱之人冒辟疆怀里,不象冯小青那样孤苦的离去。董小宛美丽动人。吴伟业就写了一首诗把她与梅花相比。诗中言到“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问妾家。寻到白堤呼出见,月明残雪映梅花。(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董小宛才色双绝与梅花相映,更加艳丽。无怪吴伟业为之心动。
  
  梅花有这么多故事,正是梅花有着清雅俊逸的风度,不仅文人爱咏颂它,画家也爱画它。梅花之美,美在其傲雪而立。南宋吕本中写得就很绝妙:“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她象征着欢乐、幸福、长寿、顺利、平和。梅花还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文天祥绝食梅岭。史可法遗言“死葬梅花岭”这都是人们对梅花精神引申。梅花之美更在此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2:04:06 |显示全部楼层
水果系列十六 梅
  (二)望梅止渴——梅子
  农历五月,天刚刚有点闷热。天上常常下起蒙蒙细雨。虽然偶尔有时天会放晴一下。但是一切还是潮漉漉的。这就是人们长说梅雨时节。此时正逢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唐代杜甫写道:“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贺铸的《青玉案》更形象描述此时景象:“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绵的细雨给诗人添得许多愁绪。
  
  烟雨蒙胧中,此时梅子并未熟,青中略微带着黄。这时得要把梅子赶快采摘下来。黄梅是卖不了好价钱的。人们一般采都是青梅。因为青梅容易加工成梅的各类产品,如乌梅,梅干等等。
  
  青梅味道很酸。在《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是著名的一回。梅子青青时,曹操想起征张绣望梅止渴的事情来,心中感慨万分。邀刘备前来饮酒。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这回曹操可没有以往狡诈,而是以真诚对待刘备,并显大度风采。到是刘备狡诈得多,借雷声轰鸣为由,掩盖曹操道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吓得勺子掉在地上的失态。这是三国里少有显露曹操光彩之处的地方。
  
  青青梅子还预示爱情来临,《诗经•缥有梅》就深刻的表现这点。
  
  缥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缥(piao)淡青色
  缥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迨(dai)等到,达到
  缥有梅,顷筐乞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首诗我意译一下。
  
  青青的梅子,还有七分就要成熟。追求我的人儿,快挑个好日子向我求婚把。
  青青的梅子,还有三分就要成熟。追求我的人儿,今天就是提亲的好日子。
  青青的梅子,现在成熟了要用筐去装。追求我的人儿,现在我就嫁给你。
  
  青青的梅子被女孩当作爱情寄托。那份直白诉说情感连现代人都为之赞叹。后来诗人就多把青梅和感情融合在一起,不过那多是一种蒙胧的情感。李白就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是描述童年纯真的情感。后来人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来比喻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这份情感该何去何从,是纯洁友谊,还是令人痴迷永恒爱情,那还得要看个人意愿。
  
  梅子还表现了女孩可爱,唐朝韩偓在《偶见》写道:““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一个女孩子荡秋千困了,脱去罗裙休息。为提神要一尊素酒。就着梅子吃,看到客人来了不好意思笑着走开,手拿着梅子站在门口。这首诗生动的描述出女孩的可爱。唐朝施肩吾也用梅子表现了女孩子妩媚:“簇锦攒花斗胜游,万人行处最风流。无端自向春园里,笑摘青梅叫阿侯。” 团花似锦的美丽日子。女孩闯入园中,摘下青梅,笑着对主人叫阿侯。看她婉丽可爱、天真无邪样子主人还能说什么那。
  
  梅在中国历史种植很悠久,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梅子已经作为食品。《尚书》上说:商国王武丁为了请一位叫傅说的人担任他的宰相,说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就是,如果要做汤羹,必须用盐和梅子调味。用来借喻要治理国家必须要有人才辅佐。先古时候还没有真正的醋,人们要吃酸,只好大量使用梅子。
  
  因为梅子并非一年四季都有,于是人们便将梅子即青梅用盐汁渍后,经日晒遂成白梅,再研成末作为酸味调料,以便随时使用。人们把这种调料称作“醯(xi)”。《周礼》中就有“醯人(专门做梅酱的人)”和“醯物(用梅酱调味的东西)”的名称。《左传•昭公二十年》也有“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的记载。在晋朝时,人们发现用粟米可以做醋。醋发明以后,梅子才失去了调味品的地位。
   梅子味酸,惹人垂涎。杨万里在《初夏睡起》写道:“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梅子酸味就是它引人入胜的地方。把它多吃几个酸的人牙都要掉。梅子用处很多,它可以加工制成各种蜜饯和果酱;一些不是梅子产品因为带着酸味,就被挂上梅字,比如说用杏做的雪梅,情人梅。用李子做的西梅。青梅加工制成乌梅供药用和饮料行业。夏天人们常用的酸梅粉就是它的深加工产品。炎炎夏日人们常饮用的酸梅汤,就是用乌梅熬着的。
  
  酸梅汤原来是宫廷御用饮品,后来才传入民间。于是北京城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间熬得),挂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老北京城里的冰是取自什刹海或护城河里然后窖起来)。摊主手持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之声。天热人燥,路人大多口渴难耐,那阵阵铮声勾引着路人,人闻其声已自清凉之感,大有望梅解渴之意。买一碗饮下,冰凉爽口。酸甜怡人。让人暑气顿消。不过现在在洋饮料充斥的市面,很少能见到这样中国自有的饮料。现在人多是用酸梅粉过过瘾而已,但早失去其原汁原味,建议厂家多多开发我们自有的本土饮料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2 08:17 , Processed in 0.04506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