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7|回复: 0

马舞与舞马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7801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9-2-25 22:39:44 |显示全部楼层
“万玉朝宗凤扆,千金率领龙媒。眄鼓凝骄躞蹀,听歌弄影徘徊。”“天鹿遥征卫叔,日龙上借羲和。将共两骖争舞,来随八骏齐歌。”这是唐代诗人张说所咏《舞马词》中的两首,描述了舞马的舞姿,同时这几首词又可以歌唱,也许正是为舞马表演时伴唱而创作的歌词。《舞马词》共有六首,其中一首还有如下诗句:“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表明当时舞马演出的目的,正是为皇帝祝寿。
唐玄宗以他的生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届时还在兴庆宫西南角勤政、花萼两楼前的广场上举行盛大的文艺演出,场面宏伟,“其日未明,金吾引驾骑,北衙四军陈仗,列旗帜,被金甲、短后绣袍。太常卿引雅乐,每部数十人,间以胡夷之技。内闲厩使引戏马,五坊使引象、犀,入场拜舞。宫人数百衣锦绣衣,出帷中,击雷鼓,奏小破阵乐,岁以为常”。关于舞马,《礼乐志》有更详细的记载:“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数十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旧唐书•音乐志》有类似的记载,但舞马的数量不是“百匹”,而是“三十匹”,并知舞马又称为“蹀马”。在《明皇杂录》中,有较两《唐书》更为详尽的记述,说玄宗时曾教舞马四百蹄(亦即百匹)之多,“分为左右部,目为‘某家宠’、‘某家娇’。时塞外亦以善马来贡者,上俾之教习,无不曲尽其妙”。舞马表演时装饰华美,“衣以文绣,络以金银。饰其鬃鬣,间杂珠玉”。正如薛曜《舞马篇》所咏:“咀衔拉铁并权奇,被服雕章何陆离。紫玉鸣珂临宝镫,青丝采络带金羁。”这些马除上引两《唐书》所叙,有时安设三层板床,乘马登床后可在上面旋转如飞。有时又由一个大力士举一榻,让马舞于榻上。更主要的是会按“倾杯乐”的乐曲应节起舞,奋首鼓尾,纵横应节,作各种舞姿,正如薛诗所咏:“随歌鼓而电惊,逐丸剑而飚驰。态聚还急,骄凝骤不移。光敌白日下,气拥绿烟垂。婉转盘跚殊未已,悬空步骤红尘起。”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中描述得更为具体:“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可惜唐代马舞久已失传,光读诗文难于想象当年舞马衔杯的真实情景。直到1970年10月,西安何家村金银器出土,才为人们提供了唐代舞马的生动的形象。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物品都装在两件大瓮之中,共达千余件,其中金银器皿等就多达270件之多,里面的一件鎏金的银质仿皮囊壶,是过去没有发现过的器形特殊的珍贵唐代文物。这件银壶的壶体仿效皮囊的形态,上面有鎏金的提梁。提梁前面是直的小壶口,上面覆盖着鎏金的覆莲纹盖,还从盖纽引着一条细银链,套连在壶提梁后部。在壶体两侧各锤出舞马衔杯图像,那马后肢曲坐,前肢直挺,全身呈蹲踞姿态,张口衔着一只酒杯。
长鬣覆颈,长尾舞摆,颈上悬结飘于颈后的彩带流苏。马体鎏金,由于是锤凸成像,所以浮出于银白的壶体表面,具有一定的立体感,而且显得分外华美。这马的舞姿正与前引唐诗“屈膝衔杯赴节”、“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的诗句相印证。
何家村的金银器窖藏,出土地点正当唐长安城内兴化坊中部偏西南的部位,据考证埋藏时间约在安史之乱以后,具体地说,或在德宗时期(780-805年)。这批器皿的主人将它们埋入地下,但无从再回来重新掘出享用,致使那精美的舞马图像侥幸地完整保存至今。但玄宗时驯养的那些舞马的命运,则是颇为悲惨的。因为当那位皇帝惊闻“渔阳鼙鼓动地来”之际,仓促逃往蜀地,自然无人顾及内闲厩的舞马。当安禄山攻来时,由于他曾见过舞马表演而心爱之,于是将其中数十匹带回范阳。后来这批马为田承嗣所得,但他并没有见过舞马的场面,全不知这是一些经过特殊训练的马,而将它们与一般战马同养于外栈。有一天军中作乐,马闻乐就随之表演起舞蹈来,没想招致极为悲惨的结局。“乐作,马舞不能自止。厮养辈谓其为妖,拥篲以击之。马谓其舞不中节,抑扬顿挫尚存故态。厩吏以为惧,白承嗣。承嗣命箠之甚酷,马舞益整而鞭挞愈加,终毙于枥下。时人亦有知其舞马者,惧曰暴逆而终不敢言”。残暴无知的统治者就这样打杀了那忠于职守、认真献技的珍贵舞马,足令今人亦感痛惜和不平。

唐玄宗时教练舞马的数量和演技的高超可算是空前之举,但在史籍中早已有舞马的记载。例如在南北朝时,《宋书•谢庄传》曾记刘宋大明元年时“河南献舞马”,当时诏群臣为赋,谢庄即曾写有舞马赋,并且还使他“作舞马歌,令乐府歌之”。又据《艺文类聚》引曹植《献文帝马表》,说曾得大宛紫骍马一匹,“教令司拜,今辄己能,又能行与鼓节相名”。这也许说明三国时期已有可应节的舞马了。令人感兴趣的是,唐代的舞马表演,可能已东传至古代日本,至少关于舞马的图像在日本有所流传,日本天平胜宝八年(756年)六月二十一日《东大寺献物帐》,图2载有“舞马屏风六扇”,“高五尺、广一尺八寸。紫地锦缘,金铜钉,漆木帖,碧绫背,绯衣接扇,黄袋,白练裹”。只可惜在今天正仓院所藏文物中,这六扇屏风似乎并没有能保存下来。但就《东大寺献物帐》所记,确证当时是曾在日本宫廷中使用过绘有舞马的屏风,这又为当时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资料。
提到马舞,顺便还应提到唐代在民间还流行一种以人扮装马形的舞蹈表演。新疆阿斯塔那336号墓出土泥俑中有一件白马舞泥俑,通高12.8厘米,马长13.6厘米。在一匹白马上骑有一个戴黑幞头的绿衣骑者,那匹白马造型奇特,头尾俱全,但躯体下却是四只人足,表明它是由两个人所扮演的(图2)。有人推测这件俑与《乐府杂录》所举戏弄名目中的“弄白马”有关,看来是一种民间流行的化装舞蹈表演,它与前述的宫廷中场面豪华的百马齐舞,形成鲜明的对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1 13:36 , Processed in 0.05109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