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24|回复: 23

至和重宝直读铁母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8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4-12 16:39:17 |显示全部楼层
:10 :1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主题

听众

4188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4-12 16:44:41 |显示全部楼层
熟美啊.........就是大词典上那枚吧???
不知存世几枚啊.......: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90

积分

永久社员

发表于 2007-4-12 17:19:45 |显示全部楼层

CC成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从四品太中大夫

发表于 2007-4-12 17:39:50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从四品太中大夫

发表于 2007-4-12 22:59:00 |显示全部楼层
:2 熟美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20

积分

店主

发表于 2007-4-13 00:56:15 |显示全部楼层
标准的古铜色!
美!~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79

积分

从六品通直郎

发表于 2007-4-13 07:44:19 |显示全部楼层
熟美,难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215

积分

从八品承奉郎

发表于 2007-4-13 12:22:48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712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7-4-13 15:32:47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就这水平,糊弄CC吧,真损到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712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7-4-13 15:36:47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仁宗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6年),铸有元宝、通宝及重宝钱三种。其中至和重宝钱,有折二、折三两种,钱文真书旋读(亦发现有真书直读者)。制作精整,钱体厚重,钱文深峻是至和重宝钱的特点。折二钱多素背,折三钱背文纪地,分别有“坊”(北宋鄜延路坊州鄜监所铸)、“虢”(北宋陕西路虢州朱阳监所铸)、“同”(北宋陕西路同州朱阳监所铸)。折三大钱径3.4厘米,重16克—18克不等,厚达0.4厘米。现今传世或出土的至和重宝钱,大部分为铁母钱,亦发现有折三铁钱和素背铜钱,均属罕见之泉品,尤其是背“坊”、“虢”之铁母铜钱,堪称稀世大珍。   李佐贤在《观古阁续泉说》中云:“至和重宝‘虢’字钱,鲍康所得者,‘和’字在右,海丰吴氏所藏,‘和’字在穿下,‘虢’字均在背穿上。”又袁寒云说:“至和重宝折三背上‘虢’字,宋泉纪地始于此,绝罕见。”清代获藏此珍泉者,仅鲍康一枚,后赠刘燕庭,另一枚海丰吴氏得之。民国仅董康、中村孔固亭(日本)、戴葆庭、张叔驯、陈仁涛等名泉家获藏此珍泉。改革开放后,网上曾见有至和重宝背“虢”折三铁母铜钱露头,只一枚开门,我却难断为真。故此,可见至和重宝背“虢”折三铜品之珍罕。   笔者获藏一枚至和重宝背“虢”大钱。此泉刚到手时,除还依稀可辨背穿上“虢”字外,正面钱文已满覆硬绿,湛蓝铜锈,地衣一层黑褐包浆,全泉俨然一斑驳铜块。不得已整枚放入醋中浸泡几天,过后取出用软刷清净硬锈,方显“至和重宝”面文。只可惜,由于锈蚀过甚,钱文已失深峻,受损近圆钝且平夷,然“至和重宝”四字仍清晰。“重”字旁,右缘已重压而裂,背缘亦有伤,但是,全泉遍蒙黑褐包浆,清洗后仍残留之硬锈,使宋钱名珍一目了然,风范犹存。此泉径3.4厘米,厚0.4厘米,重16.4克,面穿细而背穿阔。由于钱文锈蚀严重令笔画已浑润平夷,但当初是至和重宝背“虢”折三铁母大钱无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3 16:41 , Processed in 0.05346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