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6|回复: 3

这是那个典故 赏盘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9285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1-1-5 12:12:06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那个典故  赏盘  边长22.7厘米宽14.2厘米壁厚0.5厘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11-1-5 22:50:20 |显示全部楼层
倪瓒,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 “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 “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11-1-5 22:50:42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往今来,爱清洁爱到极致的人,恐怕首推元代大画家倪云林。   一天,朋友徐氏来访,适逢倪云林的仆人入山担泉水回来。倪云林用前桶煎茶,后桶洗脚,弄得徐氏莫名其妙,问他原因,他说后面那桶水被童子的屁气弄脏,所以用来洗脚。   徐氏总算又长了一回见识,在此之前,他对此公的洁癖早有耳闻,比如,倪使用的笔砚,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擦洗。庭院里的梧桐树,每天派人挑水洗净,以致梧桐为倪公的洁癖而殉身。   但屁气将水弄脏这一说,徐氏还是觉得新奇,也觉得疑惑,泉源距倪家的路途有5里之遥,又是山路,哪有中途不换肩的道理?两个水桶,又怎能分清哪个为前,哪个为后?   接着徐氏参观并体验了他的高级厕所,倪家的厕所下面有木格,中间塞满鹅毛。大便落下,鹅毛就飘起来覆盖了,一点臭味都没有。   连厕所都如此清雅,徐氏便要求留宿。倪云林怕他不讲卫生,巡视了好几遍,才放心离开,及至他睡下之后,听到徐氏咳嗽了一声,就再也睡不着了,天亮之后,赶紧让人寻找痰迹。仆人们找遍了整座房子一无所获,还是倪自己在树下找到一片颜色稍深的树叶,当作徐氏昨晚的“罪证”,捂着鼻子命仆人拿到三里地外丢掉,并让仆水扛水洗树不止,弄得徐氏十分惭愧,灰溜溜地走了。   不知徐氏是否是结核病患者或者非典患者,倪云林对他的那一口痰保持了如此高的警惕?   徐氏的那一声咳嗽可能只是干咳,更大的可能是他太了解倪云林的洁癖了,痰咳出了也不敢吐在地上,只好狠心咽回去。   倪云林因为爱洁,所以对女色很克制。只有一次看中一位歌伎,把她约来过夜。但又怕她不洁,叫她洗澡。洗完上床,经过严格检验,认为她还不干净,要她再洗,洗来洗去,歌伎怕也洗感冒了,天也洗亮了,他也就作罢。   女人不洁,权贵、金钱在他眼里更是不洁。   起义将领张士诚的三弟张士信,派人送来绢和金币求画。倪云林当场撕绢,说他不能为王门画师。由此得罪了张士信,后来张要杀他,经人说情,就打一顿鞭子。倪云林挨打时一声不吭。后来有人问他:“打得痛,叫一声也好!”倪云林竟说:“一出声,便俗了。”   倪云林不惧暴力,就怕别人利用他的洁癖整他。   所以后来有人抓他去坐牢,就故意把他绑在粪桶的旁边,令他痛不欲生。   就是这样一个视洁如命的人,却是不洁而终。   一说倪云林临终前患痢疾,拉得满床都是,恶臭熏天,无人可以靠近;一说他是被朱元璋扔进粪坑淹死。   这两种死亡的结局对倪云林来说确实很富有戏剧性。但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倪云林的洁癖和孤高,使他得罪了不少人,从而造他的谣,你生前不是爱干净吗?我偏叫你落个肮脏的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9285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1-1-7 17:38:32 |显示全部楼层
xiexie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17 02:31 , Processed in 0.04882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