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7|回复: 2

侯宝林“罢工”斗老板 相声终于同工同酬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正五品中散大夫

发表于 2008-10-24 01:32:53 |显示全部楼层
张寿臣先生曾经说过,“侯宝林对相声有功”,这句话引发了侯宝林之子侯耀华的极大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功劳呢?他几经查访,又和父亲聊天,直到看到父亲写的“回忆录”(片断),侯耀华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有功”之说引发了 侯耀华的兴趣
作为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儿子,侯耀华的演艺人生不能说不受其父亲的影响,但在公众场合,侯耀华一般并不怎么谈起父亲。一是偏见太多,如像侯耀华的演艺才华完全得益于父亲侯宝林,要不是侯宝林的儿子,他也走不到今天,等等。其实,作为侯耀华来说,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他是侯宝林的儿子不假,但除了血缘关系,他的演艺才华,基本上可以说与大师无关;二是提起父亲,侯耀华说他总觉得不安,好像只有说了父亲,才能肯定自己的位置似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侯耀华时时都在刻意回避。在一次随谈中,他就谈起了侯宝林大师鲜为人知的一段往事——
作为一名著名相声演员,在父亲去世后,方成先生曾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句话对父亲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海内外,尤其是大陆演艺界、文艺界,以及民间大量的纪念、研究父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和艺术生涯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
除了感谢、除了自豪、除了发扬光大父亲的艺术精神,作为父亲的儿子,说什么似乎都是多余。只不过,张寿臣先生(继“穷不怕”、“万人迷”之后的又一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的一句话,却引起了我的思索。张寿臣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侯宝林对相声有功”。
乍听起来,无非是一句大白话,可仔细琢磨琢磨,话里却有话。父亲本身就是一相声演员,“有功”是自然的,苛刻一点说,那就是他的工作。而张寿臣先生不说“贡献”不说“发展”等等应当是肯定父亲成就的话,但说了个“有功”,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后来几经查访,又和父亲聊天儿,直到看到父亲写的那些个“回忆录”(片断),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解放前相声艺人 地位极其低下
在解放前的天津有很多曲艺场子。第一流的大场子有燕乐、小梨园、大观园,还有后来的庆云等;第二流的场子有宝和轩、大观楼、玉壶春、玉茗春以及后来的群英等等。
一般的第一流的场子,总有几个著名的演员在那儿撑着。没有这些个台柱子,第一流的场子就撑不起门面;二流的场子和第一流的场子相比,就只有二、三流的演员在那儿演出,而且有规定,一天只准演两场,多了不行。
燕乐当时开设在天津的南市,不在租界;小梨园在当时法租界泰康商场;大观园在当时的法租界天祥市场。虽然小梨园和大观园只有一条马路之隔,但观众不一样。一般住在英租界所谓有“身份”的人,不到大观园去,喜欢到小梨园。为什么呢?他们都觉得小梨园的场子正规,是曲艺场中的正统地方,节目也比较文明。
相对而言,凡能进小梨园演出的演员,在当时天津观众的心目当中,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著名演员,或者就是“大腕儿”了。
大观园的观众大都比较“新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新潮”一类的人,认准了一个大观园,他们也不大到其他地方去。
这个时候,侯宝林已经在燕乐干了好几年,也就是说,他已经是著名的相声演员了。
到了1944年,侯宝林进了小梨园,唱“末二”,另一演员“小彩舞”压“大轴”。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末二”就是倒数第二个节目,“大轴”就是最后一个节目,也叫压轴戏,或者是压台戏。唱“大轴”的行话又叫“攒底”,一般都由有绝活的著名演员来担当。“小彩舞”是著名的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的艺名,按照当时的习惯,一般都是由京韵大鼓“攒底”。
侯宝林到了小梨园不久,“小彩舞”便摔了腿,歇了起来。按照当时的行规,一旦“大轴”演员有意外不能上场,唱“末二”的演员就有责任替“大轴”演员“攒底”。这样,“小彩舞”一歇起来,侯宝林就替她“攒底”儿了。当时,“万人迷”(名李德锡,著名相声艺人)跟刘宝全同台时也是这样。
说到这儿,侯耀华说,这本无可厚非,到现在都这样,只是,那时的曲艺场子又有一个极不合理的规定,“末二”和“大轴”的收入悬殊很大。比如刘宝全唱“大轴”每月的薪金是600元,另外还有菜金补贴什么的,按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看不见的“灰色收入”;而说相声的“末二”可就惨了,每月只有200元上下的收入,从来就这样,也不知道谁定的。
随后,侯耀华说,他琢磨了一下,这可能跟当时的阔人们附庸风雅有关。只要这些阔人们一高兴,他们就能捧红个角儿。所以,和其他演员比起来,京戏演员的地位最高。这地位一高,收入也就多;收入一高,也就可以和阔人们交朋友了,而朋友一多,也就有很多阔人“票友”。比如清末年间,就有很多满族子弟喜欢“玩票”。
相对于京戏而言,相声虽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秦汉俳优、唐朝参军戏,直到清朝大约同治或再早一些年间,即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种表演方式。但由于表演者多是贫苦的艺人,表演的目的又是供人发笑而借以谋生,所以也叫“卖艺”。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当作商品出卖的,逗笑赚钱,说不上所谓的艺术表演。所以,曲艺也就叫“杂耍”或者“玩艺儿”。
当时有的相声内容低俗,有些“艺人”为了赚钱自个儿不把自己当人看,相声本身生存的空间,也就在贩夫走卒之间。久而久之,即使是颇有名声也知书达理的艺人演出,也只能划地为场,“撂地”演出。
后来,慢慢才有一些著名的相声演员可以登台演出。比如早期艺名为“穷不怕”的著名相声演员朱绍文,据有关资料记载,他“腹有诗书”、“品识高尚”,是个落魄的大知识分子;还有张寿臣老先生,从他改编的相声段子(如《珍珠翡翠白玉汤》、《连升三级》)来看,他的文化根底也实在不低。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学识高深的艺人的加入,相声也才从“撂地”摆摊进入茶馆、场子,可以登台表演了。自然,能登台表演的也是艺人中的佼佼者,比如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坤等老先生。
但是,能登台演出却并不意味着相声演员地位的变化,与京戏相比,曲艺界的票友也没几个。清朝末年的王府中尚有“拢子”(即王府中单养一批唱曲艺的艺人,他们有自己的用具,叫“拢子”,后就代指这批艺人)存在,到了侯宝林他们这一代,相声的票友就少了。相应的,地位就更加低下,仅从收入来看,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侯宝林据理力争 “罢工”斗老板
侯耀华说,同样的劳动,同样的靠演艺吃饭,怎么就会被人看不起呢?而且那点收入还有明文规定?
正因为有这些规定,我父亲替“小彩舞”攒了两个多月“底”,收入也还是那么多,没有增加一文钱。
仔细想想,这给谁谁都会来气。
后来,因为大观园的“攒底”能力比小梨园“小彩舞”的能力差一些,拉不住观众,这下老板就想了,要想拉观众,就得配一个硬一点儿、有号召力的“末二”。想来想去,就把我父亲调到了大观园(这两家是同一个老板)充当“末二”。
我父亲这一去,情况是有了些变化,可是,不管是谁“攒底”儿,只要我父亲的相声一说完,台下就得走人。有时哪怕是刘宝全唱“攒底”,不等唱完两段,也要走好些人。
说到这儿,其实挺有意思。按照当时的讲究,一台曲艺节目得有“四梁四柱”,要有四个硬一点儿的节目:一档好相声,一个好单弦,前面有一个好的梅花调,或者再加一个王佩臣的乐亭大鼓,这“四梁四柱”配齐了,一流场子的门面也就撑下来了。要少了这些,或者哪一项不行,观众首先就不买账。
这下老板急了。急什么呢?他“四梁四柱”都有,但问题是演“大轴”戏的演员“攒”不住“底”儿。“攒底”不行,少了又不行。
怎么办呢?这老板眼看着没辙了,只有找到侯宝林他们来商量,“你两个给咱们攒底怎样?”
“可以呀。”机会来了,侯宝林答应得特爽快。不过,当老板提出不许他们到其他场子演出时,他马上就提出薪金问题,“钱怎么说呢?”
“钱哪……加100元。”
好像下了半天决心,老板才吐出100元。
可以说是出于多年的不平,侯宝林当时就火了,和老板吵了起来。他说:“凭什么给我们只加100元?京韵大鼓‘攒底’,攒不住也给500元。我们‘攒底’攒得住,你却只给300多元。这是什么道理?”
也难怪父亲跟老板吵,侯耀华接着说,据父亲后来讲,他们那个时候确实很穷,两人每月才接240元储备票。而“攒底”每月500元,加上场子暗地里送菜金,就挣500多了。他们连赶三个园子演出,还要上一家电台播音,这么忙,这么累,挣点儿钱刚够喂饱肚子,要做件上台穿的衣裳,还得咬紧牙关从嘴里往外抠,根本谈不上富余,更别提积蓄。
现在可好,就加100元,还要“攒底”,还不准到别的园子赶场,能不发火吗?
据父亲讲,他那时确实是心横了,当面就向老板提出,要“攒底”也行,你把这“攒底”的500元加到我们俩身上,给740元,要不,您另请高明。
后来我想,也活该父亲“罢工”成功。
当时正好没有人能“攒底”儿,有名的刘宝全、金万昌、常树田等人先后去世,而“攒底”和“末二”都必须有叫座能力。老板他没地方找这样一个人,就是找来,也不一定能叫座,而天津那时的观众,又恰恰喜欢他们熟悉的演员。
这样,老板没辙了,但又不能随便就屈服,所以,干脆就骂起了街来——“说相声的要比唱京韵大鼓的挣得多?这简直是欺师灭祖!”
你听听,他不把你当人看是正常,你稍微有点儿哪怕是合理的要求,就成了“欺师灭祖”!在这儿,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相声演员地位低下由来已久,更重要的,还是父亲他们的觉悟和反抗精神。要知道,当时才是1944年,解放战争还没拉开序幕哪。
“欺师灭祖”之举 载入相声史册
提起父亲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侯耀华就感到十分自豪。他说,后来虽然老板把父亲他们的行为提到了“欺师灭祖”的高度,但父亲他们没有让步。老板没有办法,不得已将钱加到了460元。
而这段历史,对相声界来说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多年以后当侯耀华和父亲谈起这些往事时,侯宝林不无感慨地说:“相声能够‘攒底’,又能挣‘攒底’的钱,是从我这儿开始的。我废除了曲艺界对待相声演员长期的、不合理的规定。”
这确实是一件大事儿。废除一项长期的、不合理的规定,并不亚于一次局部范围的革命。因为这不仅仅是侯宝林个人的一种追求,也不仅仅只改变了侯宝林一个人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为从事相声这一曲种的艺人们争了一口气,也大大改变了相声这一曲种的社会地位和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从而才进一步使这一市井文化变成了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高雅文化,使这一“杂耍”或者是“玩艺儿”,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所以,张寿臣老先生才言之确凿地说:“侯宝林对相声有功。”
○摘自《中国人》2008年第2期 冬竹 文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发表于 2008-10-24 12:31:5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8863

积分

正五品中散大夫

发表于 2008-10-24 16:12:45 |显示全部楼层
感情侯大师还有这麽一段事,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6 07:11 , Processed in 0.05434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