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68|回复: 6

百家讲堂讲稿.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六)箱柜传奇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5578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3-3 11:08:45 |显示全部楼层
【画外音】柜子在今天我们的眼中实在是个寻常之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但是你可知道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这些柜子它们究竟从何而来?它们从一出生起就是这个样子吗?在它们平凡的外表下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它们的前世今生究竟又有过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究竟又出现过怎样奇形怪状的柜子?迄今为止最大的柜子现在又藏在哪里呢?许许多多的传奇和故事都等待着我们的开启。而今天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就将与您一同打开这貌不惊人的柜子,揭开有关于它们前世今生的秘密,讲述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之箱柜传奇。

【正文】我们这一讲要讲中国人储物的家具,一般来说,我们储物的家具就是柜子。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现存最大的柜子在哪儿呢?是谁做的?我们如果有机会去故宫的话,可以去故宫的坤宁宫看看这对柜子。这对大柜是在乾隆七年,1742年制作完成的,有明确的档案记载。这对柜子有多高呢?有5米2高。那么就像我这么高的人,要踩着肩膀,第三个人能将将够到上沿。如果是骑在脖子上的话叠罗汉,我估计得叠六层,才能拿到上面的东西。这对柜子早期是明代做的后来乾隆下御旨,因为柜子年久失修,所以用花梨木重新做了这么一对。他为了追求原来的效果,就把这对柜子染成了黑色。我们现在坤宁宫是向外展出的,你们透过那个玻璃,能在它的西壁可以看到这一对柜子,二百六十多年以来,这对柜子没有移动过位置,一直放在那里。

家具呢,到了储物这一类呢,它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庋具”。“庋”这个字,今天几乎不用,这个庋是什么意思呢?是收藏的意思。所以庋具就是一个储物的家具。

[字幕:庋具包括:

橱 柜

箱子]

庋具是包括了橱,南方人称之为橱,北方人称之为柜(笔者注:此处讲解不是完全准确,山东方言很少说柜子,说橱比较多)、包括箱,箱子。我们在上隔世纪80年代以前的家庭里,箱子是作为储物最重要的家具,80年代以后箱子的功能就逐渐减低了。我们今天家里置办箱子的就很少了,买的家具很少专门去买一个箱子。但我小的时候,记得我父亲带着我专门去买过箱子,买过一对木箱,90公分的,我有很深的印象。所以当时认为家里很重要的家具是箱子。

“柜”这个字,最早写的是“匮”,《说文》中说:“匮,匣也,俗作柜。”所以它是通假的。这说明早期的柜与盒子区分不大,我们早期的柜和盒子、箱、匣这类的区分不是很大,是很混乱的,不像现在这么清晰。我们说箱就是箱,说柜就是柜。没有这么清晰。

北京的故宫的东侧(图:皇史宬正殿外景)有一个地方叫皇史宬,皇史宬是我们皇家藏书、藏圣训的一个重要的地方,是藏国家档案的。所以皇史宬它这个建筑有悖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法则。我们这个传统建筑是木质结构,但这个建筑没有使用一根木头,全部用砖石结构,它是为了防火。它里头有大约这么大的箱子,很多包铜皮鎏金雕龙的大箱子,它叫 “金匮”。它沿用了古意,是上开盖的,上面都是隆起的龙纹,这个我们一般的情况下是看不到金匮的,我们可以买一些书,书里有一些图片,但是你去参观这里是不让进的。金匮的数量,在明代的时候只有19具。就是说国家档案只有19个箱子搁着。到清末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52具。直到今天,今天的金匮的数量依然是这个数量,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文物,一直收藏在那里。

[字幕:明代有19具

清末已达152具]

【画外音】当我们在如此辉煌的皇家档案馆流连的时候,当我们面对着那一箱又一箱厚重的古籍和历史的时候,有人或许不禁要问,千百年之前的先人们究竟怎样创造了柜子、箱子这样可以用来储物的家具呢?

【正文】我们知道有一个很熟的成语,叫“买椟还珠”。(《韩非子" 外储左上》)说的是有人不怎么识货,把差的东西留下了,把好的东西反而还给人家了。那么原文是这样的:“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我们在讲椅子那一讲讲过玫瑰椅。玫瑰早期是玉器,美玉。你注意看它字的偏旁,它是斜玉旁,“玫瑰”两个字都是斜玉旁,比如珊瑚、琥珀、玻璃,早期对这些东西的称谓都是跟玉有关的,跟它的质感有关的。所以玫瑰在这上面说“饰以玫瑰”,是上面镶上漂亮的玉。我们在这里可以注意到一点,就是它的 “柜”和“椟”是同时出现,表明是一种器物。它的原文说“为木兰之柜”, “买其椟而还其珠。”这个“柜”和“椟”是一件东西。

《论语》中还有一个故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故事,这个故事跟和发迹有关,我想和绅的发迹跟这一段《论语》有很密切的关系。有一天皇上出行,和绅是侍卫,侍卫是很容易升官的,因为在皇上身边看谁聪明啊!皇上在他的轿子中阅读边告,边关来的的报告,皇上也日理万机啊!在行进当中在看这个报告,看这个报告说有一个重要的犯人逃跑了,皇上多少有点儿生气,乾隆皇帝随口说出,嘴里就顺便说,随口就说了一句《论语》中的话,他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他说得很清楚,他说,虎是动物,老虎,凶猛的动物逃出了笼子,精美的美玉毁于盒子之中,是谁的过错呢?然后所有的侍卫就听不懂啊,就很诧异,所以大家都互相看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时和绅说了一句,他的原文是:“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他的这句话的原意就是说:看守的人难辞其咎。就是谁看守,谁负责人。皇上一听就高兴了,就问:“你读过《论语》吗?”他说:“我读过。”就这样,他跟皇上就对上话了,从此发迹。这段被记录在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在这本书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笔者注:此处有误。乾隆是出行时发现出行专用的华盖不见了,说的话不是论语的原文,而是改编后的话,马老引的是论语原文)

主题

听众

5578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3-3 11:08:58 |显示全部楼层
【画外音】《论语》里这句“龟玉毁于椟中”的“椟”字就是指类似于盒子一类的东西。但是与“买椟还珠”差不多同一时代的论语》依然没有说明这个“椟”究竟是怎样的一件家具。究竟这个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的“椟”是什么样子呢?

【正文】宋代以后,柜和匣就分清楚了,分得越来越清楚了。宋人戴侗的《六书故》他说“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柜,次为匣,小为椟。”他把他的尺寸都告诉你了,大的是柜子,小一点儿的是为匣,再小一点儿的就是椟。这种箱匣这种盒状的这种储物器在早期的时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容器。人类的文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是容器的标志。瓷器就是一个容器。我们今天想得都很简单,我们随便说喝个水,拿个杯子,吃个饭,拿个碗,都没有想过这些事,甚至洗个盆浴都要有澡盆,对吧?古人是要想这些事的。

容器是我们今天生活中最重要的科技坐标,我们简单说,你洗澡那澡盆都是容器,没有澡盆你没有去坐盆浴呢?对吧?你没有碗,你怎么去吃这碗饭呢?我们平时是不想这些问题的。但是古人要一步一步地前进,所以容器的发明是很重要的一个发明。那么文字它在整个的过程中,一开始的指向是不太明确的,比如我们刚才说的箱、匣、椟、柜,它都比较混乱,但是随着它的文明向前进展,它的名词的作用就会逐渐地显露出来,就会明确地有指向,比如柜,比如箱,它就明确地告诉你什么是柜,什么是箱。

 【画外音】柜子与箱子在乍一想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想到它们的不同。但是它们的不同具体不同在哪里呢?究竟什么样的家具叫做“柜子”,什么样的家具叫做“箱子”呢?

 【正文】对于中国人来说,柜是指有门的,对不对?有门才为柜,那么箱,是有盖,上开盖为箱,横拉门为柜,那么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我们的电冰箱是横拉门的,它为什么叫电冰箱呢?这个问题跟我们过去的文物有关,我们历史上有冰箱,是这个样子,上开盖的,当我们这件家具出现的时候是上开盖,它就叫冰箱,是个箱形,非常明确。电冰箱是1929年发明的,30年代进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就觉得这有什么新鲜的,这不就是一电冰箱吗,因为我们有冰箱,所以电冰箱进来的时候就叫电冰箱了,顺着中国的古代的称谓加了一个字。这就是我们电冰箱名词的来历,如果我们古代没有冰箱的话,那么电冰箱进入中国的时候一定叫电冰柜,问题出现我们现在有冰柜,冰柜倒是一上开盖的,冰柜是因为冰箱在前,名字被它占了,所以被迫把老太太卖冰棍的那个电冰柜就叫成了冰柜,原意应该叫冰箱,对吧?我们考虑中国语言的严谨性,你可以看出来,什么叫柜,什么叫箱,在什么特定情况下,它可能改变它的名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578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3-3 11:09:16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过去的冰箱,夏天哪儿来的冰呢?以去叫“窖冰”,我小时候还在窖冰,我小时候记得在护城河,在北海、后海每到冬天都有人窖冰。所谓“窖冰”,窖是菜窖,储藏的地方,有一个冰窖现在北京有个地方还有冰窖胡同。当时把冰砸下来,三尺见宽,我印象中有个30公分厚,当冰冻三尺的时候有人把冰裁成一块一块的,方砖似的,把它全部运到冰窖里,地下挖下去得有十米,储藏在里头。到了夏天开始卖冰。我小时候我还有印象,卖冰,冰拿出来以后,都特别高兴,跑出来摸一摸那光滑的冰,在很炎热的夏天,那时候你们要知道,我们没有空调,几乎没有电扇,很少的人家里有电扇。到夏天,都暑热难耐的时候时,有卖冰,那个冰对人的诱惑是非常非常大的。那么这个冰到了有钱人家里就搁在冰箱里。这个冰箱是有屉的,里头是有金属胆的,一般都是锡胆,用锡做的胆,把冰搁在里头,把事物搁在上面,甚至饮料可以物搁在上面,那时候能够享受这种冰镇的食物,是非常幸福的事。不像我们今天,今天觉得很随意,谁家都有电冰箱了,那时候是没有的。

【画外音】当我们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非常清晰地明白了什么是箱子,什么是柜子之后,我们会有新的疑问:对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柜子来说,它们之间会不会还有什么不同呢?

【正文】一般是有两种,一种是带门的,一种是架格的,不带门的。那么不带门的跟带门的比较起来,好处是什么呢?那就是取东西方便,我就顺手就可以拿了。那储物的东西呢,一定要开开门。但是储物又有一个好处,它可以不顾零乱,可以防尘,它有很多好处。

南方人跟北方人在柜子上面的名称有些区别。南方人一般愿意叫橱,北方人愿意叫柜。 “橱”最早是跟厨房有关,是用来储存食物的家具。它就是橱,“厨房的“厨”,加上“木”字边,就是这个橱。最早的橱是用来储食物的。所以南方经常有那种窗棂状的,一棂一棂的,它大约是这个样子,是透气的,它里头搁了食物以后,不会变馊。南方人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鸡笼橱”。它不光是透气,还透视,你可以看见里面,所以它很早就被挪为书柜。因为你们知道,我们今天讲的书柜一般都是透明的,为什么透明呢?都透明,为什么呢?是因为我容易找到里面的书,我尽管有个玻璃门,我想找哪个书的时候,我一眼就看见了。那么这个过去的书柜如果是彻底蒙上的时候,你得把它全打开,才能找,不方便,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窗棂状的书柜。

书柜呢,我们查了一下最早的记载,有人为此写过诗,这人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按照古人对他的评价就是他是平易晓畅,非常通俗易懂,所以白居易很多重要的诗歌,我们都是知道的,比如《卖炭翁》、比如《长恨歌》、《琵琶行》。你比如《长恨歌》里有“回头(有误,应为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听明白;《琵琶行》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都是白居易非常脍炙人口的诗句。白居易是一个不怎么浪漫的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所以他很现实。他自个儿做了一个书柜,他就写了个诗,这个诗我想大家一般也没有机会去读,除非是研究诗歌的。他是这么写的,他说:“破柏作书柜,柜牢柏复坚。收贮谁家集,题云白乐天。”他就说,我破开这个柏木,我们将来讲材质的时候会讲到这个柏木的功能,我破开这个柏木,做了一个书柜,这个书柜很结实。那么收藏什么呢?收藏我自个儿的诗集。他说“我生业文字,自幼及老年。前后七十卷,小大三千篇”。他自个儿写了三千篇,他自己把它收拾好了,搁在柜子里。他最后写到,说什么呢?“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他传递了一个信号,他把这些东西都留给他的女儿,留给外孙。这里显然他没有儿子,也没有孙子,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578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3-3 11:09:44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是在唐代算非常长寿的诗人,他活到75岁,香山九老之一。白居易实际上58岁的时候得过一个儿子,取名叫阿崔。他当时非常高兴,老年得子呀!然后他写了一首诗,他说“岂料鬓成雪,方看掌弄珠。”写得非常有意思。他说:我头发都白了,我才看上我掌上这颗明珠,他用“方看掌弄珠”,写得非常形象。他最后对孩子寄予厚望,他说:“何时能反哺,供养白头乌?”乌鸦反哺嘛。他就写了这么一句,不料两年以后,阿崔走了。你们可想而知,白居易当时60了。他就通知所有的亲朋好友时,就说:“欲题崔字泪先垂。”这 “崔”字不能说了,一说就流泪。然后他写的诗,他有这样一句,他说,《哭崔儿》,他写了一首诗“掌珠一颗儿三岁,发雪千茎父六旬”。我都六十岁了,他当时是按虚岁算的,因为过去都是按虚岁,儿3岁,实际上就是2岁,按我们今天的周岁算是2岁,就去了。

这首诗在在他晚年,大约70岁的时候所作的。因为那时他才得了外孙,写了这样一首诗,距今也一千一百多年了。证明一千一百多年以前,我们已经有书柜这样专属的家具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专属家具就是做书柜,为书做的柜子,储物。

那么架格的出现,我们现在可查的资料相对来说都比较晚。《红楼梦》里有很多这样的描写。比如刘姥姥进潇湘馆的时候,看到案上全是笔墨纸砚,看到书架子上全是书,就说想必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其实这是林黛玉的。因为过去在封建社会女孩子读书是很少的,林黛玉说起来还是一个读书的胚子,所以林黛玉的书房让刘姥姥误以为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

[字幕: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红楼梦》第40回] 

那么后来有一种柜子的出现叫亮格柜。“亮”都是通透的意思。亮,通亮,亮格柜。所谓亮格柜,肯定上面有一部分是通亮的,我们可以看一看,是这个样子。上面这个是 “亮格”。更通透一点的,双层的亮格柜。这种柜子有一个很通俗的叫法,叫“万历柜”。万历柜是万历年间非常流行的一种柜样,我们曾经说过中国若干次的收藏热,第一次是北宋,第二次就是晚明。晚明期间的全国收藏热导致万历柜的出现。万历柜上面这一层通透的地方,是为了陈列古董的。古董在宋代的时候一般陈设不是搁在榻上,就是搁在案上,它是平面的,没有把他举起来,还是做平面的一种欣赏。到了晚明的时期,就把古董上升到空间,有空间感了,搁到万历柜上,搁到上面那个亮格里。但是它还是一个平面。这是万历柜的出现。因为万历年间非常流行,所以这柜子就叫万历柜。一般万历柜高度,就是搁亮格这一块的高度比视线略高一点儿,就是你眼睛稍微往上一抬,就看见了。都是这个高度。

我在90年代初的时候,有一个行家给我打电话,说有一对大号的万历柜,你愿不愿意去广州看。我就为这事专程去的广州,因为这个行家跟我说我是比较信的。一般人跟我说,我还不信。他说这柜子有3.2米高,我们知道一个像我这样高的人,伸起手来是2.2米,那么高万里柜,我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往上放东西?太高了,不应该存在,历史上我们也没见过这么大的万历柜。结果,我去到他那仓库一看,确实有一对巨大的万历柜。我就开始寻求它的来源,我说这东西从哪儿来的。他们推测了半天,说这个东西是从苏北地区来的,有可能历史上是一个庙里的,这个庙在解放前就被拆掉了。庙里是可能有巨型柜子的。我在很多寺院里看到过巨型家具,包括大桌子,我们讲桌案一集讲过直径超过2米的方桌,你在百姓家里是碰不到这样的方桌的。这对柜子当时已经被, 50年代就被拆分在两个家里卖。第一个柜子买到的时候是在苏北,第二个柜子买到的时候是在山西,就不知道他们怎么运到山西去的。当两个柜子凑到一起时,天衣无缝,是一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578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3-3 11:09:58 |显示全部楼层
【画外音】除了普通样式的柜子之外,上了年岁的人都应当还记得年轻时候家里摆放过古董的一种家具,叫做多宝格。在许多古装电视剧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但是这个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家具究竟他是从何而来,又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呢?广告之后继续讲述。

【正文】到了清朝康乾:(      ,尤其到了乾隆时期,全国的收藏热再度兴起。而且是非常热的时候,它的多宝格就出现了,多宝格是这个样子,它已经不是只有一个层面了。雍正《十二美人图》上面就有多宝格的形象。我们一般推测多宝格是雍正年间发明的,第三次收藏热达到高峰期的时候发明了这种多宝格。它是用来专门陈设古董的,我刚才说了,专属家具。这个家具不为别的,就为把古董陈设上去。这是清朝为什么多宝格多的原因。
多宝格一般情况下都是对称的。它这儿有一个空间,对面反向也有一空间,它不是一顺的,一般都是对称的,左右对称。这是多宝格的一个特征。一般多宝格都是成对出现的,我们后来尽管看到过很多单只的,都是历史上被拆散的。

多宝格这种家具的出现,它标明了一件事情,标明了社会的富足的一个出现。你看今天就这样的家具就会增加。我们现在很多人家庭面积改善了,就会跑到家具市场买一个古董柜子,不管是真古董,还是假古董,反正搁几件古董上去,就高兴。这是社会富足的一个标志。

我们刚才说的都是一些陈设性的家具,我们还有一种完全储物的家具。这个家具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搁东西。第一种是我们明代最经典的柜子,俗称“面条柜”。是这个样子,上窄下宽,呈“A”字型,所以英文里叫“A型柜”。南方人说得更通俗,叫“大小头”,显然是底下大,上面小,大小头。面条柜的设计是非常精美的一种设计。它利用了物理的重心偏里的这么一个物理特性,这个门是自动关起的。你把门开开以后,你不用关。它因为重心偏里,它会很缓慢地自动关上了,谁要有这种柜子都会觉得很神奇。我曾经给一个美国人演示这个柜子,我说你看我这个柜子,打开以后,一松手,它自动就关上了。那个美国人很惊讶地说:“我儿子终于有治了!我儿子从来不关门。”我们这个非常自动,没有任何动力的情况下它就凭重力就自动关上门了,非常聪明。
这种柜子有非常好的视觉稳定感。它因为下宽上窄,尤其当你离它很近的时候,更有这种感觉。因为我们的柜子,一般人是不注意的,当我们走近它的时候,柜子会由于视差的变化,会变成下窄上宽,不舒服。而这个柜子没有,当你走近的时候,它就变成直的了,这种柜子由于它设计的理念跟人家不同,所以这种柜子是中国古代家具中最贵的柜子,西方人最为追逐的柜子,而我们自己往往有时候会忽视。

面条柜进入了清朝以后,就逐渐减少。我们到了民国,到了现在,没有人再生产这种柜子。到了乾隆的时候,我们的人口翻了两番,是4个亿。房屋没有翻两番。那么面条柜的摆放,它必须是左一个、右一个,它必须拉开,它不能靠在一起。它靠在一起的时候,它就会形成一个倒三角,视觉上这俩柜子靠不到一块去,你看,我们家里有俩家具往一块儿靠的时候,有一点缝就不舒服,都要垫啊,干什么,就一定要把缝弄没了。这个面条柜靠一块儿肯定是一个大倒三角,所以从视觉这个不舒服的角度上讲,对于清朝人来说,他心里不舒服。尤其城市人,城市居住面积更小,那么我们其他一种柜子就诞生了。这种方角柜,上下一般宽,可以靠在一起,大型的储物柜:顶箱柜。这叫顶箱柜。严格说,这叫“顶柜柜”。一个大柜上面顶一个小柜,对吧?说着有点儿不舒服,不怎么舒服。所以就叫“顶箱柜”了。实际上,确实有上面搁一个箱子的。

那么它靠在一起的时候,使它的储物功能扩大到极致,一面墙显得非常富足。这种顶箱柜后来就形成家庭中最重要的财产。比如过去老户里,有钱人家里都是花梨、紫檀;然后大户人家都是樟木、楸木、楠木;到乡下都有榆木,都要做顶箱大柜。我小时候经常看一三轮就拉一个顶箱,足够大,我们见到最大的都3米多。

我在北京的一个老戏剧家家里,看见过一对黄花梨顶箱柜。那是我去他们家,家里的东西都摆着。一对非常漂亮的顶箱柜,在屋子里摆着。当时他的子女说:“我什么都可以卖,就不想卖这对顶箱柜。”我当时说:“我什么都不想买,我就想买这对顶箱柜。”我们俩就撞上了。然后他说:“我这对柜子不能卖。”我说为什么?他说我觉得这对柜子要是卖了,这屋里就塌了。它体量感大嘛,在屋子里占一面墙呢。其实他家好几百件家具,大部分都是桌椅。他就是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它是财产观形成的。我们今天已经不是很在意一个家具在家庭中的财产地位。过去的老人都非常在乎,家具是要传宗接代的。是家里最重要的一个家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578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3-3 11:10:13 |显示全部楼层
【画外音】在人口增长到4亿的清朝,人们在无奈之下设计出了几乎可以藏进一个人的宽大柜子。那么到了当代中国人口增长到13亿的时候,今天的人们究竟又发明过怎样的柜子来应对储藏东西这一难题呢?广告之后继续讲述。

【正文】我们人口增长到13亿的时候,我们在80年代最流行的家具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回想,仔细想想应该是组合柜。那时还有进口的南斯拉夫来的南斯拉夫家具组合柜,排着大队,排好几天大队去买,跟现这块儿拉出来,老婆梳妆打扮;那块儿拉出来,孩子在那儿做作业。我哪儿搁书,哪儿搁衣服,哪儿搁电视,都说得清清楚楚,把整个设计的一面墙严丝合缝。这时候是家具设计到了极限,不考虑美观,不考虑装饰,只考虑实用。这是我们在居住面积最狭小的时候设计出来的家具。我们今天这种家具是卖不掉的,你到家具市场,你说我这个地方全卖组合柜,人都说这什么时候了,谁买这个。我们为什么家具不追求它了呢?因为我们的居住面积在增大,家具的另外一个功能—陈设功能就出现了。我们要始强调它的陈设功能,要强调它的外观。它的实用功能性开始在下降,装饰功能性在上升。多宝格是典型的装饰性家具,就是一装饰,没有什么别的用处,搁俩古董,那古董你也可以不买,对吧?但生活好了,一定要追求这种精神上的享受。它就把这种组合柜这种东西就摒弃了。

社会在进步,你可以通过家具看到社会的一个进步。外破门追求这种古代的家具呢,历史上北京是最多的。北京原来有一个老字号的掌柜的,我去他们家看过。老头儿当时86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我一看,他们家有一对紫檀顶箱大柜,三对黄花梨顶箱大柜,搁在一个楼房里。我当时就觉得怎么会有人有这么丰富的收藏!然后我问他:“您这东西想出让吗?”他说:“我不想出让,我86了,我出让这个已经没有意义了。说我就想留给我四个孩子,一人一对。”我说:“你这四个孩子如果都挑紫檀的怎么办呢?我说你不如分钱。”那么老头儿说:“我不分钱。至于他们怎么挑,我不管了,反正是一人一套。”他就是不卖。到现在也没有卖。

我们北京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很多人看着貌不惊人,家里有价值连城的家具。像这样的家具,在一般的私人家里,就包括过去都是看不到的。不像今天,今天你通过博物馆、通过拍卖会,你都可以有机会去看到。像这样的家具,过去你不进入人家里是看不到的。

【画外音】当我们看完了今天所讲到的各式各样的柜子,在了解了它们的前世今生之后,我们还是有些好奇,向来都会有许多奇思妙想的中国工匠们他们会不会设计出什么特殊的柜子来呢?这些柜子里的特殊成员会有什么我们意想不到的特殊功能呢?

【正文】比如有一种柜子叫“天津柜”,在天津地区特别流行,是一种躺柜。所谓躺柜,一定是横向的。这种柜子过去天津非常多,我那时候一去,人家就说有俩天津贵,都是这种横着的,叫躺柜。

还有一些柜类的储物的东西就比较特殊,我们今天看到的机会非常少。过去这种在北京的老户看到这个是最多的,叫“连三”。仨抽屉连着,“连三”;说那儿有一连三,底下俩门,可以储物。这种家具是西方人最为喜欢的家具,因为这种家具在西方是看不到的。既可以当案,又可以当柜。它实际上是一种条形的柜,可惜这些大部分都毁掉了,能够留到今天的为数并不多,尤其用优良木材做的为数并不多。

那么还有一种很古老,储物方式又特殊的家具,这个跟刚才那个连三有点一样,简单的说叫“连二”。少一个,连二,一个可不能叫“连一”。一个就没有了。那么它底下这个地方叫“闷仓”。打开抽屉可以拿下来,可以在里头放一点东西,放一点秘密的储物,这东西叫“闷仓”。

我原来跟我一个朋友就说:“闷户橱特别有意思,底下有一个闷户,可以藏东西,你们家的细软都全能藏里头。”他就听得两眼放光,就说:“有机会你帮我找一个。”然后有一次机会我就帮他买了这么一个闷户橱。回家了以后,他说:“我把我们家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搁里头了,还没搁满,里头还挺大。”然后事隔几年之后,他哭丧着脸跟我说他们家进小偷了。我说:“小偷翻你的闷仓了?”他说:“没翻,把柜子拿走了。”

我们前面几讲讲了中国家具的基础分类,就是卧具、坐具、承具、庋(guǐ)具。简单的说就是

[字幕:中国家具的基础分类:

卧具、坐具、承具、庋(guǐ)具、杂具。

床榻类,椅凳类,桌案类,柜架类。

这是我们家具的一个基本分类。我们下一讲要讲的是在这四类以外的一些有极为特殊功用的家具。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9-7-3 13:50:13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堂讲稿.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写的不错,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31 17:10 , Processed in 0.05386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