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arles

合掌人生 台湾高僧星云大师人生传记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1-1-17 22:30:46 |显示全部楼层
 生来虽然不是很聪明,但也不是很笨的我,自从受戒失去记忆力以后,感觉人生好像从此没有了未来。现在忽然听到拜观世音菩萨,可以有聪明智慧,一下子又燃起了我的希望。只是当时在丛林古寺里,想要拜观世音菩萨,也没有地方可以拜。因为大雄宝殿除了早晚课的时间以外,不能随便进入,其他的殿堂也都各有堂主。我在学院里,除了一间共享的小礼堂以外,又能到哪里去拜观音菩萨呢?
  所以,之后每到夜深人静,我就偷偷起来到礼堂去,一个人面对观世音菩萨。首先称念:“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称念之后就拜下去,大概留停半分钟,自己垂泪感动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这样,我一边念,一边拜,拜了一拜又一拜。
  礼拜观世音菩萨的灵感很多,听说有人拜到后来,蒙观世音菩萨甘露灌顶,或是摩顶授记。但是很惭愧,这些我都没有。不过,时间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奇异的现象发生了,从此之后我的记忆力忽然好了起来,而且是出奇的好。过去念书,一篇《古文观止》念了二三十次,还是无法背诵,现在只要两三次就会背了。甚至《战国策》《史记》上的短论,未经老师教授,自己看一遍就能记得。至今时隔六十余年,这些文章在我口边,还是能够朗朗上口。
  尤其很幸运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学院派我管理图书馆。那原本是栖霞师范学校所有,因为他们随军队撤退到后方重庆,所以所有的书都留给栖霞佛学院。这么多书,该看哪一本,刚开始我也不懂,不过我很留心注意,看看哪些书经常被老师、学长借出去,等他们还回来,我就拿来看。当中,尤其是乡村师范学校的活页文选,以及各种文艺小说,对我帮助最大。
  坦白地说,我一生经历的各种苦行修行,虽然都能接受,但并不是太喜欢,可是阅读小说,我真是兴味盎然,乐趣无穷。那个时候,举凡《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小五义》《封神榜》《荡寇志》等,我几乎看过一遍就能记住。所以多年以后,偶尔和徒众小参,我就跟大家讲,我说一段《三国演义》给你们听。于是我把“诸葛亮借东风”、“曹孟德败走华容道”等精彩的情节说上一段。因为我说的都是书中的原句,弟子们也都听得目瞪口呆。
  有时我也信手拈来,顺口说上一段《水浒传》。由于我对梁山泊上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名字、绰号、身穿的衣服、手拿的武器,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弟子们对我在年轻时曾经看过的书,至今还记忆这么深刻,都表示佩服不已。
  在我的生命中,有很多事,不得不感谢观世音菩萨跟我的因缘。一直到现在,我对于一些年轻徒众的修行,总认为他们应该要从拜佛开始。因为礼拜可以庄严身心,可以折服我慢、增加谦虚,可以跟佛陀倾吐心事。拜佛时,人虽拜下去了,心里的情感却升华而与佛相应。所谓“鼓声有打则响,钟声有叩则鸣”;人有诚心礼拜,佛怎么会不垂慈感应呢?
  一九八五年,在我开创佛光山十八年后,我卸下住持之任,传位给心平和尚,之后就搭机到美国西来寺。感谢住持慈庄法师为我安排关房,我在西来寺关房开始了“闭关”的生活。
  过去在团体里生活惯了的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大众,每次出门都是一群人,走到哪里坐下来,也是一群人。现在闭关了,偌大的关房里只有我一个人。不过闭关期间正是很好苦修的时候,所以我一样早上四点起床,盥洗后,礼拜、读经,然后经行、写作……只是很惭愧,在关房里的五个月时间,每天我都希望能看到报纸。可见心还是不容易关闭,心像猿猴,心猿意马,不断向外奔驰。为了安心,先要“降伏其心”,因此我想出很多“降伏其心”的办法。例如,佛教的“五停心观”可以对治五盖,“九想观”可以对治贪欲,“九住心”可以勘察自己的心是否安住一处。乃至过去所学过的禅门公案,都一一拿出来实践。所以在五个月的闭关期间,我终于完成了一部《星云禅话》,后来一直在电视上播出,这也是拜闭关所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1-1-17 22:31:00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我一直提倡“禅净双修”,我指导信徒也主张“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禅净双修”。但是我的母亲认为我的“双修”还不够,因此教我一个“十修法门”:“一修人我不计较,二修彼此不比较,三修处事有礼貌,四修见人要微笑,五修吃亏不要紧,六修待人要厚道,七修心内无烦恼,八修口中多说好,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后来我把它编成《十修歌》。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十修,真是佛国净土乐逍遥。
  说到苦行,我一生最感激的,应该就是很多的人事让我有机会修持“忍辱波罗蜜”了。我从小出家,就受到前辈的歧视。因为我没有经过小寺院的基础养成,一下子就进入大丛林里参学,当然陋习、缺点很多,所以学长经常取笑我,例如说我走路不威仪,叫我走来走去,训练我走路,有时一走就是几小时,他们以教我为乐。
  三餐吃饭时,虽然他只是一个小职事,都可以叫我站在身旁,为他添饭、夹菜,我的师兄就是其中一个。他们吃饭时,还不忘揶揄我,一个说:“星云是没有出息的!”一个搭腔说:“哎呀,不可以小看他,他也会像某某人那样聪明!”我师兄则说:“他如果能像某某人那样聪明,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我是被人看轻到如此的地步,但是我一点也不泄气,因为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岂是现在就可以看得出来的?还要十年、二十年以后呢!不过这倒是让我联想到外面的一些境界,就像打棒球,坏球来了,不要接,就不会被三振出局,根本也不需要什么忍耐。
  说到“忍耐”,在我一生中,有好几次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修行的确需要有极大的忍耐力,试举二例:
  第一,在六十年代,台湾佛教没有什么事业可言。当时我想,在我的发心、能力之内,应该可以办一所幼儿园。因此特地派了几个宜兰的青年,鼓励她们到外地接受幼教训练。她们真的前往受训了,我在宜兰也开始筹设幼儿园。一时之间也没有经费,后来就在雷音寺旁,把一个倒垃圾的小池塘填平,想在上面建两间教室。工程进度很慢,因为没有经费,信徒虽也发心帮忙,但还是没有办法加快速度。
  有一天,我接到慈惠、慈容她们受训即将毕业的消息,因此就想幼儿园的工程非要加快不可。这一天我到工地巡视,看到工人在慢慢装潢、修饰,但四周墙壁都没有粉刷。我上前告诉工人:“你们要赶快把墙壁粉刷一下。”
  正当我说此话的时候,有位老太太出现,她大声说:“不可以,我家侄儿松年说,没有钱再买石灰粉刷墙壁了。”我一听,这也是事实,没有钱,怎么能粉刷呢?我觉得她说得很对。
  过几天,我又去查看工程,看到工人在刷墙。我说:“不能刷呀,没有钱啊!”那位老太太又出现了,她说:“我家侄儿松年说,还是要刷一下比较好看。”
  当时我只觉得羞辱、惭愧,我在这里创建幼儿园,你在那里跟我左一句你家松年说,右一句你家松年说;一下子不刷,一下子又要刷,那我算什么呢?但是这个事情又不能发作,想想算了,做了就好,即使是屈辱,既然来了,也要忍气吞声。
  过了几天,我想筹设董事会,准备向政府申请幼儿园备案。这时大家七嘴八舌,说要请社会上的什么名人士绅来担任幼儿园董事,我一概都接受。到了会议这一天,来了十几个人,一位在宜兰高中教书的程郁尊先生负责记录。会议开始,我上台感谢大家出席,就说:“今天来的,都是我们的董事,但现在我们要选出一位董事长。”
  当时我心里在想,我虽然年轻,没有学历、经历,但幼儿园是我倡议创办的,我应该是当然的董事长。但是有一个人忽然冒出来说:“董事长就请张振茂先生来担任。”
  张先生是一位宜兰市公所退休的老人,我一听要请他担任董事长,马上想到,现在幼儿园急于要立案,以便赶在青年回来前开学,由他担任董事长,他能达成这个要求吗?但是既然有人提名他,我就说:“张先生,你已被选为董事长,请你上台主持会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1-1-17 22:31:49 |显示全部楼层
 当张先生慢慢走上讲台,此时在台下记录的程先生忽然站起来,把笔往地上一掼,愤怒退席,边走,口中还骂了一些不好听的话。当时本省的人很多,大家也听不懂他的话。这时刚才提名张先生的郭居士问我:“他说什么呀?”我说:“他说不高兴参加。”又再追问:“为什么呢?”旁边的人就告诉他:“他不高兴由张先生担任董事长,认为应该让法师担任。”郭居士说:“法师任园长就好了!”
  后来他们又经过一番讨论,这位郭居士只好自认错误,对张先生说:“你下台吧,董事长还是请法师担任。”然后对着我说,“法师,请你上台。”
  这一刻,从台下到台上,虽然只有几步路,但是我感觉比现在的海峡两岸还要遥远,实在没有面子,也没有勇气再回到讲台上。只是想到,如果我不上去,董事会没有开成,也就不能完成幼儿园的立案,那么势必延迟开学……
  想到这里,我挣扎着告诉自己,只这几步路都不能忍吗?就是上刀山、下油锅,只要我走过去了,幼儿园的设立就能成功。于是我重新上台,主持会议,终于顺利成立董事会,同时也结束了这场闹剧。这件事之后,我觉得至少给自己增加了十年的修行。
  第二,一九六五年的某天,我接到越南佛教会的通知,要我参加“世界佛教服务社会大会”。之后又接到“中国佛教会”的通知,要我到台北参加“会前会”。我随即买了夜间的火车票,第二天到达台北,直接就到“中国佛教会”开会。
  到了会场,我找个位置坐定后,会议准时开始。理事长白圣法师看到我,第一句话就说:“你也想去吗?你去,我就不去。”
  我一听,即刻就说:“这个团需要老法师领导,老法师要去,我可以不去。”
  白圣法师马上说:“不去,那就请你退席吧!”
  我愣了一下,但随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然后从容、温和地退出会场。
  当我走出会场,“立法委员”莫淡云女士从后面追了出来,问我:“你就这样回去吗?”
  我回答说:“我不回去,做什么呢?”
  于是我又买了一张车票,赶回高雄,已经是黄昏用晚餐的时候了。
  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忍受的场面,尤其我自许是个热血青年,有革新佛教的理想,在顽固的恶势力之前,我是不会低头的。但是因为当天有不少社会贤达与会,我不希望把佛教的“家丑”外扬,所以只有忍下来。我告诉自己:为了佛教,有什么不能忍的呢?
  发生这些事情,每次事后我都感觉,自己的修行又增加了十年,甚至二十年。所以后来我说:一个人能忍受多少屈辱,就能有多少成就!我认为,假如要论苦行,要论修行,并不是禅净礼拜而已,应该在生活里实践六度万行,奉行度众的四摄法,学习四大菩萨的悲智愿行,那么我们才能在人间推行佛教,人间佛教的净土才能实现。
  自此以后,我在推动人间佛教的生活中,一直警告自己,要“把人做好”,要“自觉行佛”。苦行只是自己的密行,不足以向人炫耀,应该从行为上改变自己。要让自己的行住坐卧、食衣住行、语默动静都有佛法。例如,给人欢喜、给人信心、你大我小、你有我无、学习吃亏、认错改过、明理感恩、尊重包容,乃至待人好、不计较、不比较、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口、意都能契合佛法,那才是修行。
  常有人问我,你创建佛光山,以及全世界二百多个寺院道场,甚至西来大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以及美术馆、电视台、报纸等佛教事业,你一个人怎么能做这么多事业,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1-1-17 22:32:10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一生从来没有储钱的习惯,也没有拥有金钱。佛光山的信徒几乎没有人看到过我上街买东西,佛光山的信徒也没有人看我上他们家去喝茶、串门子,佛光山的信徒更没有人听到我向他们化缘。我自己一向奉行“以无为有”,从“无”里面创建一切。但是佛光山承受外面打击最严重的,大概就是说“星云大师很有钱”!实际上这句话应该是:“星云庸碌无能,没有奇异的本领。”但我自许有一个特长,是别人所不及的,那就是所有的金钱,我一概不要。
  近二十年来,偶尔有信徒给我红包,我都叫侍者全部退还给他们。因为我又不买东西,私人也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常住有饭给我吃,有车给我坐,我还要储钱做什么呢?尤其在饮食上,我曾有过对面食的嗜好,但现在已经减退,也是可有可无了。我从小就在丛林里苦修、苦学,过惯了节衣缩食的生活,所以现在佛光山的两菜一汤,对我而言,已经是非常美好,非常满足了。
  我一生没有学过建筑,但会建房子;我没有学过书法,但会写毛笔字;我没有学过文学,但会写文章;我没有受过骈文、韵文的写作训练,但会作词写歌;我不懂外文,但时常与国际人士接触往来。因此,承蒙有些人夸赞我很聪明。
  所谓聪明,是从何而来的呢?如果我真的有一点聪明的话,我想都是从“为人服务”的苦行中修来的。
  当初我创建佛光山,并没有建筑师,都是我与建筑工人蹲在地上,拿着树枝在地上比画,这里要多长,那里要多宽、多高,就这样一栋一栋建了起来。但是,佛光山尽管建了很多客房,经常还是不够给来山的信徒大众挂单。有时候大活动期间,有些法师如煮云法师等人上山,我都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他们,自己睡在人走不到的阳台上。我就想到,朱元璋在当沙弥的时候,有一次皇觉寺的大门已关,他只有睡在外面。他说:“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人生只要欢喜、自在,到处都是净土,哪里一定要什么床铺、座位呢?所以我从开山到现在,没有坐过有抽屉的办公桌,也没有使用过房间钥匙。我不重视物质享受,也不为自己储财;有了钱,都是用来弘法,用来结缘。佛光山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即使是我自己的著作,也是自己付钱买来送人。
  佛光山的长老执事,偶尔会说:“师父,我们到滴水坊喝茶!”说好了是他们请客,但实际上都是我付钱。虽然他们也抢着要结账,不过我都说:“师父与徒弟在一起,没有徒弟付钱的道理。”
  我自认自己是一个自律很高、用心很细的人。到现在我荷包里经常几个月一文不名。也知道没有金钱的苦处,可是早已养成的习惯,就是这种性格。不过事实上,因为我没有钱,因为我不要钱,所以才能“以无为有”,才能“不要而有”。因为如果有钱,人都有贪心,就会把钱存到银行里,就要积聚,就不能创建事业;因为我不要钱,不拥有钱,钱来了,我觉得都是十方信施的。我要把钱用了,才是钱的价值。
  所以,我希望大家知道,修行不在着意于某一种法门,更重要的是,要能培养出一颗笃定踏实的向道之心,以及发起“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提心。修行不是片面的个人解脱,而是全方位的弘法与利生;生活的苦行也不是一时的功课,而是一生的修持。能够懂得“苦行”的意义,那才是“行佛”的宗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1-1-17 22:32:31 |显示全部楼层
“饥饿”是人生至难忍受的痛苦经历。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饥”,一个“饱食终日”的人,当然不知道挣扎在饥饿边缘的人之苦。我们看历代以来,每逢灾荒饥年,广大灾区的民众,因为没有食物果腹,只得吃草皮、树根、观音土等,真是名副其实的“饥不择食”。甚至有的人还“易子而食”,其惨状可想而知。
  世间上,黄金最贵,但遭遇饥荒时,即使十根金条,也不一定能换得一个面包。所以一有战争,主帅都需准备好充足的粮草;军粮不够,最后不是战败,就是投降。
  中国许多偏远山区,尤其是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人民终年生活在“半饥饿”的状态下,这种事例多不胜举。所谓“民以食为天”,生命就是要靠食物来维持。虽然有些文人为了表示自己人格清高,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但长期三餐不继时,仍不免赋诗感叹“三旬九遇食,十年着一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在佛教里,禅者有说“禅悦为食”,儒家也有以“诗书礼乐”为食,但那毕竟是少数人,或者也只是一时“望梅止渴”罢了。佛教的出家人,所谓“上乞诸佛之法,以养慧命;下乞众生之食,以滋色身”。人的色身肉体,还是要靠饮食来滋养的;如果长期吃不饱,饥饿过度,不但营养不良,还会导致人百病丛生。
  回想我罹患糖尿病近半个世纪,有一次和台北“荣民总医院”新陈代谢科主治医师蔡世泽主任谈起,我问他:“为什么会有糖尿病?”他说:“现在还找不出原因!我也曾问过西方一些糖尿病专家,他们也说现在还没研究出真正的病因!”
  有一天,我想到自己这一生,既不好吃,家族中也没有糖尿病的遗传史,为什么会年纪轻轻就患有糖尿病?这时心中忽然生起一个念头,我想大概是与“饥饿”过度,导致胰脏受损,因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有关吧!
  人体的胰脏,主要负责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促使细胞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的重要激素。当我们吃饱饭后,血液中的血糖会随着升高,这时胰岛素就会被释放到血液中,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供给细胞利用而降低血糖;当胰岛素不足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当然,糖尿病或许不纯然是由于饥饿所造成,甚至基因遗传也只是原因之一而已。对于我为什么会罹患糖尿病,虽然让我百思不解,但我一向“与病为友”,糖尿病伴随我大半生,并没有给我造成严重的威胁。尤其初患糖尿病时,走路举步维艰,拿东西手软无力,但由于我不太介意,慢慢地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便了。
  不过,在我最初罹病时,虽然也有一般常见的“吃多、喝多、尿多”等糖尿病特有的“三多”现象,后来这些症状很快消失,所以也不太去关注自己的身体。一直到四五十年后,由于糖尿病并发眼底钙化,导致视神经受损,以及心肌梗死、肾脏积水而出现浮肿等现象,我才慢慢思索着: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由于几次与医界的朋友谈起,我认为糖尿病是与饥饿有关,他们都不予采信,因此我就想把自己这一生,几次处在饥饿状态中的回忆,记录下来,或许有助于未来对这项病症的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1-1-17 22:33:48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饥饿”的回忆,还是得从幼年叙述起。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商之家,父亲最初务农,但不惯于耕种,所以庄稼收成变卖后,他把微薄所得拿来开店经商。先后开过香铺、酱园、成衣店,但短期经营后,最后都是赔本,失败以终,因此家计愈加绌乏,日食三餐也就更加困难了。我们兄姐四人,用现代话来说,可以说都是在半饥饿的状态中度过了童年。所幸我们并没有因为饥饿而沦为乞丐、小偷,或是流落在外游荡。
  对于童年,除了“苦”的印象以外,已记不起成长过程的细节了。只依稀记得,外婆偶尔会拿些食物来周济我们。当然,我们老家也薄有祖产,几次变卖田地,也曾风光一时。但由于家父没有求生的技能与职业,一家数口,坐吃山空,所以风光不久,半饥饿的苦难岁月便又再度降临。
  那个时候,我只有七八岁,每天清晨天还未亮,我就起床外出捡狗屎,等累积到相当数量就卖给人当肥料,多少总能换得几个铜板。或者一到黄昏,农夫赶着牛群回家,牛群总会在路上留下不少粪便。我就把牛粪捡回家。当堆积到相当分量,我也学习大人的做法,用草把牛粪和起来,贴在墙上晒干,可以供人当柴烧,如此也可以赚个几块钱。
  虽然我生在贫寒之家,但感谢父母,培养我勤劳的品格,让我懂得自食其力,懂得自求多福,懂得一切都要靠自己工作、劳作。因此,童年时我虽然没有进过学校,甚至没有报过户口,但慢慢长大后,也知道要读书。好在那时乡间有私塾先生,经常也会有二三十个学生。只不过读私塾要钱,记得是一天四个铜板,只要今天有四个铜板,就去读书;没有四个铜板,就不去。老师也都能谅解,也没有责怪,大家都相安无事。
  如此断断续续,并没有读太久的时间。因为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的烟火升起。不到数月,日军就打到扬州,距离我的家乡很近。
  那年我才十一岁,在战乱中告别了家乡,也不念书,也不工作,身上扛着两条被单,在大雪飘飘的冬天,随着难民潮开始流浪、逃亡。一时之间,真是前途茫茫,也不知要流浪到何方,更不知能逃亡到哪里。我只知道,“留”就有被杀死的可能,“逃”才有活命的希望。
  在逃亡的途中,走过崎岖的小路,越过荒凉的原野,沿途所见,都是穷苦的农村。不但农家的烟囱没有了炊烟,屋中也听不到人声,可以说“十室九空”,只有狗儿懒散地游走,见了人也不狂吠。
  如此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经过多少时日,后来又慢慢回到家乡,途中饥寒交迫的困顿、辛苦,那就不是几句话所能概括的了。
  二
  在抗战期间,由于父亲外出经商,许久未见返家,后来被列为失踪人口。我因为寻找父亲的因缘,途中就在南京栖霞山寺剃度出家。
  栖霞山寺虽然是六朝圣地、千佛名蓝,是江南的重点寺院,但是历经朝代兴亡,饱受战争蹂躏,已经残破不堪。例如太平天国的洪杨之乱,大火烧了几天几夜,一座隋朝的石砌宝塔,整个被烧得体无完肤。
  我在这座历史古寺里,权宜出家。由于师父在此当家,有特别的去留机会。只是,“去”因为年龄太小,连挂单的资格都不够;“留”,此寺实在穷得三餐无以为继。师父虽然很开放,但自己也知道,能蒙他收留,已经恩同再造,也不敢再存有多一点的奢望。
  那时正逢抗战期,日军的骚扰、难民的流徙,加上汉奸、和平军的敲诈,我们也只有艰难地与环境作生死搏斗。尤其到了“珍珠港事变”发生,美军开始轰炸南京,我记得自己曾睡在双层上铺,因飞机轰炸时剧烈震动,整个人就被震落到地板上。
  有时一个炸弹升空,如同天崩地裂,不但火光四射,把黑暗的天空照得亮得如同白昼,室内的玻璃也被震碎,房屋更是不停地摇动。但是对于这一切,那时我并不感到恐惧,唯一害怕的是,三餐无法吃得饱。
  记得《古文观止》里,有一篇柳宗元先生写的《捕蛇者说》。文中大意是说:祖父捕蛇,被蛇咬致死,父亲同样因捕蛇而被蛇咬死。到了儿子这一代,还是以捕蛇为业。有人问他,既然有过这样的死亡经历,还敢捕蛇吗?他说:“吃饭要紧!”由此可见,饥饿比死亡更可怕。
  在栖霞山寺里,记得有几次,本来应该十一点半打板吃午餐,但是到了十二点,甚至一点过后,还没听到板声。为什么会这么异常?一经查问,原来大寮里没有米下锅!当时一些年轻的同参,也不敢声张,只偶尔派人到大寮查看,到底米回来了没有!
  就这样,好几次中饭一直延到下午三四点才有的吃。如果早餐吃的是干饭或牛奶面包,那么到三四点吃午餐,也算平常;可是我们的早餐是没有米的“糁薯粥”,根本是粒米未下肚。那时年纪轻轻,正值发育年龄,能挨饿到三四点,实在也称得上是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了。
  我在栖霞山寺度过七年的岁月,后来到江苏常州天宁寺,讨了一份行单的苦工。一段时间后又转学到焦山,这才慢慢懂得读书。大约经过了两年,再从焦山回到祖庭宜兴大觉寺,日子虽然还是穷苦,但每日三餐,饭食供应无缺,应该算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1-1-17 22:35:36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一九四九年春天,我率领僧侣救护队到台湾。才到台湾没多久,队员们很快便各自离散,并没有人真正有兴趣想要从事救护工作。不得已,我只得找个寺院挂单。
  此时想起了焦山佛学院的学长大同法师。一年前他曾经跟我通信,说想办一所三千人的佛学院,邀请我到台湾教书。那时我连台湾在哪里都不知道,对于当时佛教的情形,说要办个三千人的佛学院,我也无法相信,所以没有应邀而来。现在既然已经到了台湾,心想去找他也可以问问在台湾的各种情况。
  其时,大同法师在台中宝觉寺担任当家。当我到达时,听说他因被疑有间谍之嫌,已经逃奔香港。我因投亲不遇,正在彷徨之际,曾在金山参学过的慈蔼法师,也在宝觉寺挂单,他私下告诉我:“你要在宝觉寺居住,事实上是有困难的,不如到观音山找慈航法师。他目前正在筹办佛学院,需要师资。你此去,他必然会聘请你当老师。”
  我想,当不当老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有一个栖身之所,每天要有饭吃!只是路途不熟,不知道观音山在哪里。这时宝觉寺的一位住众,自告奋勇说要带我去,让我喜出望外。
  当我们搭乘台铁普通车到台北站时,正逢大雨,本想转乘公路局班车前往姜子寮,但公路被大雨冲断,公交车已经停驶。不得已,帮我带路的人说,有位大陆法师在南昌街买了一座寺庙,可以试着去挂单。
  于是我们来到十普寺,但是寺里的人见到我们,用嘲笑的口气说:“你们怎么也跑来台湾?”一听就知道碰了壁,于是顾不得外面还在下着大雨,只得告辞十普寺,往台北善导寺讨单。因为听说大醒法师正在善导寺,我们想去投靠他。
  就在往善导寺的途中,经过新生南北路时,瑠公圳的水已经淹没了道路,在水比路高的情况下,水和路根本分不清楚。我想慢慢涉水前进,哪知一个不慎,竟跌入水中。
  这时水流湍急,水势凶猛,虽然略谙水性,我也感到难以抵抗。在这种情况下,照说应该是难以活命,但说来也很有趣,一般人落水,本能反应,应该是赶快喊救命!我完全没有这个念头,心里只挂念我的钱包就要被水冲走了。我记得里面大概有十块银元,是临到台湾时,师父给我的,这也是我们师徒一场,师父给我最大的一次赏赐。
  我一心想着钱包,便拼命挣扎,顺着水流游去,终于爬到路上。这时才想到,人家是“落水要命,上岸要钱”,我却是“落水要钱”。因为我知道,没有钱,未来的前途艰难;没有钱,饥饿难耐,小命也难以存活。
  这时的我全身湿透,雨依然还在不停地下着。在雨中无法更衣,事实上也无衣可换。就这样穿着湿淋淋的衣服走到善导寺,这时天色已经暗了,陪同我前往的宝觉寺住众,至此便跟我道别,离我而去了。
  我在善导寺约莫等了两小时。大醒法师一直不肯出见,只叫当家法师出面,他说:“你看,我们寺里,右面住了‘交通警察大队’,左边是台北‘市政府’的兵役科,寺中实在没有余地安置你了。”
  我知道人家的困难,就跟他要求说:“我听说基隆月眉山灵泉寺有数名外省的青年法师,我想前去投靠。现在天色已晚,可否让我在佛殿的大钟下借住一宿?”
  他说:“只要警察不来驱赶,应该没有关系!”
  那时虽是春夏之交,但夜里仍透着浓浓的凉意。所幸当时年轻体壮,也不计较这一点屈辱。第二天天一亮,我就摸索着上路,到台北火车站,乘火车到八堵,然后转往基隆,在暖暖站下车时,已是下午一点多。
  到了灵泉寺,一群年轻的同学见到我非常欢喜,虽然过去彼此并不认识,但总有僧情法爱。他们满口赞叹,说我是佛教僧青年的领袖,很希望我能留在台湾。
  大家正谈得欢喜之际,传来默如法师的指示,说不能留我们吃饭,更不能居住下来。因为来寺的外省僧侣多,生活已经很困难了,不能再增加人数。
  这些青年朋友一听,深感不平,义气凛然地说,常住不给饭吃不要紧,他们愿自掏腰包,外出买米煮稀饭请我。当我吃着他们煮好的稀饭时,已是下午三点多。回想自己中饭没吃、早餐没吃,昨天的晚饭也没有吃,所以捧碗的手不停地发抖,但是碗里热腾腾的稀饭,吃起来真是美味无比。
  后来经过商量,他们让我在此暂住三天。由于我的衣物都已随水流走,我就拿出大同法师的妹妹送给我的一件粗麻布料,想做一件衣服替换,因此向灵泉寺借了裁缝车,缝制一件短褂裤,以便替换。
  由于“此处不留人”,只得“另找留人处”。此时听说原本在观音山筹办佛学院的慈航法师,事实上并不在观音山,而是在中坜圆光寺筹办台湾佛学院的毕业典礼。我心想,如果到圆光寺能见到慈航法师,也许问题能解决,因此就转而前往中坜圆光寺。
  圆光寺的比丘尼中,有一年轻的智道法师,待人非常热忱。他大概在妙果老和尚面前讲了我许多好话,说我在大陆曾主编过杂志,也曾当过校长,这些经历他们都知道。因此妙果老和尚一见到我,真是一见如故,私下跟我说:“他们明天就要搬到新竹青草湖,你就留在圆光寺吧!”
  妙果老和尚是新竹佛教会(包括桃园、苗栗)的理事长。在当时那样一个好像人人都有间谍嫌疑的年代,他能收留我,也算是特殊的缘分。他要我当他的秘书。我感念老和尚慈悲,每天主动打水、扫地、拉车、采买。这些苦役本来就为我所长,因此做起来并不觉得太吃力,也不以为苦。反而心中一直感谢妙果老和尚,由于他的慈悲收留,让我能在寺中安住,总算脱离了逃难途中的“饥饿”窘境。
  一直到现在,每当回忆起初来台湾时,这段挂单无着、三餐不继的日子,我都有恍如隔世之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2 02:44 , Processed in 0.04554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