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17|回复: 1

(转)评《新订北宋符合泉志》(登徒子)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2 13:30:50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九六零年(后周显德四年),归德节度使赵匡胤奉命率军抗击契丹,其弟赵光义与谋士赵普等策划军士于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即皇帝位,建国号为宋,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自宋太祖至宋钦宗,共历九帝。钦宗靖康二年,金兵破开封,掳徽,钦二帝北归。钦宗之弟康王移都杭州,史称宋高宗。因都城地理位置有别,史称高宗以前为北宋。

    北宋年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造就出丰富绚丽的钱币文化,成为我国钱币史上的一朵奇葩。北宋钱币,按材质,主要分为:金属的铜钱,铁钱流通钱币以及金银的宫廷赏赐钱;此外有在部分地区使用的纸币(楮币)。其中金属流通铸币,按折值又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种形制,同时或分别流通于不同区域,朝令夕改,难于统一。金属铸币的钱文书体, 篆,隶,真,行,草皆有之,版式繁多,争奇斗艳;钱文的书写者,上至历任皇帝,达官贵人,下至文人雅士,完美地将书法文化融入钱币文化,让后世的收藏家感慨万千。

    对北宋钱币的收集和研究,起源于我国,但最终却为东瀛学者所发扬光大。日本泉界数百年的努力,得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小川浩先生的《新订北宋符合泉志》一书。

    谈到此书,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符合泉志》一书。在日本前辈对版别研究的基础上,一丰舍.山田孔章先生,先后于日本文政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分别整理刊行了《符合泉志》初编,二编,三编三本书。后来,这批整理过的钱币实物,经过有序流传,最终为小川浩先生获得。小川先生将三本书中同一钱文的钱币汇集到一起,删除了后来被认为是安南钱,恶钱,以及南宋钱部分,补充了一些新发现的品种,然后打制成拓片,并在每一品版别下添加注释,于是这便成了《新订北宋符合泉志》(以下简称《新》)一书。

    《新》一书的体例沿《符合泉志》,收录的主要是北宋小平铜钱中的对钱部分,同时附带收录了一些小平铁母和铁范铜 (依余之见,再版时可以考虑删除,使体例更为完美,删除的可以另列入铁钱研究范畴)。主要内容中,淳化至道为三体钱,天圣至靖康为两体对钱。该书的级别,仍旧沿用《符合泉志》,新补录的没有标级。然而,这个级别问题,向来困扰了很多的收藏者。虽然《新》书序文中有所交待,但是级别交叉的问题还是无法很轻易地解释。其根本原因是,原《符合泉志》是分三本书刊行的,每书各有一到十级,一级最少,十级普通,是分开的三个级别系统;只能从整体上来说,后来刊行的二编好于初编,三编好于二编。最简单的理解,初编一,二编一,也有不少是稀见品;三编十,则比初编十强不了多少。因此,在看级别的时候,应该多注意后边的级数。当然,评定级别,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多挑多看多体会,这样还能更正《新》书中少量评级不准的地方。书,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参考即可。

     版别的命名,是阅读该书的另一大难点。从开始的淳化,至道,天圣来看,感觉似乎《新》一书对版别区分命名的标准,更多地注意外缘,内郭,穿口等形制因素,如:“阴郭”,“广郭”,“正郭”,“细缘”,"阔缘","狭穿"等等.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越到后来,越能体会, 《新》书区分命名版别的标准,更注意的是钱文书写特征,每一固定版的钱文都是固定不变的,能找到大量同版相互印证.可是为何取名又以形制呢?这是因为,钱文的书写特征,大多不容易用一个合适的名字来说明,而北宋早期的钱文变化又不多,因此将固定版别对应的固定形制特征作为了命名依据.而到了北宋中后期,钱文变化繁多的时候,当好几类拥有同样的形制特征时,则更多地用钱文特征为一级的分类命名依据,优先于形制特征.

    顺便解释一下几个书中常用的命名名词.

    广郭---内郭宽;  阴郭---内郭塌陷,做拓片时拓不明显;
    阴起文---文字表面高低不平,做拓片时,无法拓出完整笔画;
    四出---实际上是国内习惯称的四决;  反郭---也是四决的意思;
    容弱,遒劲---书法中的名词,代表一种书法风格;
    垂露---这个在下也不清楚,估计和前两者类似(在下书法知识有限)

    接着来介绍《新》一书的优点。首先其最大的贡献,是优秀的分类思想,即将同年号同钱文者中书写特征相近,形制风格相似的一系列版别,统称为一类,然后在大类下再根据其他相类似的特征分出小类,一层一层地,形成树形结构。这样,将繁杂万千的北宋版别,有条有理地串联在了一起。同时,通过这个树形结构,还能看出:皇宋,熙宁,元丰等铸量大的年号,不仅类多,而且同类版式也多,子目录层数也多;天圣,景佑,明道,治平,至和,元符,重和等铸期短,铸量小的年号,相对来说,类少,同类子目录也少,甚至大部分只有一层,没有子目录。

     当一位十分熟悉这个分类结构,并掌握了最新补充情况的收藏者,在大堆的北宋小平对钱中随意选出一枚时,他能说出该钱是某类某版,甚至某版小异,就不足为奇了。当遇见没有见过的版时,要么能划入风格相似的某类去,找到一个小异新版;要么就是创见一个单独的类,这样就发现一枚很有价值的大类新版。

     这种类的区别,很可能蕴含着某些关于钱监的讯息,有可能在将来,我们能划定到某类或者某几类,是某一监所铸,这并非痴人说梦。这也是版别研究的意义之一。

     优秀的分类思想,应该是《新》从《符合泉志》一书中继承下来的。但是,该书另外几个优点,则超过了《符合泉志》。首先,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旧版书收录了一些安南钱和恶钱,这在新版中得到删除;其次,老书钱图为木版手工描刻,钱文失真,新版更换为拓图影印,让读者更直观地按图索骥;最后,小川浩先生补写的区别注释,用戴志强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初学者踏进版别之门变的容易。

    当然,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目前看来,《新》一书也存在一些不足或者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由于时代局限性是相对的,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新》一书中仍有部分安南钱,或者有安南争议的钱币,需要进一步考证探讨;而近二三十年,新版层出不穷,该书内容上也需要再进一步的补充;另外还有几枚钱币后来被判断为早年所做的伪钱,它们是:915号圣宋通宝,962号狭和背阔缘篆书,1057号宣和元宝缩宝版篆书;最后,在配对问题上,也有一些局部地方,似乎应该进行小手术。

    在分类结构上,我的看法是:元丰狭穿广郭类似乎应该和仰宝俯宝类合并,并且进一步重新整理;元丰细郭类应该是一个大家族,而《新》仅收一对,需要扩展;元佑细郭类与正郭类,感觉《新》一书整理的不大好,需要重新整理。
     
    此外 ,《新》书中,还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是同面文大小样问题。
     在《新》中,大部分某版小样,实际上钱文和大样的有明显区别,只是根据形制特征命名而已。但是,宣和美制大小样,政和美制大小样,景佑阔缘大小样等,面文一致,只是直径存在大小,可能与铸期先后有关的,似乎没有必要区分。因为如果这样,北宋每个版别都可以根据直径区分出大小样,这样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大全》木刻版中,刚才提到的3对,钱文却有区别,也可能是《新》配错图片。总之,同面文的大小样,似乎不应区分。

     二是铸造缺陷当作版别的问题。
     这个倾向在《新》书中并不明显,翻遍全书只有1029号有这个意思,和字禾部铸缺变成了木。由于我收集的藏品有限,没有收集到这个版,更没有找到面文一致没有铸缺的这个版,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版都这样。

     但是,这却影响了部分版别研究者,甚至在日本和国内形成一大学术派别,他们将找到有多枚相互印证实物的铸造缺陷,也当作版别区分出来,我觉得这有点偏离了版别区分的正道。因为这些有印证的缺陷,只能说明缺陷出现在母钱上,而在和正常版同源的“祖宗”那,是没有区别的。可以形象的称这种情况为“基因突变”。这种变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如果是无意的,有区分必要么?当然,现在还不能下定论,权当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吧。

    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不能掩盖《新订北宋符合泉志》一书的众多优点。而且随着该书在我国钱币界的普及,推动了我国整整一代人对北宋版别的研究,仅凭此点,《新订符合泉志》一书足以成为中日两国钱币界北宋版别研究领域里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主题

听众

2643

积分

从六品通直郎

发表于 2007-5-7 20:57:25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知道"反郭"的意思了!谢谢.
-日本人用词真难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9 08:10 , Processed in 0.05196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