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0|回复: 4

“不抵抗主义”绝非蒋介石提出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7801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8-4-18 14:44:40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发动事变,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众口一词,几成铁案。前些年,张学良在接受唐德刚的口述历史访问时,特别声明,“不抵抗”是他本人下的命令,和蒋介石无关。这样,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还有若干问题并未解决。这些问题是:
蒋介石是什么时候得知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的?他的反应是什么?
南京国民政府处理事变的对策是什么?
张学良为何下令“不抵抗”?真的和蒋介石没有关系吗?
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认为问题已经彻底弄清楚了。
一、蒋介石迟至9月19日晚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
9月18日这一天,蒋介石上午早起后,即与宋美龄同谒中山陵。其后,参加国府会议,讨论工厂检查法等问题。9时半,登永绥舰,往南昌督师“剿共”。当日日记云:下午,研究地图,看《中山全集》。筹划对粤、对匪策略。一、对粤,决令十九路军先占潮汕,十八军集中赣南。余再宣言,以第一、二、三届委员为四届委员。余在四全会中引咎辞职,而嘱陈、蒋、蔡等应之。如果不从,则以武力牵制之。对匪决取包围策略,以重兵掩护修路,以大款赶修道路,待路成再剿赤匪,否则,欲速不达,应难见效也。
1931年初,蒋介石因政见分歧,软禁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引起国民党分裂。5月,汪精卫、孙科等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同年4月,何应钦调集湘鄂赣闽四省军队,对中共领导的江西中央根据地进行“围剿”。蒋介石这一天的日记表明,他在舰上所考虑的只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对待广州新成立的国民政府,解决宁粤对立问题;一是如何对待江西的**d。完全没有涉及东北问题。
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在当晚10时,是不是当日蒋介石早已写完日记,后来的“事变”和对张学良的应变指示都没有写进日记呢?不是。
9月19日,蒋介石有一通致张学良电,中云:北平张副司令勋鉴:良密。中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有拆毁铁路之计划,其藉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力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蒋中正叩。皓戌。
此电现存手迹原件。“皓”,19日,“戌”,约当9点至10点之间。可见,蒋介石得知“事变”是在9月19日晚到达南昌之后,其消息来源是上海。在此之前,他不知道事变的任何消息,也没有从张学良处得到任何消息。自然,也不可能对张学良有任何指示。
过去所有关于蒋当晚如何指示张“不抵抗”的说法,有些甚至是很具体的、活灵活现的说法。例如,曾任张学良机要秘书的郭维城说:“‘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十几次电南京蒋介石请示,而蒋介石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把枪架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这些电文一直到现在还保存着,蒋介石是无法抵赖。”上引蒋电可证,郭说不确。郭维城到1934年才担任张学良的机要秘书,他的说法应出于猜想和传闻。
又,蒋亲自审定的《事略稿本》称,“十九日,公舰到湖口,换船,经鄱阳湖,抵南昌,忽接急报迭来云。”将《事略稿本》所述与上引蒋致张电两相印证,可以确认,蒋是在“事变”发生整整一天之后才得到“事变”消息的。当晚,他写下的日记是: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并占领我营房。刻接报,已占领我沈阳与长春,并有占领牛庄消息……
日记中,称“事变”发生在“昨晚”,表明他9月18日当夜,并不知道沈阳发生了什么事。
二、“不抵抗”命令确实发自张学良
在公开的函电中,最早出现“不抵抗主义”一词的是辽宁省主席臧式毅和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的电报。他们于9月19日上午8时左右致电张学良,报告说:“日兵至昨晚十时,开始向我北大营驻军施行攻击,我军抱不抵抗主义,毫无反响。”又称:“职等现均主张坚持不与抵抗,以免地方糜烂。”
张学良接电后,即于19日发表通电,中云:副司令行营效日(19日)来电云:顷接沈阳臧主席、边署荣参谋长皓午电称:日兵自昨晚十时,开始向我北大营驻军施行攻击,我军抱不抵抗主义,日兵竟致侵入营房,举火焚烧,并将我兵驱逐出营,同时用野炮轰击北大营及兵工厂。
20日,南京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在“我未抵抗日军轰击”的标题下,发表了张学良的上述通电,“不抵抗主义”五字遂首次公之于文字。
张电所云,虽系转述臧、荣二人来电,但是,臧、荣二人不会也不敢杜撰“不抵抗主义”一词,它一定出自9月18日深夜张学良的口头指示。关于此,荣臻报告说:……得知日军袭击北大营,当即向北平张副司令,以电话报告,并请应付办法。当经奉示,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故转告第七旅王以哲旅长,令不抵抗,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等因。……又以电话向张副司令报告,奉谕,仍不抵抗……
“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当然就是“不抵抗”。“当经奉示”云云,说明张学良的指示是立即做出的,并未经过请示或研究。
1990年8月,张学良在台北接受日本NHK采访时曾说:
……我那时在北京,在医院养病。当时病刚好。那天我请英国大使去看梅兰芳唱戏。我听到这个报告。立刻回到家里下命令。也不知道是怎么个情形,我不明白,所以我当时是(此句听不清),看看究竟是怎么个事情。
张学良承认,是他“回到家里下命令”,至于“命令”的内容,很遗憾,在关键的地方“听不清”。
不过,张学良在他的自传体著作《杂忆随感漫录》中讲得很具体:……约在十点卅分许,来人报告沈阳有长途电话,荣参谋长请我说话,有紧急事项,我立刻辞蓝公使归返。荣对我说:有日本铁道守备队约一中队,向我北大营营团射击,日本附属地的日本驻军亦集结活动。我嘱切戒我军勿乱动,速与日本顾问妹尾、柴山向日方高级将领交涉制止,由交涉者即向日本林总领事处接洽交涉……天晓之后,除报告政府请示外,我派员向日本北平使馆矢野代办交涉,彼答以不知其详。

主题

听众

7801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8-4-18 14:45:11 |显示全部楼层
张学良要荣臻“切戒我军勿乱动”,自然就是“不抵抗”的意思。其实,关于和荣臻的通话内容,张在事变后的第二天,已经讲得很清楚、准确。9月19日下午2时半,张学良接受记者访问时说:

昨夜接到沈电,惊悉中日冲突事件。惟东北既无抵抗之力量,亦无开战之理由,已经由沈,严饬其绝对不抵抗,尽任日军所为。

可见,张学良和荣臻的通话主要内容,就是“绝对不抵抗”,而且,还有一句:“尽任日军所为”。结合上引《杂忆随感漫录》所述“天晓之后,除报告政府请示外”等语,可证张学良对荣臻的指示是在未向南京国民政府请示的情况下独立作出的决定。

9月19日晨,张学良在北京协和医院召集东北干部张学铭、于学忠等人会议,再次肯定“不抵抗主义”。报道说:

张皓(十九日)晨在协和召东北干部,开紧急会议,以日人违反国际公法,破坏东亚和平,决取不抵抗主义,一切听各国裁判,并电顾维钧、汤尔和来平,向各使节说明日人暴动真相,一面电呈中央。

这样,“不抵抗主义”就不仅是张学良的个人意见,而是“东北干部”的集体决定了。

张学良与荣臻通话时,“事变”刚刚开始,张学良只知道“日本铁道守备队约一中队,向我北大营营团射击”,但是“事变”的发展很迅速,日军很快就占领营口、长春等许多东北城市,侵略意图暴露得很清楚了。但是,张学良仍然坚持主张“不抵抗”。9月22日,张学良得悉日军有向哈尔滨推进之势,致电东省特区长官公署转护路军司令部说:顷闻日军有向哈埠推进之讯,如果属实,仰相机应付。维彼不向我军压迫,我应力持镇定;万一有向我军施行压迫之动作,该部应即避免冲突,暂向安全地带退避,以保安全。

此电虽无“不抵抗”之词,但内容与“不抵抗”无二致。当时,国民党大佬李石曾、张继、吴铁城在北平,都和张学良讨论过“事变”问题。9月23日,吴铁城致电蒋介石报告:对沈阳事件,汉兄等主张始终不抵抗,但以急速解决为妥。

如果说,“事变”初起,荣臻刚刚以电话向张学良请示时,张学良以为还是“寻常性质”,可以以“小事化了”的方式处理,但是,这时已经是“事变”后的第5天了。张学良却仍然没有改变“不抵抗主义”的任何表示,这就不是判断失误可以解释的了。

12月21日,日军分三路进攻辽西重镇锦州,张学良仍无坚决抵抗打算。同日,他致电第一军司令于学忠,电称:“近当日本进攻锦州,理应防御,但如目前政府方针未定,自不能以锦州之军固守,应使撤进关内。”

其后,蒋介石下野返乡,25日,南京国民政府电令张学良“应尽力之所能及,积极抵抗”。在此情况下,东北军曾与日军有所交手,但仍于1932年1月2日放弃锦州,退入关内。不久,蒋介石复出。同年6月,汪精卫等自南京飞北平,会晤国联调查团。19日,汪、宋会晤张学良,动员张在山海关地区与日军“小加抗战”,但是,仍然受到张学良的坚决拒绝。关于这一过程,张学良回忆说:

见面之后,出示蒋委员长亲笔函,大意是汪院长来平,为对日军事问题,同我相商。谈询之下,汪表示政府打算在华北对日本用兵之意。我遂询问,政府是否具有坚决的决心,有无相当的准备。……汪答曰:“不是那个样子的事,是因为政府受到各方面的言论攻击,希望我对日本作一个战争姿态,小加抗战,至于胜败则所不计,乃是在政治上可以应付舆论之指责也。”我聆听之下,惊讶愤慨,遂即答曰:“政府既无准备和决心,拟牺牲将士之性命,来挽救延续政治之垮台,我不取也。”汪遂曰:“这是蒋委员长的意思。”我说:“你若说是蒋委员长的意思,蒋委员长是我的长官,他会直接给我下命令的。他不会写信,说汪先生你来同我商讨。既然说是同我商讨,这种并不是真正的抗战,而是拿人家的性命,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的办法,我的表示是,决不赞同。”

这时候,东北早就全境沦陷,日本已于当年3月成立伪满洲国,并且进一步觊觎华北。蒋当时的计划是,要求张学良撤换庸懦无能的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派兵“占据热河,与东三省义勇军打成一片”,“威胁山海关,令倭寇使之不敢窥窃平津”。蒋认为:“救国御日之道,莫此为要”,曾在日记中表示:“致函汉卿,督促其实行之。”因此,蒋介石托汪精卫带给张学良亲笔信的内容,并不如张学良所述这样简单。即使如汪所云,只是要张“小加抗战”,“作一个战争姿态”,但是,对于一个渴望洗雪家仇国耻的爱国将领来说,不正是提供了一个“为国效力”的机会吗?至少,可以乘机要求南京政府发奋备战呀!然而,张学良仍然毫不动心。

三、多年来,张学良一直坦承个人责任

“九一八”之夜,张学良在未向南京国民政府请示的状况下,向东北军下达了“不抵抗”命令;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张学良也仍然坚持“不抵抗主义”。对此,张学良在许多场合,都如实叙述经过,坦承个人责任。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东北父老对张学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使张很感动。次年1月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早晨躺在床上没起来,胡思乱想,想到东北的人们对于我个人的问题,这不单是感情的问题了,真叫我惭愧无地,难过的了不得。说起抗战阶段,我是毫无贡献。当年在东北时,以前是承老人的余润,后来我不过执政三年,不但对地方没有造福,因为我一意的拥护中央,依赖中央,才有了中东路问题,对俄盲目的战事。九一八的事变,判断的错误,应付的错误,致成“不抵抗”,而使东北同胞水深火热十四年,今天他们反而对我如此的热诚,这可真叫我太难过了!

张学良这一段日记承认自己“判断的错误,应付的错误,致成不抵抗”,并没将责任推给别人。

1990年,张学良接受唐德刚访谈时曾“郑重声明”,“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他说:

我现在就给你讲这个不抵抗的事情。当时,因为奉天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发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几个事情。那时我就有了关于日本方面的情报,说日本要来挑衅,想借着挑衅来扩大双方的矛盾。明白吗?我已经有了这样的情报。所以,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它,躲开它。

当唐德刚谈到“我们听了五十多年了,都是这个说法呢,都说是蒋公给你的指令呢。”至此,张学良连连表示:“不是,不是,不是的。”“这事不该政府的事,也不该蒋公的事。”

1991年5月28日,张学良在纽约接受东北同乡会会长徐松林等人访谈时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指令,与蒋介石无关。”

其它的资料还有很多,无须再引了。可见,从1946年1月3日的日记,到1991年的答问,张学良始终完全承担“不抵抗”的责任,从未涉及别人。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天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正四品正议大夫

发表于 2008-5-29 01:10:58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和我想的一样!当年蒋不可能下这样手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从四品太中大夫

发表于 2008-6-16 17:05:01 |显示全部楼层
拨开乌云见青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0

积分

白衣秀士

发表于 2008-7-27 12:44:29 |显示全部楼层
张学良和蒋介石和“九一八事件”:
东北军原来是割据军阀,不服从国民政府。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之后,张学良怀着国恨家仇,毅然“易帜”,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张中华民国的国旗。但是,1931年日本军方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却一改常态,下令:“力持镇静,不得抵抗”。随后,日本向东北大量增兵,派舰队直逼上海;进占齐齐哈尔、进犯锦州、直逼山海关。而张学良却不发一枪下令退回关内!全国一片哗然……。当时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盛传张学良此举是奉了蒋介石的密令。但半个多世纪后,张学良又称,是自己对日军的企图判断错误,以为是一般的“摩擦”,故此下令“不得抵抗”。但这不能解释,当日本已经公开侵略,飞机轰炸,大量军队涌进东北,大量领土已经被占领,在这时为什么竟然不发一枪地退回关内?
实际上,我们看一看当时的国民政府领袖的公开言论,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
1931年:
6月5日,蒋介石在南京立法院讲话:“今日中国唯一之敌人为赤匪。”
7月蒋给张学良电:“发生全国的排日运动,恐被**d利用,.......故官民须
协力抑制排日运动。”
7月23日,《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提出“先安内再攘外”,不消灭“共匪”
和“粤逆”就不能抗日。这是蒋首次公开发表“不抵抗主义”的国策。
在这期间,蒋介石称:“排日运动,荼毒国家,并损坏政府而已。”取缔了在南京等地举行的抗日集会。
8月16日,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
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于不顾。 ”

 1931年8月22日蒋在南昌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d,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9月12日,南京政府指示张学良满足日方的一切要求。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蒋
介石特地前往石家庄召见张学良,当面指示: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
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提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
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
律不准抵抗,如果我们回击了,事情就不好办了,明明是日军先开衅的,他们硬
说是我们先打他的,他们的嘴大,我们的嘴小,到那时就分辨不清了。”
蒋介石给张学良指示:“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
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
9月18日,柳条湖一带日军炸毁南满铁路的轰响刚过,南京军委会立即电示东北军
当局,称:“关东军在南满附属地自动演习,届时望吾军固守阵地,切勿妄动,
以免误令。切切此令。”
就在9月18日这天,蒋介石去江西“剿共”。
评论:就这样,在蒋介石这种混蛋的指导下,在张学良这样的纨绔子弟的指挥下
,东北三天时间就陷落了。

9月21日,蒋介石在南京党员大会上讲:“以和平对野蛮,忍痛息愤,暂取逆来顺
受态度。”
9月23日,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告全国同胞书》中是这样声明的:“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诰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然为维持吾国家之独立,政府已有最后之决心,为自卫之准备,决不辜负国民之期望。”
   
    既然已经“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那东北军还怎么抵抗,抵抗就得有冲突。你给东北军下了一个“对日军避免冲突”的“严格”命令,然后又说我没命令他们“不抵抗”,这不是胡说八道是什么?
   
    对于日军武力侵占中国东北,蒋介石政府的解决方法是“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
   
    在“9.18事变”前,“不抵抗”只是内部指示,但在“9.18事变”爆发后,“不抵抗”竟然成了国民党蒋介石公开的国策(尽管换了个名词叫“避免冲突”)!

1932年:
1932年1月11日蒋在浙江奉化发表《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的演讲时,抛出了著名的“3日亡国论”:“以中国国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于二十四小时之内侵占吉、辽之范围,若再予绝交宣战之口实,则……必至沿海各地及长江流域,在三日内悉为敌人所蹂躏。”(见1932年1月21-23日上海《时世新报》)

其实且不论在9.18事变中是谁下的不抵抗命令。就算不是蒋介石下的。那么作为当时中国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作为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的它理应作些什么?是命令中国军队反击侵略了吗?没有!是动员民众进行抗战准备了吗?没有!是向尚在东北进行自发抵抗的军民提供有力支援了吗?也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它对国土沦陷的无可奈何!对同胞被屠杀奴役的无动于衷!对除了用“嘴”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以外的无计可施!和对要求进行抗日的爱国民众的无情镇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1 11:15 , Processed in 0.05325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