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9|回复: 0

已上传图片-----映证史料的金耳饰(背字)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

积分

白衣秀士

发表于 2008-5-17 09:58:00 |显示全部楼层
映证史料的金耳饰———距今已有百年。

阜聚德.足金”五个字。
史料背景:

《辽阳市志》  第二卷
金融志
金融机构

银楼业 起源于金银首饰的加工作坊,清朝雍正年间,河北冀县桃园李姓,迁居辽阳,身背首饰匣子走街串巷,经销首饰。嗣后在辽阳城内怀王寺开设银匠铺,承揽加工,自产自销。乾隆元年(1736)1月开设永盛育银楼于北新华路西二道街口。这是辽阳最早的一家金店。
  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间(1906—1908)辽阳银楼业发展到33家,商号有永发隆、万源和、阜聚德、永盛育、庆发东、万生永、天玉金、天聚合、宏生茂、同顺德、庆发隆、福生源、庆泰隆、天合贞、万盛合、玉镇东、永泉福、万合永、福庆长、玉太生、万聚德、德盛利、天增长、万隆玉、蔚发隆、玉发东、元成德、永盛聚、聚增源、东盛钰、永生隆、玉成金。城市金店多集中在大什字街繁华区。农村集镇安平、刘二堡、佟二堡和小烟台等地也有银匠铺生产加工,经销首饰。
  银楼业有分金炉、分银炉和银局之分。分金炉和分银炉以加工金银为主业,亦铸少量元宝,银局则以商业活动为主,不搞金银加工。民国3(1914)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辽阳银楼业多数商号停业,只剩下永盛育、万源合2家,维持一些金银手饰的加工和铸造元宝等。
  民国18(1929)辽阳又有8家银楼开业,民国19(1930)停业三家。·一八事变后银楼业处于停业状态。1940(伪满康德七年)开始限制以生金、合金或赤金为主要材料的商品买卖活动,采取金店营业许可制,使辽阳金店全部停业。
  东北光复后,辽阳银楼逐渐恢复开业。民国35(1946),辽阳银楼业达到17家。1948年辽阳解放时有银楼16家,另有经营金银首饰和银元的摊贩20户,1951年全部停业。
  银楼制品主要是金银首饰,其中妇女、儿童用品居多,银饰有手镯、簪环等。金饰有戒指、耳环和项链等。金店也经销元宝、金条,通常作为储藏财富之用。辽阳加工银饰品较大的作坊有广玉合、裕升长2家。加工金饰品的银楼有万盛增、万发隆、永盛育、万源和、阜聚德和世昌金店。辽阳银楼的用料来源,一是收旧加工,二是外购原料。银货采购以营口为主,民国18(1929)采购量为2900两。采购赤金以上海为主,年采购量720两。(八家银楼统计数字)。清末民初,辽阳银楼经销的金银首饰大部分是自产自销。产品皆标有成色、产地、商号名称,重视维护本店之信誉。民国18年辽阳八家银楼作坊加工的手饰占总销量的69%,余者为外地进货,主要渠道是沈阳,也有少许外省市的产品。
  由于银楼业赚钱较多。大部分业者积为巨富,扩建门市,置购田产。如阜聚德金店,开立于清·光绪十年(1884)2月创始人沈君栋,自幼当银匠铺推销员,经过30余年经营,在辽阳县购置旱田130余垧,每年吃粮租600余石(每石200公斤)




[ 本帖最后由 天命 于 2008-5-17 10:0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3 01:02 , Processed in 0.05507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