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7|回复: 2

喀什之乱:从“霍加”、噶尔丹到香妃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7801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8-8-17 01:17:44 |显示全部楼层
“霍加”与喀什的乱因
——新疆政教合一的起源
“霍加”一词,来自波斯语,也译作“和卓”、“火者”、“和加”等,意为“显贵”或“富有者”。在中亚和新疆,则专门用于指伊斯兰教的“圣人后裔”,也就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代,能被称为“霍加”,在那个时代是极其显耀的,所以就产生过许多真假难分、大大小小的“霍加”。
阿帕克霍加,本名依达也提拉,是17世纪中晚期伊斯兰教依善宗白山派的开山鼻祖,曾以喀什噶尔为墓地,创建过第一个政教合一的“霍加”政权,在天山以南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此后200余年的时期内,天山以南所发生的一次又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几乎无一不和阿帕克霍加及其白山派有着密切联系。
伊斯兰教中的依善宗起源于伊朗的什叶派。最初比较崇尚简洁的宗教仪式,可说是伊斯兰教中带有某种革新意味的流派。后来,依善信徒们开始与神秘主义挂上了钩,很重视苏菲派的经典与修持,于是也被称作“苏菲派”,主张克制与禁欲,通过某种神意的启示去认识真主;宗教仪式也开始狂热起来,宣扬崇拜圣徒,并朝拜圣墓;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多设在麻扎(阿拉伯语译音,最初指“圣地”,后来也转指“圣徒墓”)所在地。
依善派的宗教活动,主要兴盛于中亚地区,各地的“霍加”们都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依善教团,其道统采取世袭制,内部有较严格的组织系统和等级制度,依善首领霍加往往被神化为最接近真主的现世活“圣人”,一般信徒则被置于绝对服从的隶属地位。
由于有了这样的宗教基础,依善的首领霍加就很容易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宗教影响,积极地介入地方世俗政权的各种政治活动,甚至侵夺或控制各地政权。他们的一般手段是,利用传教机会接近世俗政权首领并吸引入教,进而达到控制和夺取政权的目的。
大约在15世纪初,依善教自中亚传入天山以南.到叶尔羌汗国第二代君主拉失德汗在位年代,已成为当时社会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他们对汗国政权的控制,甚至到了连官员的任命、汗位的继承,也要得到他们的认可,其权势确实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
“阿帕克霍加”借助噶尔丹力量上位称雄
阿帕克霍加的家世很是复杂。据佚名作者所著的《大霍加传》记载,其先祖一直可以追溯到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为穆圣之女法蒂玛(维吾尔穆斯林称其为帕提曼)与阿里传下来的直系后裔。阿帕克霍加的曾祖父叫买合杜木·艾扎木,长期在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从事宗教活动,是一个极有名气的伊斯兰教依善宗的大学者,被号称为“大贤”。
大贤去世后,长子和次子因宗教领导权争得你死我活。大贤的曾孙依达也提拉以白旗、白帽为信徒标志,创立了伊斯兰教依善宗的“白山派”,与次子那宗的“黑山派”作斗争,结果死人无算,依达也提拉本人曾二次兵败,仓皇逃往克什米尔。他前去西藏拉萨,向达赖五世求援。
达赖五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得意门生噶尔丹。噶尔丹是当时天山以北呢起不久的蒙古部族准噶尔汗国的统治者,早年曾受学于达赖五世,被喇嘛黄教授予“博硕克图汗”的荣誉封号;此时正在形噶尔盆地踌躇满志,伺机而动,意欲一举扫平天山以南。
依达也提拉千思万谢,带上达赖五世的亲笔信,取道置海,会过河西走廊,定沙漠越天山,终于来到了准噶尔合府伊犁,由见噶尔丹汗。这位汗见了宗师手迹,当然正中下怀,立即慨然允诺发兵相助。
为了借重这位伊斯兰教在天山以南的首领,噶尔丹汗时就封依达也提拉为“阿巴克霍加”,大意为“圣人后裔首领”;可依达也提拉不知是误听还是有意,竞将荣语“阿巴克”(首领)换成了波斯语的“阿帕克”(宇宙)。他本来就有“霍加”的头衔,于是此后就自称“阿帕克霍加”(最伟大的圣人后裔)了。
1678年,以阿帕克霍加为前导,噶尔丹征集的蒙古大军长驱宜入,兵临喀什噶尔。叶尔羌汗国依司马义勒汗的长子、喀什噶尔总督巴巴克。苏力坦出城迎战,当场战死。随后这文大军又直逼叶尔羌城;该城守将艾瓦孜伯克又不敌战死。依司马义勒汗成了亡国之君,与其眷属亲信全数被俘,被蒙古军队押往伊犁看管。建立 164年之久的叶尔羌汗因至此终结。
依靠蒙古部族的力量,阿帕克霍加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准噶尔汗国卵翼之下的傀儡王。他以喀什噶尔为首府,在原叶尔羌汗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天山以南第一个合伊斯兰教依善派与世俗政权为一体的“霍加政权”。不过,此时的阿帕克霍加也只是准噶尔汗国统治南疆的一个代理人,每年要按期向噶尔丹汗进贡10万腾格(一腾格合白银一两)的贡金,日子也未必好过。
阿帕克霍加登台伊始,就实行恐惋统治。他下令烧毁除《古兰经》和《圣训》以刘的所有书籍,喀什噶尔与叶尔羌等地历经上千年遗存的大批文化古籍全部付之一炬。“焚书”之后又“坑儒”。在他的指令下,放逐和绞死了许多知名学者、作家和翻译家。至于被迫害致死的黑山派信徒,则更是多得不可胜数。为了强制统一舆论和思想,又宣布依善为国教。白山派为正宗。种种强横暴虐的措施,使广大百姓无不噤若寒蝉。
尽管实行了以上种种措施,但曾经借助异教的叛逆事实,总使阿帕克霍加的心头蒙上一层沉重的阴影。据《大霍加传》记载,他曾经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在真主御前问心有愧,现在归我所有的这些城池,是靠异教徒的支持得来的。这已成过去。……这是我的第一件问心有愧之事。”
在阿帕克霍加统治期间,他还以擅使“巫术招神”而著称,把白山派信徒对他的个人崇拜和迷信推向狂热的地步,并强制黑山派信徒加入白山派。为了按期如数向噶尔丹交纳贡金,同时也顺便满足自己的过度挥霍,他巧立名目强取豪夺,以各种苛捐杂税向百姓横征暴敛。
1695年,忍无可忍的民众、特别是叶尔羌黑山派信徒们,又发起暴动,阿帕克霍加惊恐万状一病而亡(也有说让暴动群众杀死)。他死后,就埋葬在他父亲玉素甫霍加的坟旁。这个地方在今喀什市区东5公里处,原地名叫“亚格杜”,自阿帕克霍加葬在此处之后,地名随之改称“艾孜热特”,这是阿帕克霍加早年的名号。

主题

听众

7801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8-8-17 01:21:54 |显示全部楼层
大小霍加之乱

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发兵征讨背叛清朝分裂割据的准噶尔汗国,在今北疆昭苏格登山击溃准噶尔汗国主力。

清军即将收复天山以南之际,准噶尔汗国的残余势力及其在南疆的地方割据政权打算孤注一掷,作最后的抵抗。

于是,清军在伊犁找到当年喀分噶尔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的重孙、艾合买提汗的两个儿于波罗尼都与霍集占。

波罗尼都与霍集占两兄弟按其家族传统都自称“霍加”(即所谓的“圣人后裔”),历史上则称兄弟两人为“大小霍加”(史料中译作大小和卓或“大小和卓木”);清军调拔400清军与1000蒙军为护卫,由“大霍加”波罗尼都率领进军南疆。

从1755年夏末到当年年底,以强大的清军为后盾,波罗尼都率领的军队相继攻克了乌什、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与和田等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所有地方,使清朝顺利收复天山南北。但是,1756年北疆准噶尔汗国残余势力发动叛乱。被清军留在伊犁的霍集占趁机脱身逃回喀什噶尔。

见了兄长波罗尼都后,霍集占竭力鼓动拥兵反清,自霸一方;1757年4月,大小霍加在库车截杀了清朝特使副都统阿敏道;发动了新疆历史上著名的“大小霍加之乱”,并公然宣布在喀什噶尔建立名为“巴图尔汗国”的伪政权以对抗清朝。

1758年5月,清朝开始了平定大小霍加之乱的战役;靖逆将军雅尔哈善率兵万余自吐鲁番进攻已到库车的大小霍加,结果战事不利;雅尔哈善以殆误军机罪被朗廷问斩。库车战役后;波罗尼都退守喀什噶尔,霍集占退据叶尔羌,凭借人力与地理优势欲与清军打持久战。

1758年10月,清朝以定边将军兆惠为天山南部平乱总指挥;兆惠屯兵阿克苏后,首先招降了和田叛军,之后他不待清军主力集结完华,就取道巴楚直攻叶尔羌。

兆惠的4000清军在霍集占几万部队的防守下首先失利,被迫屯兵在叶尔羌河右岸的黑水营中,全线转入防御。几天之后,千余清军渡河南下,至英棋盘山夺取粮草;遭到霍集占数借兵力的突袭,清军总兵高天喜战死,百余将士阵亡,兆惠连换数匹战马都中弹倒毙。

此后5天内,霍集占昼夜用炮火猛攻清军黑水营,并沿清军营垒将其铁壁合围清军转而处于极端劣势,被围困达3个月之久,以致清军不得不掘地窖取用民间存粮;伐大树刨取敌方射入的铅弹,才勉强抵挡敌人。

1758年的冬季,以纳木扎尔与三格为首的增援清军遭叛军伏击而全军覆没。1759年元月,清将富德冒雪领兵增援叶尔羌,1个月后又被困在距叶尔羌东北300余里的地方不得前进。第三支援军在富德被困的4天后从巴里坤赶到,3支兵马合力突围退回阿克苏。

1759年5月,清军集结精兵3万于阿克苏一带,然后由富德领兵1.5万,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先抵和田,再转北攻叶尔羌霍集占部;而兆惠则领兵1.5万由乌什直驱喀什噶尔围剿波罗尼都。

这次兵分两路的战役使大小霍加无力抵挡,弃城而逃。清军于盛夏攻克了喀什噶尔与叶尔羌。之后,清军的追剿部队在巴达克山区追上了大小霍加,一场激战后,全歼叛军并擒杀了大小霍加。长达1年4个月的“大小霍加之乱”终于彻底平息。从这一年开始,天山南北就完全统一于清朝的行政管辖之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7801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8-8-17 01:23:40 |显示全部楼层
香妃也是一位“霍加”
阿帕克霍加麻扎,坐落在喀什市区东北郊5公里的乃则尔巴格乡艾孜热特村,始建于1640年,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即圣人后裔)陵墓,墓主为喀什噶尔“霍加政权”国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5代72人。

相传墓中还葬有清朝皇帝的“香妃”,故当地群众又称之为“香妃墓”。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陵园始建于1640年,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都算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的安葬地。相传在墓中还葬有清朝皇帝的“香妃”。因此,在新疆的汉族群众中又称其为“香妃墓”。现在国内外人士对这一名称可能更熟悉些。

香妃本名买木热·艾孜姆,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香姑娘)。

她被清朝皇帝选为妃子,赐号“香妃”,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由124人抬运棺木,历时3年运尸回乡,安葬于阿帕克霍加墓中。现主墓室中尚存驼轿一乘,据说就是当年运尸时从北京带来的。此传说流传甚广。

“香妃”确有其人,与发动“大小霍加之乱”的波罗尼都兄弟是堂兄妹,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

其兄图尔迪因协助清军平定“大小霍加之乱”有功,被封为清朝辅国公,全家迁居北京。

1760年2月伊帕尔罕被选入后宫,被乾隆皇帝封为和贵人,3年后升为嫔,35岁时封“容妃”,极受乾隆皇帝宠幸。

另说1788年容妃病故于北京,享年55岁,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寝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1 11:40 , Processed in 0.05133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