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arles

[评论随笔]餐桌上植物史(五谷、蔬菜、水果篇)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1:42:34 |显示全部楼层
蔬菜系列四十一 槐花
  乡间小道上走来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他叫克俭,他刚刚从疆省回来。他随左宗棠大人平叛多年,终于收复了新疆(除了伊犁地区)。叛军头子阿古柏服毒升了天。左大人让凡是独子的兵士回家,并给予盘缠。由于克俭兄弟们早已亡故多年,所以他领了十两银子回到陕西老家。
  
  克俭一月初从疆省出发,他看到嘉峪关往东官道已不象早年那么荒凉了,两边载满柳树。那是左宗棠西征的时候让兵士““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人们都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克俭亲手就载下不少的柳树。左宗棠还告诉兵士:“种活的树,如果长在山坡高阜上的必须要浇过三伏天,以免缺水枯萎。浇水必须用甜水,不能用苦咸水,浇水一定要勤”。因此载下柳树基本都成活。官道上柳树已经长的有碗口粗,绿树葱蓉,风儿一吹,千万条柳条随风飘动。
  
  克俭看到柳树,心里不由十分佩服左大人。从汉朝赵充国、班超到清朝岳钟琪西怔的时候从没有说大规模种过树。而左大人做到了
  。
  路过兰州的时候,克俭顺便买了些包谷面(陕西关中那时候种植玉米面积很少)。到家的时候刚好五月槐花飘香的季节..
  
  克俭到家,一家人又惊又喜。克俭看到父母苍老了许多,心里生出许多酸楚。他看到院子里槐花洁白如雪,一朵朵、一簇簇压在枝头。散发出清雅的香味。摘一朵生吃都感到十分香甜。心里不由想起槐花饭来。那几年关中民乱不止。家里人死的死,离的离。是靠槐花人们才度过不少艰难的日子。
  
  左大人也吃过家里槐花饭,那天左大人路过此地,见四周人烟荒芜,只有这家还有些炊烟。他来到家里,问询家里吃什么饭。家里是用麸子和槐花一起蒸的饭,家里人不便拿出。于是左大人亲自给自己盛了一碗槐花饭。他吃着吃着留下眼泪,他让手下拿来一些粮食给家里人留下。克俭给左大人跪下,希望能跟他一起走。左大人开始以他为独子,没有答应。后来在二老恳求下,左大人才把他带走。又到槐花开放的日子,掐指一算克俭已经离家四年了。
  
  克俭亲自到树上撸了一些槐花,让母亲把槐花和苞谷面和在一起蒸。苞谷面做的槐花饭口感比麸子要好了不少。饭里面夹杂着槐花的清甜,口感十分好。再加上一家人心情舒畅。大家吃的很开心。
  
  一年过了又一年,老家院里槐树长成了苍天大树。树干两个人才能合拢抱住。每年五月,槐花盛开。老家人都要做槐花饭,槐花饼。可是在城市吃不到这些东西,只能是周末有时间自己去郊外摘一些回来。
  
  槐花在中国种植的历史很悠久,中国周代的时候在朝堂上栽下三棵槐树,九棵酸枣。公卿大夫分别按次序坐在其下。后来人们用“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唐朝长安举子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者。五、六月不准出城,借居寺庙里写文章,七月的时候把新写的文章交给礼部。礼部根据文章选拔人才,这种选拔被称为“拔解”,举子们多居住承天门大街附近,承天门大街两侧种植着槐树人们称为槐街。五、六月又是槐花开放的日子。故时人语云:“槐花黄,举子忙”指的就是举子忙於考试的季节。
  
  槐花飞舞,给人添了许多情感。清朝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感情很好。成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笃深,可是仅三年,卢氏就因产后风寒离他而去。他伤感不已,一天,夕阳而下,风儿吹过,人感到有些寒意。他更加思念妻子。看到院里槐花飘落。他写一首《点绛唇》::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 形影空酬酢。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 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槐花而去,也是美的逝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1:43:25 |显示全部楼层
蔬菜系列四十二 木耳
  我的小学开始于乌鲁木齐。学校在城郊,大概离部队家属院有半里多路。那时候孩子没有现在孩子娇贵。不管刮风下雨基本都是自己走去。
  
  新疆冬天天气很冷,学校玻璃大多也是双层的。我所在学校条件比较好,暖气供的很热。热烘烘的,在教室里需要把外面厚衣服脱掉。学校老师叮嘱学生冬天出去一定要戴帽子。老师说:“学校一个同学,出去没有戴帽子。上课时候迟到了,老师一拧他耳朵。耳朵就掉下来。”我当时就举起手,怯生生问到:“耳朵怎么会那么容易掉那。”老师说:“耳朵一冻就变脆了,一拧就下来。”当时我就相信了,后来才明白是老师吓唬我们。
  
  班里基本都是汉族,只有一个维族女孩。叫阿孜古丽。他的父亲是一位领导。由于附近没有维族学校,就把她放到这个学校来。她皮肤很白,水灵灵的。眼睛大,带着天池湖水一般湛蓝。小时候就有很想拧她脸蛋的念头,可是一直到走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天山两边维族女孩,大多皮肤很白且光滑。但沙漠,草原里维族姑娘,相对皮肤粗糙黑一些。这也许和长久在外风吹日晒有关。往往她们从背后看起来。身体轻盈十分耐看。但扭过头一笑,经常能吓住人。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只是前后对比相差比较大而已。草原的维族姑娘性格比较奔放些,手里马鞭可不是吃干饭的。小伙子骑马追逐姑娘,如果姑娘对他有意思,那鞭子落下去就是轻柔的。如果没有意思,全当把小伙子当马抽了。
  
  阿孜古丽性格比较开朗。而且比较豪爽,她经常从家里带好吃的,有时候她宁可自己吃不上都让朋友吃上。她喜欢笑,笑声就如铜铃一般。她发起脾气,也挺怕人,有一次得罪了她,好几天都不理我。那时候人小(七岁多)不懂得什么叫男女之情,但朦胧之中依然觉的她可爱。,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天池玩,本来是三年级以上孩子去。但是在我们强烈要求下,我们也跟着去了天池。
  
  天池离乌鲁木齐大概有一百公里,是一个天然湖泊,天山的雪水滋润了它。就算盛夏到此,水都是冰爽的。水非常的清澈,由于水深(平均有七八十米),阳光照不到底。水就看起来十分的湛蓝。湖水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
  
  我们在天池玩的都很开心,下午回家的时候。我提议去她家玩。她爽快的答应了,于是我和几位好伙伴一起去了她家。她的父母都十分的和蔼。拿出许多东西招待我们。并留我们吃了饭,他父亲招待我们的主菜是羊肉粉丝汤。是她父亲从兰州一个朋友学来做法。我们觉得很好吃,
  
  羊肉粉丝汤里面选的是新疆上等的羊羔腿,鲜嫩肥美,是羊肉中的上品,再加上黑木耳、黄花、粉丝。味道十分鲜美,香而不腻。平时我觉得木耳没有那么好吃,但是吃到吸收羊肉汤汁木耳。觉得是难得美味。后来我尝试做了一次,但是无论都如何做出那种难以忘却味道
  。
  后来阿孜古丽从学校转走,我后来也回到陕西。彼此再没有联系。现在只有美好的回忆。
  
  木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它形似人的耳朵,故名木耳。又似蛾蝶玉立,又名木蛾。木耳生长于腐木之上,一个个木耳重叠在一起,就象天上云朵。所以又有云耳名字。
  
  中国食用木耳时间很长,汉朝的《神农本草经》就已记载它的药效。北魏《齐民要术》记载采木耳要等变黑时再摘。
  
  中国人工栽培木耳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全国各地基本都有栽培。一般以干燥、朵大、肉厚、无树皮杂质为上品。木耳分两大类,一类称毛木耳(或称野木耳),它的背面多毛,质地粗韧口味不佳。另一类,称光耳,两面光滑,味道鲜而脆。口感较好。现在人工种植基本都是光耳。
  
  木耳营养丰富,自古被列为“山珍“,长期食用,能消除肠胃中的杂物,是纺织业、采矿业职工保健食品。中医认为黑木耳有滋润强壮,清肺益气,补血活血,镇静止痛等功效。
  
  木耳泡发不当,会又硬又小。可用烧开的米汤浸泡,泡出的木耳肥大,松软,味道鲜美。
  
  
  也不知阿孜古丽现在生活的如何,还想吃她家的羊肉粉丝汤。那里面木耳可真好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1:45:35 |显示全部楼层
蔬菜系列四十三 银耳
  这是光绪二十年(1894)十一月的一天,天虽颇有些寒意。但颐和园里依然是热闹非凡。这年慈僖刚好59岁,中国有六十不过,过五十九的习俗。慈僖是十一月二十九生日,现在正给她庆祝六十岁大寿。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它。光绪十二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由于耗资巨大,钱成了一个问题,老佛爷一挥手,把北洋海军的军费挪过来为她修园子。为了给慈僖贺寿,赶的比较紧一些,现在基本整修完毕。这几天,京城的名角都来了,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已经唱了好几天大戏。把老佛爷看得乐哉、乐哉。
  
  虽已入冬,戏楼里小桌上依然摆满瓜果。那都是各地官员为老佛爷贺寿进贡来的。老佛爷听的很入神,嘴里不由的哼着曲调。这时,宫女端来几个小盏。老佛爷打开盏盖,盏里面飘着雪白的银耳,红枣,莲子。她尝了一口。点了点头,问宫女:“这银耳从那里来的。”宫女答到:“禀主子,是四川总督进贡来的。”她再问道:“四川什么地方。”宫女答到:“通江县。”
  
  老佛爷对宫女说:“你告诉他们,这银耳口感很好,多做些。”其实四川总督进只进贡一匣子,有二两左右。就这一点就要一百多两银子。(当时人们没有掌握银耳的栽培技术)。宫女告诉御膳房后,管事太监马上通知四川总督火速再进贡一些。,
  
  老佛爷一连吃完好几盏银耳羹,觉得很舒坦。忽然,有太监跪下说有加急战报要报。老佛爷听后勃然大怒,大骂太监扫了她的雅兴。让手下人,把报事的太监打一顿。随着噼里啪啦打屁股声音的响起,老佛爷心情稍微好一些,继续听她的戏。
  
  战报是来自辽东。九月初,中日甲午战争开启。9月17日,黄海海战。北洋水师损失惨重,十舰中沉四。其中最惨烈是致远舰,它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10月24日,日军越过鸭绿江。连克虎山、九连城和安东县(均在辽宁)。同日日军进攻旅顺。
  
  战报报告的是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希望朝廷火速支援。战报已被扔到一边,戏台上京胡声音十分悦耳。演员唱着十分动听,老佛爷听的如痴如醉。而此时的旅顺已陷入杀戮中,血流成河,尸骨成山,最后全城直剩下三十六人。
  
  银耳,又称白木耳、银耳子,是一种常见食用菌。银耳色乳白略带些微黄,胶质,半透明,柔软有弹性,由数片至10余片瓣片组成,形似菊花形、牡丹形或绣球形。
  
  银耳在中国食用已经有一千多年,但长久以来人们食用的是野生银耳。银耳的人工种植起于1894年,它的种植是为了满足对慈僖的进贡。这也算慈僖对中国食物发展史一个贡献。
  
  银耳不仅可食用,还可以当药用。中医认为银耳具有“补肾、润肺、生津、止咳”之功效,可以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干咳、久咳喉痒,咳痰带血等疾病。
  
  选购银耳大家不要选太白的,略带些微黄的比较好。因为比较白的银耳往往是用硫磺熏制的。还要注意不要食用变质银耳,因为食用它会发生中毒反应,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
  
  银耳富有天然特性胶质,加上它的滋阴作用,长期服用可以润肤。适合女性食用,怪不得慈僖喜欢食用它,银耳年年也就为她进贡,为了满足她的种种私欲,中国人付出了太多苦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1:46:23 |显示全部楼层
蔬菜系列 四十四 香菇
  香烟缭绕,钟鼓齐鸣。木鱼梆梆作响。江宁(南京)东北的同泰寺正在开无遮大会,寺内寺外的善男信女近万人参加了大会。主持大会的不是寺院的主持,而是南梁皇帝萧衍。他脱下龙袍,穿上僧衣,当起了和尚。这是他第四次舍身当和尚,此时他已经八十四岁。
  
  萧衍虔信佛教,第二次和第三次舍身是大臣们花一万万钱才把他赎回来。这次皇上要回来,还得花这么多钱。
  
  无遮大会是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斋会。萧衍把参加大会的人分成四部分,即僧、尼及善男、信女。每个部分在一起听经。寺院还负责信徒日常饮食。
  
  信徒饮食都很简单,糙米,一点汤菜而已。皇帝萧衍也如此。佛教传入,僧人虽持斋戒,但不食荤腥的戒约并不太严格。但萧衍规定受戒者必严禁荤腥,信徒也要尽量做到这点。他首先自己做到一天饭只吃一顿,肉食一丝不沾。50岁以后,他更远离房事,不与嫔妃接触。
  
  无遮大会已经连续开了四十多天,每天坚持讲经萧衍已经疲惫不堪。眼睛布满了血丝。饭也吃的很少。一起听经的大臣们一看到这样的情况,于心不忍。让厨师用香菇切成丁,与青菜相炖。趁萧衍一段经讲完后呈给他。萧衍闻到香气扑鼻的香菇,胃口能好些,吃了半碗饭。大臣们让他再吃些,他摇摇头说道:“香菇虽然好,但是还是太奢靡了。以后不要再上了。”
  
  到了第五十一天,大臣们交一亿钱的“赎金”, 萧衍结束当和尚的旅程,回去继续当皇帝。
  
  萧衍使素食进入人们视野。此后寺院均设斋堂供膳,讲究素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完美的菜系,被称之为“寺院菜”,“斋菜”或“素菜”。寺院菜的主要原料为“蘑菇、木耳、竹笋”和豆制品,蘑菇中主要的一种就是香菇。
  
  香菇在中国食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春秋时期,就有关于香菇的记载。但一直以来主要以野生采摘为主,价格非常昂贵。所以萧衍不让大臣再上香菇。人工栽培香菇有八百多年历史,元代王祯的《农书》中已记载了香菇人工栽培的详细方法。
  
  香菇可以烹制上千种菜肴,尽管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气味芳香,特别鲜美。医书上说食用香菇可“延年轻身,益智健心”。 香菇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在我国和日本,种植香菇的菇农,经营香菇的商贩,很少有患感冒的;就是因为于此。
  
   萧衍虽然拒绝继续食用鲜美的香菇,但是他大兴土木兴建寺院,使僧尼数量大为扩张,全国有僧尼八十多万,耗费大量钱财,这些钱和香菇就不是一个数量级别。
  
   萧衍虽信佛,但猜忌心重,使得侯景反叛。侯景围攻都城多日,城内缺食,人相食,城中本有男女十余万人,到城陷落,存者才二三千人。萧衍被侯景囚入宫中,哭天不灵,叫地不应。最后饿死在宫中。萧衍信佛只求个人,不多为他人考虑,他没有悟到大我境界。如多为他人考虑,也不至于到如此地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1:47:23 |显示全部楼层
蔬菜系列 四十五 海带
  伴随着忽忽的北风,海浪不停涌起,拍打着礁石。这是一个小岛。大概就一二百米方圆。岛上几乎寸草不生。有将近百人在聚在岛上。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僧侣。这些人准备东渡去日本弘扬佛法,领头是大明寺方丈鉴真。
  
  他们乘坐的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被迫在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登陆。由于风浪大他们的船很快被卷走。他们已经失去所有的补给。海水打湿了人们衣服。由于没有取火之物烘烤,加上天冷,潮气大,人们衣服一直都是湿漉漉的。现在正是一月,天正是冷的时候。海风一吹人们冻的就直哆嗦。
  
  大家肚子都饿的咕咕叫,鉴真沿着海岸搜寻着,看是否可以填充肚子的食物。他发现海岸冲上来一些昆布(海带),鉴真精通医学知道它可以食用,因此他十分喜悦。他叫大家一起来拣昆布。大家拣上来后,都饥不择食的吞了下去。由于拣来的海带不多,鉴真并没有着急食用,他让大家先吃。一连五天,大家都靠海带为食,老天有眼,第五天的时候一艘船路过,把他们救去。
  
  这是鉴真的第二次东渡,后来鉴真先后四次东渡。其中第五次东渡失败后他双目失明。但他依然坚持东渡。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仅弘扬了佛教,还给日本带去新的药材,并推动它们使用。他传播医术,大大提高日本医学水平。因此他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
  
  鉴真经常为人诊病,不管他是什么人,那怕是苦穷之人他都一样对待。他以慈悲心怀去感染和他在一起所有人。至今他仍受到日本人民尊崇。
  
  鉴真东渡日本一千二百零五年以后,在日本北海道山脚海边上出现一个“野人”,他身上穿着奇怪的衣服,他绑着有日本的和服,稻草人身上剥来的布片,野草、树叶等等,看起来块头十分大,走起路哗哗作响。他的头发披肩,满脸胡须。如果有人猛看到他这样子,往往会吓倒。
  
  他正在拣海带,他把拣好的海带一捆捆扎好。那是可他过冬的食物。他叫刘连仁,山东高密县人。十四年前(1944年)他被日本军人抓到日本北海道当苦力。每天他吃的是劣质的食物,而且还吃不饱,就这样子每天还要工作十六个小时。
  
  一年后,不堪折磨他逃了出来,跑进深山,当了野人。夏天野菜成了食粮,冬天海带干成了他主食。他已经不会说话,只知道努力的生存下去。
  
  在他逃离后第十三年后,他被一个小杂货店主发现。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后来刘连仁回到了祖国,临走的时候,接他的中国官员说:“带他去看和他一起当苦力朋友。”他很高兴,他以为还有和他一样活下来的朋友。他去一看,原来是一排排骨灰盒。他当时就给朋友跪下,他痛哭不已。活下来的只有他一个而已。
  
   同样是食用海带,也同样为了生存。鉴真是自愿东渡日本,去实现普渡众生,弘扬佛法的理想。刘连仁则是被强掳来到日本,受尽了折磨。
  
  刘连仁后来向日本法院控告日本政府当年的罪行,五年后终于获得胜诉,可是他已经看不到了,胜诉之时,他已经去世一年。
  
  海带属于海藻的一类,它柔韧而长如带子,故得其名。中医上称为“昆布”。过去中国的首都多在中原,很少见到它,于是海带就成了沿海地区及高丽、日本进贡朝廷的珍物。
  
  海带具有比较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海上蔬菜”。中医很早发现它有治疗大脖子病的疗效(其富含碘,可治碘缺乏症)。
  
  海带富含谷氨酸钠,谷氨酸钠是海带鲜味的来源。1908年日本化学教师池田菊苗,品尝海带汤的时候,感到很鲜美。他于是钻心研究,提炼出海带里的谷氨酸钠,从而发明了味精。
  
  海带虽鲜美,但不易多食用,因为碘摄入量过多,可以引发甲状腺机能亢进。海带性寒,脾胃虚寒者也少食用。
  
  鉴真泉下不是否有知,他苦心在日本传播佛法,医治人民。不求任何回报。但后世的日本政府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许多的伤害,但愿他们有些鉴真的慈悲心怀,不要再造太多的罪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1:48:21 |显示全部楼层
蔬菜系列 四十六 石花菜
  五年前(2002年)我在南粤羊城工作,每天都要挤两次车,早上一次,晚上一次。说起挤车,想起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外国留学生学汉语,开始学习量词,他们学习一个,一只,一辆等等词汇。有个留学生向老师报告,说是在山下发现一张兔子。老师很奇怪,问到:“兔子怎么会用一张来做量词。”留学生回答到:“那个兔子被一辆汽车压过,变的象一张纸一样,所以是一张兔子。”每次上班挤车我都有一种快变成一张兔子感受。
  
  坐公车到了站点之后,过一个人行天桥才能到对面的写字楼上班。上下班的时候,天桥很是拥挤。有几日,天桥上来了一个残疾人(一个条腿没了)大概三十多岁,他带了一个孩子。孩子有五六岁样子,眼睛黑而有神。孩子叫残疾人爸爸。他们俩前面摆个小碗。他们并不乞求,只是每天静静的席地坐在那里,一点剩饭剩菜都很满足。父亲很关心孩子,每次有一点好吃的都给了孩子。我每次路过时候,如果有零钱我给小碗里投上一元。
  
  羊城天说变就变。早上出来的时候还晴空万里。到天桥的时候,却已乌云密布,雷声轰隆。我路过他们俩时候,我对他们说:“快下雨了,你们赶快走把。”父亲说:“现在人还多,我身体不方便,一会再走。”我到了公司,开始上班。外面开始下了起来,哗啦啦的,下的很大。
  
  雨下了一天,下午我回家路过天桥。我看到他们俩还在天桥上,旁边站着
  头发花白的老人,老人撑着伞为他们遮住了雨。旁边的人急着赶路都是匆匆而过,老人打的是油布伞,伞面是黄褐色的,上面刷了桐油。伞把已经开裂,看来时间很长了。老人头发花白,样子很慈祥。由于把伞基本让给父子俩,老人身上大部分被雨水打湿。孩子紧紧靠着父亲,已经睡着了。
  
  看到这个场景我心头不由的一酸,为了赶路我没有多看,雨哗哗的下着,不时飘到我眼里。让我眼睛迷失,看不清远方的东西。我只知道向前走。
  
   回到家里,心里不由想起黄褐色油布伞,老人慈祥的眼神。躺在冰冷水面上的孩子。心里不由的酸楚。
  
   第二天周六本来不上班,我还搭车来到过街天桥。父子俩依然在,只是变的更憔悴。他们身旁多了把油布伞。孩子拿着一个很脏烂苹果啃着吃。我上前把孩子苹果夺下,我说你不要吃,叔叔给你去买。我到了附近的超市买了一大包零食,带到天桥,给了孩子。
  
   东西不的多,也就十来块钱。父亲要给我磕了一个头,我拦住,我说:“不必了。孩子抓了一个果冻,上来就吃。我说:“这不能直接吃,我用包里带的矿泉水把孩子黑手洗了下。给他演示如何剥果冻吃,孩子吃的很香甜。
  
  孩子方言很重,还好我能听懂。孩子说:”真好吃。”孩子问到:“这是什么做的?”我说:“是大海里一种菜做的。”孩子继续问:“这种菜是甜的吗?”我说:“不是,它没有味道。你吃的里面甜,是放糖了。”我只能这样解释了。
  
   我问了孩子父亲来历,我告诉他:“不管怎么样,要带孩子去上学。回家也许是一种办法。”孩子父亲点头答应,他说:“过几天,我们就回去。”我临走的时候,给他们留下了五十元。
  
  我直接给孩子说,果冻是海里菜做的。我想,他很难理解。果冻的主要成分是琼脂,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胶。它主要是用石花菜提炼的。
  
  石花菜有可称海冻菜、红丝。它呈半透明,犹如胶冻,口感爽利脆嫩。是一种常见的海菜。把它放到锅里熬制,形成冻。佐以醋、蒜、盐就是石花菜凉粉,是我国沿海民间常见的小吃。
  
  有的地方做石花菜凉粉,熬制时加糖,有时还加入果汁,做出来就是一种原始的果冻。现在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果冻方法和此就很相同。
  
  后来我在天桥上再没有看到他们。不知道那个孩子现在如何,按年纪他已经到上四五年级的时候。希望他能好好上学,过得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1:49:07 |显示全部楼层
蔬菜系列 四十七 紫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接到一个奏折,上奏折的是他的老伙伴汤和的。洪武元年(1368年),汤和被任命为征南将军处理东南防务。汤和两个部将在昌国州(现在的浙江舟山市)秀山岛干预当地百姓的民事纠纷,被民众活活打死。汤和迁怒于昌国州百姓。他上奏折说:“昌国的百姓勾结倭寇,百姓多为盗贼,是不可教化的刁民。应该把他们全部迁往内地,严加看管。”朱元璋听信了汤和的奏报,下诏撤废昌国州。
  
  昌国州的名士王国祚认为这太不合理,就亲自赴南京,劝阻朱元璋不要内迁舟山百姓。朱元璋作出了改动,把昌国州改为县,十万百姓迁到内地,舟山只留八千人。到了洪武二十年,则连县的废除,把百姓尽数迁到内地。实行严厉的海禁。
  
  但是原来迁到内地百姓生活多困苦不堪。于是开始偷偷的迁回舟山。舟山物产丰富,因为迁回舟山船只大多是小船。不能远航捕鱼。所以许多百姓荡着小舟到海边采淡菜(淡莱为蚌类,蚌肉俗称水菜,因为曝干时不加食盐,故名淡菜)、紫菜为生。
  
  明朝中叶中国沿海倭寇猖獗,舟山百姓屡遭杀戮,因为舟山居住百姓具有“不合法”的性质,因此很大一段时间,浙江官员对此不与理会。为了保命,当地百姓与倭寇做起了交易,因为日本人喜欢吃紫菜,紫菜成了重要的交易品。但当地官员往往就以此为作为“通倭”理由,捕杀了许多百姓。后来戚继光等剿灭沿海倭寇后,这种情况才得到了改变。官府也不象以前那样严禁百姓迁往舟山的。
  
  紫菜在当时是很珍贵,是进贡皇家的珍贵食品,因为过去一直是人们采摘的是野生紫菜,野生的紫菜数量稀少。紫菜在中国的食用的历史很悠久,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浙江周边的岛屿都产紫菜。(吴都海边诸山,悉生紫菜),以及食用紫菜的方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以图描述了紫菜的形态和它的采集方法,还列举紫菜药用疗效。
  
   1949年英国科学家德鲁首先发现紫菜幼年是在贝壳中度过的,这为紫菜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与中国科学家更揭示了紫菜的生长过程,此后紫菜才人工养殖化的时代。
  
   紫菜营养丰富。且十分鲜美。人们多以它做的汤。日本的寿丝离不开紫菜。常常寿丝外面就包裹一层紫菜。
  
   南海产的紫菜一般纤维比较大,口感差,一般用来做汤。华东地区紫菜口感细腻,一般用来做紫菜片。
  
   紫菜片经过烘烤,加调味品入味,就是我们常见的海苔。由于它的选的多是比较嫩的紫菜,且过火快,可以呈现出绿色。市面上卖的有些海苔绿色就是这个原理,并非加了什么色素。
  
   舟山老百姓自从倭寇剿灭后,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因此诸如紫菜之类海洋的产品的产量大大提高,但到了康熙年间,为防范的郑成功子孙以台湾为基地的同清政府对抗。清政府下令:严禁一切船只出海贸易、捕捞;沿海及各岛屿居民内迁30~50里,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舟山群岛上所有的居民也都被迁入内地。舟山百姓又经历一场磨难。二十年后郑氏投降清廷,才容许百姓回到舟山。但是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能回去的所剩无几。清朝海禁是那时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1:49:32 |显示全部楼层
蔬菜系列 四十八 苋菜
   江南风景如画,人们长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地不但景美,而且多出才子。这可不,苏州又出位才子,他叫唐寅,十六岁在吴县(苏州)秀才考试中得了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
  
  但是这位才子在考中秀才之后,就每日游荡在苏州城的各个酒肆之内,以饮酒为乐。他最喜欢和狂生张灵一起喝酒,每次喝酒都要拉上他,两个人每次喝完酒,就开始发狂。他们引曲高唱或“狂写乱画”,在别人眼力,唐寅这家伙已经不可救药了。
  
  酒儿伴随唐寅从十六岁到二十八岁,这期间这位才子没有几天是清醒的。唐寅二十七岁那年,有一天祝枝山去找他。这天刚好唐寅没有喝酒。祝枝山以语激他:“今天难得见你清醒,不过无论如何,明年乡试根本就没你唐寅的份。”唐寅不服,说道:“明年我一定考个解元回来。”自此一年,唐寅再没喝酒,苦心在家读书。
  
  第二年秋闱正是桂花香飘的时节,唐寅果真考了乡试第一,再次轰动了苏州城。中得解元之后,唐寅忙着准备东西,因为他得赴京城去参加春闱(会试在春天进行,所以称为春闱)。由于苏州到京城要走三个多月,还得在京城住上一段时间。所以早早提前走。
  
  要走的时候,母亲专门准备了“状元饭”为唐寅饯行。“状元饭“是苏州一个吉祥饭,它是由炒熟的红苋菜加猪油与白米饭拌匀而成,它的颜色红艳,味道鲜美。唐寅吃的很是香甜。期间母亲祝愿他拿个状元回来。唐寅笑道:“此去并非去拿状元,而是拿会元。但不管如何,非要拿到不可。”
  
  唐寅的乡试的主考官梁储奇很赞佩其文章,并把文章给学士程敏政看。程敏政也非常喜欢。第二年唐寅会试时候主考官恰恰就是程敏政。会试中试题出得十分偏,使许多应试者答不上来。但是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程敏政高兴的一拍桌案,随口而说这两篇一定就是江南才子唐寅和徐经的。这话被其它人听到后,再加上唐寅和徐经到京城后多次拜访过程敏政。有些嫉妒程敏政的人就向象皇上诬告,说程泄露考题。皇上大怒把程敏政、唐寅、徐经三人关入大牢。
  
  徐经经不了酷刑,就招认说:“他用一块金子买通程的家僮得到考题。并将窃取试题泄露给唐寅。后经过刑部、吏部会审,发现密封考题一直考试前都没有动过,加上徐经又推翻自己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唐寅出狱后,被派往浙江当个小官。唐寅耻不就任。
  
  唐寅回到苏州,由于牢狱之灾几乎花光积蓄,家中非常清贫,妻子大吵大闹,终于离他而去(历史上唐寅并没有娶八个老婆)。此后唐寅靠以卖文鬻画为生。晚年的时候他多病,不能经常作画,加上又不会持家,生活艰难,他常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俩人借钱过日。
  
   54岁那年他的健康状况更差,这年仲秋,他应邀去朋友家,他看厅堂里挂着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两句: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这词触动唐寅凄苦的心境,他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不久后结束了他凄凉困苦的一生。
  
   唐寅母亲做的状元饭里的苋菜,它又可称为雁来红,汉菜,赤苋、人青草。它做熟后浓如胭脂的颜色,是因为它含有叫一种叫“苋菜红“的天然色素。
  
  苋菜在中国食用的历史很悠久,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苋”字。汉初的《尔雅》中记载“蒉,赤苋”,并说它是一种长见蔬菜。
  
  苋菜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野菜,春雨过后,乡间田间、道路旁,它的娇嫩的幼苗如星星点点一般遍布其中。采摘它的嫩叶作菜,清香嫩滑十分可口。
  
  现在市场上的苋菜基本都是人工种植的,因为没人有那么多功夫去田间采摘野苋菜。苋菜富含钙质,可以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它还富含铁,适合于贫血患者。
  
  苋菜可以长吃,但不易一次吃得过多。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胀。此外脾胃虚弱也要少吃。
  
  苋菜除做菜之外,还可以羹。把它的做的羹,浇在米饭上。把饭染得通红,色香俱美。南宋陆游有诗:“菹有秋菰白,羹惟野苋红。何人万钱筋,一笑对西风。”也许诗人并不是在意苋菜羹的味道,而是喜爱它的红艳。那颜色不就代表诗人火热之心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1:50:11 |显示全部楼层
调料系列一 麻味回舌之花椒
  
  三伏之天,热气腾腾。但仍挡不住重庆的百姓吃火锅的欲望。你看大小饭馆人声鼎沸,人们一个个汗流满面,麻辣快感回旋在人的味蕾中,让人每个毛孔都舒张开,使人汗如流水。花椒带来的麻,是酸甜苦辣之外另外一种味道。可以说它不是味道,而且带给舌头上一种物理感觉。它可以使舌头转动不灵,让人吐字不清。就是这样奇妙的感觉使得川人痴迷的追捧。
  
  花椒在中国食用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春秋的《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就有它有描述,不过它这其中讲的花椒可成了爱情的期盼。诗文如下
  
   东门之枌(fen 二声),宛丘之栩(xiang,三声)。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榖(gu 三声)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榖旦于逝,越以鬷(zong 一声)迈。视尔如荍(qiao,二声),贻我握椒。
  
  这首诗现在很难理解,我给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中场景。
  
  东门边有挺拔的白榆树,宛丘有秀气的栎树。子仲家的美女子,你来到树下跳舞。在这美好时光,南方的田野花儿正香。你不要纺麻织布,来这春光明媚的原野跳舞。时光如流水一般流逝,这美好的快乐要多多追求。你就如那盛开的锦葵花,你给我一把花椒。
  
  有人会问:“给人家女孩送花椒有什么用那”,要知道花椒多籽。中国古代把椒殿指代后妃居住的宫殿。并来希望后妃多多生育。汉书上还说“皇后以椒涂壁称椒房,” “曳练椒房”就是皇上拉一个女充当后妃的意思。这位男士希望他爱慕这位叫子仲的女子,能生出许多孩子。诗经中的诗歌大多很奔放,那时候的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情,敢爱敢恨,经常用诗歌把自己感情唱出来。
  
  诗经中还多次提到花椒,在《诗经•周颂》中说:“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意思是:“花椒气味芳香,能让人们平安长寿。”
  
  中国古代喝茶不象现代人喝茶大多白水而制。而是给茶水中放很多东西,煮茶普遍要加生姜、花椒叶、桂皮。陆玑《毛诗草木疏》中写道:“蜀人作茶、昊人作茗,皆合煮叶以为香。”
  
  花椒作为调料可以增加菜肴的醇香,去腥并增加鲜味,让菜肴吃起来格外香美。几千年来花椒在中国饮食上占一定地位,考古表明花椒在明朝之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分布。这与汉代至明代全国的饮食品种中较多用花椒可以互为证明花椒的普及性。但到清代之后,花椒地位大为下降,仅四川等少数地方的人食用较多。不过近几年,川菜在全国大量普及,使花椒的食用又得以推广。
  
  花椒有好的药物疗效,西汉药书《神农本草经》上说花椒可以“坚齿发”、“耐老”。现在中医还认为花椒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的功效。
  
  在密闭环境下,花椒的香味可以保持很长久。潜水员在毛里求斯海岸发现一只沉没快四百年的荷兰船。船舱里有花椒等香料。把它们打捞上来,发现它们香味依旧保留着。
  
  唐朝诗人王维与朋友在花椒园内吟诗弹唱。王维吟道:“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他的朋友裴迪吟道:“丹刺罥人衣,芳香留过客。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
  
  王维诗中的意思是:“桂花尊贵可以迎接帝王,香草芳香可以赠送美人。花椒做出美味象瑶池里宴席,可以送给云中飘着的你。”裴迪诗中的意思是:“你那美丽的话语把我紧紧束缚,花椒芳香留住了我。喜欢把花椒放进锅里烹调,希望你现在就给我摘些。”古人花椒如此推崇,可见花椒的迷人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01:50:40 |显示全部楼层
调料系列二 贪婪迷恋之胡椒
  
  让我们来到中世纪的西欧,那里有巍峨的城堡,重装的骑士,傲慢的领主。西欧上层社会饮食结构与东方人不同,他们好食肉食,占食物比例很大部分。胡椒可以去腥解腻,没有胡椒,刺激不动肠胃,产生大量胃液无法消化那一块块“顽固”的肉块。现在牧区的牧民大量饮茶就是这个道理。且胡椒可以让食物味道更美,容易保存。
  
  在那时的西欧,胡椒可以当娶妻的聘礼、骑士们的薪水、上交的税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的价值和黄金等同。
  
  西欧食用胡椒历史很长,早在罗马时代,人们就热衷于胡椒,他们用满船黄金和白银,去印度港口换成满船的香料,其中胡椒占首位。罗马把胡椒和黄金白银一样当成财富储备。在国库里存满了没有使用过的胡椒。408年西哥特人兵临罗马城下,为换取和平。罗马付出沉重的代价。罗马人交付交付黄金5000磅,白银8万磅,绸料4000块,皮革3000张,东方胡椒3000磅。这几乎掏空他们的国库。罗马帝国领土不断扩张,也把对胡椒的嗜好带到了整个欧洲。胡椒在中世纪的欧洲已是财富的象征,人们往往以“他没有胡椒”来形容此人没有地位。
  
  那时候胡椒的生意被阿拉伯人垄断,阿拉伯人曾对西欧人说,胡椒只能生长在由龙看守着的瀑布下面;狡诈的威尼斯商人还说过:“胡椒是从天上摘下来的神话,称它为“天堂的种子”。
  
  十五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以往阿拉伯人的传统航线被打破,胡椒等东方商品只能通过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再到威尼斯运往欧洲。这样更加大这些了商品的价格。因此对于新航路的开辟,人们热烈期盼着。
  
  人们常常说丝绸之路,其实香料之路也一条很重要的贸易路线。香料之路就是从盛产胡椒的印度到西欧的航线。一系列地理大发现其实就是哥伦布、达•伽马追求香料之路的副产品。
  
  胡椒等香料利润很高,达-伽马在1499年率领满载香料的船队从印度返回葡萄牙,此行所获纯利润竟达航行费用的60倍。
  
  后来由于航运的发达,加上胡椒广为种植,胡椒价格也大大下降了。
  
  中国食用胡椒没有欧洲人早,可能在南北朝时期随着胡食的普及,从西域流传过来。北魏《齐民要术》中的就记载了“胡椒酒”,此酒是把干姜、胡椒末及石榴汁置入酒中后,泡置一段时间而成。
  
  胡椒的在中国的兴盛是在唐代,唐代鼎盛时期是极其富庶的。那时候长安街道上食肆星罗满布,其中胡人开始占了很大部分,那时吃胡食,看胡姬跳舞已经成了文人的一种风尚。
  
  那时候人们盛行吃胡饼,那一个个胡饼从烤炉取出来,夹上卤肉,撒上一点胡椒,就成一顿美食。当然这只是富人人享受的待遇,那时胡椒基本从陆路运来,从天竺经过不少国家再翻过高耸的帕米尔高原,穿过千里不见人烟的大戈壁滩,最终才能到达长安。那昂贵的价格,让人们更加对它迷恋。
  
  说起撒着胡椒的胡饼,《本事诗》中记载一则故事,宁王是唐玄宗长兄,本来是他继承皇位,但是他把皇位让给唐玄宗,唐玄宗很感激他,给他很大权势。宁王家里很富贵,家里有十几个宠妾,都非常的美丽。在:宁王府邸左侧有一家卖胡饼的,这家主人妻子皮肤白皙,美丽动人。宁王一见到她就魂不守舍,给卖饼家主人一大笔钱,强行把那女子娶为小妾。
  
  后来有一天宁王召开一个宴会,宴请著名诗人王维等十几个人,宁王问那女子:“还想不想你以前那位?”女子沉默不答。宁王把卖饼人叫来,那女子看到她以前丈夫,双泪垂颊。两人久久对视,不能言语,宁王叫在座文人赋诗,王维先作诗说:“莫以今朝宠,宁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在诗里用到一个典故:楚国灭息国,掳息国夫人归,夫人为楚王生二子,但未尝与楚王言。楚王问她为什么,她说:一妇人怎能忘旧情,再事一夫,不死也就罢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王维用这个典故,说明女子虽属他人而不忘旧情的心理。
  
  其他在坐文人没有人敢和王维的诗,大家沉默了好久。最后宁王放那女子和买饼人回家。
  
  也许宁王不愿别人说自己与楚王一样夺人所爱。
  
  唐大历十二年(七七七年)三月,当朝宰相元载倒台了被赐予白绫,自尽于梁上。他可是一个著名的贪污犯,最奇怪的在他居住的地方竟然抄出八百石胡椒。按照唐制一石大概八十公斤,那么他家里竟然储存了六十四吨的胡椒。大概他考虑到胡椒价格昂贵,有保值的潜力所以拼命的储存胡椒。
  
  南宋后,胡椒由陆路运输改为航运,到明代胡椒利润依然很昂贵,《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贩运胡椒的利润可达二十倍,但到郑和下西洋后,输入了大量胡椒,其价格才大为下降。就此利润也在十倍左右。
  
  胡椒的衰落是在辣椒等新的辛辣食物引进后出现的,辣椒容易栽培,后来在中国大江南北广为种植,这也就结束了胡椒传奇的历史。
  
  胡椒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让人们痴情于纵横四海。这也许是胡椒真真伟大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2 17:18 , Processed in 0.04552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