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00|回复: 0

浦江上山遗址:世界农业文明的曙光(转贴)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从四品太中大夫

发表于 2007-3-26 09:42:52 |显示全部楼层
惊世大发现 得来竟偶然





    上山遗址位于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这里是一片地势平缓的河谷,是金衢盆地的组成部分。上世纪80年代,村民烧砖取土,发现了古代遗物。2000年秋冬之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联合进行了浦阳江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发现了一个墓葬区,因所在地为蜈蚣溪古河道(俗名  塘),故命名为  塘山背遗址(墓葬)。2001年2月至5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一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土丘上清理了相当于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这些墓葬的墓向、葬具、葬俗、随葬品组合上具有共同的特征,为一个氏族公共墓地,距今约4500年。与此同时,他们还对墓葬区东北不足300米处一个名叫“上山”的小土丘,进行了考古发掘。在600平方米的面积中发现了大量完全陌生、十分原始的文化遗存。对此,当时的考古专家们还没有特别在意,他们把重点放在了   塘山背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上,他们为钱塘江以南第一次发现良渚文化的墓地而兴奋不已。当时,本报曾以浦江发现距今45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期的文化遗址进行过报道。那时上山遗址也没有正式命名,只是作为  塘山背遗址(墓葬)的一部分。尽管考古专家已经意识到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  塘山背发掘一结束,考古队便匆匆转移到萧山进行跨湖桥遗址的发掘工作。在那里,他们发现了8000多年前的稻作文明遗存,比河姆渡的发现又提早了1000多年,消息传来,国内外为之轰动。
    但浦江上山发现的那些粗糙石块让发掘跨湖桥和  塘山背遗址的年轻考古领队蒋乐平一直放心不下,他推断那可能是一处更古老文明的遗址。他说:“差点就要错过,当初没想到年代有这么早,北大做了碳14测定后才确定年代在一万年以前。不过,这也是个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





    蒋乐平,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现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专门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他告诉记者,上山遗址面貌独特、内涵丰富,是我省乃至全国继发现河姆渡、跨湖桥遗址以来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般认为,农业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界给新石器时代的通俗定义是:定居生活、农业文明、生产陶器。在上山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柱洞等建筑遗迹。遗迹第三层下发现的一号房址具有明确的结构单元,柱洞分三列,长14米,呈西北———东南向。这类建筑布局与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相类似。
    上山遗址文化层多达七层,第3至7层为新石器时代堆积,厚度约40~50厘米,在这里发现了圆石球、不规则扁方长体的磨棒、形制较大的石磨盘及厚胎夹炭红陶器。记者在浦江博物馆看到了第一期发掘的部分文物。据考古专家初步分析,当年的浦江人就把稻谷放在石磨盘上,然后用石磨棒来回磨出大米。今后,他们还将用先进的“微痕分析”方法对石磨盘等进一步研究,届时会有更为精确的判断。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严文明等专家日前来到上山遗址,看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使用过的磨制石器如此先进,大为赞叹。
    考古人员还在遗址中发现了100多个石球。这些石球具体有何用途,是上山人用来狩猎,还是敲砸坚果?目前还未判明。另外,上山遗址还发现了大口盘等陶器,最大的直径达41厘米,高约13厘米。很多陶器外形单调,考古学家说,这是新石器时代原始性的表现,当时器物的分类也没有后来那么细。
    记者还看到有块石头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凹槽,专家推测是用来砸坚果的,说明那时还保留着采集时代的特点。浦江博物馆馆长盛丹平特别向我们介绍了一块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和内胎上都有密密麻麻的稻壳和稻粒遗存,甚至稻穗的锋芒都清晰可见……
    专家考证,石球采自河滩鹅卵石,棱角部位多琢打成钝圆形状;石磨棒比较长些,也利用自然卵石,一面或多面有明显的摩擦痕迹,摩擦面呈弧隆状;石磨盘均有一个浅弧状磨面,其它面保持自然形状,磨面广度可达30厘米~50厘米。陶器基本为夹炭质,由于火候不均,烧过头的地方胎体呈淡黄色,也有极少量夹砂陶;厚胎比较多,有不少壁厚超过2厘米。许多陶器的内胎和表面可以明显地看到大量稻谷壳粒的形状。陶器表面多施红衣,偶见绳纹、戳印纹、线划纹等装饰。

名词解释: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刀耕火种,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些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从而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还改进渔猎手段,从事制陶、纺织、木作等手工生产。新石器时代前期(约1万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团日益扩大,并营建了规模很大的聚落。人们的宗教信仰日益发展。仰韶文化居民创造的彩陶艺术就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
    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繁荣高涨,农业聚落兴盛发展并走向分化,人口快速增加,居址遍布中国大地,各地区的氏族部落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多姿多彩。这时,犁耕技术开始出现,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均大有增加。手工业分工及其技术均有发展,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此一阶段亦能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代表性聚落有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等,长江下游则以河姆渡早期遗存为代表。新石器晚期前段文化特征在于环壕聚落中居址、窑场、基地等设施分布有较统一的规划和严密的布局,但聚落间面积大小似无高低身份差别。而良渚文化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一支史前文化,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和快轮制陶、精工琢玉、冶铜手工业生产增长很快。随之,社会结构有显著变化,贫富分化加剧,宗教和政治结合在一起,出现了规模很大的祭坛。还出现了掌握宗教权力和军事权力的首领,掠夺战争频繁,各地纷纷筑造城堡。在这个时期,有些氏族部落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一万年前浦江人就吃上白米饭





    2002年春夏之交,考古专家选送了四个标本到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进行碳14加速器质谱(AMS)年代测试,结果令人振奋,四个测定数据依次为9610±160年(H31)、8740±110年(F2)、8620±160年(6层)、8050±110年(3层),树轮校正值约在距今11400~8600年间。 这个结论意味着:上山遗址是一万年以前的人类遗址,比河姆渡早3000年,比跨湖桥早2000年!
    上山遗址的发现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一大突破。特别是该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的表面有大量的谷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谷壳。对陶片取样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后显示,许多陶片中含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扇形硅酸体。对陶片中谷壳形状的初步观察结果是,粒的长度比野生稻短,粒的宽度比野生稻大,与野生稻有所不同,可能是一些经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说明浦江人上万年前就开始种稻吃米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学者开始重新思考我国稻作起源、传播和稻种分化的问题,提出了长江下游是稻作起源地,在向北和向南传播的过程中,适应各地自然条件,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稻作文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地区发现了年代比河姆渡遗址更古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湖南的彭头山、河南的贾湖等遗址,这些遗址的年代在距今7500年以上,早的年代数据距今近9000年。在这些地区最近还发现了和稻作有关的1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发现少量稻谷遗存,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六粒谷壳。由于这些年代古老(距今约12000~9000年)稻作遗址的发现,对我国稻作起源、传播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学者开始修正原有的观点或提出新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把栽培起源地范围从长江下游扩大到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二是把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稻作遗址地区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一带当做我国稻作起源地,其他地方是稻作的传播区。
    蒋乐平说,上山遗址稻作遗存的发现又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到10000年前,这表明长江下游在开始栽培水稻的历史方面毫不逊色于长江中游地区,也是我国稻作和栽培稻的重要起源地。上山稻作遗址的发现(内容也远比长江中游的同类遗址丰富)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稻作起源可以用中心和非中心的学说来概括: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稻作的起源地,在这个广阔的地域内,存在着多个驯化中心,这些地区可能都有自身从驯化本地普通野生稻为栽培稻的历程?

世界农业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蒋乐平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历史和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三大课题是:人类的起源、农业(稻作)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起源。在我国,人类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北京猿人等,农业文明的代表性发现有河姆渡遗址等,国家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良渚遗址等,上山遗址的发现将在农业起源的研究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上山遗址正在进行第二次发掘,已发掘了25平方米。上山出土的文物之多,是其他同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少有的。专家认为,上山遗址还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浙江的旧石器时代特征一度很不明朗,这个遗址原始性很强,很可能是新旧石器的过渡。”
    浦江博物馆馆长盛丹平说,上山遗址附近至今还有古河道的痕迹,按照地貌,这里以前就是浦阳江支流的江岸。在浦江黄宅,像上山这样的小山丘还有多处,他们还要作进一步的调查。
    浦江县长赵敏对这一发现也极为重视,他在考察后,要求浦江县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做好上山遗址的保护和发掘工作。
    随着发掘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上山遗址的面貌和内涵将更全面地揭示出来,吸引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的专家已经加入研究的行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也先后到上山遗址实地考察,并深表震惊。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期:
    世界农业文明的曙光,已经在浙中大地升起!最新的中华考古圣地,也将在婺州古土诞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4-28 05:23 , Processed in 0.05097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