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79|回复: 15

美好的回忆-----邮票上的先秦货币(第一部分)(tjy)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6 11:26:37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老开元精华贴


       也许是先天的缘故吧,从小就喜爱收藏。什么糖纸、烟标、小人书、邮票都是我收藏的对象。
       记的小时候,每天早早的就等在大院门口。好把全院的信给每家送去,那漂亮的邮票就属我了。最后邮票的收藏坚持下来了,所有的老纪、特,文革、编号、新J.T都已集齐。
       81年,发行了第一组古钱币邮票。82年又发行了第二组古钱币邮票。这才使我进入了古钱币的世界。发现里面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从此进入了收藏钱币的队伍。
       20多年过去了,近日整理,才发现当初邮票上的先秦货币,今天竟然能收齐。这在当初,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6 11:28:05 |显示全部楼层

邮票上的年代是‘商’,但据现在的出土考证,而把贝开始取得货币形态推到夏代,是完全有根据的。     
       太原市的古钱币收藏起步很晚,80年代初,也没几个人玩古钱。也没市场,只是在邮局的门口聚一聚。要按说,邮票上的贝,在现在是较常见的东西。但是由于当时的信息闭塞,人们跑外也少。所以在当时,能收集一枚贝,也是不容易的。



       天然贝的种类也很多,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征。如有小孔式、大孔式、背磨式等。各种贝的品种也不一样。如能真正明白收齐也是不易之事。

[ 本帖最后由 丙辰中秋 于 2007-3-26 11:3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6 11:32:58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和贝一起出土这种蚌壳,上有穿孔,看来在当时也是用来装饰和交换用的。
铜仿贝的品种很多,各地区有各地的特征。如山东出的铜贝个大。(左为山西的,右为山东的)。


但这枚鲁贝和一枚大的一比,小巫见大巫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6 11:37:45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6 11:40:02 |显示全部楼层

除金属贝外,还有很多其它仿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6 11:42:25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耸肩空首布山西的特产。不知是出土少了,还是要的人多了,现在要找一枚早期弧档,品相一流的,也相当不易了。

由于时代的早晚,地区的不同,反映在空首布的形状也不同。                                   下方的数字表示腰部最窄的尺寸(毫米)

最大最小之比,悬殊之大。


[ 本帖最后由 丙辰中秋 于 2007-3-26 11:4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6 11:46:02 |显示全部楼层
平肩空首布



平肩空首布的演变

近年来河南嵩县出土的特大型空首布,首部成六角形。它应是原始布和普通平肩空首布之间的产物。

最小一枚仅8克重。

大小之比,悬殊之大。

当时捆扎的麻绳还在,可知当时古人的记数单位是20枚为一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6 11:47: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布,经手不少。只留了品相不错的两枚。一枚石范铸一枚泥范铸。

         这两套邮票的发行,影响了一大批人。使我们进入了钱币世界的收藏大门。当时还发行了一套16枚的仿古币镶嵌封,因发行量有限而没买上。
         中国钱币学会成立于1982年6月26日。但当时各地的钱币市场并没开放,经常被赶来赶去,甚至被取缔。83年10月,千家驹在中国钱币学会首届年会上的总结发言,对钱币市场的开放,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随后人民日报整版刊登了千家驹的讲话,在当时对我们这些爱好者来说,是个天大的福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6 11:48:58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刚开始收藏钱币时,没有任何图谱资料。周围也没几个人懂钱币。更没市场去交流。
       一日我在邮局门口结交一位姓翟的泉友,他住在太原北30里的上兰村。总算遇到了知音,一商量,决定我俩结伴为行,和他一起下乡找铜钱。
       到周日休息,一大早坐一小时车到翟先生家。骑自行车向北3、40里以外的村庄进发。(近处已被翟先生光顾过)。大约农民从地里收工,回家吃饭、歇晌时。我们进了一较大的村庄。这位翟先生很有经验,一进村掏出早已备好的‘拨浪鼓’,一边吆喝,一边摇着‘拨浪鼓’ 向村中走去。在村中的一棵大槐树下,这里聚集着许多村民,端着碗,吃饭聊天。我们找了一块空地,翟先生把一张在家画好钱图的纸,铺在地下。这时围来很多村民,听说麻钱(当地人称铜钱为麻钱)能换钱,都回家去找。有时我俩都忙的顾不过来挑选。
       当时大部分是方孔钱,以清钱为多。先秦钱很少。由于当时我们对钱币也不懂,根本不知道样钱母钱。凡要买的,小的一毛一个,大的五毛一块。见到咸丰当百、当五十、道光背天下太平的最多。开始还一块一枚买,后来买的太多了,五毛、三毛一个也不要了。当时 我一月的工资是45.18元。买的多了也受不了。当时也没想着去卖,挣钱。只是兴趣、爱好。看能收多少品种。
        我刚开始下乡还不好意思,如没翟先生的带领,我真放不下脸来。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回想最初的下乡,由于知识的缺乏,不知漏过多少好东西。在当时那些村庄都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而现在每个村庄已不知被搜寻过多少边了。这样的机会一去不复反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6 11:50:07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字刀体大,造型优美,齐国的代表。人见人爱。虽出土量不少,但还是供不应求。
当年,我们那位翟先生,去了青岛一趟,换回几把三字刀来。我这才见了到真正的三字刀。
使我羡慕不已。从三字刀一开始80元一把,到今天的3、4千一把。我经历过许多。但今天也就留了这么几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4 06:07 , Processed in 0.05587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