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4|回复: 8

东北人为什么爱吃大豆酱?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2-20 23:52:25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的现实里,在东北人的生活方式中,大豆酱都始终扮演着一个极重要的文化角色;酱香已经渗入了东北的饮食文化,成为了东北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了一个关于东北的说不完的话题
当谈论起东北人生活特点的时候,人们多会注意到与东北人冬季生活有关的一些事情。比如东北的“三大怪”中的“窗户纸糊在外”,比如“关东山三件宝”中的“人参、貂皮、靰鞡草”。但是几乎没有人注意:我们日常所吃的大豆酱,其实与东北人生活有着深刻的文化关系。不过分地说,大豆酱就是东北人生活的一个结点,是东北生活方式的一个“组织者”和“实践者”,所以,大豆酱也是东北的一个“宝”。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的现实里,在东北人的生活方式中,大豆酱都始终扮演着一个极重要的文化角色。除此,大豆酱也是东北这块土地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贡献。
先说关内的酱
如果追溯历史,酱在中国的出现应早于周代。据《周礼·天官·膳夫》说:“凡王之馈,食用六谷(徐、黍、稷、粱、麦、菰),膳用六牲(牛、羊、豕、犬、雁、鱼),饮用六清(水、浆、醴、医、酏),馐用品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论语·乡党》中也说,“不得其酱,不食。”对于《乡党》中的“酱”,杨伯峻解释成“调味的酱醋”。从大意上讲,杨伯峻的译解说得通。但是今天的读者则容易误会,会以为他所说的就是我们今天的酱醋。其实,杨伯峻只是说出了其中的大致意思。那个时候的“酱”虽然也是酱,但却是主要由肉一类的食物剁成肉馅后,再加入盐和各种香料发酵而成的。当时的这类肉酱是非常多的,像什么各种肉类、各种鱼类、各种禽类,均可以做成酱。而像动物的内脏、舌头等部位,也均可以为酱。曹操《四时食制》里曾记载有“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唐代诗人韩愈的诗中,也有“中盘进橙栗,投掷倾脯酱”的说法(见《岳阳楼别窦司直》)。除了肉酱以外,周代时还有一些植物(蔬菜一类)也可以做酱。但总体来说,似乎以肉类为酱是比较多见的。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说“成汤作醢。”,一方面是把做酱的始祖认作是周武王,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最早的酱应当是肉酱。古人所以在较早的时期用肉来做酱,这既与当时人们的饮食需要有关,也与社会的生产技术发展有关。这种酱的制作,今天保留下来的却很少。各地普遍都有的虾酱,也许是此类酱保留下来的仅有一种。
另据《齐民要术》记载,在汉代时就已经有人开始以豆为原料做酱了。不过与关东地区普遍食用大豆酱的情况不同,这种酱是黑豆酱。而且,其制作过程也与关东大豆酱的做法有所不同。在工艺上,这种酱的制作还需要增加一道去掉黑豆皮的工作。另外,也许与黑豆的过低产量和黑豆酱的制酱成本有关,更多的恐怕还是与关内历史以来就是小麦粮食的主产区有关,关内北方地区民间百姓在历史上所食用的酱更多的是属于面酱。这是一种由小麦面粉蒸制发酵而做成的酱。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北京甜面酱,就属于此类。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2-20 23:54:40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在关东每家的生活都离不开酱?

关于大豆酱的真实起源,已经很难考究。但是用大豆做酱食用,在历史上的关东地区却是极为普遍和盛行的饮食习惯。1926年的《双城县志》称:“又有豆酱,为家家四时必需之物。”《宝清县志》也说,“豆酱为家家常需之物。”从东北各地的旧县志中,几乎没有关于东北人吃酱佐菜的记载。但是从豆酱为“家家四时必需之物”的说法来看,东北人与酱的联系,显然要比像酒一类的东西更为紧密。

问起上了岁数的老一辈东北人,人们对家里酱和酱缸的记忆可谓深刻之极。在关东地区,特别是在辽东和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的东蒙地区,凡从事农耕的定居百姓,每户人家的当院中都会有一个酱缸。这种家家做酱的习惯,在解放后的城市生活里,也曾普遍延续到了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甚至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会“给自己下点酱”。

关东人喜食豆酱的原因之一是,与东北的大豆生产有关。从《齐民要术》的记载看,我国古代各地均有豆类生产。但由于大豆是油料作物,产量又低,而且它对土地的肥力通常要求又很高。东北的长白山区、黑龙江的“北大荒”地区,历史上多用新垦殖的“生荒地“来种植黄豆(或用轮耕的休耕地来种黄豆)。当时这样的生产条件,关内各地均是不具备的。河北1934年的《望都县志》,曾有“豆酱一种,家家不备”的记述。1933年的《邯郸县志》也称“绿豆、豇豆、黄豆、荞麦、大麦,间或用之。”所称即此情况。从今天的食用油料生产来看,关内北方地区多用棉籽油(黑油)、花生油(白油)。再向南方,则普遍用菜籽油。而惟独东北是吃豆油的。所以,大豆一直是东北的重要物产。可能是由于大豆在东北是一种大宗生产的农作物,所以在东北人看来,大豆也就成为了一种有东北特点的寻常的制酱原料。所以当关内的人们还只能制作面酱的时候(由于生产和生活条件所限),生活在关东的东北人就已经在普遍制作豆酱了。

关东人喜食豆酱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与东北漫长的冬季和春季生活有关。在历史上,老关东地区的气候可谓是相当特殊的。这一方面表现为四季分明,同时也表现为冬季的漫长和春季的春荒。东北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办法种植高产作物?主要是由于东北的无霜期往往只有100~120天左右。寒冷的冬季,则往往要长达6个月以上(在文革以前,吉林、黑龙江两地的居民通常会在4月底5月初才脱去棉衣)。由于冬季严寒百物无生,人们在冬天里就只能靠入冬前准备的食物过冬。所以东北人除了要在秋天准备好各类冬贮的蔬菜,还要腌制各种咸菜、晾晒各种干菜。而春季的万物虽已复苏,但关东地区依旧是食物上的春荒期,所以宜于大量制作和贮放的酱,就成了普通百姓大半年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调味品和一道“家常菜“。

关东人喜食豆酱的第三个原因是,在关东地区一直有吃蘸酱菜的饮食习惯。若说偶尔生吃一次蔬菜,这在谁的身上都可能会发生。但是把蔬菜当成正餐中的一个或几个菜来吃,而且能够顿顿吃,隔些日子不吃就难受,在中国就只有东北人了。大家看东北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刘老根》、《乡村爱情》,那里面的“炕头上的饭菜”是很有关东味道的。而这种味道不是来自“猪肉炖粉条”和“小鸡炖蘑菇”,而是来自那种“大葱蘸大酱”。据《三朝北盟会编·女真传》说,历史上的女真人“其饭食则以糜酿酒,以豆为酱……渍以生狗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显然,我们今天把祖先们吃蘸酱菜的习俗保留了下来。东北人从开春吃野菜开始,整个一年中的各种菜(主要是青菜)均可以“入酱”。无论是茄子豆角,还是黄瓜倭瓜;无论是菠菜芹菜,还是白菜土豆;无论是水萝卜大萝卜,还是胡萝卜青萝卜;无论是猫爪子苣荬菜,还是蕨菜猴腿婆婆丁;也包括像大豆腐干豆腐……差不多在关内能够被炒制的热菜,在东北均可以蘸着酱吃。

大豆酱在关东的历史上,曾经意义非凡

《左传·僖公四年》记载过一个小故事。说齐恒公率领军队讨伐楚国,楚成王派使者去问为什么,管仲回答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管仲的意思是说,你楚国出产过滤酒的包茅,但你不进贡,周王祭祀没有过滤酒的东西,所以要出兵征伐。与此类似的豆酱故事,在关东地区也发生过。据《金史·石盏女鲁欢传》讲,当时的女真人对酱也是相当看重的。天兴二年,金元帅蒲察官奴杀掉知府石盏女鲁欢的理由就是:“上贡不给,好酱亦不与”。然后“令军士拥至其家,检其家杂酱凡二十瓮……”

在关东的历史里,不仅酱曾经是贡品,而且在许多时候它还是一种“社会等价物”。就是说,酱在许多场合下可以当货币来用。根据《满族说部·尼山萨满传》的记述,在旧关东的历史里,酱在相当多的时候就是民间的“货币”。《尼山萨满传》的《尼桑萨满》故事里讲到,当尼桑萨满要渡河去阴间为死去的飞扬古讨魂时,就用“三把大酱、三把纸钱”当做了渡河费。尼桑萨满过阴间的每一关时,都是用“三把大酱,三把纸钱”作的买中钱。在故事《尼桑女》里,“三把大酱”变成了“三勺大酱”。在《尼桑萨满传》里,尼桑萨满闯阴城的每一关,用的买路钱则是“三块大酱、三把纸钱“。到了《尼山萨满传》故事中,尼山萨满在一般的地方用的也是”三块酱、三把纸钱“。但到了重要的关口,她用的是“一百束纸和一百块酱”。由于“说部”是东北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讲古”习俗的一种文学延续,因此其中的民间生活色彩应当是有根据的。而且从“说部”的萨满故事中普遍存在用酱做交换的情况判断,在历史上关东生活里,肯定普遍有过用酱去做交易的情况。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满族说部》是东北民间的口头文学,是对满族传统的讲古、说史的记录,所以记录者对原“说部”故事的某些词语的理解也许有所不同。因此在关东历史上的人们,究竟是用“把”、用“勺”、用“块”、用“瓮”来进行酱的交易,现在显然是不可考了。但是酱在关东的历史里曾经很重要,曾经是民间的重要“货币”,曾经被作为“等价物”被人们所使用,却是可以肯定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大豆酱的贡品作用和民间交易作用当然已经消失了。但是对于关东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来说,酱的意义依旧让人着迷。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酱在关东已经形成了盘酱、大酱两个系列的产品(历史上还曾有过“清酱”)。至于说对于豆酱的炒制,则是多种多样。肉酱、鸡蛋酱……等等,反正你想往酱里加入什么,你就会吃到什么酱。在吃法上,这就是一个智慧问题了。对于外地人来说,在今天的东北地方菜中,蘸酱菜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而对于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来讲,生活中是不能没有大豆酱的。酱不仅能蘸,酱也能焖,酱也能炒……总之,酱香已经渗入了东北的饮食文化,成为了东北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了一个关于东北的说不完的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861

积分

正七品朝请郎

发表于 2008-12-21 07:31:09 |显示全部楼层
大酱并不全是用大豆为原料   现在我们老家年年开春大部分人家都自己做酱   大体制作过程如下  将大豆 和玉米 炒熟 加工成粉末状  放入少许水 攥成团状  放一个冬天 让其自然发酵 一定长出白毛  转年3 4月份的时候  下缸 加盐 兑水 密封  阳光下直射 用不了一个月就成了 一缸一家人可以吃一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861

积分

正七品朝请郎

发表于 2008-12-21 07:33:51 |显示全部楼层
另在东北饮食习惯里  无论炒 炖菜  习惯先用酱下锅爆香 出味  而非用酱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8-12-21 09:05:40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东北的乡下老乡们说:
大豆酱是自制的,比较便宜,这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正二品特进

发表于 2008-12-21 12:25:22 |显示全部楼层
反正我是不吃生东西
任何东西都不生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9269

积分

正五品中散大夫

发表于 2008-12-21 21:47:09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当当 于 2008-12-21 12:25 发表
反正我是不吃生东西
任何东西都不生吃!

以后要改  吃生的很营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正二品特进

发表于 2008-12-22 12:23:16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迷茫 于 2008-12-21 21:47 发表

以后要改  吃生的很营养

不好吃
我吃东西喜欢吃煮的烂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正二品特进

发表于 2008-12-22 12:24:31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打死不吃大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16 16:07 , Processed in 0.05566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