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arles

charles推荐:《谁在收藏中国》中国文物市场真相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9-1-31 19:52:29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节:青花黑客:中外专家"走麦城"(2)

 

  如果说拍卖行被高仿品蒙骗在所难免,作为对中国陶瓷研究有着极深远历史的日本专家走眼,却让人惶然。众所周知,英国、美国、日本、土耳其、伊朗等国家对于元青花的研究早就走在我们前头。此事传出后,曾一度使得拍卖市场上的元青花拍品都贴上了大大的问号。对此,咱们中国专家会跟着走眼吗?

  在世的中国陶瓷鉴定专家中,现在公认资格最老、水平最高的挂帅人物要数故宫博物院的耿宝昌老先生。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耿老坦言他在参观景德镇一个青花瓷高仿基地时,面对一些明清官窑高仿品,如果不是知道身处何地,他也会误把高仿品当真品。

  耿老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得到不少人的赞赏与钦佩,可是电视节目播出后,也使许多热衷于文物收藏的人士倒抽了几口冷气:陶瓷泰斗都会走眼,这文物市场岂不是成了无底深渊?

  记者也曾通过不同渠道收藏了一些高中低档景德镇青花瓷器,为究真伪,还通过各种关系先后到过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江西高安博物馆等具有代表性的收藏单位,分别对国内公认的一些元明清实物整器和瓷片进行近距离观察和研究,因而对不同时期的青花器物的胎釉、器型、绘画和制作手法等方面,多少有一些实践经验与心得。为了进一步取得景德镇高仿品的制作与销售的第一手资料,记者先后三次对景德镇陶瓷市场与基地进行了零距离暗访。

  复活的"官窑"

  樊家井地处景德镇火车站附近,这里原本是农村,住着近千户人家。自打20世纪90年代仿古瓷火了以后,当地农民有人干起了陶瓷买卖,有人将房屋租给外地来的瓷业个体户,使这里逐步演变为一个具有四百余家个体作坊、专门从事古瓷仿造和交易活动的集散地。先是被当地人称作"抚州佬"、"南昌佬"的本省瓷器贩子长年来往于此,后来随着元代、明代和清代官窑瓷的热销,这里渐渐聚集了包括港台在内的全国各地的陶商瓷贩。近两年,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文物商人,也在此地频繁出没。

  记者首访樊家井正赶上仲夏时分,尽管景德镇与南昌、九江三地并列为长江沿线的"火炉"城市,但炎热的酷暑丝毫也阻挡不住狂热的瓷潮。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们,远的坐飞机,中程的乘火车,近一些的干脆自己开了汽车来到这里。他们当中,有人幽默地吟唱:"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赚钱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别看这里瓷商如潮,每天的交易额都在几十几百万元,但是其中的真货上不了几件。记者一家家店面转下来,除了一只残破的元青花小碗和一些民国时期的民用碗盘瓶罐,就没看到一件像样的老瓷器,能见到的都是一些质量低劣的仿品。这些店面的结构大致相似,里房连着院子,有的就在院子里支起煤气炉,自己直接烧造低仿品。有的自己不烧造,从大一点的窑厂里买来假货"做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9-1-31 19:52:43 |显示全部楼层
第27节:青花黑客:中外专家"走麦城"(3)

 

  这做旧的功夫很深,五花八门,也分高、中、低三档,而且根据市场需要,花样年年更新,用一句时髦的话讲就叫与时俱进。这里的元青花做旧一般分为三个步骤:按照出土文物的胎釉状态,出坯后,先将湿的老糠灰垫在器物的底部进窑,烧成后底足就会出现元瓷必备的"火石红"。瓷器烧好后,再用高锰酸钾加硝酸和松香水,按一定比例调和后刷在瓷器表面,一小时后瓷器表面的"贼光"就没了。最后涂上一种红泥,使泥浆渗透到开片纹里,做出"土锈"。这样的"假货",虽然能蒙过一些急于发财的"二把刀",但稍有一些陶瓷鉴别常识的人都能一眼辨别出来。樊家井显然不是我要寻找的高仿瓷基地,我对景德镇官窑高仿品的第一次查访无果而终。

  两个月后,我偶然从别人口里得知,真正的元青花高仿品,除开由政府部门组织到外地展销之外,一般不会拿到陶瓷市场上公开交易,而是直接由买主到窑厂订货。为了一探究竟,我第二次来到瓷都景德镇,在新闻同行的帮助下先后走访了五家窑厂,所见之物与上次我在樊家井看到的相差无几,如果说上次看到的是低仿品,这五家窑厂烧造的顶多也只算得上中仿品,连我这个只有几年收藏经历的人都蒙不了。后来,当地朋友们见我大有不见真佛不下山的姿态,便四处打听,终于打听到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每年都有一些外地来的大老板现身。而且听说那里有一位姓李的窑主仿技了得,发了大财,他烧造出来的东西能以假乱真,其中一些仿元代青花瓷和仿清代官窑瓷已经流入国际拍卖市场。

  景德镇的同行打电话联系那位姓李的厂长,一直都找不着人,不是外出了就是不知道上哪儿了。打他的手机也是徒劳,似乎永远是关机,仅一次听见忙音,可几分钟后又关上了。他越是神秘兮兮的,我见他的欲望越发强烈。

  等了五天,朋友终于接到"内线"电话,说李老板今天在厂里会客。我和朋友赶快借了一辆车跑了将近两个小时山路,终于到达窑厂,下车后就直奔窑主办公室,心想今天总算把你逮个现行。可谁知道等我们到达窑厂时,老板办公室却人去楼空,仅见到沙发茶几上一堆还冒着烟的香烟头。

  我们坐在办公室一直等到傍晚,仍然没见到李老板的影子。他的手下倒是热情款待我们,好茶好酒、好饭好菜,并且口口声声称我们是"请都请不来的新闻界朋友"。接着我又拿出最大的耐力折腾了几天,仍没能见到李老板。被采访对象耍了一个礼拜,最终连面都没见着,这在我的从业史上还是第一次。

  非常意外的是在回京的火车上,记者无意中撞上了一位"贵人"。那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与我对铺坐着,机警过人。他见我手上拿着一只鼻烟壶摩挲,便知道我是一个古玩发烧友,搭讪道:"北京来的吧,您吃药了!这只乾隆粉彩鼻烟壶是仿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9-1-31 19:52:58 |显示全部楼层
第28节:青花黑客:中外专家"走麦城"(4)

 

  "你怎么知道我从北京来?又怎么知道这只鼻烟壶是假的?"我问他。

  "北京的藏家喜欢鼻烟壶……来,您看看我的东西!"小伙子一面说,一面从旅行箱里掏出三只鼻烟壶。

  我接过他的鼻烟壶细细看了一遍:"两假一真,对吗?"

  "看来是个老手,那你为什么买新玩艺儿?"他收起自己的东西。

  "送人玩儿。"我说。接下去,我们谈得很投机,话题从鉴真到辨假,谈到景德镇的顶级仿古瓷高手。就在这当儿我惊喜地得知:这人竟然就是那个李老板的亲外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小伙子还主动说只要能帮他在北京介绍一些买主,他便可以带我去见李老板。

  最好笑的是当一切事情都谈妥后,小伙子才不放心地问我:"您是干什么的?"

  "和你一样,做生意的。"我骗他说。

  五天后,我用仅次于拍卖价的大价钱买下了小伙子的鼻烟壶,并且给他介绍了几位藏友。他也兑现诺言,答应带我去见他舅舅。去景德镇之前,小伙子叮嘱我口气要大一点、底气要足一点,因为他舅舅压根儿不跟小商小贩打交道。

  这一次见到李老板,几乎没费什么劲儿。他听外甥介绍我是个"大老板",便问我喜欢哪个朝代、什么器型的高仿品。我告诉他主要对元青花和清代官窑瓷感兴趣,他听了微微一笑,似乎心领神会到什么。接着,他让人将他的得意之作一件件取到办公室让我看。

  第一件东西拿出来就让我大失所望。那是一只鬼谷子纹元青花大罐,一看便知是2005年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出的那只两个多亿的青花大罐的拷贝。胎土过细、底釉过白,且纹饰描痕极重,青花颜色不正,铁锈斑是用毛笔涂点而成。看过这件东西后,我装出生气的模样,起身就要出门。

  "老板请留步!"真个像电视剧中的场景一样,李老板起身拦住了我,"您先别急,看东西要慢慢来才能对上口味嘛!"

  接着,他又让人继续上货,一只造型硕大的仿元代云龙纹青花釉里红玉壶春。我心里一动,轻轻将器物上手:造型厚重却不显得笨拙,虽高约半米,却比例协调,不失灵秀之美;釉面光滑、油润,胎釉接合处可见少许土沁。釉色蛋青,青花发色兰翠,画笔重合的地方,肉眼可见果冻状的斑痕下陷。龙身飘逸,细脖子、圆眼睛,毛发高耸,犹如腾云驾雾。再细看画工:用笔流畅、无拘无束,多半是一笔而就。瓷瓶上下共六层纹饰,大多点缀得当、恰到好处。上层绘的是单瓣缠枝菊和中茎留白的芭蕉叶,下端绘有间白仰莲瓣。再观察底部:外圆斜削一刀,中间肚脐微凸,有少许跳刀痕。胎土中粗稍白,含铁较多,可见所谓的芝麻粒儿,露胎处呈现自然色泽的火石红,符合元代景德镇陶土"二元配方"的特点。一件典型的元代中晚期作品,从造型到胎、釉、色、绘画等方面均符合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基本特征,近乎完美、无可挑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9-1-31 19:53:13 |显示全部楼层
第29节:青花黑客:中外专家"走麦城"(5)

 

  "国宝呵!是您烧制的?"我怀疑地问道。

  "您不信?"李老板微微一笑,起身邀请我随他一道到窑厂去转转,可能是要用事实说话吧。

  一圈儿转下来,我算是心服口服了。李老板的窑厂可以算得上是个陶瓷科研单位,从陶土的配方、人工练泥、器皿成型到釉的配置、绘画方法和原料、烧制方法等等,完全依据用出土文物所作的科学检测数据为标准,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操作、一丝不苟。为捕捉官窑的神韵,他们放弃价格低廉的煤烧、气烧等方法,恢复柴窑烧制。每烧一窑瓷器,最少要消耗松柴4卡车,耗时22个小时。

  李老板告诉我,尽管如此精细、不惜成本,但大多数时候一柴窑坯子只能烧成一两件瓷器,所以这种高仿品造价十分昂贵,卖出去也就便宜不了,每件元明清"官窑器"的卖价一般都不低于二十万元。尽管如此,他们的活儿还是应接不暇,广交会展销的商品、国家送给外宾的礼品都要提前两三年预订。

  "价格是贵一点,但是从我这里出窑的东西,从器型到分量,都可以保证与样器分毫不差,比官窑还官窑!"李老板自豪地说。

  我问李老板:"您这里的高仿品有没有流入国际拍卖市场?"

  李老板没有完全正面回答我,只是说自己从不把仿制品当真的文物卖。但是他还是透露了一样秘密,说现在有的私窑被香港和台湾的老板买下来,根据市场行情投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值钱瓷器,并规定每个窑口一年只能做几件,而且只能给窑厂老板发货,不许外卖。

  过后,我又向李老板的外甥打听此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个一向有问必答的小伙子对这个问题也忌讳,拐着弯儿说:"这么跟你讲吧,像我舅舅这种窑口烧制的高仿品,100%能通过专家鉴定和仪器测定,打进一般地市县博物馆都是抢手货,有的还被人卖给了省级博物馆。即便是非常挑剔的港台客商,也从来没发生过退货。不过,我舅舅他自己从来不做这种事,他卖货给别人的时候都讲得清清楚楚是高仿瓷艺品。"

  "虽说这里出去的瓷器都是仿造传世品,不用太过做旧,但是它们的火光又是怎么去掉的呢?并没见到酸咬过的痕迹?"我很疑惑。这"火光"是指新烧造出来的瓷器表面一层刺眼的光亮,过去曾是仿造传世瓷器者的一道死穴,因为对付它的唯一手段就是直接用酸泡,或者用超细的砂子去打磨。但是这样做只要稍有常识的买家都能识破,因为酸咬过的瓷器会失去釉面的光泽,而砂纸打磨过的瓷器在放大镜下面则可以发现很规则的平行线条。

  "看来你真老土啦!现在还有谁去用酸咬、用砂纸打?"小伙子笑话我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9-1-31 19:53:30 |显示全部楼层
第30节:青花黑客:中外专家"走麦城"(6)

 

  "怎么做旧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呀?好比一个再好的演员,就说唐国强饰演伟人吧,化妆得再好、演得再像,你能看不出他是唐国强吗,还真的把他当作伟大领袖毛主席吗?"我突然想起一位国家级的鉴定专家对我说过的话,便以此反驳小伙子的狂妄。

  "你还别不信,这里仿制的官窑瓷器,神仙都破不了阵!"

  瞧着小伙子的自信,我隐约感觉到还有该看的地方没看到,便激将道:"你就吹吧,反正吹牛又不犯法!就算你吹到天上去,也没人相信你就是上帝!"

  这一招还真奏效,小伙子果然给激得嗷嗷叫:"你还不信?看来我非得让你去见识见识!"

  "还见识见识,见识你吹牛就够了!"

  这一下小伙子坐不住了:"你等着!"蹬、蹬、蹬跑进隔壁他舅舅的办公室。

  隔着玻璃我看见小伙子跟他舅舅磨了半天牙,估计是他舅舅不同意我去他们的核心机密车间参观。好一阵软磨硬泡,最终还是当舅舅的让步了。小伙子又蹬、蹬、蹬跑回来,怒气未消地说:"走吧,我硬是要叫你心服口服!"

  这次参观可谓是让我大开眼界,出于信用原因,我不方便详细披露这个现代"官窑"的核心机密,但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一些热衷于元明清三朝景德镇官窑瓷器收藏的朋友们,赶紧歇菜,别指望捡这种漏,这三朝官窑瓷器就算是出现在正规拍卖场上,也要三思而行,因为目前的鉴定手段,无论是专家的"眼学",还是仪器的科学测试,都无法攻克这里的城池。道理很简单,高端电脑软件 + 精密物理化学仪器 + 无痕迹做旧设备,目前你用什么招数能够与之抗衡?

  在李老板的窑厂,我还目睹了一场交易:一位台湾来的古玩商拿来一只清代雍正绿地堆花鸟纹六角瓶,以每只28万元人民币的买价要求李老板给仿造10只。那以后我注意到,同类拍品果然连续两年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并且都以高价成交。

  完成此次采访后,记者才恍然大悟:为什么近年来凡是到景德镇此类窑厂认真考察过的人,包括一些德高望重的国宝级专家,大多从此三缄其口,再也不轻易给人"长眼"讲法了。

  从农民工艺大师高水旺复活的北魏陶俑遭两家顶级博物馆哄抢、老农铁拐李复制的商代青铜鼎险些让走私者人头掉地,到欧阳世彬教授仿制的元青花以假乱真,还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李老板"利用高科技手段创造性地重新燃起元明清"官窑"的薪火,短短的十几年,一些本属于一般商业行为的举动,却因为它伪造的历史含金量而搅乱了乾坤,躁动了近十分之一的中国人。可悲的是这些被鼓动的人群当中,真正有志于收藏者凤毛麟角。市场上似乎没有了绝对的买家与卖家,只有上家与下家,毫无理智地进行着赝品接力赛。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失德的交易过程中,包括故宫和国家博物馆在内的许多文物单位,竟也城门失守,被一些赝品攻入其中,滥竽充数,使得我们上下八千年的历史宝库因此而失去原有的可读性与感召力,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陈酿严重地面临着拜金主义的恶性稀释。

  面对如此凶险的收藏环境,一些热爱祖国文物并有志于代国藏宝的仁人志士不禁心生疑虑:我们还能够相信谁?还可以相信什么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9-1-31 19:53:46 |显示全部楼层
第31节:文物泰斗的尴尬(1)

 

  文物泰斗的尴尬

  《韩非子·和氏篇》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质的石头,便拿它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为卞和有意欺骗,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是一块石头。"武王也以为卞和是故意欺骗他,又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后来,武王死去,文王登位。于是,卞和便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到这件事后,派人前去查询,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独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璞玉,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之璧"。

  这便是在中国脍炙人口的"和氏璧"故事的上半部分。这个故事发生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其情其理并不难理解,但是若要有人告诉你:这种事仍频频发生在人类开始行走月球的今天,你会相信吗?

  2006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地处北京北三环的大钟寺文物市场像往常一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个拄着拐杖的白发老汉在一名年轻男子的陪同下,步履缓慢地浏览着一排排五花八门的地摊。

  老汉走到一个卖青铜器的摊位前止住步子,用手杖指了指地摊上的一把青铜剑。摊主小心翼翼地拾起地上那把制作精美的青铜剑,恭恭敬敬地双手递给老汉。看来那位老者也是这里的常客,商贩们对他的动作都能够准确理解。

  一般的买主看东西都喜欢问七问八,想通过询问套套卖主的口风,从中进一步判断物品的真伪与价格高低。可这老汉从来不多问,接过青铜剑拿在手里掂一掂,再仔细打量了几分钟--剑长约50多厘米,呈暗褐色,剑身满刻菱形暗花纹,可见少许绿锈,其上8个错金铭文清晰可辨:"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文字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的鸟篆体,一般人很难辨识,当年第一把越王剑出土时,为驰名中外的大学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之职的郭沫若先生破译。

  老汉虽然内心激动,但仍然语气平静地问道:"你这把剑从哪来的?"

  摊主操着一口河南腔回答:"乡下收来的。"这地摊上的活儿有些古怪,真东西你问他他让你自己看,或轻描淡写地笼统说上一句"从乡下收来的",可东西明明是假的,摊主反倒鬼鬼祟祟地告诉你,是他自己盗墓挖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9-1-31 19:54:00 |显示全部楼层
第64节:国宝大出境:中国藏宝图(14)

 

  王恩生在接受审讯时主动交待,他是1999年在广州古玩市场认识杜敏的,从那以后就不间断地从杜敏处"进货"。不久前,他还从杜敏手上购买了铜顾首龙纹狩耳衔环袦一件、铜顾首龙蕝两件、铜环带纹双龙耳衔环壶四件、铜窃曲纹匜一件、铜窃曲纹附耳鼎一件。那一批文物在澳门接货后,由华野恋日文化艺术发展公司委托收购,卖给了北京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此批青铜器被追回后,经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认定:均属于国家二级文物。

  紧接着,安徽警方开始收网,对这个近年来中国最大的文物走私犯罪集团最后一名主犯杜敏实施了抓捕,并在他的窝点里起获各种类型的精美青铜文物100多件。杜敏束手就擒,沮丧地在逮捕证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至此,一个横行数年、暴殄天物、对我国文物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的"青铜王国"轰然坍塌。

  到本案结束为止,专案组共追缴和扣押各类涉案文物563件,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32件,三级文物83件,一般文物289件。经审讯后得知:这些文物只是被杜敏集团走私出境的全部珍贵文物当中的小部分,其他大部分文物则被卖出本土,永远流落至异国他乡……

  2004年7月20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杜敏走私文物犯罪团伙进行了终审判决,以走私文物罪和倒卖文物罪依法判处杜敏、王恩生无期徒刑,其他人被处以有期徒刑13年至2年不等。记者在香港古玩街了解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香港乃至国际文物市场上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因上游缺货而导致价格飞涨。

  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杜敏犯罪团伙能够如此顺利地将数千件国家珍贵青铜文物走私境外,引起了许多人的惊诧:这些国宝是怎样"逃"出国门的呢?

  令人吃惊:据杜敏案所涉及的王恩生、马长生等几名国际文物贩子交待,他们在长达10余年的走私活动中,携带文物出关从未失过手。其实他们走私文物出境的方式十分简单,主要有三种:一是自己直接携带出关。马长生说,他的凌志轿车挂有广东、香港两地牌照,经常往返两地,海关方面的人员都混了个眼儿熟,即便上车查验,也只是随便问问。有很多次他都是将青铜器随便放在轿车的后备箱里,大摇大摆地带往港澳地区。有人看见了,就说带两件工艺品回去送人;二是通过"文物带工"出关。近年来,由于文物走私活动频繁,边境一带出现了一个新兴行业--"文物带工"。这些人大部分都居住在边境附近,不仅熟悉地形,而且手眼通天,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据杜敏交待,他负责在境外交货的文物,主要是花钱雇佣"文物带工",从未失过手;三是将文物交给经常往来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菜农,夹在装菜的背篓中过关,走私分子紧随其后,到达目的地后每次付给菜农100~200元钱作为报酬。

  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青铜王国"彻底覆灭了,"国王"杜敏和他的"臣子"们身领重刑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这个犯罪集团的复制品仍在我国的贫瘠地带不断衍生。也许,若干年后,"贫困"不再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精神堕落的托词,到那时,我们的同胞将会在祖先的遗坑中种上善果还是继续繁衍劣根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9-1-31 20:03:06 |显示全部楼层
第32节:文物泰斗的尴尬(2)


  老汉又问了一句价格,便胸有成竹的以1800元钱买下了这把青铜剑。

  回到家中,老汉又对这把剑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剑的底部一面镶有青金石,另一面镶着绿松石,剑柄上还刻着12个同心圆。他拿出几张报纸叠成数层,然后亮出剑锋轻轻一划,一迭纸齐刷刷地被切开,露出整齐的切口。老汉得意地对家人说:"没错,越王剑!比当年湖北出土的那一把还好!"他让儿子马上返回大钟寺,又以每把1500元的价格将那个摊位上另外5把青铜剑悉数买回。

  越王剑,战国时期之遗物。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铸剑名师欧冶子铸造了5把青铜宝剑,分别命名为胜邪、纯钧、湛卢、鱼肠、巨阙。1965年,曾于湖北荆州(古江陵)望山一号战国楚墓首次出土了一把。当时的考古报告称: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柄以丝绳缠绕,剑格之两面花纹嵌蓝色琉璃,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刃薄而锋利,做工精细,造型华美。上面刻有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鐱(剑)"八字,在当时震惊了全世界。为当年这把越王勾践剑鉴定的有郭沫若等12位国内知名专家,时年43岁的史树青是其中最年轻的专家。

  两天后,北京的一家小报首发了一条在文物界算得上是"爆炸性"的新闻:中国文物鉴定界泰斗级人物史树青在北京大钟寺地摊上买到了一把"越王剑"。消息一经传出,全国大大小小几百家媒体一哄而上,纷纷进行后续性采访与报道。几天时间内,"全国人民都知道"北京有个名叫史树青的老头,仅花了1800块钱,买回了一把价值连城的"国宝"--越王剑。(图19)

  记者闻讯后也电话采访了史树青老人,他告诉记者:"这把越王剑的文字使用了错金工艺,1965年在湖北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那把越王剑的文字没有错金,从这个角度讲这把越王剑的价值比前一把更大!"史老还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古代铸剑时,在剑身上开槽刻字后,再用黄金做成的细丝镶嵌在所刻字的凹槽里,这种工艺方法就叫错金。"

  时年84岁的史树青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身兼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等职务,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文物鉴定界的顶尖级权威大师之一。有媒体甚至这样描述史老先生:"史树青与启功、徐邦达、杨仁恺被称为我国权威四大鉴定专家。一件文物,到了他手中,过目即知真伪,他被称为鉴定国宝的'国宝'!"

  史树青先生在地摊上淘到越王剑后,并不想把国宝据为己有,三天后,他在家中举行了一次小型鉴赏会,并当众宣布要将此剑捐献给国家博物馆。随后,老人因病住进了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9-1-31 20:03:33 |显示全部楼层
第33节:文物泰斗的尴尬(3)


  让人没想到的是:史老出院后,国家博物馆将他捐献的"越王剑"退还给了他,没有提供任何书面鉴定结论,唯一的说法是:"这东西靠不住!"

  文物泰斗史树青捐献国宝被退回的消息一经媒体公布,举国上下又是一片哗然,向灯向火的都有。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陈中行看了这把剑的照片后表示:"这把剑是伪劣之作。"他认为,剑的整体色泽是用现代颜料做的,不是出土文物的色彩;剑身上的错金铭文非常拙劣,与战国时期严谨、美观的鸟篆书法不符;剑柄很粗糙,同心圆与剑身上的菱形暗纹的铸造水平也很低。陈中行认为,近几年在浙江和湖北荆州都有仿制越王勾践剑的商家,这把剑明显是造假的,估计市场上现在至少有500把以上。包括现任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博士在内,湖北省大多数文物专家都支持陈中行的意见,认为史树青买回的越王剑是赝品。

  对此,史老始终相信自己的眼光,他说,他一生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一些低价从民间购得的文物,开始并不为专家们看好,甚至遭到否定,但后来经过时间考验,证明都是真的。如他在15岁时花两毛钱买下的丘逢甲画作真迹,还有大学刚毕业时花三五块钱买下的成吉思汗画像,早就捐献国家,都被国家博物馆作为一级文物收藏。对于陈中行等人没看到自己这把剑的实物,仅根据一张照片就判断此剑为赝品的说法,史老很生气,他认为每一位文物工作者,都应该抱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态度,爱惜宝贵的文物资源,对每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不要上眼就否定或肯定,结论要科学、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他还反复向大家介绍了这把剑的铸造、嵌宝、错金工艺,并将它与当年自己参加鉴定的湖北出土的那把越王勾践剑、浙江和湖北荆州仿制的越王勾践剑反复进行比照,认为不可能是赝品。

  对这件事,史老的夫人夏女士更有一肚子委屈,她对记者说:"史老想把这把剑无偿捐献给国家,没有牟利的想法,所以犯不着去造假……"

  史夫人还向记者补充了史老生前向国家捐献文物的二三事:"早在1950年,史树青和王世襄参加爱国游行,看到一个卖凉粉的老妇人手里有个盘子,接过来一看,是明朝初年的东西,官窑啊,就说要买下来,人家要5块钱。他们俩都拿不出这么多钱,就一人凑了两块五,买下来放到一个熟人家里继续游行,结束后带回去献给了故宫。这是顺利的,还有好多次都是人家先不认没有收,后来又认了收了,最后都成了国家一级文物,成吉思汗的腰牌就是一例,开始人家送来的时候,历史博物馆不认,不要。后来史老又委托别人给找回来,现在还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9-1-31 20:04:10 |显示全部楼层
第34节:文物泰斗的尴尬(4)


  不管怎么说,史树青老人的"关门"藏品--越王剑,至今仍然只能收藏在史老的家里。史树青老人一生豁达大度,但对这件事十分伤感,专门为此写了一首诗排解自己的郁闷:"越王勾践破吴剑,鸟篆两行字错金。得自冷摊欲献宝,卞和到老是忠心--从大钟寺冷摊以廉价购得越王勾践错金剑,世所罕有,或有人以为是仿品,诗以答之。"诗中,这位中国的文物泰斗以韩非子笔下那位为献宝玉而屡遭厄运的卞和自比,读了总未免让人平添几分伤感。无论此"越王剑"是否彼"越王剑",此"卞和"是否彼"卞和",这件事本身就是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谁也没曾想到,史老的这首小诗竟然成为一代文物宗师的绝笔之作。

  2007年11月7日凌晨,史老因心脏病突发,永久地闭上了他那双被人称作"国宝"的慧眼,与世长辞。社会上有人传言,编派史老是因捐献越王剑不成气闷成疾。对此,记者断然不敢相信,因为众所周知,史老是中国文物界老班辈中少有的几位高学历、高阅历、高建树的老专家之一。他一生鉴宝无数,自己却从无私藏,买下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尽管临终前最后一次捐献未果,相信一生豁达大度的老人不会对此耿耿于怀。可即便如此,读了史老的绝笔诗作,记者还是不免心上酸楚:倘若那把剑确实是真品,是不是对国家、对史老个人都太不公平?倘若那把剑是赝品,为什么不能拿出一些更为科学、更能避免人性和人能误区的鉴定来明示世人呢?

  记者注意到:老人家去世后,曾有几位文博界同行对之"盖棺论定",所言只是止于史老"在文献、目录学上的造诣",而对众所周知的他在鉴定学上的建树却只字不提,记者对此颇有几分不平,亦存几分担忧:己犹不明,何以鉴人?人犹不明,何以鉴物?

  一个文物泰斗的捐献之路这么艰难,平常人就更难上加难了。下面要讲述的另一个捐献文物的故事,更让人百感交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8 06:13 , Processed in 0.04660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