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3|回复: 0

胡床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7801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9-2-25 22:33:16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211年,曹操西征,大军自潼关北渡,突遭马超袭击。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所记当时的情况是:“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郃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可见曹操在指挥军队渡河时,是坐在胡床上的。
提到胡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籍中,常常可以见到将帅在战争中使用这种家具的记载。有时主将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如前凉张重华手下大将谢艾与敌将麻秋对阵时,“艾乘轺车,冠白,鸣鼓而行。秋望而怒曰:‘艾年少书生,冠服如此,轻我也。’命黑矟龙骧三千人驰击之。艾左右大扰。左战帅李伟劝艾乘马,艾不从,乃下车踞胡床,指麾处分。贼以为伏兵发也,惧不敢进……”(《晋书•张轨传》附《张重华传》)最后艾军大胜。又如梁将韦放,在公元527年与魏将费穆遭遇,当时“放军营未立,麾下止有二百余人。……放胄又三贯流矢。众皆失色,请放突去。放厉声叱之曰:‘今日唯有死耳。’乃免胄下马,据胡床处分。于是士皆殊死战,莫不一当百”(《梁书•韦放传》)。至于主将坐在胡床上观察敌我军队情况的例子还有不少。公元477年沈攸之举兵叛齐时,“攸之乘轻轲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南齐书•柳世隆传》)。公元501年萧衍军攻至建业,其将杨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梁书•杨公则传》)。又如梁将王僧辩引军攻长沙时,至城下,“乃命筑垒围之,悉令诸军广建围栅,僧辩出坐垄上而自临视。贼望识僧辩,知不设备,贼党吴藏、李贤明等乃率锐卒千人,开门掩出,蒙楯直进,径趋僧辩。……李贤明乘铠马,从者十骑,大呼冲突,僧辩尚据胡床,不为之动,于是指挥勇敢,遂获贤明,因即斩之。贼乃退归城内”(《梁书•王僧辩传》)。甚至还有坐在胡床上与敌军战斗的事例。苏峻败后,“(张)健复与马雄、韩晃等轻军俱走,(李)闳率锐兵追之,及于岩山,攻之甚急。健等不敢下山,惟晃独出,带两步靫箭,却据胡床,弯弓射之,伤杀甚众。箭尽,乃斩之”(《晋书•苏峻传》)。

由上面列举的事例,可以看出胡床的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轻便家具。第二,它是一种坐具,但坐的姿势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坐法不同,不是席地或在床上那种双足后屈的方式,而是“据”即“踞”,也就是下垂双腿,双足着地。至于它的名字前面冠以“胡”字,则因为这种家具是由西北域外传来。后面的“床”字,常引起后人的误解,把它和现代“床”的概念混淆起来,以为是一种专供睡眠的卧具。有些文学作品中,甚至让匈奴的单于和阏氏一起到“胡床”上睡觉。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是由于对中国古代床的特点和用途不够了解。其实在汉魏时期,床并不仅仅是用于躺下睡眠的卧具,而是室内适于坐、卧乃至办公、授徒、会客、宴饮等多用途的家具。所以《释名》中是这样释床的:“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因此,对从域外传来的新式坐具,自然也就称之为“床”了。
胡床传入中国,大约是在东汉末年。《后汉书•五行志》说:“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说明至少在东汉灵帝在位时(168—189年),胡床已出现在当时的宫廷中。前引曹操坐胡床的例子,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也说明灵帝以后到曹魏时期,这种家具已日渐流行了。
胡床除用于行军作战时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几乎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都可以寻到它的踪影,现依据有关史籍,择要举例于下:
用于宫廷。东汉灵帝时已如此,见前引《后汉书•五行志》。到南北朝时期,北方宫廷中更常用胡床,如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使舍人温子升草敕致高欢,“子升逡巡未敢作。帝据胡床,拔剑作色。子升乃为敕曰……”(《北齐书•神武纪》)。南方宫廷中使用胡床,还有一则比较特殊的事例:侯景篡梁以后,在宫中“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脚坐”(《梁书•侯景传》)。
用于家居。因胡床便于移动安设,常常用作庭院中随意安放的坐具。如《北堂书钞》引《郭子》:“谢万尝诣王恬,既至,坐少时,恬便入内,沐头散发而出,既不复坐,乃踞坐于胡床,在于中庭晒头,神色傲上了无惭怍相对,于是而还。”《南齐书•张岱传》记岱兄镜曾与颜延之为邻,“(延之)于篱边闻其与客语,取胡床坐听,辞义清玄,延之心服,谓宾客曰:‘彼有人焉。’”
胡床又可用于室内或楼上。如《晋书•庾亮传》记“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又据《语林》,“谢镇西着紫罗襦,据胡床,在大市佛图门楼上,弹琵琶作大道曲”(《艺文类聚》卷44,中华书局1965年)。
用于行路。途中可随意陈放坐息,或步行携带,或置车、船中。步行携胡床见《南齐书•刘传》,“姿状纤小,儒学冠于当时,……游诣故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主人未通,便坐问答”。船上携胡床,见《南齐书•荀伯玉传》,“(张)景真白服乘画舴艋,坐胡床,观者咸疑是太子”。随车携胡床,见《世说新语•任诞篇》,王徽之路遇桓伊,请其吹笛,“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用于狩猎、竞射等活动中。狩猎活动中用胡床的例子,见《三国志•魏书•苏则传》,魏文帝行猎时“槎桎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竞射活动中用胡床的例子,突出的是王济与王恺较射赌“八百里”的故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武子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
上述的例子,都讲的是男子使用胡床的事例,下面再引两则妇女使用胡床的事例。《隋书•尔朱敞传》记他出逃后,“遂入一村,见长孙氏媪踞胡床而坐,敞再拜求哀,长孙氏愍之,藏于复壁”。同书《郑善果母传》:“母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鄣后察之。”
由以上列举诸例,一方面可以看到当时胡床这种轻便的家具,日常使用得相当普遍,男女均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它仅是一种临时随便陈设的坐具,它不同于床是当时正式的坐具,也不能代替床的功能。
这种轻便的坐具,不用时还可以随手挂在屋壁或柱子上。如曹魏时裴潜“为兖州时,尝作一胡床,及其去也,留以挂柱”(《三国志•魏书•裴潜传》注引《魏略》)。又如北齐武成皇后胡氏“自武成崩后,数出诣佛寺,又与沙门昙献通。布金钱于献席下,又挂宝装胡床于献屋壁,武成平生之所御也”(《北史•后妃传》)。

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

关于胡床的具体形象,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记录。梁庾肩吾有《咏胡床应教》诗:“传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足欹形已正,文斜体自平。临堂对远客,命旅誓初征。何如淄馆下,淹留奉盛明。”其中“足欹形已正,文斜体自平”二句,正道出了胡床的形体特点,说明它与一般四足直立的床不同,胡床的足必须交叉斜置时床体才能平稳。这种交叉的斜足,构成胡床形体的主要特点。也正是根据这一点,胡床在隋代以后改名为“交床”。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曾讲过:“隋炀帝性好猜防,去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贞观政要》卷6)宋程大昌在《演繁露》中也说到“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对此,胡三省进行了较详尽的注释:“交床以木交午为足,足前后皆施横木,平其底,使错之地而安。图1足之上端,其前后亦施横木而平其上,横木列窍以穿绳绦,使之而坐。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可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资治通鉴》卷242胡三省注)如果胡三省的说法可靠,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古代的胡床实际就是今天还使用的轻便折叠凳,也就是北京俗称的“马扎儿”。由于缺乏古代的物证,上述论断是否正确尚难判定,以致长期以来人们对胡床的具体形象仍不够清楚。
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中,虽然还没有找到胡床的实物标本,但是已获得了一些有关它的形象资料,从而使人们得以窥知它的庐山真貌。
1973年在陕西三原县发掘了唐淮安靖王李寿(神通)的墓葬,墓内石椁表里均雕有精美的图像。石椁内壁均为线雕,内容为乐舞和侍从,其中有一幅刻上中下三列共十八名穿长裙的女侍,手中各捧席、案、凭几及扇、麈尾等用具,在第三列左侧第二名女侍手上,捧着一张胡床(图1)。画面上正好刻画出胡床侧面的正视图,可以看清床面和其下交叉的床足,还可看清足端前后施横木的顶端,以及床面向下微垂的绳绦,两端还装饰短短的流苏。在另一幅女侍的线雕图中,也有一个捧胡床的形象,胡床的形制是相同的。
李寿墓的发现,启发我们辨认清楚了一件时代较李寿墓更早的考古资料。1974年河北磁县东陈村发掘过东魏的赵胡仁墓,其下葬年代是武定五年(547年)。墓中出土的女侍俑中,有九件手持各种什物,其中一件原报告称“右臂挟一几案类物”。现在据李寿墓的线雕的侧视胡床仔细观察,能够认出那原来是一张敛折起来的胡床,床面向前,交关的足折平,挟在臂下时一组在上面,一组在下侧,足端的横木露在臂后(图2)。这件标本,正体现了胡床“敛之可挟”的方便之处。
除以上两例外,在敦煌莫高窟第420窟的隋代“商人遇盗”壁画中,还可以看到使用胡床的更生动的图像。这幅画绘在窟顶南部,画面左侧丛山中,坐有一个身擐甲胄、手按长刀的武士,图2
其后环卫着另一些披甲的武士,坐者似为首领,他所坐的正是一张胡床,斜向交叉的床足和上撑的床面,都画得很清楚。从这一图像,可以看到古人“踞”(据)坐于胡床,即垂腿双足着地坐法的真实情景;也自然会联想起前面引述过的在战场上使用胡床的事例来。


上面引述的三例文物,把“敛之可挟”“放之可坐”的古代胡床,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总该能清除多年来对它的误解了。
最后还应简单提一下,胡床这种坐具,大约是首先在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中出现的,在古代埃及和罗马,这类家具已很流行。例如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所藏埃及第十二至十八王朝的家具中,就有这类折叠凳(穆斯塔法•埃尔—埃米尔《埃及考古学》,科学出版社1959)。后来经由著名的丝绸之路传来我国。至于它源出于何处,又如何传来中国,还有待治中西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专家来回答。
(19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5 23:28 , Processed in 0.05071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