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05|回复: 0

宋代市民游艺——京瓦伎艺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7801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9-2-25 22:47:19 |显示全部楼层
在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内,有一处热闹的游艺场所,名叫“瓦子”,位于皇城东南角的东角楼附近街巷中。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2所记:“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可有人于此作场。”除了各种文艺演出外,“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瓦子”又称“瓦舍”,这一名称的来源并不十分清楚。据吴自牧《梦粱录》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倾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这类专供当时一般市民乃至军卒暇时娱乐的场所,到了南宋时期,在都城杭州比北宋汴京更有所发展。据《梦粱录》卷19所记,杭州城内外的瓦舍,合计达17处之多。
在瓦子演出的各种伎艺,名目繁多,大致可以看出有些与后世的戏剧有关,有些与曲艺、杂技以至武术表演有关。与后世戏剧有关的伎艺,主要有“杂剧”和傀儡戏。傀儡戏也就是后世的木偶戏,当时有“枝头傀儡”(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目。此外也有“影戏”,影戏用的人物,在北宋汴京时是用“素纸雕簇”,后来改为“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形成现代皮影戏的前身。与后世曲艺有关的伎艺,主要有小说讲经史、诸宫调、叫果子等名目。其中小说讲经史一项,实开后世说书艺人之先河。又据所讲述的内容不同,还可细加区别,讲史以讲谈历史故事为内容,“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梦粱录》)。小说则偏重传奇情节,内容多烟粉、灵怪、传奇、公案,常是离不开朴刀、棍棒、妖术、神仙等打斗离奇的情节,引人入胜。除此而外,还有演说佛书、说参请的,表演者是一些和尚,主讲宾主参禅悟道等事,实际是借文艺表演形式以进行宗教宣传。诸宫调是以唱为主的表演,有鼓板或弦管乐器伴奏。还有浅斟低唱的小唱等。叫果子是模拟卖物小贩的叫卖声,属于口技一类。与后世的杂技以至武术表演有关的伎艺,如《东京梦华录》中讲的小掉刀筋骨上索杂手伎浑身眼、李宗正、张哥,球杖踢弄孙宽,小儿相扑杂剧掉刀蛮牌董十五等。此外,还有索上担水、索上走装神鬼、舞判官,以及踢瓶、弄碗、踢磬、踢缸、教虫蚁、弄熊、藏人、藏剑、吃针等杂技、马戏表演。在瓦市中还有一种极受人们欢迎的项目,就是“相扑”,又称“角抵”或“争交”,它有些像后世的摔跤表演。由于瓦子里有上述的诸般伎艺演出,极受一般市民和军卒人等的欢迎,因此不管是风雨寒暑,都是非常热闹,那些最大可容数千人的表演棚内,观众总是满满的,日日如是。
两宋都城中瓦子的繁荣热闹的景象,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又为我们提供很多资料,使我们得以窥知当时演出的部分情景。下面选取杂剧、傀儡戏为例,作些简略的介绍。

杂剧是宋代市民游艺很重要的一项。关于杂剧演出的情况,据耐得翁《都城纪胜》,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录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最后还有后散段“杂扮”。在河南省偃师县酒流沟发现的一座北宋末年的墓中,墓室的北壁上嵌有六块上有画像的雕砖,其中的三块砖上的画面是与杂剧演出有关的,总共刻出五个姿态生动的演剧人物的形象,虽然无法查考他们具体表演的是什么剧目,但可以看出这三块砖大约正代表着杂剧演出的三段。其中一块砖上刻有一个演员,从鬓边露出的短发和面像,可以看出是一位女演员,她双手张开一幅小巧的立轴画,身躯微向前倾,似是面对台下观众独白。这一画面表现的可能就是杂剧演出的第一段的情景,即“艳段”或称“首引”,系引起戏剧开场的意思。另一块砖上的画面中刻出两位男演员,左侧的一人右手托着一个包袱,他侧转脸去对右侧的人讲话,同时还用左手指点着对方。右侧的人头稍前倾,做出正专心倾听对方讲话的姿态。他们所表演的内容,大约是杂剧的第二段,即“正杂剧”,也就是演出的主要部分。至于杂剧的第三段,也就是主要的“正杂剧”演完的后散段“杂扮”,可能是第三块砖画面所描绘的情景。刻出的两位演员都是丑角的扮相,左侧的人托着内伏一鸟的鸟笼,并用右手指着鸟笼大张着嘴,似是对另一人讲话。右侧的人回转身来看着托笼的人,并把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含在口中,正在吹口哨。两个人都双足外扭,迈着“丁字步”,并像是按着同一节拍,扭摆着身体,形象滑稽,引人发笑。除了杂剧雕砖外,还有两幅传世的南宋绘画,描绘的大约也是杂剧舞台人物的形象。其中一幅绘出两个表演者,左侧的一位眉目清秀的演员,着装颇为滑稽,头戴一顶下圆上尖的高帽子,身穿肥大的长袍,右胁下斜悬一个方形布袋,在帽子上、长袍的前襟和后背以及布袋上面,都画着许多眼睛。他侧身向右,用手指点着对面站立的另一位演员的右眼。另一位演员是农民的扮相,左手执着竹篦,也用右手指点着自己的右眼。有人考证这幅画可能画的是杂剧名目中的《眼药酸》,如果不错,那这幅画就是唯一的剧目明确的宋代杂剧图像。
关于杂剧演出时的乐队,在宋墓的雕砖中也有发现。河南禹县白沙东的一座北宋墓中,发现一组戏剧题材的雕砖,刻出的演剧人物造型较粗劣,艺术价值远没有偃师的那组高,不过其中保留了有关乐队的珍贵资料。刻出的乐队由七位乐师组成,演奏的乐器共五种,计有大鼓、腰鼓、拍板、笛和觱篥,腰鼓和觱篥各二件,余皆为一件。乐师有男有女,击大鼓和拍板的是女性,其余乐器则由男子演奏。

除了绘画和雕砖以外,也发现过一些和戏剧有关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一些南宋时期的白瓷俑。在江西鄱阳发现的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死去的洪子成墓中出土的白瓷俑,共有21件,多是头戴各种样式的幞头,身穿圆领长袍,足穿靴,作各种不同姿态的表演,或俯首欲泣,或抬头远眺,或双手捧物,或举手舞蹈,或拱手肃立,或恭敬施礼,面部表情多样,神情灵活自然,很可能是模拟着登台作戏的演员。原来衣上施加有彩绘,现在已经大部分脱落了,仅在面部、袍带等处微见朱彩墨痕而已。类似的瓷俑,在景德镇地区也有发现。
除了杂剧,傀儡戏也是宋代民间流行的表演艺术,利用各类偶人可以作多种题材的表演。据《都城纪胜》,傀儡戏主要表演烟粉灵怪故事,以及铁骑公案之类题材,使用和杂剧相近似的剧本。
由于用偶人表演,所以更宜于演“多虚少实”的神鬼故事,“如巨灵神、朱姬大仙之类是也”。依据操纵偶人的技法等不同,又可以区分为悬丝傀儡(悬线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名目。1976年在河南济源县发现了两件宋代的三彩枕,其中一件枕面中部是儿童游乐图,描绘出三个在池边柳荫下玩耍的儿童。其中有一个头挽双丫髻的绿衣白裤小儿,坐在绣墩上,右手执着一个提线木偶作戏(图4),另两个小儿一个敲锣、一个吹笛进行伴奏。虽然描绘的是小儿游戏,但是却可以看出宋代悬丝傀儡的结构和操纵手法,和现代的提线木偶是完全一样的。在济源发现的另一件三彩釉枕面上,在四角有四个圆形的画面,也都是描绘着小儿游戏的题材。其中左下角一幅,绘出一个坐在地上的小儿,绿裙红色兜肚,白胖可爱,举右手耍弄一个黄衣的傀儡。
这一傀儡是在头下连接衣套,双臂旁伸,用手操纵傀儡活动。这种木偶,现代也有同样的形象。上面的考古资料虽然无法代表宋代傀儡戏表演的盛况,但提供了有关提丝傀儡等的形象资料。至于杖头傀儡的具体形象,可以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一面宋代方形铜镜背面的装饰图像中看到。那也是描绘着儿童游戏的情景,其中有一个童子在帏帐后表演傀儡戏,他双手各举一个手持兵器的杖头傀儡,使两个傀儡互相搏击,看来演出的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武打戏。还有一幅传世的宋画《骷髅幻戏图》,其中画出的大骷髅也是耍一个提线木偶的小骷髅,十分生动又富于魔幻色彩。
(198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6 01:20 , Processed in 0.05098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