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50|回复: 11

带钩如意祥云纹考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4-12 20:09:49 |显示全部楼层
除星月纹外,以上三者文饰在铜钱上出现的频率算高的了。带钩纹与如意纹非常近似,然两者并非同源,泉人常有混淆者,故作文以辩之。

古人畏天知命。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对古人来说是神秘莫测的天帝喜怒哀乐的直接表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上出现了云雷纹。所谓云雷纹,就是单条或双条组合的单一方向旋转或S形旋转的回旋线条。柔和的线条称为云纹,有方折角的线条称为雷纹。商代早期开始出现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主纹的青铜器。云雷纹给人以玄妙莫测之感,增加了权力重器的神秘色彩。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各种云雷纹的变形图案,战国开始,云雷纹发展成为线条活泼的流云纹。中国早期货币之一的钱体上就装饰有这种图案。这种钱就是现在被大多数认为楚国铸造的长方形钱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4-12 20:22:21 |显示全部楼层
钱牌上文字前人称为良金一朱、二朱、四朱,大小重量递增。现代学者也有读作见金X朱、视金X朱的。总体认为是用来兑换楚国金币郢爰的辅币这个观点比较统一。

秦汉时期,流云纹盛行,保存至今的纺织品、玉器、漆器、陶器、金银铜器上都能看到云纹的存在。当时人也因云纹好象水藻在水中柔蔓婉转、飘荡曲折,而称之为藻纹。

汉武帝帝狩四年(前119),因苑中多鹿而收集鹿皮做币材,以鹿皮方尺缘以藻篑为币,直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因其作价太高,不久既被废止。白鹿皮币在中国货币史上被视为纸币的始祖,由于行用短暂和易于腐烂的原因,现在已不见实物。通过汉书记载,我们知道白鹿皮币是以云纹和席纹为装饰图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中就有类似的文饰。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仿玉壁形状的铜圜钱。而与此时期前后发现的铜环上,也有乳丁纹、贝纹、绳纹、弦纹、云纹的装饰,可能也是模仿玉璧、玉环。以前好象吉泉兄发过一品一面三云、一面光背的铜环(抱歉我没有说是钱)应该就是后世花钱的滥觞。

在汉朝,云纹又被赋予吉祥的象征。到唐朝,云纹在钱币上的装饰发挥到了极至。

东汉末年至隋朝,中国又一次的分裂和统一。在这一过程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影响的同时,中国本土文化也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隋唐时期与西方各国交流更加频繁,云纹于是出现更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云纹姿态饱满,更显得富丽堂皇。单独成朵的云纹大量出现在铜镜、丝绸、金银器等日用品上。

天宝十五年(756)夏,安禄山自幽州起兵造反,唐玄宗放弃长安经栈道到蜀中。同年,玄宗子李亨在西北称帝,遥奉玄宗为太上皇,即唐肃宗。肃宗最初的年号并非大家所熟知的乾元,他即位改元后的第一个年号是“至德”。这一年号用到758年2月,首尾跨度三年。

乾元元年, 由于财政收入减少,在第五琦的主持下,实行了通货贬值。七月,铸造了当十的乾元重宝。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在东都发行当百的得壹元宝,后又铸造了顺天元宝。乾元二年,肃宗又发行当五十的重轮乾元重宝。上元元年(760)因为私铸猖獗,肃宗将重轮钱改为一当三十,旧开元改为一当十。宝应元年(762)代宗即位后,把乾元小钱改为一当二,重轮大钱改为一当三,后来又改为大小钱平价流通。现在所见乾元小平,应该就是代宗和代宗以后各帝所铸,传世有乾元背洪与背襄两种可以证实,至少乾元钱在唐武宗时期还有铸造。

乾元重宝、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均有背后以云纹为饰的实物发现。除位置、大小方向不同外,还有一朵云、两朵云、四朵云的区分。乾元重宝的云纹钱多在四川、汉中一带发现,有人认为这些钱是当时四川为肃宗即位开铸的庆贺钱。其实可能基于对历史年代的错误认识,乾元重宝的铸造是在肃宗即位三年之后才开始的,所以不可能是什么所的登基庆贺钱。这些背云纹、雀纹的乾元重宝也许确实具有开炉性质,但乾元重宝并非唐钱云纹的创始。

其实,早在乾元之初,开元平头头通钱背即有所谓同心结与三云钱。之后还有所谓蓝三云或虎头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4-12 20:27:27 |显示全部楼层
唐玄宗刚到蜀中,肃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自立为帝,遥奉玄宗为太上皇。人心多浮动,坐观以待变。肃宗即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肃宗任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借用回纥兵,乘机反攻。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第二年(公元758年)改元乾元。乾元年号取自易经。乾为八卦之首,易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以乾元为年号意义非凡,说明天下以唐为正,以肃宗为正。

如果说玄宗避难的蜀中士人多对肃宗得位不正有点意见的话,在肃宗即位后贼酋内讧,克服两京的大好消息下都烟消云散了。改元乾元后,肃宗由于财政紧张下令改铸当十的乾元重宝。其中背瑞雀的乾元重宝似乎比普通当十的大上一圈,面文属于初铸。瑞雀因昂头平头而略有版别。这种我认为就是当时的开炉钱。瑞雀,或云青鸟。是传说中传递信息的吉祥鸟。在乾元钱上能传递什么信息呢?就是克定动乱,恢复安宁。背瑞雀钱只有这一种类型,之后没有再铸。

云纹则在当十、当五十重轮、小平上都有。可能起初有开炉的意义,后来铸造得多了,逐渐变成炉记。乾元背云纹有两种,一种是和原母一起制作的规范云纹,一种是在制母钱或子钱时加上的戳记,位置多有不同。以戳记为云的时代肯定要晚。另乾元有一种较大的背下云,云纹潦草,有人认为是瑞雀的变体,假象有一只雀鸟,我们在上至下垂直俯视,可看出雀嘴、翅、身,而看不出侧面与下面的鸟爪。这种云就象是俯视的瑞雀,喙翅身尾皆备,确实可具一说。

开元通宝平头通有三朵云和同心结两种。

三朵云制作精良,大家都认为是专为庆典或开炉为之。同心结也称如意头,其实和如意没有什么相干。开元的同心结与乾元的同心结两者造型还有不同。开元的同心结瘦削,乾元的比较圆润肥腴。这两种所谓同心结,其实也可以看做云纹的变体。三代铜器有饕餮纹,现代学者认为,饕餮纹并非宋人博古图中所录贪吃的怪兽。而是鹿、牛、羊、虎等不同动物头部正视的抽象图案,宋人不能细分罢了,现在也统称为兽面纹。饕餮文饰的特点是大头小身,头的部分描绘细致,身足角部分小而简略;头部在中间位置,躯体侧面左右展开。同心结的构造与兽面纹很相似,都是大头小身,两侧展开。

同心结的本意是一种打结的方式。中国人服装与西方不同,古人服饰以峨冠博带为美,服装连接之处必须打结扣才能方便穿脱,为了美观,结扣方式不断改进,绳结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所谓中国结。同心结、蝴蝶结即是其中最古老的一种。古代女性流行的发髻也有做同心结式样的。这种同心结其实就是仿照了祥云的式样,从而也具有了吉祥美满幸福的含义。中国结这门艺术,到了东洋,就被糟蹋了。所谓橘枳之别,就在于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4-12 20:40:14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末五代,云纹又有演变,与战国时期的流云纹有点相象,但少了流畅美感,多了纤细烦琐。北宋宋元通宝小平钱上有拱云托日一种。钱背穿上,云纹上部象豆芽般分岔,托起一轮巨星,下部合并成一条云尾朝右弯曲,图案简洁而庄重,如宋陵石刻。

金元时期的云纹钱不多见。以旧朝钱翻铸加图案者偶尔会出现云纹,云纹粗俚,并非出自官炉。以后铸币规范,云纹再未出现。然西藏各种宝藏、章嘎之类上,都有云纹依然存在。取其吉祥意义。花钱上的云纹也有其发展规律,但基本都是主图旁边的装饰。单独以云为主的花钱非常少见。倒是有干脆省去具体的云纹,以汉字代替如“千祥云集“、“XX景云”为主题的花钱。

乾元背正视云纹(同心结)钱,也有精粗之分,可见当时也是铸期不短。之所以被人称为如意头,是因为如意的造型已经在唐代已经深入人心。唐五代的画中,仕女簪花帔帛,下着裙,足着如意履的形象屡屡出现。所谓如意履,就是鞋顶有象如意头一样的装饰。

如意的历史非常久远。一般认为,它的雏形是用于背部挠痒的爪杖,通俗的讲就是痒痒挠或老头乐。清历荃《事物异名录》十九引《裨史类篇》:“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爬搔,如人之意。”考古工作者在山东曲阜东周墓葬中曾经发现两柄象牙质地的爪杖,与历荃所言无异。

六朝尚清谈,人们喜欢手执用塵尾制作的拂尘,以示悠闲。《世说新语》:“王夷甫容貌整丽,恒提白玉柄塵尾,与手都无分别。”史载,六朝人有执如意清谈者,故有被认为如意可能始于拂尘受柄。另外尚有佛具说,兵器说等等。

如意一词汉代即有,当时指称心如意之意,还没有指物。东晋王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不过其名虽见,其器却不见形。之后《南史》、《世说新语》等屡屡有载。60年代南京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壁画中,王戎手执一柄如意,细看,如意之首作指爪,柄细而长。此造型的如意一直到唐朝未曾改变。

唐朝时期,如意的形状开始发生变化,手爪形的多见于世俗帝王之家,另一种则变形为花头,有云形头、花瓣头等。云形头的如意在宋元时期逐渐成为主流,手爪形如意不再流行。如意头有做云叶形头者,有四云叶组合而成者,也有灵芝头者,均为吉祥之物。乾元背同心结的造型与后世如意头相近,故被误判。

古代行用钱上尚未见到有如意纹,花钱上偶有发现。如风生水起兄所发持如意仙人背十二生肖,苏泉兄所发笔锭如意连钱都是少见之做。花钱钱文做如意者就有很多了,如年年如意,太平如意,合和如意,吉祥如意,万事如意,新年如意,事事如意,遂心如意、称心如意等等实在太多了。

如意之所以多以云为饰,是因为云者,天之物,以之为形,可寓高升吉祥。
唐以后如意的造型一般作花头微曲柄状。花头或为云或为灵芝,柄大多为板状,宽扁而内弧,曲成弧腹翘头形状。反置之,两头可以正好撑起。这种造型与古人所用带钩极为相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4-12 20:50:21 |显示全部楼层
       下图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带钩。它的形状象个6或9,一端圆形,一端钩形。这种玉带钩自1983年在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中第一次发现以来,在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登地又出土同类型四个,均放置在死者腰部。良渚文化距离现在4-5000年。

        中原地区使用带钩的历史从记载上看,最早见于左传。春秋时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立,管仲曾射中公子小白的带钩。考古发掘中,在洛阳、临淄、宝鸡、北京等地,都出土过春秋中期的带钩。以前一般认为,带钩是游牧民族最早使用的,由战国中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全盘西化向当时的游牧民族学来,这个观点应当改变过来。

        古人穿衣服,通常在衣服外面束一条腰带,腰带可以用来束衣服,也可以悬挂饰物,表示身份。古人的腰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叫做绅,所以士大夫又叫做缙绅或绅士。另一种则是用皮革制作的皮带。皮带质地较硬,不能象丝带那样打结,所以要用带钩来系扣。

        春秋时期的带钩发现还是不多,而战国秦汉时期带钩则普及盛行。这一时代,带钩的造型和工艺也丰富多彩,从造型上看有水禽、兽面、曲棒、琵琶、长牌形等等;工艺方面有错金银、镶嵌珠玉绿松石、镂空、高浮雕等等;质地则有金、银、铜、铁、玉等等。尽管造型工艺千变万化,但基本结构则是一端有钩,一端有钮,与如意相仿。与如意不同的是,如意没有钮。上文说过,类似带钩形状的如意是在唐代开始出现的,如意与带钩虽然形状相似,但没有直接的关联。《 庄子·胠箧》 有云“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谓小盗受重惩, 大盗反获富贵。这句话说明在当时,带钩应该属于非常普及的生活日用品。

        关于带钩的具体用法,在秦始皇兵马俑坑内的陶佣上有着具体实例:   
        秦俑腰际都浅浮雕出腰带,带头和带尾通过带钩在腹前钩接,形象逼真。带一般宽3~4.5厘米。带上有的刻划或描绘双钩的对角三角纹或菱花纹,也有的光素无纹。带钩饰于带头,带尾上有扣接带钩用的带孔。带孔一般为三个,也有两个或四个的。钩接的方法是带头居右,带尾居左,钩头从左侧带尾孔中钩出。

        带钩的题材丰富,有以动物为题材的,有以生产工具为题材的,有以生活用具为题材的,有以乐器为题材的,还有其他形式的带钩等等。带钩的形状多样,动物题材带钩有鱼尾形、飞鸟形、鸭形、蝌蚪形等。特别是鸟形带钩,钩柄像是一只大雁,伸长颈作飞翔状,鸟身还有羽毛雕饰,造型异常优美,生产工具题材的带钩,有铁锨形、斧形、铲形。其中铲形带钩,带钩整体像一把铲头,铲柄为圆棍形,较粗,造型逼真。生活用具题材的带钩,有瓢形、瓶形、勺形等,其中瓶形带钩钩柄为一花瓶形,花瓶细颈、鼓腹、圈足,形象真切。乐器题材带钩,有琵琶形、琴形等。不管是琴形还是琵琶形,造型都写实生动,精巧美观。其中琴形带钩中部还有挂弦的旋纽。其他形式的带钩,有蟠曲纹形、十字形、凸圆柄形、铆钉形等等。蟠曲纹夔身屈曲盘结,回首顾尾,造型异常别致。另有一带钩作武卒奋刺形,采用浮雕手法雕一勇士,左腿前拱,右腿后蹬,身体前倾,双手一前一后握住长矛的长柄,作用力刺杀状。带钩的钩首为蛇头,设计奇妙,寓意明确,造型生动,这是一件颇费匠心的艺术品。


       上述六种题材的带钩,基本上概括了已出土兵俑革带带钩的全部内容。每种式样分别代表着若干件秦俑身上的带钩。造型逼真的秦俑带钩,不但表现了秦代劳动人民精湛的雕塑艺术技巧,也体现了源于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风格。


    古代带钩,就质料言,多见金、玉、铜、铁几种。秦俑带钩的质地无法直接看出,关于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带钩质料,我们需借助于文献资料和其他考古材料进行参证、比较,才能确定。《史记》、《汉书》《战国策》等文献中有“黄金师比”的记载,古人称铜为金,可知黄金师比即指铜带钩而言。处于青铜时代的秦人革带用钩,应当是青铜铸制的。关于这个问题,还可参证关中秦墓的考古材料加以说明。陕西凤翔高庄春秋晚期秦墓出土的带钩、襟钩26件,除M10:43为金襟钩,M10:21为玉襟钩者外,其余全为青铜质。钩头有鸭嘴形、鸟形和兽首形;体有棒形、扁条状、竹节形、琵琶形、簸箕形、企鹅形、怪兽形、铲形、匙形等。咸阳市黄家沟战国秦墓中出土青铜带钩25件,形式多样,钩作鸭嘴形,身有琵琶形、竹节形、蜜蜂形、蜻蜓形和勺形等。凤翔高庄战国晚期秦墓中出土青铜带钩3件。在四川的青川战国秦人墓也发现青铜带钩8件。这些都表明秦人在实际生活中很早就使用青铜质带钩,在秦陵东侧上焦村秦墓清理出土的3件鸭嘴形带钩,也均为青铜铸制。一件长2·9厘米,一件长3.6厘米,一件长2.5厘米。这3件带钩,或许是作为随葬明器,或许是连结衣服前襟的小襟钩,因而均甚短小。由此看来,秦俑带钩的式样的确是有实物依据的。


        关于带钩的用途,分为革带用钩、配器用钩、饰物用钩、佩饰用钩四种。革带用钩的具体使用方法又分为单钩法、并钩法、环钩法三种。根据秦俑带钩的实际情况分析,前面所述秦带钩均为革带用钩,使用方法为“单钩法”,即将带钩钩柄固定于革带的一端(秦俑绝大部分为右手端,钩柄在左手端目前仅见一例),钩头向外,钩挂后,钩头从左手端的革带穿孔中钩出。这是秦俑带钩的普遍使用方法。事实上,和较宽的绅带相比,皮质革带较硬,两端也不便直接打结,故用带钩钩括。


        但是秦俑中尚有一部分腰间革带上并无带钩,他们的革带带头的连接方法是采用上述的铆钉形带钩的钉扣扣结。此类铆钉似与现代所谓的“按扣”相类,我们可暂把这种方法称为“压扣法”。又,带钩除了用在服饰上之外,还在其他地方有用到。如用在设施、马具等等;秦汉盛行佩刀、佩剑之风,除革带用钩外,佩器用钩亦必为数不少。

        同时带钩也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因此重农思想十分突出。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确立于秦统一,并被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汉初,经过秦末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武帝之前的几位帝王采用黄老之术,修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汉初,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人民无法生活,国家财政困难,为了稳定社会,仍然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打击大商人,对商人推行算缗制强迫交税,对商人的着装、使用的生活用品等作出规定。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财富迅速增加,有些大商人甚至达到富比王侯的财力。这一富裕阶层有着足够的物质基础,可以追求更为奢侈的享乐。以致于汉初的晁错发出这样的感慨:“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尊农夫,农夫已贫贱”。


  由于汉初国家亏空,开支困难,政府令民入粟,纳钱或输奴婢以买爵。甚至在汉惠帝元年规定民若有罪,可以交纳相当于三十级爵的钱,以免死罪。汉文帝则以民入粟六百石者,加上造之爵,输粟四千石者可以为五大夫,万二石者为大庶长。爵级高低以纳粟多寡为差。至成帝时买爵到一定等级的人,还可以为吏。有了一定财富的商人与地主,自然会踊跃购买爵位以追求自身地位的提高。  

  按照马斯洛理论,购买爵位的富商与土豪需要的是自我实现。秦汉时期的商人中不乏有钱者,有财力制作各种高质量的服装,但政府规定的服制使他们不能凭金钱穿着豪华的衣装。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罽。”(《汉书·高祖纪》)规定商人不能穿带有图案花纹的细绫细葛料子制作的衣服,换句话说只能穿没有花纹的低质量的服装。汉朝政府在作出这项决定时,并没有对农民或其他平民的穿着作出规划,这时对商人的“特殊”待遇是限制他们服用华丽衣裳。这是我们知道的有关商人的早期服制资料。

        既然不能衣服锦绣,没有爵位的商人为了得到社会尊重与社交的需求,让人一眼看出生活的优裕与资产的丰厚,就只有在冠、履、带、带钩等服饰的质地与工艺上下工夫。冠、履、带由于质地原因不能很好的保存下来,而带钩一般为耐腐蚀的金属制作,易于保存。所以现在存世的带钩形状各异,质地不同,而工艺繁复、富丽堂皇的大有所在。

        与清朝流行的鼻烟壶一样,带钩在当时是无论年龄、阶层都需要的必须品。但只有能支配财富的商人、拥有土地的地主、掌握权利的官吏才有能力使用最为精美的带钩。在当时普通人的眼中,腰佩上等带钩的人,一定是具有身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上人。

        带钩纹流行于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泉等两汉钱币的面背。或与吉语、星相同处一钱。一般带钩纹钱上的吉语常与“千万”、“大利”、“日利”、“长利”、“宜泉”等祈求财富的词语放在一起,而很少和“宜子孙”、“辟兵”等吉语同列,足见带钩纹与财富二者之间的关系。


        另古玩行中,带钩也被称为寿钩,不少人认为带钩又有长寿之意。


        魏晋之后,带钩纹再也没有在钱币出现过。这是因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用的带扣改变了当时人的衣着习俗。带扣为长方形圈状,中间有舌,就和现代的皮带扣一样。无论官僚的玉带还是武士的铠甲,还是骑手的马具以及平民的皮带,都使用带扣,由于带扣最早的使用者为鲜卑人,故带扣在当时又被称做鲜卑扣。

        由于带扣的流行,带钩迅速淘汰。直到北宋,带钩才又作为古董文玩被复制仿造,现存不少元明清时候制作的玉带钩,有一部分是作为赏玩之物,也有一部分是用来系扣和尚袈裟。至此,云、如意、带钩纹考告一段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4-12 20:59:26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来自开元图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405

积分

正六品朝议郎

发表于 2007-5-17 19:26:22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7-27 09:06:19 |显示全部楼层
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从四品太中大夫

发表于 2007-8-8 15:22:47 |显示全部楼层
虚心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2776

积分

正六品朝议郎

发表于 2008-11-21 17:16:41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好文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3 01:08 , Processed in 0.05623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