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68|回复: 0

谈洪武年间的铜钱窑藏--屠燕治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2741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4-12 20:16:21 |显示全部楼层
一、 洪武铜钱窑藏
    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浙江地区发现下限为明洪武通宝的铜钱窑藏一二十起,这些窑藏有文字记载的不多,大多数是钱币爱好者提供的,现简述如下:
    据钱币爱好者吴志明回忆,一九八五年十月,杭州中河改造工程中,施工人员在仙林桥西侧古庙遗址一米深处,用铲土机起小旁一只,内有古钱十几公斤。大多是两宋钱币,最迟的是大中,洪武钱。
二、 四年前,余杭良诸农民在住宅附近一米左右掘出缸一只,内有古钱一二百公斤,除大部分卖给当地收购站外,上缴县文管会一部分,这次窑藏中发现唐,宋,元,明各个朝代钱币,年代最近的是明洪武通宝,有折三背背豫,折三背浙,折二背浙,小平背浙,北平,福几种,小平背福钱又有尔宝,缶宝两种。
    据浙江钱币研究会会员王玉提供,十多年前,余杭黄湖农民从石板下发现一缺古钱,总重二三百公斤,大部分卖到收购站,文管会收集到一小部分,其中年代最近的是洪武通宝。
    1964年5月,浙江余杭三墩刘家村农民在离地面七、八十厘米处掘出一只缸,内有历代古钱几十斤,年代最晚的是洪武通宝。
    此外,据各地钱币爱好者反映,类似这样下限为明洪武通宝的铜钱窑藏,在浙江许多地区如海宁的砰石镇、盐官司镇,海盐的圩城,加兴的王店,上虞的丰惠镇,青田与丽水交界的王沃,湖州的双林,萧山的河上镇上山乡,诸几的袁家村及宁波,绍兴,安吉等地都有发现。这些情况表明,浙江地区洪武铜钱窑藏是相当普遍的。
    现有的出土报告还表明,洪武铜钱窑藏并不限于浙江地区,如1984年7月上海郊区嘉定县安亭镇东站附近发现一批窑藏古钱,重8。8公斤,古钱中以洪武通宝年代为最迟。
    又据王玉提供,河南与安徽两省交界处,也曾发现洪武铜钱窑藏,除有北宋,南宋钱外,以大小洪武钱的时间最晚。
    此外,据福建,广东省泉币爱好者互相交流的藏钱复品分析,闽粤两地也存在着类似浙江的较为普通的洪武铜钱窑藏。
    综上所述,洪武铜钱窑藏并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而是历史上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
三、 洪武窑藏的时间
    提到洪武钱窑藏时间的出土报告有两份,一份是《文物》1965年第一期刊登的刘家村窑藏。这次发现年代最晚而数量特别多的是洪武通宝,可见这批古钱当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入土的。另一份是1985年上海市钱币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上发表的嘉定县安亭镇东站窑藏:窑藏古钱中以洪武通宝年代为最迟。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太祖即位铸洪武通宝钱。由此可见该古钱窑藏的年代约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洪武纪元年后长达三十一年,铜钱窑藏究竟发生于哪一年,以上出土报告都未作进一步探述。
    从两份出土报告可以看出,洪武年间窑藏的铜钱大多是历朝铸行的钱币。在朱元璋钱钞史上,明文规定准许历代钱币行使的有两次。一次是公元1361年铸的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到公元1368颁行洪武通宝钱制,就没有提与历代钱兼行的事,第二次是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为进一步推行宝钞制度,下令:凡印造大明宝钞与历代铜钱相兼行使,每钞一贯准许铜钱一千文。从前后两次历代钱兼行的时间分析,第一次在元至正二十一年,当时洪武通宝钱制未颁行,不可能有洪武铜钱窑藏。第二次,明朝政府于洪武元年已颁行洪武通宝钱,同时为推行宝钞又准能有洪武铜钱窑藏。第二次,明朝政府于洪武元年已颁行洪武通宝钱,同时为了解推行宝钞又准历代钱行使,就有可能产生洪武铜钱窑藏。由此可见,洪武铜钱窑藏只能发生在洪武年间准于历代铜钱流通的钱兼行时期。也是说,它们的埋藏时间只能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后。
    判断洪窑藏年限的另一个重要史料依据是《明太祖实录》中的一段文字记载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丙,诏禁用铜钱,限半月内,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弃毁者,罪之。
当时,民间重钱轻钞的思想非常突出,钱钞之间的比值从洪武二十三年的铜钱二百五十折钞一贯上升到一百六十文折钞一贯,铜钱的比值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几。官府不准埋藏弃毁,正好说明社会上已有这一现象存在,加上禁钱换钞的官令,更使越来越多的人把铜钱隐藏起来,由此可见,今天发现的为数众多的洪武窑藏其时间基本都在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这半个月的限令期内,也就是在洪武二十七年八、九月间,即公元1394年9月14日至30日间。
    由于时间短促,又怕窟府知道追究,所以民间埋藏铜钱都是在极匆忙极隐蔽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今天发现的洪武窑藏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一) 窑藏的是历代铜钱,下限都是洪武通宝。
(二) 窑藏的方法极简单,一般都用缸、罐等之类的容器装埋藏,数量大一点的窑藏,就采用巧妙的方法,如绍兴一次五百多公斤的铜钱窑藏,就是窑在铺了石灰的空棺内的。
(三) 窑藏的地点均距民用建筑不远,有的就直接埋藏在住宅附近。
(四) 埋藏于不深的土中。一般都在离地面一米左右。
(五) 钱币窑藏的数量不大,一般在几公斤,十几公斤之内。发现几百公斤及几千公斤上下的,是大宗者。
四、 洪武窑藏的历史原因
    洪武窑藏的历史原因,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明初政局不稳,由于战争因素造成的,另一种是认为受海潮侵袭,民舍倒塌引起的。
   
    明初,战争虽然还没结束,但那是在南北方的边远地区,江浙一带已没有战争,因此,战争产生洪武窑藏的说话让人难以接受。
    洪武年间,浙江有过海潮侵袭城镇的记载,但要用某时某地发生的自然现象,去解释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难以令人信的。
    笔者认为,产生洪武年间的铜钱窑藏,是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分不开的。
   
    元明之际,由于元朝纸币制度的崩溃,各地便都恢复了铜钱流通。朱元璋在人元1361年就开始铸大中通宝钱,建立明王朝后又颁行洪武通宝钱制,但到了公元1375年又恢复和建立纸币流通制度,发行大明宝钞。
    明初推行的纸币制度其实还是一种以宝钞作为主币,而发行数量又无定额限制,于是日积月累。收少出多,流通中的纸币便大量充斥起来,导致贬值及新旧钞出现差价。加上商人做买卖时见到旧钞,多高其值,以折抑之,比新钞加倍,官吏也钻新旧钞差价的空子,诸处务皆收新钞,及入库及以昏烂子。到了公元1380年,距发行大明宝钞的时间只有五年,就有人以堪用之钞到行用库去易换新钞,显示出通货膨胀的迹象。到公元1390年,两浙一带,宝钞一贯有抑钱250文使用的,1391年京城流通中的宝钞,新旧间的差价多至一倍,1394年,两浙,两广,江浙一带,宝钞一贯则贬值至160文铜钱。于是,物价涌贵,而钞法益坏不行,所以,明初的纸币,仅二十年时间,便趋于破坏了。
    为维持纸币制度,明朝政府采取许多措施,这里面包括强制推行回笼货币的各种措施,如停用铜钱,早严金银的禁令,衽了户口食盐法,赃罚输钞,以至加添各种苛税等。其中首先推行的是禁用铜钱。这样,原来钱钞兼用,钞为主,钱为铺的制度就破坏了。铜钱的合法地位不存在了。然而民间重钱轻钞的思想毕竟是根深蒂固,他们从长期的货币流通中看到纸币跟铜钱相比,铜钱要比宝钞硬得多。政府禁用铜钱的诏书下达后,禁而不能止,最后官府只得强令民间持钱赴官,依数换钞。但这种强迫命令的结果只能导致民间更迅速地将铜钱隐藏起来。这就是洪武二十七年普遍出现铜钱窑藏的历史原因。
    南方和江浙一带之所以发现为数众多的洪武窑藏。正是由于这一地区的经济较全国其它地区为发达,货币流通相对也较为集中的缘故造成的,一旦政府改变主张,冲击也就更大,所以,社会生产的异常现象也更明显。江浙洪武窑藏的大量发现便是这一社会现象历史见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4-27 19:41 , Processed in 0.05136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