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29|回复: 2

长庆桥窖藏秦钱及所见的问题陕西 --咸阳市 周延龄 林振荣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2741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4-12 20:34:17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省庆阳地区继驿马出土窖藏秦钱后,最近在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的宁县长桥镇又出土了窖藏秦钱。这批钱币数量之大,形制之繁,为历年各地出土秦钱所罕见。现就出土情况及有关秦代钱币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出土情况及品种类型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长庆桥镇一农民在川道北侧沟口的台地上掘崖修窑时,于地表下一米多深处挖出一铁罐,现场四周散布有蝇网纹灰陶残片,钱币盛装在铁罐内,共有钱币两万余枚,重达七十余斤,钱锈呈翠绿,孔雀蓝色,钱形基本完好。两万余枚钱币中,除发现有益四化钱一枚,无廓两钱两枚,其余均为半两钱。
    两万余枚半两钱在大小,轻重,文字风格上均有明显差异,钱径在3.5厘米以上的百余枚,约占出土钱币的0.5%左右,直径最大的一枚3.85厘米,在3-3.4厘米以之间的数千枚,绝大多数钱径在2.5-3厘米之间,这二者占出土钱币90%以上,直径小于2.5厘米数百枚,最小的直径1.85厘米,钱径上呈两头少,中间多趋势。重量差别大,但绝大多数在4-8克之间,10克以上,2。5克以下钱币稀有。在钱文风格上,半字上可分上横方折,圆折,下横长或短,中竖出头长或出头短,有半字上八字倒书的传形半两一枚,文字古朴,仅此一见,另有一枚背穿左有一颠倒阴文半字,字形透面,两字可分无上横和上横。还发现传形半两十余枚,面穿上下仰月,面穿下星纹,面穿上下横杠,当属首次发现。在形制上精劣厚薄,浇左流铜,穿广而有廓,穿窄长,孔面方背圆,均有发现。
    从这批窑藏钱币以上特征分析,钱文粗犷与规整并存,形制粗糙与规范同出,与内蒙古汉旗出土的半两钱,和陕西风翔高庄秦墓出土的半两钱作比较,这批钱币文字规整的较少,也没有发现极似汉半两的钱。长庆桥窑藏钱币在年代跨度和下限时间上要比上述两地长些和早些。而与陕西首帕张堡秦钱窑藏在钱币品种和形制钱文极为相似,所以,其入藏时间也不会相差太远。长庆桥地处泾河,泥河两河交汇点,又是秦京畿的西北门户,战国晚期秦与丁羌义渠战争频繁,秦在此设有重兵,以出土钱币数量极大上看,恐与军队开支有关,或因战争中拉据时匆忙入埋的。这批钱币的发现为研究秦币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料。
二、秦国首创了圜钱形制
    目前普遍认为,战国时期秦国是受到布钱区各国环形制的圜钱形制的影响而仿铸圜钱,区别在于秦铸币以记重为特征,而布钱区圜钱以铸地为特征。这个观点值得探讨。
     战国时期列国圜钱的时间上限,一般认为魏是在惠王迁都太梁以后(公元前369年)。燕的一化,明化,明四圜钱是燕王喜退保辽东时所铸,齐的益化圜钱则是战国时期齐经济衰退的产物。圜钱圆孔钱较方孔钱铸行时间上相对要早,由于铸钱记载在史籍中线索比较缺乏,且秦钱上文字刻写随意,制作上不及东方列国有规可循,半两钱在秦统一乃至汉初一直沿袭铸行等特点,因此,在考证其铸行时间上限上增加了难度。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论,秦在献公七年,初行市时甚至早已经铸行金属货币即圜钱的理论,近年来已为许多出土资料所证实,并为大多数同志所接受。
    另外,从各地出土的圜钱资料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刀布即使是考为最晚期限的刀布同出的极少,以燕明刀为例,如承德八家子南台杆出明刀二百余斤,北京机械学院出土明刀近三千枚中,都没有发现明化圜钱的出土。从山西,河南历年出土的三晋圜钱区域来看,极大多数在与秦接壤地带。二是与秦半两同出的多见,如集安麻线沟石墓葬,西丰县集善乡窑藏,首帕张堡窑藏及本文长庆桥窑藏等。
    对某些原已考证的圜钱国别上,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如漆垣半斤。考其铸地在陕西铜川同官。又有人认为在漆县。两地均在河西秦故地,陕西境内也有出土,如七八年扶风县南阳乡五岭子沟出土的一枚漆垣一斤,若如上论,以上三钱应当为漆币了。若以钱文斤而且认为它不是秦铸,将会重犯把中山国三孔布因背铸铢、两而定为秦币的错误。战国时由于割据,衡制不统一可能是很严重的,要不商鞅变法中的统一度量衡便成了空话。
    我们的结论,秦国在晚于列国后铸行金属货币,并创造了有别刀布和楚币的圜钱体系。渐而影响了邻近地区至燕齐各国。战国秦币制以记重为主流,并不能排斥局部地区铸币上记地这个支流。
三、有廓两淄是河东秦币
    两淄,《说文》释:六铢也。即半两。有无廓、有廓两种形制,一般将其考为秦币。近有人认为,有廓两淄为战国三晋某国铸,理由为河东地较秦故地出土多,在形制,钱文风格及衡制上不类秦币。
    河东汾水下游及河南大部战国时属魏,三晋某国应指魏国,两淄钱铸于战国时期也不容置疑。战国初对秦的直接威胁在来自魏,河西大片秦地曾被魏占。然而,秦对魏的战争也非常积极,曾迁都于“北却戒翟,东通三晋”伐魏前线的栎阳。经秦献公,孝公至变法后的惠文王时,秦对魏的战争节节胜利,已控制了黄河天险,摒诸侯于函谷关外了。在秦昭王在位的半个多世纪里,秦越黄河而挺进中原,河东地区大片土地和城邑都被秦占。
    史籍载:公元前290年,魏因兵败而献河东地四百里给秦,前286年,秦出其人,赦罪人迁之,民间墓葬也与半两钱同出了有廓两淄,而巴县船棺墓从出土半两秦钱分析,至少在秦并巴蜀以后,而目前考其年代最晚的在战国晚期后段到秦代。因此,与秦并河东的时间并行或在其后。
    吴镇峰先生认为两钱是惠文王二年前铸行的。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我们认为,秦大约在战国晚期中段铸有廓两淄,旨在区别于秦故地货币,面背有廓带有魏币的传统特征,从洛阳西郊河南县城遗址出土的文信钱残石范和咸阳汉墓M34空心砖出土文信钱来分析,为秦吕不韦铸的说法是可信的,文信钱面铸四曲纹,不记重而铸侯名,与传统秦币相悖,其铸地也在河南等情况看,河东地区被秦占后自铸货币的形制上不传统是十分可能的。秦昭王五十二年,秦原河东守王稽以“与诸侯通”的罪名被诛杀。地方最高长官的反叛行为,间接反应在铸币上,在历史上有许多事例。从而可以认为,在秦始皇统一货币前,秦对本、外铸币只是统一在方孔圜钱的形制下,而各地铸币在某些时期尚有一定的独立性。有廓两淄与文信钱是秦国家掌握货币铸造发行权的反动。也是地方贵族分裂和相国专权在钱币上的反映。
四、秦统一前各国货币可参与流通。
    此次窑藏与首帕张堡窑藏中都发现了益化、益四化圜钱。各地出土资料中燕明明刀与三晋方足布同出,明刀与半两钱同出,甚而在西汉窑藏中与五铢钱同出,有不少实例。这可能与朝秦暮楚的国土争夺有联系,但也因此可以认为各国货币在一定的条件范围内可能参考与流通。
    各地在商品交易使用传统货币有一定的历史性,秦在新占区货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各国传统货币在秦占其地后停铸到退出交易领域不是短时间内能达到的。这些条件,都与参与流通留下余地,并延续到秦统一六国前。秦始皇定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后,各国货币才彻底退出市场。
    但是这种流通可能是局部的,区域性的,与某一时期的政治有一定有联系。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正五品中散大夫

发表于 2007-8-23 10:46:39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98

积分

正八品给事郎

发表于 2007-10-1 20:43:00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6 16:56 , Processed in 0.05371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