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6|回复: 0

心中永远的偶像——古钱大王张叔驯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7-5 18:42:17 |显示全部楼层
张叔驯是张氏家族数位传奇人物中极具个性的新派人物,也是一位深受家族成员和众多朋友喜欢的“快乐王子”。如前所述,他继承了其父终生热衷中国传统文化的执著细胞,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收藏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古钱币收藏大王。


      
  高墙深院里的“小开”


  张叔驯(乃骥,1899~1948)是张石铭的第七个孩子,也是张石铭的元配夫人徐咸安生的最小的一个孩子。他从小聪明伶俐,长得虎头虎脑,一双大眼睛像是总在探究着什么,很讨大人喜欢。


  如同很多传统的大家庭一样,他的父亲担心家里的财气会给孩子的安全造成隐患,不放心他们外出读书,于是就把他们都圈在大宅院里,花高薪聘请先生住在家里,教孩子们读书。以至于张家的孩子们在离开石路大宅院之前,都不曾进过新式学堂,他们的学问全是在高墙深院里跟私塾先生学的,尽管石路距离新潮汹涌的南京路只有两条马路。


  张叔驯的国文老师是浙江海宁著名的“陈阁老”1的后代。陈家祖上有人在清廷做高官,获得朝廷很多赏赐,在海宁有很大的宅院,其中有一个大厅号称“百桌厅”,据说能摆下一百桌酒宴。陈老先生本人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夫子,晚清时在京城里当翰林,辛亥革命以后家道中落,寓居上海,成为张家的家庭教师。论年龄,他应当跟张石铭差不多。


  这位陈老先生为张家立下了很大功劳,教了张芹伯、张乃骅、张叔驯一代人,又教了张葱玉、张南琛、张泽琏一代人。经他教授的这些张家子弟,其中有三位后来在文化界卓有建树——张芹伯成了著名藏书家,张叔驯是古钱币大王,张葱玉成为第一流的书画鉴定大师。除了家庭的影响和他们个人的努力,他们的国学根基,理应归功于这位陈阁老后人的教诲。这位陈老先生的女儿陈德和也是张家的家庭教师,负责教女孩子,也是教了两代人,她们是张湘英、张淑英、张颖初、张微。陈老先生在张石铭去世后仍健在数年,还跟随张叔驯一家搬至淮海中路的大花园里住,抗战前在那里病逝。他的女儿陈德和在抗战爆发后回到乡下。现在的张家人还常常谈起这两位张家的有功之臣。


  名师出高徒。张叔驯师从这样一位老学究,从小打下的国学根底自然不同凡响,加之家学熏陶,举手投足之间,朝夕过眼之物,不是古籍就是古物,其文化学养和价值取向,自然就与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大宅门里的生活规矩是很严的,老师安排的功课很多,即便是课余休息,也不能出去疯玩,最多被允许在院子里“放放风”,但是多数时间,张叔驯只能在父亲的书房里转悠。父亲张石铭面对走来找乐子的小儿子,总是用手边的铜板、刀币和小型的青
铜器来开启他的智力。男孩子对形制各异的铜铁玩意儿是很敏感的,很快就能向父亲讨教问题了。


  在他11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张石铭的元配夫人徐咸安)不幸去世了,他一下子陷入了茫然。他是他母亲最小的一个孩子,平时最受宠爱,因为两个哥哥年龄都与他相差很大,他们一个整天忙在自己的书屋里(老大张芹伯),另一个整天忙在外面,是个社会活动家(老四张乃骅),好在还有一个最小的姐姐张智哉(老六,张家后代称其六亲伯。徐咸安生的其他几个女儿都早夭)年龄与之相仿,可以陪他度过不少时光。这段日子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来的数十年间,这位六姐是家族中与他最亲近的人。


  父亲对他非常关爱,但是父亲的关爱是理性的,对他管教很严,不乐意看到他到院子之外的地方去玩,要求他用心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把他每天的功课都安排得很满,还亲自担任他的青铜学和古钱学的指导老师。


  其父治家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早晨早饭过后走到大院第二进的花厅里,在一个雕刻精美的
红木椅子上坐下,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他的确是在看书,不时地翻动书页,但是他的耳朵可以听到整个大宅院的所有声响。尤其是他的眼睛,能够直接看到院子里的那个照壁,所有从照壁两侧进进出出的人,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家里的佣人和账房先生哪个勤快,哪个偷懒,哪个来得早,哪个走得晚,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小孩子若要到院子外面去,必须向他讲清楚出去干什么,得到允许才能出去。当然,小孩子有时也能够偷着溜出去玩,那就要瞅准老太爷不坐在花厅里的时候。但是,出去的时候可以瞅准时机,而回来的时候就无法瞅准时机了,一旦被老太爷撞上就少不了一顿教训。

然而,上海滩十里洋场毕竟是个新鲜玩意儿层出不穷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毕竟比大宅门里的生活丰富得多,有趣得多,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青年时代的张叔驯无法满足高墙深院里的生活了,外出的欲望不可遏制,这样也就获得了更多的“受训”的机会。


  到1928年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张叔驯已年近三十,已经娶妻育子,而且在古钱界已经很有名气了。他在此前两年,已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古钱学会,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钱币学杂志《古泉杂志》2,俨然古钱界的领军人物了。


  1932年张家南号懿德堂分家的时候,张叔驯已经三十岁出头了。他获得了二百多万元遗产,一下子成了双份的百万富翁,从此经济上获得了独立,有了自己的账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了。由于他那与生俱来的追逐新事物的天性,以及对中国古钱的特殊爱好,使他的钞票很快有了两个不错的去处:一个是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建起了一栋很讲究的大花园洋房,从此告别了石路上他父亲苦心经营的张家老宅院;另一个是在古钱收集上“大打出手”,短短几年时间,就把沪上那些老牌的钱币收藏家甩在了后头。


  但是,这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是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内容,但他的生活中还有非常强烈的“海派细胞”。


  所谓“海派细胞”是指他对“西风东渐”所带来的新事物的追求。他天生喜欢猎奇,思维极其活跃,一旦接触了西方最新的技术发明和新式电动机械,就想以最快的速度去探究、掌握和运用。他青年时代还喜欢玩赛马,喜欢西方人玩的网球和电动玩意儿,也喜欢最新式的欧洲轿车和赛车,自己就是车手。他似乎有无穷的精力,无穷的求知欲,总在探求新知,对于新“玩意儿”的追求永无止境,拿现在的话来说,就像个超级大玩家,以至于人们说他“似乎始终没有长大”。


  
古钱币收藏的冠军


  中国现代钱币收藏界向以“南张北方”为巨擘。“北方”是指天津的方药雨(即方若),其藏品以刀布为最好;“南张”就是张叔驯了,藏品以圆泉著名。


  张叔驯二十来岁的时候,就已经走南闯北,为钱币而奔忙了。他除了要料理家族企业中的一部分盐业,常去镇江等地查账外,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他的钱币收藏上。他有眼光,有魄力,又有经济实力,在泉币界久负盛名。


  著名泉学家张絅伯先生曾记下了他们的交往:“……牙制样钱,以象牙雕成,形较常品为大,厚约三分,工精制美,致可宝爱。民国十四年,张叔驯得于故都宣内晓市冷摊,举以相赠,友朋厚意,藉表谢忱。此种牙钱最不易得。”


  这种用象牙雕成的样钱,历来被视为极难得之珍品,因为那是朝廷在开铸一种新年号的制钱时,铸钱局把钱币样式设计出来之后呈请皇帝过目的样品,不可能多有,一般只雕一枚或几枚,以供选用,所以大凡牙样全是孤品,何况还是皇上的御览之物,就更值钱了。张叔驯财大气粗,年富力盛,在1925年就举牙样送人,可见其眼界和为人。“故都宣内晓市”是指北京宣武门内大街上的鬼市,每天凌晨时分,各地“古董鬼子”怀揣秘宝从四面八方聚拢来,黑灯瞎火,影影绰绰,真真假假,运气好的时候,往往能撞到不常见的宝贝,是行家里手走动的地方,天一亮就散了。张叔驯起码在1925年就北上逛鬼市了,可知他的功夫。


  1930年代中期,“北方”的方药雨把泉币藏品卖给上海陈仁涛时,正是张叔驯获得了二百万遗产,在收藏上大举“扩张”之时。


  他的古钱收藏,历来受到行家们的高度评价。20世纪40年代的泉界泰斗丁福保先生,在他主编的《古钱大辞典?总论》中介绍说:“张乃骥字叔驯,号齐斋,浙江吴兴人,石铭孝廉三子,家藏金石碑版及宋元明书画甚富。君以家学渊源,耳濡目染,见多识广,精于鉴别,性又好古玉古泉,而嗜古泉为尤酷,大力搜求,不惜巨资,各地奇珍,多为所获。藏泉之富,甲于东南,与寓居津门之方劬园,并驾驰驱,时人号曰‘北方南张’,盖今世之南北两大家也。北方以刀布胜,南张以圆泉胜。所藏有刘守光之应天元宝背万,及应圣元宝背十,皆为海内孤品。又得南唐前朝之大齐通宝,因自号齐斋。民国十五年,君创古泉社于沪上,邀金山程吴泉氏董其事,尝发行古泉杂志一期。二十五年,上海各古泉家创古泉学会,邀君任副会长,发行古泉学五期。翌年改选,君任会长……”可知他当时的老大地位,已无可置疑。

丁福保先生在他的《古泉杂记》中还具体介绍张叔驯的珍藏说:“向谓新莽六泉十布极难得,近则南林张君叔驯已得全数,且有复品。”“今张叔驯又得天德重宝钱,形制略小,背上有殷字,洵皆稀世之珍。”“南林(南浔的古称)张君叔驯,携示古泉一囊,以分两言之,即与黄金等贵,亦不过千余金而已,乃张君以二万余金得之!噫!非有大力,何能购此?”“张叔驯,家学渊源,精于鉴别,大力收古泉,所藏富甲全国,古泉家咸尊之曰古泉大王云。”


  “古泉大王”的头衔是以绝对实力来说话的。张叔驯手里那一批令人艳羡的、世上独一无二的孤品珍钱,就是他的“品牌”,人们只要一提起这些古钱,就知道是他张叔驯的藏品。如南唐早期铸造的“大齐通宝”、后梁刘守光所铸的“应天元宝背万”、“乹圣元宝背百”、“应圣元宝背拾”、五代十国时期的“当钱壹伯”、王莽时期的“国宝金贵直万”、元代篆楷“中统元宝”、钦察汗国的“窻国通宝”等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珍品。世上罕见的战国齐六字刀币,他竟然收藏了16枚之多。


  张叔驯对古钱的痴迷,远非今日人所能想象。有一段时间他极嗜明洪武年间的钱币,遇有洪武大中背“京”、“济”、“鄂”的版式,动辄掏金子买下。有时为了一枚钱币,他志在必得,不惜花双倍甚至更高的价钱购下。罗致心切,可以想见。他那传世真品“国宝金贵直万”,就是花两千银元从余艇生旧藏中“挖”来的。还从蒋伯埙先生处“挖”来了“应运元宝”折二弘光背凤;从周仲芬处“挖”来了“子侨”货泉;从高焕文处“挖”得顺治通宝背龙纹大钱;从海宁张渭渔处得行书小平大观通宝铁母钱;从他的好朋友戴葆庭处得到的就更多了,如著名的“四眼大齐”等。


  那时的张叔驯,已经结交了全国各地最有名的钱币收藏家,又有一帮要好的古董业内的朋友,他们中有的是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如方若、宝熙、罗振玉、周仲芬、董康、袁寒云、李国松、刘体智、龚心钊、邓秋枚、王荫嘉、张絅伯、郑家相、张丹斧等等,都是名重一时的钱币学家和收藏家,有的还是他父亲一辈的朋友。大家常在一起切磋学问,交流心得,交换古钱,还借助张丹斧主持《晶报》的机会,发表文章,各抒己见,发古阐幽,相互辩驳,从《晶报》一创刊就渐渐形成了气候,一时非常热闹。


  他们这一帮人相互之间整天不是你来我家看藏品,就是我到你家看藏品,谁一旦收集到了什么稀罕的珍品,那就更忙碌了,必须大加研讨,有时即便是在南京、天津或是在北京,他们也不肯放过,非得赶去一睹为快。他们几乎没有一天不在为钱币而奔忙,当时知识分子中的嗜古风气,就是如此地入筋入骨。


  张叔驯最要好的好朋友之一王荫嘉先生,在他的钱币拓本的空当里,记下了他们那段忙碌而精彩的生活。王荫嘉先生住在苏州,常常要到上海钱币朋友的家里看藏品,买钱币,张叔驯家是必到之处。有一则他记道:“元贞至泰定,驯之复品。杨廷康(张叔驯的钱币拓工)来访,携以借摹。言拟寄往日本。二十九日晨,予到沪访驯未遇,晤廷康,赠我结圣圣宋,旋遗失。十月初三,与驯在程云硶寓中长谈,夜饭于一枝香,遂同到驯家观其藏品,至二句钟(深夜两点),倦极,思归。以素泰同三试范小平钱,易此铙兼新坑,黑色古腐处红绿,惜键字不清。近日予价约百二十元。”又有一则记道:“保大以叔驯所得为最早亦最精,此乃第二品。象几、西罗、伯昭又得其第三品。足斋(戴葆庭)宝爱甚切,二千金尚不甘让云。”6……可知他们常常是一钱如命,一定要仔细审定,近乎锱铢必较的。


  著名钱币收藏家陈仁涛先生在1936年的一篇文章中,对南张北方也推崇备至,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吾国藏泉最富者,首推天津方药雨、上海张叔驯。方张两氏,俱竭毕生精力,为之耗费巨万,宜乎名闻中外。”

著名泉学家张絅伯先生介绍得更具体了,他说:“自光绪中叶至近今约四五十年,为古泉集大成时期,当以方药雨、张叔驯为中心人物。方氏好泉之始,在戊戌庚子之交,时老辈凋谢,鲍李云亡,乘泉界中衰之余,居北方冲要之地,嗜好既笃,经济又裕,大力搜求,嘉道以来数十钱币精英,萃于一筪,益以出土之品,洋洋大观,蔚成当代巨室,著有《古化集咏》、《言钱别录》、《言钱补录》诸书,古化全稿犹未杀青。差足与之匹敌者,张叔驯耳,时有北方南张之称。张氏年最幼,好泉最晚,然嗜深力强,近自江浙,远及蛮荒,东南旧藏,西北新出,匪不罗而致之。若百川汇海,万流朝宗,不及二十年,竟与方氏分庭抗礼,同辈敛手叹服。二氏所藏奇珍异品,繁复伙颐,不胜枚举,向使鲍李诸公见之,将舌矫不下,谓为空前可,谓为绝后亦无不可。洵集古化之大成矣。晚近古物外流,每深慨叹,独古泉犹克保存,斯则方张二氏中流砥柱之功,不可没也。斯项泉币,稀世之珍,可不视同国宝乎哉!张氏年富力强,异日成就,未可限量。”又云:“民国以来,钱家辈出,钱学风行。言乎收藏,首推方张。南北对峙,互争雄长,百十年来各家菁英,尽量搜括,益以出土之品,往往朝发墟垅,夕登几案,空前绝后,集其大成。”7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公允的评断。


  马定祥先生在1946年于天平路40号(现为文艺医院),曾经参观过张叔驯的全部藏品。据马定祥说可谓洋洋大观,总数大约有3万枚,内中孤品、珍稀之品枚不胜举。关于“铁母”钱,一般藏家能拿出几枚就算是了不起了,而张叔驯随手就可拿出好几串给你看,令人惊讶不已。


  马定祥在1980年代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张叔驯收藏靖康钱的情况作了一些描绘:“余见齐斋(张叔驯)藏靖康钱独富,举凡靖康之小平、折二、折三、元宝、通宝,篆、隶、楷(真)书,铜、钱铁,以及铁母,几乎赅备。”泉界极稀罕这种北宋最后一年铸的靖康钱。因这种钱仅铸造一年,铸量极少而成了珍贵品种,版式却又非常繁杂,有元宝与通宝两种,而元宝又以篆、隶二书为钱文;通宝以篆、真二书为钱文,其中通宝小平又有真、隶二书合书于一钱者。除了铜、铁鼓铸外,还有银质通宝钱;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式,很能反映北宋末年“乱世年年改号,穷士日日更名”的窘况。而张叔驯正是这种珍贵古钱的收藏大家,是民国间集藏靖康钱的冠军。


  难怪著名钱币收藏家、20世纪40年代的钱币学会的发起人罗伯昭先生曾感慨地说:“民国十七年及二十五年,吾先后访之于上海,观其(张叔驯)珍藏,孤品异品,层见叠出,令人望洋兴叹,宜其有大王之称也!”8


  神秘的“大齐通宝”


  张叔驯有几个重要的钱币商朋友,如绍兴的戴葆庭、戴葆湘昆仲,宁波的董?

  莽,杭州的朱宝庆、朱宝定昆仲等等,他们都是张叔驯的主要古钱供应商,其中戴葆庭对他贡献最大。那枚举世闻名的“大齐通宝”(世称“四眼大齐”)就是戴葆庭为之提供的。


  戴葆庭年轻时就非常刻苦勤奋,打着旗号周游列国,在江南各个大小城市和村镇收集古钱,甚至到穷乡僻壤闯荡。有一天他走到江西鄱阳乡下,看到几个小姑娘在踢毽子,他反正无事就在一边看,他知道农村小孩子们踢的毽子的底座都是用铜钱做的。那天他正在看着,突然一只毽子飞到了他的身边。他捡起毽子,不经意地瞧了一眼,竟让他吓了一跳,原来那毽子的底座竟钉着一枚“大齐通宝”铜钱!他高兴得跳了起来,最后花了不多的钱就弄到手了。这就是后来被泉币界称之为“四眼大齐”的稀世珍宝。戴葆庭回沪后以500大洋之价卖给了张叔驯。500块大洋,在那年头是一个中等水准的小康之家一年多的生活开支,张叔驯一挥手就出去了。那“大齐通宝”因曾被拿去制作毽子的缘故,四周被钻了四个小洞,因而有“四眼”之称。张叔驯得之视为铭心之品,奉若拱璧,秘不示人,因而取斋名曰“齐斋”。

关于“大齐通宝”钱币,古钱界历来极为重视。该钱币的拓图最早见于清朝道光朝代的名士戴醇士的《古泉丛话》,后又被转载于清同治时李竹朋的《古泉汇》,又见于唐与毗《泉币汇考》等。近代著名泉家的著述中如方药雨(若)的《言钱别录》、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及丁福保的《古钱大辞典》、《古钱学纲要》诸书,都有该钱的图拓和介绍。10但是近代以来除了戴醇士以外,大家看的都是拓片,真钱谁也没见过,而且,原先大家都认为,该钱是黄巢所铸,因为黄巢建立的农民政权号为大齐。


  20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过怀疑,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考证后,才以有力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翻前说,证明“大齐通宝”的确是南唐前期的铸钱。


  物以稀为贵,这种“大齐通宝”历史上有记载的只有两枚。道光年间戴醇士所藏的那枚因残缺左角,故世称“缺角大齐”,那是他家中的祖传之物。但是后来就失踪了,据说在太平军攻破杭州城的时候,戴氏怀揣这枚宝贝古钱举身跳钱塘江而死,从此世间再也不见“缺角大齐”踪影。


  时至七十多年后1925年,却被戴葆庭偶然从江西乡下又逮着一枚。由于“缺角大齐”不复存在,“四眼大齐”就成了世间孤品,顿时身价百倍。又有前述藏泉前辈的人文掌故,张叔驯得之后呵护之殷可以想见,故长期秘不示人。他为防别人根据拓片翻制,就连拓片也控制甚严。甚至在1927年印行的那期《古泉杂志》上,也没有透出消息。古钱的魅力,真能“横扫”一代人。


  但是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久了,亲朋至好总想一睹该钱的风采。张叔驯想了一个办法,请翻铸高手仿制了一枚,以代真品,偶尔示人,足炫法眼,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个秘密。这就是张叔驯后来带到美国去的珍钱中,为什么会有两枚“大齐通宝”的原因。这个谜底直到1980年代,才被马定祥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揭开。11


  第一个古泉学社的创办人


  张叔驯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不是那种只知道把藏品深藏秘锁的传统藏家。他性格活泼,喜欢与外界交往,除了极个别藏品外,他并不保守。他不仅朋友多,还是泉币组织的发起人和积极组织者。


  早在1926年9月,张叔驯就邀请泉币收藏爱好者程文龙等人,创办过一个古泉学社,这是中国第一个钱币学研究团体,同时还创办了《古泉杂志》(1927年),是我国正式出版的最早的钱币专业杂志。


  这个古泉学社以阐明古泉学识,订正旧说,鉴定真赝,辨别时代,参考制作,启人好尚之心为宗旨,凡有志古泉学者,不分国界,经社员二人以上介绍均可入会。


  这个学社拥有绝对强大的阵容,囊括了当时中国泉学研究的所有权威人士,其中有不少都是名重一时的大收藏家和大学问家,他们是:龚心钊、张叔驯、邓秋枚、张絅伯、程文龙、郑家相(以上是鉴定员);方若、周仲芬、宝熙、陶心如、罗振玉、杨肃谷、陈叔通、张丹斧、朱峻夫、王朴全、宣愚公、蒋坚志、李国松、范兆经、范兆昌、方地山、余艇生、翁友三、郑希亮、周书、刘晦之、蒋伯埙、顾震福、朗悟、袁克文(以上是评议员);董康、王荫嘉、邓秋枚、张翼成、程文龙(以上是编辑员)。学社的理事是张叔驯和程文龙。这个名单并不是张叔驯邀请和指定的,而是学社的社员选举出来的,可知学社社员的范围还远不止这些。


  他们这个团体中,博学鸿儒大有人在。宝熙是满清皇族之后,在晚清朝廷中任过职,素以收藏古物出名,是北京琉璃厂和天津劝业场的常客,还是上海博物馆老馆长徐森玉先生的老师;袁克文是袁世凯的二儿子,世称“皇二子”,清末四大公子之一,以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著名,其收藏古钱、古书和邮票久负盛名;龚心钊、刘晦之、李国松都是安徽籍的银行家兼大收藏家,李国松是李鸿章的侄孙(李鹤章的孙子),刘晦之是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儿子,龚心钊是合肥望族之后,他们的收藏在民国收藏史上很有名气,也都出版过各种收藏目录;方地山、罗振玉、董康、邓秋枚、陈叔通等人不仅收藏古钱,还是著名的藏书家;张絅伯、郑家相、王荫嘉、张翼成、张丹斧、程文龙都是泉界著名人士……这样一个阵容,无疑是中国最高层次的泉学学术团体,代表了当时泉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学社的社址在上海贝勒路口蒲柏路(今黄陂南路口太仓路)鸿仪里2号(现在旧房已拆,变成新天地的一部分了)。他们于每个月的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日下午来此聚会,共同欣赏和研究各自新的藏品,切磋学问,考证真伪。该社在每月的第一周周日还召开展览会,将各家提供的藏品分卖品和非卖品两类陈列,为大家相互间的交换提供方便。


  该社出版的《古泉杂志》于1927年5月刊行,分为两种印刷版本,一种是宣纸印制的线装本,一种是普通的平装本。第一期上除了刊载了一些“空手布”、“尖首布”、“方足布”、“圆足布”和圆钱的珍品拓片外,还刊载了翁宜泉《校洪志》、金砚云的《古泉考》、刘燕庭的《嘉荫榏随笔》、程吴泉的《古泉审》、王荫嘉的《泉觯》、邓秋枚的《风雨楼异泉图录》等文章,还有张叔驯的《齐斋泉乘》(二则)。


  但是不晓得怎么回事,这份印制考究、内容扎实、在国内属于填补空白的泉学杂志,仅出版了一期就没有声息了(上海图书馆编目部大概犯了一个错误,只因为该刊是线装形式,就归入了线装书,其实这是一份期刊,应当归类在期刊类,尽管只出版了一期)。


  10年后,到了1936年,随着中国泉学热潮的逐渐高涨,大家深感有必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泉币组织,并出版定期刊物。张叔驯、丁福保、叶恭绰等人又蠢蠢欲动了,于是重起炉灶,发起成立了中国古泉学会,张叔驯任副会长,第二年改选为会长,并创刊《古泉学》季刊。可惜这次寿命又不长,杂志只出版了5期又没有声息了。


  1937年春天,张叔驯、陈仁涛、王荫嘉等人心犹不死,又要成立泉币学会了。为此张叔驯曾亲到苏州王荫嘉先生家里访谈,请其出山,常驻上海,由其专管泉币学社和刊物的出版之事,所有费用,由张叔驯和陈仁涛二人包揽。他们计划由两人各出一万大洋,重新开张,而且,连学社的房子也准备好了,就在张叔驯淮海中路1726号的花园里,是他家主楼旁边的一个小楼。


  这个新的泉学组织的主要发起人会议都开过了,有丁福保、叶恭绰、王荫嘉等人参加。不料正在他积极为这第三个泉币学社的诞生积极奔走时,抗战爆发了。“八一三”战火冲天而起,打破了文人学子的尚古美梦。很快,张叔驯一家与他的堂叔张静江一家,都到香港去了,后来又去了瑞士和美国,这个还没来得及正式诞生的新的泉币学会,只能半途夭折了。


  另外,他的钱币活动不仅在国内,1935~1936年间,他还加入了英国皇家艺术学会,并担任了组织委员,同时还是美国钱币学会的会员。据上海《晶报》载,20世纪20年代末张叔驯还曾应日本古泉界的朋友邀请出访日本,并在日本作学术交流,在当时日本古泉界引起巨大凡响。他还是日本东洋货币协会特别赞助会员。30年代中期,日本著名钱币收藏家来沪访问,如平尾聚泉、三香上哉,在沪期间都与张叔驯作了愉快的交流。


  可见张叔驯在中国泉币收藏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自己收罗宏富,而且注重考证和交流,前两个泉币学组织,他都是发起人和主要负责人。1940年,中国第三个泉币学组织“中国泉币学社”在上海成立时,尽管他人在美国,还是作为赞助会员,为学会出了力。


  他曾著有《齐斋泉乘》一书,记载了他对他的宝贝钱币的考证功夫,可惜未及出版,仅在《古泉杂志》和《古泉学》杂志上刊出数则。抗战爆发后,他们全家避往海外了,这部书稿不知最终流落何方。


  一块古玉换了一辆凯迪拉克


  跟他的父亲一样,张叔驯的收藏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古钱以外,古玉、铜镜、古籍善本书也都是他的收藏门类,在海外有很大知名度。可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其他方面的收藏一直不被国人所知。直到2001年,他的儿子张南琛先生重返上海,向人们谈及诸多往事,并在朋友的要求下,带来了其父有关生平资料和部分藏品照片,其父作为大收藏家的全貌,才渐渐露出庐山真面目。
1935年,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在伦敦皇家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次综合性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展览,展品有青铜器瓷器玉器字画、家具等文物,参办的单位包括国内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古物陈列所、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可是这些单位的古玉收藏都不能跟张叔驯相比,在这个时候,展览筹备委员会就向张叔驯个人商借了65件古玉藏品,还有两件琥珀藏品。他是当时唯一一位被故宫博物院借用藏品的个人。


  据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筹备委员会编辑的《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一书介绍,展览会借用张叔驯的藏品中有:河南彰德府安阳出土的玉箭头、玉刀头、玉象头、戴面具玉人、玉螳螂、玉盘兽、圆身玉虎、圆身玉兽头等;河南洛阳出土的玉龟、玉雁、玉鸟、玉龙璜、玉人头、玉镜等;洛阳金村出土的镂空花龙头玉带钩、满花玉剑把、玉盘龙佩、阴文花玉蝉等,以及安徽寿州和老虎山出土的八字玉璜、细花玉蝉、玉全形立人、玉绞丝双龙头、镂空细花叶形玉刀柄、镂空龙纹花圆片玉等等。


  这当然只是他的古玉收藏的一部分,无疑是国家级的文物。尽管张叔驯没有留下全部的目录,以至于我们今天仍无法看清他古玉收藏的全貌。但是从那次著名的展览会留下的记录上,我们起码可以看到张叔驯的这一部分古玉收藏的质量。那是一批雕琢精细、形制华美的上古时代的玉器,有的是挂件,有的是摆设,有的可能还有实用功能。外观多为生动的动物造型,有张牙舞爪的龙,有鼻勾变形的老鹰,有羽翼丰满、长尾如云的凤凰,从中可以窥见古代贵族高雅的审美意趣,和刻工高超的雕刻技艺,是一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就是拿到现在来看,其造型的创意也不比那些获奖作品差。


  后来这批古玉被欧美几个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其中有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州博物馆、克里夫兰州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些古玉的价格自然是不菲的。抗战中,当他们一家侨居美国的时候,张叔驯曾用一块古玉换了一辆凯迪拉克轿车,这在当时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或许是抗战的缘故,身在异域的张叔驯失去了国内产业的经济支持,在经济情况发生问题的时候,只得靠出卖他的部分收藏维持一家的生活。


  他对中国古玉作过系统的研究,写过心得。他原先计划写一部《张氏玉谱》,已经写好了自序,可惜我们目前只能看到这篇自序,而没能看到全稿。全稿或许在美国哪个收藏了他的宝贝古玉的博物馆里;或许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他根本无法写完。那篇序言他写得很用心,记叙了玉石在古代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沿革过程,文笔优雅酣畅,亦可见其古文功底之深。他在《张氏玉谱?自序》中说:


  玉于人类,上承石器,下启金属。其产处本少,沿用者遂寡。世界各国,仅我国用此最广且久,故治玉说,必自我国始。“因史籍推究沿革,凭制作确定年代,据实物引为绳墨,庶免皮相之讥。”当部落疆域未分之际,战争方盛,各以武力相尚,利玉坚固,可造兵器,而珍贵难得,惟矢簇斧钺之属,间有引用。此其类一。迨人类演进,金属发明,玉石不足与比利,军旅武器,金质是替。时承久战之后,人心厌乱已极,据一地、王一国者,倡偃武修文,以迎合当时社会人民心理,所趋为建树社稷基础。礼天瑞人之器,纪胜表功之物,黄琮苍璧、青圭赤璋,皆时所珍贵,咸琢自宝玉。此其类二。及文化渐趋昌盛,社会渐趋繁复,人日就奢华,凡所以美观瞻充装饰者,惟玉是用。穷工巧琢,精益求精,自君王贵族,逮妇孺庶人,相以怀玉为宝,多佩为荣。珩璜??,秩名弥多。此其类三。古代人死时,俗以物以殉,就死者生时日用所喜,百物俱举,甚之则特选专器,若涂车刍灵之彩,凡此各器,名曰明器,玉与非玉掺杂互用。此其类四。综兹四类,独分三期,兵器最古,属第一期。礼器次之,属第二期。配饰又次之,属第三期。明器为古今俱有,三期兼备。考我国行用玉器,期间自三代迄汉初,以战国而最盛行,何故焉?此汉后而渐废损,其厥实以汉前交通未便,玉?求原不易,精工多而美玉少,故成器必精。质美者,工尤佞屣,尤为时所重。待传之今日者,得母不为今所更重!及秦大火焚书,古技书,数千年艺术精华殆。汉初流传上落辰星,坠凤轫璋,何不啻什一。而时又交通渐开,玉之原料开发日多,但已乏巧工,遂失精雕。玉而弗琢,诚何异南山之圆石?以工拙见弃人用,理所当然。是为我国用玉沿革之事,实历史治玉说者,若再能藉史籍掺定名称,确定时代,据实物引为绳墨,依出处断定产原,庶几优劣斯分,用度可范,而定名立说,不致有皮相之讥乎!”


  从中可知他对古玉的研究是很有见地的,不仅指出了古人使用玉器的起源,古玉的四大门类(四种用途),还分析了汉代以后古玉精品渐少的原因,结论是很有见地的。可见他每收藏一类藏品,都是很用心研究的,并不是随便玩玩而已。

   抗战中他到美国后,参加了美国钱币学会,并积极参加对中国珍钱的考证。1944年,该会还给他印了一本小册子,书名是AN INSCRIBED CHINESE INGOT OF THE XII CENTURY A.D.,是对一枚北宋年间的银铤的考证,那银铤上有字两行:“怀安军金堂县免夫钱 折纳银每铤重五十两”。

    除此之外,他还有不少古代字画收藏,仅在他的侄子张葱玉的日记中提到的就有:宋人睢阳五老图题跋册、梵隆白描罗汉卷、唐人草书写经卷、文徵明寒林钟馗轴、文嘉山水轴、文伯仁云山待隠轴、陈沂山水轴、石溪山水轴、罗两峰佛像轴、卞文瑜山水轴和汤雨生、瞿木夫合作竹石轴,很能说明他的字画收藏的质量和品味,唐宋元明清,无所不收,题材上似是以山水和佛教题材为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4 15:00 , Processed in 0.05748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