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3|回复: 2

《铸宝见闻录》-银锭的制作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1-2-28 12:02:20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末洋人在中國所見之銀錠製程

古代生銀與寶銀的鑄造說明,可見諸明人宋應星《天工開物》五金篇,至於清末沿海商以英美進口大銀條改鑄元寶之方法,楊蔭溥《上海金融組織概要》中,亦有敘述,前者係指雲南,後者乃以上海銀爐為例,另《中國歷史銀錠》一書也有相當詳細的解說,但三者均為概略性記載。四川鑄錠過程,乃光緒末年英國駐成都總領事在當地所見。因屬少有之第一手現場報導資料,今特將其全文譯出,以饗同好。

原著之Alexander Hosie (1853-1925),英國人,漢名謝立山,1876年來華任譯員,1881年任英國駐重慶領事,1902年4月成都成立總領事館時為首任總領事,1909-1912年任駐天津總領事。原載英國“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 no. 5:Report by Consul General Hosie of the Province of Ssuchiuen” London, 1904。

原文僅分兩、三段,故中文段落及注解係譯者所為。文後附該書編輯之分析研究,亦整理選出部分以供參考。

銀錠製作之方式 四川-成都-圓錠

“在四川,大多數白銀都是十兩圓狀錠或鞋形錠,而在成都,日常鑄造銀錠也不是小行業。錢舖白天用銅錢換取銀兩,晚間將其與碎銀送到爐房熔化改鑄新寶。我認為這些金銀業者是陜西人。(按:原文Shensi,疑為山西Shansi之誤)


我曾於晚間參觀一家爐房,以下的敘述未必乏味:這是個緊鄰條大街的小店,在*後牆處有一用手前後推動來操作的風箱,與一座較其高約一至二英呎的磚砌爐床連接。在中間及兩旁有磚造的置物抬,堆放銀匠所用工具與需要之料材。中間有一條狀長抬擺著各式各樣的鉗夾、尾端折彎的鐵條、齒狀的褉子;邊上有木箱,內堆放松脂、鉛片、砷粉、硝石、硼砂等物料。爐床上放了幾個圓錐形小坩鍋,與煉黃金用的半圓形不同,其圓錐形頂端有凸起。


當我進入這家小舖時,爐內的炭火已點燃,有個學徒很快地把爐火燒得通紅。銀匠隨即用手拿起坩鍋,檢視後將其尖端朝下放在火旁,再用鉗子夾兩塊燒紅的熱炭擺入鍋內。幾分鐘後未發現異樣,即把其放到炭火中央,加進一塊紅炭。當一切似乎都順利時,工匠將坩鍋移走,把炭火中間耙開,把坩鍋面朝下埋入熱炭中,然後再將熾炭堆回其上。這時以風箱用力鼓風,直到坩鍋被燒得火紅,銀匠用鉗夾起坩鍋仔細檢查,發現有條微小裂紋,即將其捨棄,另取一只重複上述程序。第二只鍋經確定沒有問題後,先灑上少許硝石,再把事先已秤妥的十兩碎銀倒入,我注意到內有一只陜西小錠,坩鍋立即放回爐中,當師傅在四周添加木炭時,學徒則賣力地鼓動風箱。


在碎銀熔化時,工匠用小鏟將少許硝石投入鍋裡,接著丟進一、兩條鉛片。他由銀液表面狀態注意到其內含有雜質,於是再丟入幾條鉛片。之後加添些硝石,硝石使雜質釋放並浮起到銀液表面。這時灑上砷粉,使雜質流至坩鍋邊緣。工匠把折彎的鐵條的尾端插入鍋內,雜質即附著其上,當鐵條尾端變紅熱時將其拔出,再以另根鐵條刮除。這個動作重複多次,由於雜質中仍含有微量之銀,這些都成了工匠的外快。


最後是把相當數量的硼砂灑在銀液上,它會逐漸流向坩鍋邊緣,然後以彎曲的鐵條去除。在此同時,一只鐵製模型被從砂桶中取出放在火邊加熱,再浸入冷水後擺在砂上。這時用鉗夾起坩鍋小心地將銀液注入模型,在銀汁還來不及凝結前,即用坩鍋底輕壓表面,這項動作造成銀液擠向周圍而使邊緣揚起,在就要固化時才把鍋舉起,此時鍋底還沾了一點點銀,形成這類銀錠表面中央常見的凸點。工匠用鐵鎚敲打模型使銀錠鬆脫,並立即鉗起放置鐵砧上。銀匠把刻有他姓名或舖號的鐵戳放在錠面,用力敲打幾下,銀錠就擺在旁邊冷卻。松脂並未使用,據解釋,只有在銀塊含錫時才用得著。如果銀的成份好,僅須要少量硝石及砷粉,若雜質較多,添加量就得增加,而且要用到硼砂。

我在不足一個小時內,看到他們鑄成四件銀錠,末兩件未加硼砂,但從頭到尾都有使用硝石及砷粉。工資是每件四十文。有點我沒有提到的是,在爐火燒得最旺時,開口處放了張方格鐵絲網,用來防止火花飛濺。”
(請注意:此為譯自目擊者之報告,非譯者所見)

大英博物館對所藏銀錠所作研究之(1)- 模型

在以上則例證中,使用鐵製模型。

由審視館藏實物底部可知,雖然各地使用不同形式的模具,大多數顯然是鐵製成的。據記錄,形狀主要以圓形、橢圓形(按:馬蹄形)與長方形,圓底和平底均有。橢圓形與長方形者通常兩側呈束腰狀。

銀錠底面光滑的原因,是因為使用鐵模的緣故,幾乎都佈滿小孔,可能是澆鑄前模型用水浸後殘留底部的水份在注入銀汁時蒸發所造成(如上文所述)。這顯然是有意的,藉以觀察其所鑄銀錠是否為實心。有些也可能是金屬中溶解出的氣體所致。偶而可見在驗色時鑿之深洞,或許是該件銀錠被懷疑動過手腳。

英博物館對所藏銀錠所作研究之(2)- 銀錠成形技巧

銀錠在鑄造時有五種不同的完成方法,每一種都是設計來讓看色者查驗其純度。若成份低於公眾認定標準,皆無法呈現出效果。圖基先生描述廣州的那位銀匠先試製樣品,待達到其所要純度後才傾注入模。

1. 銀液在注滿模後成形。金屬面光滑平整,表面張力的效果使銀錠邊緣呈圓角,冷卻收縮使錠面中央略呈凹陷(按:砝碼錠)。這是在廣州觀察到的方式。
2. 類似上述方式,有種鑄於江蘇省的小銀錠(按:江蘇五兩小錠)。為趁金屬在凝固時用前插入異物再拔起,造成中心有一如乳頭狀凸點。
3. 當金屬在凝結時以物體施壓,將銀擠向模型形成邊緣凸起,在該物體移開後中心留下乳頭狀凸點,但其他表面平滑。這是在成都所用方法,如報導所述。(按:四川圓錠)
4. 模型在注入銀液之際,將其前後搖動或作圓形晃動,使鑄件兩端或側面凸起。當銀錠外部凝固後模型平置或斜放(按:如大翅寶銀),液表面張力使其略帶弧形,通常僅出現在單邊。某些情況下,會有因冷卻收縮之故使錠面中央略呈凹陷。這方式鑄成者常見其錠面有同心圓式紋路,據說這是在表面凝結時輕敲模型所造成的(Giles氏1878年之報導)。
5. 與前者類似,惟當銀錠外部凝固後,用物體在表面施壓,導致銀液擠向已成形之凸起外緣,並凝結於其內側。物體移開後留下平滑之表面,偶而會略呈凹陷(按:如上海夷場新元寶)。

由2及3兩種鑄法所造成乳頭狀凸起,可見於四川圓錠,在第一篇敘述中,作者有過解說:“在銀汁還來不及凝結前,即用坩鍋底輕壓表面,….形成這類銀錠表面中央常見的凸點。”。然而,有些銀錠面凸起並非因此造成,如部份浙江圓錠之螺旋式,應為在隨後或固化時成形的。依據博物館實驗室的分析,銀錠純度夠高才能產生凸點,凝結時間也較短,將坩鍋擺在錠面上可避免急冷(譬如在寒冬澆鑄時)。有些銀錠在銀汁注入模後只將坩鍋接觸液面而已,其邊緣即無凸起。亦見底部有凸出之不規則線條,應該是模型有裂隙;但也可能是表皮急速冷卻形成的金屬薄膜,而表層收縮及其上銀汁的壓力,使薄膜破裂滲出造成。許多銀錠面上有很深的戳記,毫無疑問是純銀柔軟且趁熱時所為。

經抽取六十件銀錠檢測,大部份成色在九八五至九九五之間。雲南馬鞍銀除外,約在九六O至九七五左右,有一例僅九三二。雜質成份以銅為主,偶而會找到金及鉛,通常難以測出,有些含金0.35%,但無特定對象,其來源可能是原礦開採即有,或熔自有鎏金之舊銀飾。含鉛量均低,只有雲南馬鞍銀稍高,約0.1~0.4%間。

主题

听众

1979

积分

从六品通直郎

发表于 2011-2-28 12:48:54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020

积分

永久社员

发表于 2011-3-3 18:33:48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4-29 18:34 , Processed in 0.05302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