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57|回复: 13

山东胶州民间收藏展及高凤翰纪念馆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0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4-30 19:46:29 |显示全部楼层
远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先民在胶州这块地方定居,他们用石斧、石铲、石刀为工具,耕作渔猎,繁衍生息,创造了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汉口文化和龙口文化。夏、尚时期,胶州地属莱夷。周初,武王“封少昊之裔兹舆期为莒子,都于计”。计,即计今城,原址约在今南关城子村。西周时期,胶州境内还封有一个介国,都城在今南杜村乡赵家城献附近。《列子》一书记载:“今东方介国,人人通晓六畜之声。”当时,介人不仅已开始饲养家畜、家禽,并且已开始用牛耕地,用马拉车。公元前600多年时,介国开始衰落,后来,计、介两国都被齐国吞并。到了秦代,天下归一,始皇帝赢政在原齐地设立了瑯琊、胶东和临淄等五郡,郡下置县。公元前221年,秦在原介国的属地上设立了黔陬县,归瑯琊郡管辖。瑯琊郡的治所就设在现在胶南的瑯琊镇驻地——夏河城。西汉之初,境内除黔陬县外,还陆续建立了计斤、柜和祓四县,计捭并入了黔陬侯国,属青州刺吏部东莱郡管辖。柜并入瑯琊的瑯琊县。公元198年,汉献帝建安三年,双撤掉了北海国,设置城阳郡(治所设在东武,今诸城)。黔陬县又隶城阳郡,直至三国魏时。到了公元37年,东汉朝廷撤销了计斤、邞、柜和祓四县,计斤并入黔陬侯国,属青州刺吏部东莱郡管辖。柜并入琊郡的瑯琊县。公元198年,汉献帝建安三年,双撤掉了北海国,设置城阳郡(治所设在东武,今诸诚)。黔陬县又隶城阳郡,直至三国魏时。晋代,城阳郡治所由莒县移至黔陬,后又改城阳郡为高密国,以前胶河西岸的黔陬为国都(在今铺集镇黔陬村东),史称西黔陬城。东黔陬城就是当年的介国都城。南北朝时,黔陬县属高密郡。后高密郡被撤,双归属北海郡。公元529年,北魏始设胶州(以境内有胶河而定州名为胶州),州治设在东武城(现在的诸城市),辖东武、高密、平昌三郡,共十四个县。黔陬县属于胶州高密郡。公元556年,黔陬县改设平昌郡。公元585年,胶州改名为密州。隋初,撤平昌郡。公元596年,设胶西县,管辖胶河、墨河之间的一片地方,归属高密郡。公元605年,撤黔陬县,并入胶西县。至此,黔陬从设县到撤销,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等朝代,风风雨雨,历时827年。公元623年,唐王朝撤销了胶西县,并入高密县,在原胶西县的东部临海处设立了板桥镇,就在现在胶州城区内的西北部,老百姓叫做土城口的地方。自此,由于这里海路通达,对外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到了宋初,板桥镇已经发展成当时我国北方惟一的海关重镇。公元1087年,北宋设胶西县,第二年又把板桥镇改为胶西县,并在这里设立提举市舶司,为当时金国五处市舶司之一,提举市舶司还兼临海军使。金代,胶西县隶属山东东路密州,境内设三大名镇:张仓镇(在今胶南市张仓村)、染乡镇(在今胶州市良乡村)和陈村镇(在今胶州市大店村)。元初,复设胶州,辖高密、即墨、胶西三县,州治设在胶西县城。到公元1369年,明朝又撤销了胶西县,在其城立胶州署,领高密、即墨二县。两年后,胶州建州署于内城。清代,行政区划沿袭明制,胶州隶属无大的变动。公元1734年,清政府裁灵山卫,将其地并入胶州。1904年,胶州升为直隶州(与府平级),直属山东布政使司,仍辖高密、即墨两县。当时,胶州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商贾如云,“金胶州”美称远播九州。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裁胶州,设胶县,归山东省胶东道管辖。1925年,改设莱胶道,驻胶县。1927年,莱胶道撤销,胶县又直属山东管辖。抗日战争爆发,战火延至胶州。1938年1月,胶州被日军侵占。此后,中国**d领导人民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在白色恐怖之中几度建立胶州地方抗日民主政权,曾先后隶属于中国**d领导的胶东行政区南海专区、滨海行署第一专署、胶东行署、滨北专署等。1947年11月21日,胶城彻底获得解放,国民党残部溃退崂山,胶县民主政府入城办公。此后,胶县县界、区划时有变化,隶属也不稳定。1949年,胶高、胶河两县撤销后,部分地区归并,成为胶州市现行区划。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滨北专署撤销,设胶州专署,胶城为胶州地委、专署驻地。1956年4月,撤销胶州专署,胶州改为属昌潍专属。1958年,胶县划归青岛市管辖。1961年,重归昌潍专区。1978年,再度划归青岛市。1987年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原胶县行政区划改为胶州市行政区域,由青岛代管。

[ 本帖最后由 胶东书生 于 2007-4-30 19:4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主题

听众

10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4-30 19:52:32 |显示全部楼层
---------------------------------------------------------------------------------高凤翰(1683~1748),原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别号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晚署南阜左手等,山东胶州人。一说“扬州八怪”之一。自幼能诗画,诗宗陆游,画先从父,后从胶州李世锡、淄州靳秋水、安邱张氏父子等,早年即已成名〔清雍正六年(1728)以前的画,现各地珍藏多幅〕。19岁时,中秀才,后应乡试不第。雍正五年,应“贤良方正”特试,名列第一。赴任前,漫游山东、河南、江西等地,广交名人,并有诗集《击林集》、《湖海集》。金石书画造诣很高,治砚更有独到研究。

雍正八年至十一年,高凤翰以安徽歙县县丞试用。十一年,调安庆府监修学宫。后经两淮盐运使卢雅雨保荐,以县丞职任泰州坝监制,即巡盐分司,直至乾隆二年(1737)。其间,曾往来于扬州、泰州两城,画《邗沟春风》、《岳台春晓》、《大耄图》、《小五岳图》、《坝上图》等名作,创作《屠户谣》、《捕蝗谣》、《苦灶行》等状写生民疾苦的诗歌,并于泰州琢砚90余方,将所蓄165方砚拓为砚图,辑为《砚史》4册。后因卢雅雨案牵连入狱3年,并染风痹,右臂病废,即以左手作画、写字、刻印,自号“尚左后生”“废道人”等。乾隆二年至六年,主要在扬州、苏州度过,曾借住卢雅雨未结案时的住处董子祠,以卖画为生。乾隆六年,返故里,以养病为主,间有画作,并汇辑汉印约5000方,补充完成《砚史》,收集齐鲁先贤书画为《桑梓之遗》3册,集本人诗稿2366首,分为6册、39卷,后人雕为《南阜山人全集》。乾隆十三年冬,殁于家,葬于胶州西辛置岭。10年后,郑板桥为其书墓碑文。高凤翰(1683~1748),原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别号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晚署南阜左手等,山东胶州人。一说“扬州八怪”之一。自幼能诗画,诗宗陆游,画先从父,后从胶州李世锡、淄州靳秋水、安邱张氏父子等,早年即已成名〔清雍正六年(1728)以前的画,现各地珍藏多幅〕。19岁时,中秀才,后应乡试不第。雍正五年,应“贤良方正”特试,名列第一。赴任前,漫游山东、河南、江西等地,广交名人,并有诗集《击林集》、《湖海集》。金石书画造诣很高,治砚更有独到研究。

雍正八年至十一年,高凤翰以安徽歙县县丞试用。十一年,调安庆府监修学宫。后经两淮盐运使卢雅雨保荐,以县丞职任泰州坝监制,即巡盐分司,直至乾隆二年(1737)。其间,曾往来于扬州、泰州两城,画《邗沟春风》、《岳台春晓》、《大耄图》、《小五岳图》、《坝上图》等名作,创作《屠户谣》、《捕蝗谣》、《苦灶行》等状写生民疾苦的诗歌,并于泰州琢砚90余方,将所蓄165方砚拓为砚图,辑为《砚史》4册。后因卢雅雨案牵连入狱3年,并染风痹,右臂病废,即以左手作画、写字、刻印,自号“尚左后生”“废道人”等。乾隆二年至六年,主要在扬州、苏州度过,曾借住卢雅雨未结案时的住处董子祠,以卖画为生。乾隆六年,返故里,以养病为主,间有画作,并汇辑汉印约5000方,补充完成《砚史》,收集齐鲁先贤书画为《桑梓之遗》3册,集本人诗稿2366首,分为6册、39卷,后人雕为《南阜山人全集》。乾隆十三年冬,殁于家,葬于胶州西辛置岭。10年后,郑板桥为其书墓碑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0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4-30 19:58:02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0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4-30 20:01:34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从四品太中大夫

发表于 2007-4-30 20:05:31 |显示全部楼层
分门别类的也还是不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2万

积分

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发表于 2007-4-30 23:09:37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的宝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正二品特进

发表于 2007-5-1 10:40:03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正五品中散大夫

发表于 2007-5-2 21:24:28 |显示全部楼层
好铁子!不过打错了一个字:不是龙"口"文化,是龙山文化.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0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5-15 08:26:25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20

积分

店主

发表于 2007-5-20 01:13:50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错!~
有空去看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3 01:38 , Processed in 0.05497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