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丙辰中秋

(转)许楚三文论集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2 16:10:06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价格的标注,谈点看法

有些泉友,不愿标价,看了很不舒服,所以因为懒得问价,想袄的也不要了;
有的泉友,问价还不愿意答复,也不舒服,问完没有回答嘛,只好作罢;
无论价格高低,讨价还价是网上交易的正常交往,俗话说“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又道是“买卖不成仁义在”,行不行无所谓,客客气气为好,不必动肝火,也不必冷嘲热讽。这才是泉友交易之道。
本人的标价的原则,稍微高一点,给友以还价的余地,您还得太厉害就只有“抱歉”了,还得“谢谢关注”,毕竟泉友看得起你才看你的东西嘛,倘若一看此人就烦又何必多费口舌呢?
本人想买就尽量以自己可以要的价格示友,成则交易成,不成则今后有机会,当然也有转了一圈再给友添钱的,那也是一股心气啊。
将心比心,欲得之物,心价之中,特别是泉友又让价一些,不是乐在其中吗?
买卖是一次次累计的,收藏和交往就是在累计中逐渐增加的,泉识和友情也就随之加深。当您的价格在不断交易中,体现出更多的诚实和理解时,也就会是真正的信誉啊。
需要努力,需要研究,也需要谅解。因为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爱好,对古钱币的痴迷和追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2 16:10:25 |显示全部楼层

淳熙背泉小议

淳熙元宝,是南宋孝宗(1163~1189年)的第四个年号钱,即在隆兴、乾道、纯熙后的年号钱,如果说纯熙年号时只有6天,所铸也仅见硕果仅存的“纯熙元宝”小平铁钱,不足以称为年号钱币的话,淳熙钱币也可以称为宋孝宗的第三个年号钱。南宋建立后,其地域、国力均远不如北宋,因此其铸钱数量、质量也大大降低,铜钱数量渐少,铁钱数量聚增,特别是其纪监背文者,多表现在铁钱中。据说,目前发现的监名有:泉、同、春、松、丰等,其间大概只有背泉者是铜钱,也是喜铜钱的钱友唯一的选择。
有趣的是,淳熙背泉者竟有四种版别,即揩书背的大、中、小三种泉字,和篆文背泉字,如果求全则篆文背泉版似乎也应属于此系列。据书载,此铸钱监即为福建泉州局,后来至清朝的福州钱局大约与此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淳熙揩书三泉和篆书泉及泉版,书体非常规范,铸造极其精美,尤其揩书大中小三枚背泉,不但泉字有大泉、中泉和小泉的明显区别,而且其面文“淳熙元宝”四个字也是肥瘦不一、各具特色,大泉者面文文字肥厚、笔画粗壮,每一笔都透着墩实,而中泉、小泉的面文以此渐清秀,笔画也渐细腻,无不与背文泉字呼应,三泉成套相映成趣着实惹人喜爱,这就难怪有的售家非近300元不出啊。篆字背泉者的书法更是堪称一绝,其面“淳熙元宝”四个篆字,完全不同于大、中、小三版背星月或光背的篆书体淳熙钱,它最大的特点是“熙”字的四个点,是撑起上半部分的火字底,而其它篆体则是隐于一侧的小“火”字,也由此可见此篆不同于彼篆,大约背泉制模过于复杂,所以篆泉版背有泉者少而光背者略多啊。



南宋的铁钱花样翻新是出名的,众所周知的嘉定如此,淳熙纪监钱也是这样,可惜笔者无力再涉足铁钱,也就没有资格去奢谈其它纪监钱币,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今后工作再弥补吧。
钱币纪监者古来有之,自先秦刀布多有纪地的,实际上也是纪监吧?后来的会昌开元应属纪监纪地的典型例子,其背纪地纪监文字竟然多达近30种,开创了纪地纪监品种数量的先河;后至两宋,特别是南宋更对于纪地纪监情有独钟,不仅如背泉者多有,而且还往往与纪年份一同出现在钱背上,如“松捌”、“同十六”等等,但可惜全是铁钱,笔者从未收藏。唯背泉铜钱却是如贪得无厌般地寻觅,一组组排列起来比照欣赏饶有兴趣,从中却也有诸多心得:
其一、虽为纪监格局,但是似乎南宋对于各钱监的控制并不严格,只要求其大小、重量、规格的统一,而没有进一步要求文字、品种、材质的一致,所以铜钱才出现了三揩书泉和二篆书泉、版的多种多样的版别;
其二、南宋泉字版钱币依然沿袭了对钱风格,只是又多出了新的花样,可见届时福州泉州钱局也是比较活跃的,大有推陈出新的改革之风,而其对文字的推敲和精选,又说明了铸钱师们的认真和执着;
其三、人们对于南宋钱币的认识太少,而真正喜爱南宋钱币的爱好者更少,所以笔者才有可能在网上购得自己满意的淳熙背泉者,而且花费比在北京价格低得多的钱就买到手了,值得;
其四、就淳熙背泉者价格而言,除了篆书背泉的价位已经居高不下外,其它如淳熙揩书大中小泉及篆书泉字版,目前价格均显偏低,倘若喜爱南宋钱币的人一旦多起来,这几枚钱币一定是提高的首选。
心得仅限于此,望泉友们品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2 16:10:47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大宋的心得一篇

大宋,似乎不应当是南宋钱,应当是北宋鼎盛时期的代表钱,但是它不是,偏偏是国力衰弱的南宋钱币,或许期盼着昌盛繁荣,或者就是夜郎自大,不得而知,不过它们却给人们留下了挺美的记忆和欣赏。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宋,大宋。
南宋大宋元宝折二或小平铜质钱币是宋理宗宝庆元年始铸,除了尚有“当十”大钱外,主要是折二背纪元、二、三年三种,小平背纪元、二、三年和光背四种,是南宋年份钱币套中的娇娇者和关键钱币,是许多钱币爱好者,尤其是南宋钱币爱好者或初涉泉河的爱好者的追逐寻觅的宠儿。
为什么大宋元宝会得到众人的喜爱呢?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所铸造的年份仅有三年时间短,相对于其它年号年份的铸造数量少,尤其大宋小平光背者,40年多前的目录就已经标价百元,小平背年号钱币以元年最少,目前都在百元左右,三年较多在40元上下,折二者元二三年价格相仿,均约30~50之间,笔者所指均为美品市场价位,倘若极美者或稍差者另当别论了,有人说“市场价格是一杆秤,谁多谁少可以称量的一目了然”,这话一点不假,大宋元宝无论小平、折二均比其它南宋钱币高出许多,也足见其数量之少了。
其次是作为非年号钱币,其名“大宋”虽有自吹自擂之嫌,但是可以反映出此钱极有代表性,就象“大唐”、“大明”一样很有人缘,虽然那些并非正宗的唐朝、明朝之物,但是许多爱好者还是以收藏之感到惬意,毕竟它们的名称里含有一个朝代的印记啊,然而大宋元宝与它们又不同,它是宋皇室正宗的赵姓子孙的王朝啊,可是不知为什么开国的皇帝们没有注意用自己的朝代名称铸币,只是满足于将自己的年号铸上去了,可惜。
还有就是大宋不论折二还是小平铸造质量都比较高,应当说虽然大宋折二、小平铸造数量相对较少,但是所见者品相一般较好,笔者曾帮着朋友整理一批南宋钱币,数量之巨可以以堆论之,建炎小平、端平小平及它品均有收获,但唯所选出大宋仅三年者其它无几,光背未见,更有奇怪的现象,即在挑出的超过1/2的残次品中竟无一枚大宋,咸淳、开禧、景定居多,当然此次可能是一特例,但是从笔者所收藏的几枚大宋来看,的确品相不错呢,至今出现在古钱币市场上的大宋元宝,多数生坑绿锈不会比北宋诸钱逊色,如果将元二三年大宋放在一起,形成南宋大套中的大宋元宝小套币,无论折二或者小平这以三枚一套的形式出现,更会撩拨爱好者的收藏情绪,况且在南宋折二87枚或小平88枚一套的南宋年份钱币中,大宋三枚的确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成为南宋套币的钱眼。
笔者曾就南宋钱币整理过一个简表,概述其年代、年号、概况及年份等,虽粗糙但是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南宋钱币的大概情况。其中对于各个年号的折二、小平所铸年份钱的种类均有统计,除了端平、开庆极少数年号钱币所铸年份为只“元”年外,就要数大宋三年为稀少了。而事实证明,也恰恰是这些铸造年头少的钱币数量也少,价格也高,如端平就根本没有折二纪年份钱币,小平钱也是级别较高的品种,倒是其折五型光背通宝有长平短平两种,存世量较大,不过笔者仅限于说年份钱币,此折五不在议论之列罢了;而开庆也仅有折二背元和小平背元品种,数量较其它年号年份钱币为少,市场上的标价也都在30~50元呢。不过不论端平、开庆如何稀少或价格较高,它们毕竟只是单枚,有了就全了嘛,而大宋则不然,市场上多的是单枚,无论折二还是小平往往只有一个年份,价格也不见得便宜,而且你多背三我也多背三,你也少元年我也少元年,形成对峙和僵持,结果很难配成一套。如果只是收藏南宋年号钱币,无论年份将南宋19个年号钱(包括非年号钱两种)或者15个年份钱各收一枚也就罢了,但是如果希望收藏齐了全部版别的年份、星月、光背及揩篆各体,则这大宋要算是不大不小的难点呢。
笔者对于大宋元宝可谓情有独钟,这始于初涉泉河,自己对于历史知之甚少,也就是听说过上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下为“三国两晋”“唐宋元明清”的混沌时期,那时对于细到哪“五代”、哪“十国”,何为南北朝,甚至于对于“辽、西夏、金”等也根本说不明白,所以收藏古钱币首先买的是一枚大唐通宝,一枚大宋元宝,一枚大明通宝,价格早就不记得了,只可惜没有找到大元和大清,后来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呀。在此基础上,先后对咸丰、顺治、康熙等清钱,洪武、天启、嘉靖等明钱,各种开元等唐钱及清末银币均产生过兴趣,也许因财力不够,也许因眼光太差,也许因泉识太深,总之均未能深入下去,最后倒是在背星月钱币上下了很大工夫,感到了如宋元、周元、绍圣、天启、光绪及诸多朝代的小平钱币铸造艺术的魅力,又进一步探讨了各种背星月的实际作用和给钱币爱好者留下的无穷乐趣,写了几篇心得,对于探讨钱币“套”的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咳,笔者就是有这个坏毛病,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抱歉。还是拉回来说大宋,同样也应当是从“套”的角度来理解来收藏,才会解得其中趣味。不论目前钱币高手,甚至专家们如何理解、研究版别,笔者总是难于接受诸多深奥的泉识,也经常看到网上泉友的如入雾中般迷惑不解的回帖,究竟字的高低、笔画的长短、穿的毫厘之差等等能有多大区别,会形成钱币的天渊之别?这给一般爱好者多么大的悬念啊。哪如星月那样清楚,哪如年份那样明白?于是在喜爱背星月钱币的基础上,笔者又迷恋上了南宋钱币,这些既是正宗中华王朝之一,又区别于杂乱无章的版别大战之外,独立成系列的年份钱币,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整理、观察和思索,终于悟出其中有比星月更广袤的内涵,有比其它王朝更容易收集的品种,也有比各种版别更规律的内在联系,其中如大宋元宝这样小套的钱币(当然还有其它),还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更增添了收藏的乐趣。
不信,建议您试试。不很难,但是有难度,却又绝非不可及;浅尝就会有收获,更具有吸引力,日积月累会收获颇丰;“捡漏”的可能性不大,买假的可能几乎没有,心理上足以自慰,真品系列更饱眼福。
啊,大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2 16:11:08 |显示全部楼层

行篆两相宜 星月双同辉

笔者所言,恐怕不少泉友能够一猜而中:不错,是绍圣行书篆书星、月版小平钱。
绍圣钱为北宋绍圣元年始铸,是典型的年号钱,具有北宋对钱的特点,书体有篆书、行书、隶书等体,在北宋钱里也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家族”,其中小平钱多、大钱少,绍圣元宝多、通宝少,篆书行书者多、隶书者少,而背星月钱均是在绍圣元宝小平钱的篆书行书版中,也就是说绍圣背星、月都是北宋年号钱里的数量众多的普通钱,但是在普通钱里却有着诸多的乐趣和讲究,其中奥秘尚需我慢慢道来。
绍圣元宝铸造精整,字口深邃,面字篆书、行书清楚,正背两面缘、穿分明,尤其背面星、月较以前更是独具特色,星圆整大型,月中宽端尖,绝非过去钱上的星月可比,星圆得可爱,月弯得喜人,且又无左右星月仅见上下星月版,令人更觉得心无旁骛之感,细细观之煞是精巧,叹曰:谁说贫家无淑女,更感百姓有圣贤。于是因其价廉而广收之,笔者确无囤积居奇之意,更无炒作求利之心,况且在普通钱中实在也无“奇”可言,无“利”可图,只是为其型制精美所动、为其搭配巧妙所感才如是也。总想集它几套形成一个或几个方阵,那才是真正的气魄,横看是星月齐辉,纵看是篆行成对,不是五行八卦却是巧夺天工,有趣之极胜如观虎军列阵龙队行云,哈,却只是在篆行、星月之间啊。
将其篆书绍圣元宝的上星、下星、上月、下月,行书绍圣元宝的上星、下星、上月、下月各四枚排成一队,两队共计8枚作为一套,两套又成为一个方阵,大约3,4个方阵摆成了一片,正面看完全是篆书和行书,字里行间透着力度,而背面看则又全是圆圆的星和弯弯的月,不同于那勉强可见的点点之星,更不同于那甲痕般细细的纹月,是真正的星星和月亮,较之开元、周元,以及北宋的其它年号钱又大有不同。一般而言,绍圣元宝的背星比较圆比较大,虽比不上一种唐国背穿上的巨星,也较之周元、宋元的背星要大,比一般的开元背星更要圆整得多了;绍圣元宝的背月更是独具一格,不似初一的细月,倒象初八的半月,中间宽宽的两头尖尖的,或上或下比其它月纹更加生动。如果从成套的整体而言,绍圣的背星、月应当是最有趣最有味最有情调的,难怪笔者一沾上它就迷上了它,收集了两三套了依然乐此不疲,闲事把玩起来翻来覆去地逐个逐套端详,那星就是那圆润的星,那月就是那独特的月,有意思极了。
绍圣元宝背星月之所以诱人,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配套时寻找其中的不同星月版别的难易程度大相径庭,也许此言有点不合情理,笔者换句话说吧:倘若这一套八枚背星月钱每一种都很多,极其容易寻觅,很容易就可以凑齐一套乃至几套,还有什么意思呢?信手能够拈来,随手即可丢弃,不值得珍惜,而绍圣元宝背星月的八枚小平钱收集齐全了可是需要花费一些工夫呢。在八枚行书、篆书体的上下星、月中最难找的是行书体的背上星,其次是篆书体的背上星,品相极好的生坑品大约要在30~80元之间的要价,据说一友有一枚品相很好的行书体绍圣背上星,笔者出价到50元就是拿不过来,而篆书的背上星也很少见,笔者基本上都是30元左右买来的,而为了收集到更多的上星,笔者已经多方托友代为寻觅,但始终没有收获,大约这是诸位著书立说的专家们始料不及的,因为翻阅了多种版本,绍圣元宝背星、月版不论是行是篆、是星是月、是上是下,标价都是相同的,有的标5元,有的标8元,其实目前以这样的价格就连最普通的绍圣背星月也买不到,当然如果不论品相的话,稍差一些的也是可以买到的。如果结合市场真实情况标价的话,笔者可以这样定价:行书背上星----60元,下星----8元,上月----15元,下月----10元;篆书背上星----35元,下星----8元,上月----10元,下月----8元。恰恰是这种看似普通却实在难觅之处才更增添了收藏的乐趣,如果有不相信的朋友不妨一试。
从笔者对于普通钱的寻觅和收藏的经验累计里,似乎真的感觉到造物主的设计确实巧妙,无论收藏什么都要有个从易而难的过程,倘若开始就难于上青天,你肯定建立不起兴趣来,开始似乎遍地都是,等你的兴趣逐渐形成并浓厚起来,所需要寻觅收集的难度也逐渐加大了,就象笔者很容易就寻觅得了好几组星月,却单单缺少上星一样,待到费了一些力气收集到一枚上星时,其它的星月又多了不少复品,如此循环欲罢不能。大约这在集邮里叫关键票或筋票,因为集邮者成套的概念很浓而收集古钱币就淡的多了,其实能象绍圣元宝背星、月提出成套的概念的古钱币实在不少,象六泉十布,辽上下八品,多种花钱、北周三品、顺天得一、大中或洪武记值品、天启背星与寄郭星、光绪及其它几种套子钱等等都属于中上档钱币,自然不必说了,仅普品中就有许多值得一凑的套钱,象周元通宝背星月(16种)、宋元通宝背星月(16种)、太平星月、康熙满汉文(20局)、光绪河津直各局星月日及千字文等等,虽然其单枚的价格一直都不贵,可是在凑套的过程中却也发现每套里总有几种是比较难寻找的,如康熙里的漳、苏、江字,光绪千字文里的宙字,周元里的左右月等都比其它品要难寻得多,但是因为目前许多泉友尚不大明了,所以可以以同等价格买到的可能性也很大,这也算是一种“捡漏”吧。当然,这也需要去花工夫去寻觅,大众化的很容易见到,碰到上述几品还要以平常价买到的机会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是题外话。
在收集绍圣元宝背星月的过程中,笔者不仅体味到了欲得之的期待、偶得之的喜悦、未成套的企盼、凑成套的满足以及有了还想再有的欲望,一切都是活灵活现地在心里涌动着,追求无尽而趣味无穷,就象在网上与他友竞拍某周元时一友问我“还要多少”,我答“多多宜善”,实在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兴趣和冲动啊。据说,目前北京已经有很多绍圣元宝背星月版的配套泉友了,绍圣价格也随之不断上涨,就象前一段时间周元、宋元单枚价格上涨一样,正说明了许多人承认到了它们的内涵,享受到了它们的趣味,在星月里进一步认识了绍圣、周元、宋元等可单可套的古钱币的无穷魅力。
的确,内涵丰富,趣味久远,所以笔者为其提楹联一对:
行篆两相宜、 星月双同辉。当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2 16:11:26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南宋淳熙的话题

淳熙元宝前期、后期的品种及联想
在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在位期间,先后四定年号,以此为隆兴、乾道、纯熙、淳熙,不知纯熙是否就应当是淳熙,反正纯熙年号仅仅用了6天就匆匆忙忙地改作了淳熙,这一改不打紧,却在钱币发展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当铜钱折二、小平淳熙元宝发行的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铁钱淳熙元宝、通宝的发行,其中文字的书体和大小、背面的星月或多种纪监、纪地的文字,无不发挥得淋漓尽致,较之前帝高宗的年号钱币建炎,绍兴又丰富得多了;就是与当朝的隆兴、乾道其版别变化也是不可同日而语,除了发行数量上可能比不上建炎、绍兴和乾道外,其种类可以说远胜于前。更有甚者,在淳熙年号的第七个年头,钱币发行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按照揩篆对钱的模式发行钱币,钱币背面一律以纪年份为主要标志,或穿上或穿下纪单数字年份,穿上下共用纪双年份,一般都是上十下数,不仅淳熙,此格局一开先例,而后的绍熙、庆元一直到景定、咸淳,全部采用此格局,不只是年号钱,而且如大宋、皇宋等非年号钱也一律纪年。
综上所述,淳熙钱币的前期和后期完全可以称之为一号两制------一号者,为同一年号;两制者,两种钱币铸造格局也。前期百变不离其宗,北宋对钱的传统;后期则彻底改变了在文字上进行变化的形式,改为一律以背纪年份为主,伴以纪监纪地,这也就南宋钱币不同于其它各朝各代钱币的独立风格。淳熙钱币前期、后期形式格局的大变革,完全可以被钱币爱好者称之为钱币史上的一次分界,笔者将另文议论,只是将淳熙前期和后期的部分版别加以罗列,也就会一目了然地看出这条分界线的鲜明和精彩了。
前期的淳熙主要包括(仅仅以铜质折二、小平钱为例):
折二钱有面揩书体大字、小字,均为背星月(上月下星),鲜见光背者(光背者是否淳熙前期钱币有待于探讨),背纪监纪地者有背大、中、小泉字版少见,三版正面文字各具特色,成套收藏堪称尤物,尤其上上佳品实属难得,目前已经成为爱好者争相收藏的宠物,背正字者罕见,是不可多得的藏品。折二另有面篆书体大字、中字、小字及泉字版等多种,背星月者多见,光背者少,尤其大型篆字版未见有光背者,大字小字篆书体淳熙数量实际都不多见,大约是由于建炎、绍兴、乾道造成的错觉,人们并没有认识到篆书淳熙的稀少,价格也偏低;铜钱上有背篆书泉字钱币,美品精彩异常,成为爱好者追求的目标。
小平虽然也分为揩书、篆书两种字体,但其版别种类却远远不及折二钱币丰富,基本上无大字、小字之差别,揩书基本上是背星月版,同样是鲜见光背者(光背者是否淳熙前期钱币有待于探讨),即使背星月版也不是很多;篆书体淳熙小平更少见,其在早年各种版本的钱币目录中标价即远远高于其它,倘若从实际数量衡量恐怕其价格更要高于标价吧?可见当时铸小平钱币数量依然很少,这也是受到前面几个年号钱的影响所致,如建炎、绍兴等,而隆兴、乾道小平钱更少,淳熙有一定数量的小平钱问世,已经开前面钱币之先河,其数量相对而言还不是很多也是可以理解的,小平也是以背星月为主,光背者少,真正小平钱数量的增加是出现在纪年份之后。
后期是自淳熙七年起,铸钱格局一改过去以揩篆对钱为主导的风格,改做以纪年份为主,字体也一律改为揩书,其中是否有隶、行体书体难以判断,因为取消篆书体本身就意味着不再在钱币文字上刻意追求,所以即使有略微象其它书体文字者,笔者以为也是铸造钱币模具不经意所致,而非有意识版别;极少数的光背折二或小平钱,笔者倒以为大概是纪年份钱发行后的副产品,这是另话。因此淳熙自七年始,开始发行纪年钱币,七、八两个年份钱币背穿上是大写的“柒”、“捌”字体,自九年起钱币背穿上没有使用大写“玖”字而改用“九”,自始中国小写数字,超过十年后采取背穿上十下数的形式纪年,直到十六年改换皇帝。自背穿上柒至穿上十下六,共计十个年份,连同前期背星月的淳熙折二或小平钱,完全可以称为全套的淳熙折二或小平钱了。后来南宋的钱币形式也一律采用纪年格局,直到最后发行钱币的咸淳年号,包括其中的非年号钱“大宋”、“皇宋”等也不例外。
笔者从淳熙七年改北宋钱制,到九年改文字大小写数字,似乎感觉到当时钱币铸造发行界确实是改革在占主流,在封建王朝的世袭制度里“旧制”是不可捍动,甚至是不可触摸的领域,当时改变“旧制”大约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要杀头甚至要灭九族的,现在的诸多文艺作品里都将这些人当作改革或开放似的人物赞扬,实际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南宋淳熙钱币格局的大小两次改革,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举措,虽然其中不乏钱局原元老官员的更换因素等,但是必须承认其间变化是符合其统治需要的。笔者曾对于清顺治钱币的五个版式的变化进行过分析,认为每一次变化都与其在汉族群居地区的统治思想和稳定形势有关,任何一次钱币的变革都存在着重要原因。南宋淳熙钱币变革的原因大约除了上述的人的因素外,应当也与在民间流通的钱币数量有关,年号、文字、书体、星月种种因素的混杂无疑也造成了钱币的杂乱无章,难以统计难以辨别难以划分,而纪年钱币的发行简化了钱币的形式,对于每年发行量及类型也容易控制,大约这才是改对钱为纪年的根本原因吧。
个人看法,请多多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2 16:11:47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年号钱币一览表

排列说明:皇帝(年) 年号钱非年号钱 年号时间 钱币称谓 钱币特点 南宋年份钱币数量分布 补充说明
高宗(1127~1162)
建炎 (1127~1130)通宝、重宝、元宝; 楷篆书对钱,版别复杂,折二为主,元宝主要是铁钱铜钱鲜见;无(仅揩篆版、纪监版、大中小字版之分)珍稀版有各种点建等,小平比折二少;
绍兴 (1131~1162) 元宝、通宝; 揩篆书对钱,折二多背星月纹(其它同上);小平元、通宝均少;
孝宗(1163~1189)
隆兴 (1163~1164) 元宝、通宝; 揩篆书对钱,大小两种字体,数量均少(同建炎版), 大小字的揩、篆多种;
乾道 (1165~1173 )元宝; 揩篆书对钱,折二多背星月纹(同绍兴版);多铁钱;
纯熙 (仅仅6天) 元宝; 仅见铁钱;
淳熙 (1174~1189) 元宝、通宝; 前期同隆兴、乾道,小平、折二均为揩、篆书对钱,大小字,背日月;自柒年后改为背纪年(柒至十六),10种年份, 有光背;
光宗(1190~1194)
绍熙 (1190~1194 )元宝、通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元至五),铸造较精美; 折二、小平均为元至五,共5年 记载无光背
宁宗(1195~1224)
庆元 (1195~1200) 通宝、元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元至六),元宝均为铁钱; 同上6年 有光背,不知为何没有七?“七”只有铁钱;
嘉泰 (1201~1204) 通宝、元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元至四; 同上4年 有光背;
开禧 (1205~1207 )通宝、元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元至三); 同上3年 书记载无光背;
嘉定(1208~1224) 通宝、元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元至十四);铁钱名目繁多; 同上14年, 有光背;
圣宋重宝(非年号钱) 嘉定元年铸 非年号钱,仅见铁钱;  
理宗(1225~1264)
宝庆 1225 元、通宝; 仅见铁钱;  
大宋(非年号钱)(1225~1227)通宝、元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元至三);(宝庆元年始铸) 同上3年 仅小平有光背;
绍定 (1228~1233 )元宝、通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元至六); 同上6年 有光背
端平 (1234~1236) 元宝、通宝、重宝; 小平光背、背元,后折五多见; 仅小平元年、无折二 ,小平有光背;
嘉熙 (1237~1240) 通宝、重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元至四); 折二、小平均为4年 仅小平有光背;
淳佑 (1241~1252) 元宝、通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元至十二); 同上12年 书记载有背四决,小平背十一年少;
皇宋元宝(非年号钱)(1253~1258)元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元至六); 同上6年 有光背
(宝佑元年始铸);
开庆 (1259) 通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仅见元年); 同上元年;
景定 (1260~1264 元)元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元~五); 同上5年 有光背;
度宗(1265~1274)
咸淳 (1265~1274) 元宝; 折二、小平均纪年(元至八),铸造不精; 同上8年 仅折二有光背
恭宗(1275) 无
端宗(1276~1278) 无
帝丙(1279) 无
说明:折二年份钱共计87枚,小平年份钱共计88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2 16:12:09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历代钱币发行谈钱币版别

自先秦至清,历代王朝不论改朝换代,还是新皇登记,或是更换年号,统治者都会把铸造钱币作为一件大事,为了体现集权,就要建立一整套发行钱币的审批、制作程序,严格控制钱币的私自制作避免扰乱市场和社会,尽管在各个朝代受到不同的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制约,但力图规范是每一个封建政权的努力方向。
从周到春秋战国,虽然在平民中未必会有“钱币”的概念,但是由于当时青铜器制作水平很高,也就影响了可能只有贵族才能够使用的圜钱、第几及多字刀、各种布等,有些刀、布的钱币制作水平完全可以用“精彩”来称道。而到秦,虽然统一了货币,但其半两却大小、轻重不一及字的形状、排布不相同者居多,可以想象秦朝虽然统一了货币的称呼和形状,但是却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铸钱标准。汉代的半两就比秦半两规范得多,四铢或八铢均规定了标准重量,而文字上的零乱或钱体上的各种记号似乎还是带有铸造者的随意性。在汉朝的莽币却体现出少有的规范和整齐,可见王莽虽因篡汉而留千古贼名但其对于铸钱却颇费了一番心思也很有见缔,其六泉十布的发行、制作肯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造币程序,不然不会如此大量的货布、大布、小泉、大泉版式空前的一致。自唐开元到宋年号钱,从元明出现众多的计值计重钱到清先期极其规范而后期极端混乱,漫长的钱币历史用实物告诉人们一个事实,一个对于发行钱币越来越试图集权的事实,一个逐渐规范了从设计、呈报、批准到下达、制模、铸造的钱币发行过程。倘若不去细究哪一个具体朝代的钱币具体的发行规定,也不考虑当时究竟以什么名称或官职具体管辖哪一道程序,只是用现代的习惯、称呼甚至用现代的语言去记叙一个笼统的钱币发行过程,是否可以这样来陈述呢?
首先是钱币发行的筹备过程,即:或改朝换代、或新帝登基、或改换年号,随即便出现发行新钱币的酝酿,研究钱币名称、型制、种类等,请“知名人士”为钱币题字等,而后就是进行钱币设计,根据设计图样制作母钱,可能图与母钱(雕母)是多种方案,以供御批钦点,确定钱币所采纳的字体、字的大小、计值高低、顺读旋读的排布及材质等均取决于此,将费尽心思定下来的图纸和制作的多种母钱(雕母)逐层上报直至皇帝,结果是有的可能被批准,准奏后批回钱币发行主管部门(钱监或钱局),接下来就要安排准备铸造的前期事项了;有的可能未被看中,一般驳回的就要立即销毁不得外流,但偶尔或因留在宫中或因其它原因,幸存的未被通过的母钱自然成了孤品;所谓母钱决定版别恐怕这是第一道手续;
被批准的钱币图样和母钱(雕母)是用来规范即将发行的钱币的型制、大小和重量的,但是一个母钱绝对完成不了制作钱币模具的工作,特别是如果不只一个铸钱局或场地,更需要下发一批统一的图纸及钱样(实际也是母钱或样钱),因此不论从制模的要求还是下发图样的需要,在钱币铸造之前都必须有一个制作钱样的过程,制作多个一模一样的可以翻模具又可以做对照的钱样来,然后派专人护送至各地钱局或者直接发至铸钱场,但在混乱衰败的封建王朝里也常有只存少量样钱而无铸钱的情况,样钱的下发无法限制钱币的铸造皆因铸钱铜材的匮乏或只能偷工减料铸造小钱,如在同治年间铸钱时样钱已形同虚设;
钱局收到钱样要尽快转送铸钱场依样造模,紧接着一道程序是制作模具,就是用根据御批的图纸和母钱进行摹仿制作的图样进行翻模,不断地翻模也不断地发到铸钱工匠的手中铸造钱币,铁范铜也应属于此类,模具损毁后就更换新的模具,如此循环一直到完成所铸钱币的数量。而翻造的模具虽然要求千篇一律却实在无法实现,其中字体虽然不会改变,但是笔画的粗细、长短、提降,以至于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出现,大约绝大部分钱币的版别之分都是在制作钱币模具时造成的,钱币“穿”“缘”的伸缩是否也源于此不得而知;
对于一种钱币而言,其铸造数量是极其可观的,数量之巨大给统计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为了便于统计和检查铸币的质量,对于每一个不同的铸钱场,或每一个不同的铸钱时段所铸的钱币都要在钱币面或背模上有意地加刻记号,或星、或月、或圈、或不同的位置、或不同的搭配等,即不影响钱币的文字、大小、重量,又不影响钱币的正常流通和使用,在当时因为各种记号的钱币铸造量都很大,一般百姓使用起来不一定注意它们的异同,也只有后世的收藏爱好者才去着意地收集和研究,真正认识到这的确是一笔具有深刻内涵的财富;
在历朝历代的铸币场里,自先秦历秦汉至唐宋而明清,钱币铸造技术是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钱币铸造管理也是逐步严格和规范的,上述雕母、样母、钱模和统计所议的钱币发行程序中可能出现不同版别的过程不一定是每一个朝代或时期都完整存在的,某一种钱币的铸造可能缺少哪一个或几个程序而不可能出现在那一个程序中发生的版别差异,完全是正常的。仅以秦半两为例,虽然当时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但是现在即使同坑出土的一批半两钱中大小、轻重、厚薄甚至形状大相径庭的钱币混杂在一起,可见当时半两钱的铸造多么不规范,也就是说可能当时连统一的模具也没有,更不要说母钱、样钱了,再加上秦中后期的暴政造成的混乱更加让统一的货币出现了不统一的规格,这种情况在汉的八铢半两和四铢半两里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半两字体的不规范同样反映了不会有统一的母钱或样钱制做模具。尽管如此,另一种情况却依然无法完全杜绝,那就是统计或戏作钱币比较普遍,戏作钱币往往随意性很大而数量很少,因为故意为之的多数局限于某个工匠或某个铸币班组,独出心裁地改动着铸造模具,大约这也是后来“仅见品”的来源之一吧;形成小批量的与众不同的钱币大概也因局部的统计之用,但仍然随意性极大,星月的多少、位置、形状或其它图案在半两、五铢或莽泉中多有发现又各不相同,售者可以随意猜想解释,是否均应属于此类。另如辽钱的发行和铸造因难以见到母钱、样钱及钱模等,更加难以推断其到底缺少哪一个发行的程序了,实在不敢妄言(今后或者专门进行议论-----仅仅是“议论”而已)。
在古钱币铸造过程中尚具有大量的因铸造技术中的问题,或出现流铜、铸痕、沙眼等,或出现厚薄不匀、深浅不一等应均属于正常现象,是不必非要将其也列入版别划分系列的,特别是很不规范的象月象星般的铸造留痕更不必故弄玄虚地看成星月版了。
除官铸外的私铸钱币不多议论了。
综上所述,母钱----钱样----钱模----统计----戏作乃至私铸均可能留下不同版别的古钱币,而从古钱币的数量、特点等也可以推断出是哪一个环节造成的,虽然物以稀为贵但是如果分析其并非具有重大意义或仅仅是被出售人刻意渲染者,却也不必非要花重金得之不可,确系母钱孤品或官铸罕见品、稀见品确实极为珍贵,真正具有收藏和研究的价值者倒可以商榷。笔者收藏虽无一可炫耀之品,却也因多为正规官铸又合乎版别之分而心安理得,尤其是不以藏品多寡高下贵贱而待之,一律视为珍爱小心翼翼地收藏欣赏整理研究,得一感当告之于人若友以为然更加得意洋洋者也。文中不以术语行话表述而一律大白话,也不全是不懂不知不习惯,多半是不想冒充专家学者或行家里手拒他友之评头论足也,如是多可得疑义、异议、非议、否定者,或皆真话、实话、心里话,大有益啊。
又是一大段不自量力的议论。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2 16:12:29 |显示全部楼层

虽未参会,却从开元创刊号中看到了明天——祝贺《开元泉刊创刊(五月)号》出刊!

恰恰在北京报国寺的钱币交易会即将召开热热闹闹之际,开元泉社钱币网的《开元泉刊创刊(五月)号》正式出刊了。据笔者所知,钱币网出泉刊大概是首屈一指之举,再加上创刊号所刊登的关于上自先秦货币,下至明清钱币,兼包外国古币、现代纪念币等19篇文章,真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倘是一览可见其图文并茂,若是细读更感其情景交融,绝非夸大其词,此刊确实应当学习一阵研究一番,也完全有资格作为文献收藏之。
而作为组织者或主编的懒禅友却很谦虚,他在短信中称“没有印好”云云,乍听时笔者还以为印刷得多么糟糕,待到没有两日收到刊物方发现没有那么严重啊,创刊号除了皮素一些、内容略有一些印刷问题外,应当承认基本上是成功的。大约懒禅友是以其钱币收藏和研究的标准去衡量此刊的吧?其实大可不必,笔者是搞过印刷的知道钱币专家加上印刷内行未必可以得出精美泉刊的道理,隔行如隔山嘛,你认为当然他也认为当然,放在一起就肯定是不“当然”了吧?这大约就是“没有印好”吗?实在算不上啊,倘若与其中的对于“大布黄千”、“太和五铢”、 “永安诸币”、“套子钱”、“大型镇库、开炉花钱”及“安南万劫手”诸多钱币名品的论述比起来,这点小小不足又算得了什么呢?所谓瑕不掩玉盖指此耳。
诸位大家的文章的确是各有真知灼见,多篇自史而泉、泉而史,泉史知识相得益彰,又若干引用、深化诸家论述、论点之处也颇有见地。倘若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中许多新的论据、新的观点,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且不说吴中华先生《贝玉货币时代杂议》细腻的追根溯源的剖析、李亮先生《浅谈川局套子钱的收藏》和张丰志先生《南宋初期两铁钱背星月专集》大量的实物佐证的分类、刘源先生的《清代云贵大型镇库、开炉花钱》足以令人垂涎的图谱,单就是宋捷、刘大鹏、永顺堂等诸位泉友的一泉一议也让人不仅心驰神往,时时拍案叫绝。倘不是研读泉刊,咋知道佟昱先生也有“三个代表”“四项基本原则”和“一个坚持”啊,可惜仅仅是个提纲,已经勾出了我急切想一读大作的欲望;而张冬先生的《小议崇祯“太监版”》则更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道出其最新观点,是啊,明王朝虽则继承了唐宋以来诸多封建王朝的衣钵,但其宦官当权的特色却是历朝历代之最,既有郑和下西洋的三宝光彩,也有魏忠贤迫害忠良的东厂罪恶,一篇“小议”不仅佐证了一段历史而且扩大了太监铸钱的范围,的确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文章不敢说字字珠玑,却也是大有见地,刚刚粗读一遍便让笔者受益匪浅。这些比起印刷上的一点点不足来那真是大树与一叶之别了。
然而最最主要的值得祝贺的还不在这里,的确令人激动不已的是一个“创”字,所谓“创”虽则仅仅是创刊,却也是在开元创建网站之后诸多工作中又迈出的新的一步。历史是在不断的创新里前进的,科学同样是在不断的创见里更新的,无论哪一个领域哪一个学科没有闯和创就不会出现奇迹、出现辉煌、出现生活的朝气,一个“创”字就是一杆旗帜,勇往直前的旗帜啊。可惜的是笔者实在没有空闲参加西安的交流会,否则一定要登上台去为开元创刊号喝彩,因为笔者相信一点:停顿和墨守成规大约没有错误,却也只能停滞不前;而前进和勇于探索可能避免不了瑕疵,却有希望获得明天的。
读罢开元网的《开元泉刊创刊(五月)号》,不知不觉中又翻找那些早已读过的各类泉刊,可惜不少是在记忆之中却不知何往,懊悔自己信手拈来写文章、随手抛去读书篇的坏习惯,联想起集邮界举办的“文献集邮”征文的活动,更想到创刊号里诸多文章的旁征博引,于是又暗自下定决心,今后必定要加强对于钱币收藏文献的反复阅读和领会,更要加强对于各类钱币文献的积累和收藏啊。哈,热烈祝贺《开元泉刊创刊(五月)号》的出刊,感谢为《开元泉刊创刊(五月)号》的出刊做出贡献的各位泉友,拉拉杂杂地说了半天就为了这几句话:《开元泉刊创刊(五月)号》的出刊是全国泉友的一件大好事啊!
    的的确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2 16:12:47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钱币???

请各位指导品评,谢谢。
近来收藏南宋钱币的心情颇好
近些日子,似乎又迷上了南宋钱币,一下子买了几千块的各种南宋普通钱,从整理中渐渐地理出一点头绪来,原来南宋钱币历来喜爱者人数远远少于北宋钱币喜爱者,其根本原因有三点:一、自身的不足,主要是其多数锈色不如北方坑口,往往不是厚了直接影响文字,就是黑、白不定不能与薄薄北坑绿锈匹敌,导致自古以来爱好者寡;二、古来数代钱币收藏爱好者传统是喜北不喜南,所以即使有些喜爱南宋钱币者也只是默默地收藏,或只对其名品谈论而对其普品泛泛而谈罢了;三、由于上述原因,历来的古钱币目录或标价也是一概而论的居多,更不要说那些抄来抄去的图说目录之类了,比如南宋淳熙10个年份钱价格在各种版本的目录里标价都一样,这合理吗?在此,仅一言以蔽之陈述以上三个原因,直接造成了南宋钱币不被重视的事实,不是分析对错功过,相关内容另文再议,所以在此不多赘述,只得出一个结论:爱好南宋钱币者人数不多,而丰富多彩的南宋钱币目前还是一方不大拥挤的殿堂,一处暗藏神秘感的土地,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解密呢。
哈,文革中有一句话,叫做“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本来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大大的不当,一来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爱北宋者甚众关他人什么事?偏要说三道四;二来是收藏本身就无“真理”可言,或者说爱什么都是真理,君不见喜爱歪歪扭扭的辽钱的、喜爱大大小小的半两的都大有人在吗?那里也大有学问、大有乐趣呢。恕我失言,本来笔者引用此语并非就是说本人掌握了“真理”,而是想说南宋钱币的收藏、欣赏和研究里其乐无穷呢。也许有些泉友知道,笔者曾写过不少关于钱币的收藏体会和心得,谈不上研究仅仅是有感而发罢了,写过顺治、康熙等清钱,写过周元、宋元、绍圣等背星月钱,也写过对于钱币版别的一点粗浅理解,但是笔者觉得,清钱象一杯香甜淳浓的烈酒,抿一抿沁人心脾,深入下去是要醉人的,笔者财力、物力和智力决不能胜任其行;而背星月钱是几味平摆的小菜,其色美、其味佳,甚是可口也耐咀嚼,只是不能当大餐;只有接触了南宋钱币,似乎看到了是在北宋大菜之侧刚刚端上来的一到热气腾腾的蒸煮,是历来的朦胧和神秘的烟雾笼罩着,只是一团隐隐约约的花团锦簇而已。大约这需要剥开蒙娜丽莎的面纱,才可以看清美女的庐山真面目啊。但是笔者从依稀中却看到了一种潜力,一种深刻的底蕴,一种无穷的待开发的土地----尽管那里已经有了一些庄稼,广种薄收的庄稼。
笔者开始选择了南宋淳熙元宝,数量多版别多的一类普通钱币,但是着眼点却不是其数量的分析和版别的研究,而是其在钱币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经过收集对比和分析提出了“淳熙是北宋、南宋钱币铸造思想的分界线”的观点,将来一定求教诸位;说南宋钱币,也不能不说锈色,前文曾述为“自身不足”,但是由于气候、土质等诸多不可抗因素造成的锈色,是长项还是短项有待探讨,不能拿藏族姑娘、蒙古族姑娘和“白白嫩嫩”比美,她们的粗旷和健壮恰恰是美的标准,所以也想谈谈关于锈色的浅见;南宋钱币中的年份钱是在中国钱币史上独树一帜的,因此说南宋必然要说年份钱,说形形色色的围绕年份钱的各种版别钱币,可惜笔者财力有限,目前泉品远远不足,走一步看一步吧;南宋宝庆元年所铸的“大宋元宝”是历来南宋钱币中的宠物,是南宋钱币中少见的非年好钱,但它依然沿用着背纪年的南宋钱制,其数量略少价格也略高,大约因其为宋钱又标明“大宋”而凡收藏者必得之,即使不攒南宋钱币也收藏以纪朝代,折二小平并行也是其特点,其价格近日大幅度上涨已为诸商家关注,从市场角度似乎也应当说说;南宋之始,高宗的建炎、绍兴,孝宗的隆兴、乾道等钱币依然沿袭北宋铸币体制和格局,虽渐有南宋钱币自己的特点,但是绝大部分还是旧制,似乎也想提及;南宋……是的,在南宋钱币中想写和应当写的东西太多了,在爱好者眼中南宋除了诸如点建建炎、绍兴版别、嘉定折五折十及诸多铁母外似乎没有多少精品,笔者前文所想一般多是精品以外的钱币或钱币系列,是不是也应当交流一下呢?
收藏南宋钱币的心情颇好。这是笔者近日来开始着手收集、整理、欣赏和思索的心得之一,也是在南宋钱币带来的一阵春风,肯定也会是将来陆续谈感想和心得的基础要素,这种感觉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与诸位泉友共享了。不知他友是否有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2 16:13:12 |显示全部楼层

网太多与快回帖之间

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目前可以上的网的确太多了,无论是古钱币、邮票、古瓷器、字画,还是火花、纪念币、文革品等等,叫得上名的叫不上名的网上都有,有趣也眼花缭乱。上什么网怎么上网真成了收藏爱好者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了。网多了可看的东西多了、可发的地方多了,自然买的往往就容易选购或确认,回过头来却容易忘了在哪儿买的;卖的也容易出现帖子发了,泉友有回帖或确认或讲价钱而自己却找不到帖子了,忘了在哪儿卖的,于是乎又出现了不能及时短信回帖的矛盾,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信誉危机。所以如何选择上网、如何及时回帖确实是个各位上网友必须慎重面对和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此笔者仅仅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笔者对于上网和回帖有这么几条体会:不贪多,只选2~3个为常上网;不舍弃,其它网以经常浏览为手段;不乱发,出售帖仅限于选中的网上发要经常关注;不耽误,及时回帖特别是关于交易的短信是对对方的尊重。笔者上网发帖一般多选择“搜藏(集市)”、“开元”、“天堂”、“豫泉”等,“古泉”人多晚上经常上不去,这几个网具有信息量较大、人气也挺旺,“搜藏”、“豫泉”还是综合性的网站,它们平衡比较比起其它网又具有了优势,当然别的网也常去只是浏览吧;关于回帖也曾发过关于建议“网上两周交易制”的文章,得到许多泉友的首肯,所谓两周交易是双方在确认后的信守承诺的行为,这里就有个及时回帖的问题:1、双方或确认或讲价钱,尽快达成协议或明确是否交易;2、汇款及时告知;3、收款、发币及时通知;4、收币满意与否立即答复等等。这样一来即提高双方的交易速度,更增加双方的信任,或问话无答,或谈价不理,或汇款不告诉,或寄币不通知,或收币无回音等实在有失相互尊重,更容易出了问题发生纠葛。
其中许多是由于误会造成的,网一多容易乱,比如有的网友到处发出售帖,根本照顾不过来,或几个网上的帖子发生了矛盾,当一个帖子同时有友要时你回绝哪个好呢?笔者初时就曾遇到过发一币两个好友要了,拒绝谁都不合适,只好将自己留的一枚更美的拿出来,很有点舍不得但没办法。朋友在你的帖子后留言,本身是一种信任和需要,干脆不理是不礼貌的,但是又确实是因为忘了,大约多是乱发帖之故吧?
不要小看上网发帖的选择和回帖交易的及时,有的泉友已经很注意这些小事情了,一个人对于他友的尊重也就是对于自己的尊重可以体现于此,一个网的和谐友好相互信任也可以体现于此啊,甚至于网上交易的繁荣、收藏知识的交流等和这些小事都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4-29 09:31 , Processed in 0.05217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