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40|回复: 3

趣谈西安的地名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50

积分

正八品给事郎

发表于 2007-6-6 23:03:45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了解西安街道时应该从历史角度出发。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时代,由于生产规模小,交通也慢,即使是一条很长的街道,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体会不到,脑海中便不会产生地名的要求,比如解放路在明万历西安府城图中已经是一条大街,但依然没有街名。而小街巷却被人们重视,记下名称来。直到民国,才出现较长的路,如成丰路(成丰面粉厂,在今莲湖路西段)、福豫路(福豫面粉厂,现福豫路)太华路(大华纱厂)。

    辛亥革命后,满城萧墙被拆除。这一带广种庄稼,出现了小农村、桃园新村、赵家村等地名。1928年前后宋哲元为支持冯玉祥在中原的军阀混战,大量出售原满城土地,集军费十万银元,同时修筑不少街道。东新街、南新街、北新街,以及开辟中山门(小东门)。并从老关庙十字向西修路接通西安至兰州的西兰路,打通城墙筑玉祥门;打通四府街南端城墙,以辛亥革命元老景勿慕名筑勿慕门,原打差市至北城墙的大路命名尚仁路(后改名中正路),与其相交的八条街道由南至北按“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分别命名崇孝路至崇耻路八条街道,即现在的东西一路至东西八路。同时将一些零星区片接序数命名为:一德庄、二好庄、三义庄、四皓庄、五福庄、六合庄、七贤庄等。现还保留了四皓庄、七贤庄等地名。

    文革中,西安街道在“立四新、破四旧”中一夜之间几乎百分之八十被改了名称。如:东大街改名东风路,西大街改名反帝路,南大街改名反修路,北大街改名延安路。总之,城墙之内街道几乎全变成了红卫、东风、战斗一类的名称。1979年后,恢复了大部分原地名,但少数至今未改。比如北关正街文革中改名大寨路,阿房路改名大庆路,1979年恢复地名时,有人提出“农业学大寨被否定,但工业学大寨没错啊”。因此将大寨路恢复北关正街原名,而大庆路则沿用至今了。

    又如,西安城角外向南北伸出的四条大街分别命太白、太乙、太华、太岳四路,文革中改名援越、红旗、燎原、星火思路。西南角外向南的街道原名太白路,因古代是西安的官员祭祀太白山(祈雨)时避免路途太遥远,在此街北端修太白庙,《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慈禧西逃西安,逢关中地区大旱,慈禧拨银两千两重修此庙,以示其救民于水火之心。东南城角向南一条大路因直对太乙山(有太乙宫),街上也古有太乙庙,故名太乙路。 东北城角向北一条街道以通华山,古代华山亦名泰华,民国年间此处又有大华纱厂,因古语“台”字与“大”字通用,故名太华路。西北角通向北方的一条街道因面向千阳吴山,古代吴山被称作泰岳,“泰”字又与“台”字相同,故名太岳路。这四条街道是一组方向性极强的地名。1979年将其他三条街道都相继恢复原名,唯独将星火路沿用下来,据说是每个城市都要有一条星火路,反映国家的星火计划(可笑)。

    文革中以庙为地名的首当其冲,改所必然。恢复时则因种种阻力,很难痛痛快快地得以恢复。如琉璃庙街在文革中改名反帝南街,恢复原名时则改为琉璃街,五道庙街和五道庙十字纹改种改为永新街,恢复时改为五道十字和五道十字东西两街。有些甚至沿用文革时期原名,如马神庙巷改名劳武巷,现仍劳武巷。雷神庙街改名立新街,现仍用立新街。麻家十字北的狮子庙街文革中并入北广济街,狮子庙街从此荡然无存。

    文革中对一些以古人名命名的街道也改了。如卢进士巷,该巷在明代有卢姓考中进士而得名,本是一种崇尚、颂扬学习进取之意,文革中借现代京剧《芦荡火种》的芦字改名为芦荡巷,沿用至今。红埠街南的郭签士巷,因明代此处有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郭姓人士(职务为签士),文革中改名光明巷,且沿用至今。

    西安地区的地名历史悠久,由于地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许多地名仍沿用古音,经过漫长是岁月,古音和现代因读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音、字辗转误写,使得一些地名失去了原意,变得不可理解。

    比如:“阿”字打头的地名,古音念“窝”,“阿儿”就是“那儿”的意思。西周时的镐京就将宫城称为“宫阿”。沣河西岸西周灵台南有一村钟名“阿底村”,念“窝底村”,其意指灵台底下,即“那底下”之意。蓝田骊山西坡华胥镇北有一村庄名“阿氏庄”,“阿”字即念“窝”,但意思是女娲的娲。古籍载,华氏生女娲、伏羲,此处为女娲出生地,骊山顶骊山老母祠即供奉女娲像,“阿氏庄”即女娲氏庄的谐音。

    “狄”字打头的地名,古音读“纪”,如灞桥区的狄寨镇当地读“纪寨镇”,所在塬地读“纪寨塬”,附近另一狄村也读“纪村”。长安区纪阳乡的纪杨寨,古志写为“狄杨寨”。十六国时,关中氐族建立前秦王朝中氐族杨氏是关中第一大姓,人称氐杨或狄杨,而古代发音纪杨。他们的村落多写为狄杨村或狄寨,还有写作底杨寨的。

    “家”字转引“呀、驾”字地名,如樊村转音为“冯呀”村,长安区樊村乡政府驻地冯家村(读为冯呀村)音与樊村相同。樊本为周宣王大将仲山甫所征服楚地反叛殷民七姓之一的樊,宣王俘其民于京城管束,封仲山甫为樊侯管束他们,村南相邻的一村乡名山甫衙,就是以仲山甫为名的。

    “府”字打头的地名,都有“树”字演变而来。如新城区的三府湾村,清代县志和民国《西京市区域图》上注的都是三树湾。雁塔区的二府庄原也写为二树庄。此皆因关中方言将“树”音读为“富”音。

    其他如:“日”字读“儿”或“齿”;“余”字古音读“韦”;“车”字读“居”等等等等,皆源于关中方言读音中的古语发音。

主题

听众

9055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6-8 21:42:16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0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6-8 21:50:44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0

积分

白衣秀士

发表于 2007-6-13 13:30:36 |显示全部楼层
这达------这里,窝达----------那里!尕达麻系-------乱七八糟的意思。水-----音《费》,树-----音《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18 20:42 , Processed in 0.05302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