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0|回复: 8

风沙警报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7-18 21:18:01 |显示全部楼层
黄色警报 震惊中国
                                       
   
最可怕的侵略

   
据统计: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已有772.2万公顷耕地因沙化而退化,其中66.7万公顷已经完全沦为颗粒不收的沙地,退化草地则多达1.05亿公顷。目前,中国沙区仍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和1亿公顷草场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风沙危害,每年平均少养5000万头牲畜,减产30多亿公斤粮食。
   
另据统计,在中国沙化地区,有3000多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5万多公里渠道常年受到风沙危害。中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5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
   
沙漠在步步前进,人类在步步后退。据统计:目前中国有5万多村庄和上百座城市经常被风沙围追堵截,沙进人退,无数村舍被黄沙淹没,成千上万的农牧民逃离故土。
   
甘肃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面对滚滚而来的黄沙,两万多公顷农田被迫弃耕,无数民勤人背井离乡。民勤县当地流传的一首最著名的歌谣苦涩地叹道: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那意思是说,民勤人被黄沙逼得无法生存,只好浪迹天涯,全国所有省份乃至绝大多数县都有出外打工的民勤人的影子,但在民勤,却找不到一个前来谋生的外地人,因为这里让人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希望。
   
西部为什么穷?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为何还在不断扩大?主要就是恶劣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风沙危害造成的。据调查,中国农村四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就生活在沙化地区。1995年,沙化严重的西部地区,农村人均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更残酷的是,由于风沙侵蚀的加剧,西部已经脱贫的农牧民,又有相当比例重新回到了贫困线之下。
   
最可怕的是暴戾无比的沙尘暴!19935559发生在西北的一场特大沙尘暴,祸及甘肃金昌、武威、古浪、民勤、景泰等地,以及内蒙阿拉善盟,还有新疆了墩、鄯善一带,共有72个旗县被袭击,12万头牲畜死亡,33.7万公顷农作物严重受灾,400多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亿多元。最凄惨的是,被这场黑妖风夺走生命的,竟有不少是正在放学回家路上的小学生,他们有的在风沙中迷路失踪,有的被狂风吹落沟渠,因无力爬出,被活活淹死或窒息而死!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发生了5次特大沙尘暴,60年代,上升至8次,70年代,增加到13次,80年代,递增到14次,到了90年代,竟猛增到23!沙尘暴的作孽轨迹,正呈现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的趋势,而从时间上考察,与这一危险趋势并行重合的,恰恰是中国沙漠化不断加剧的势头。

   
最愚蠢的自杀
   
据统计:中国的土地沙漠化,仅有5.5%是风力吹动沙丘前移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其余94.5%全系人类作孽。
   
其一:盲目开垦。
   
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曾是全世界都数得上的顶尖草原。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以粮为纲”、“粮食自给”的口号却越喊越热,政府号召草原人民“不吃亏心粮”,组织了一波又一波开垦草原行动。
   
可悲的是,这种掠夺性的自杀行为仍在延续。据内蒙古统计:目前,全区超垦面积已近700万亩,超垦率突破10%。内蒙仅剩的一块绿色宝地、位于东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目前却在一轮狂热的开荒种粮热中,渐渐演化成一个所谓的“大粮仓”。一些几年前还是森林茂盛的山头,如今已被全部剃成光头,种上了庄稼。据统计,呼伦贝尔盟近年增产的粮食超过8亿公斤,只有20%是提高单产所致,其余80%全部源自滥垦的土地。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西北地区先后3次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草地667万公顷,毁掉森林18.7万公顷。一时间,这些地区的人均耕地数扶摇直上,粮食也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然而,这只是一种短命而虚假的繁荣,随之陷入的是痛苦的宿命:开垦一块,沙化一块,沙化一块,再开垦一块,农牧林三败俱伤。近年来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四省区开垦的2900多万亩土地,已有一半撂荒,当地农民甚至自嘲地流传开一首歌谣:“一年开草场,两年打点儿粮,三年五年变沙梁”。
   
其二:超载滥牧。
   
据统计,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牧区的牲畜由2900万头猛增至9000多万头,而草场面积却因开垦、退化、沙化等因素,骤减667万公顷。一增一减,进一步加大了现有草场的负担,目前,沙化地区的草场超载率普遍为50%120%,有的地区甚至超过300%以上。曾经举世闻名的内蒙古大草原,牧草高度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70厘米,萎缩至25厘米,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竟然演变成了“老鼠跑过见脊梁”。
   
超载滥牧的悲剧之所以发生,还有一个不得不检讨的政策失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耕地承包制在全国农区迅速推开之时,牧区却错过了摆脱灾难的最好历史契机,仅仅谨慎地实行牲畜户有户养,以至出现了私有牲畜吃公有草原大锅饭的奇怪景象,既然草场是口大锅饭,哪里谈得上合理保护和持续利用?1996年,牧区终于开始推行草原承包责任制,但一步缓,步步缓,直到20世纪末,仍有48%的草原没有承包到户,即使是那些已经承包下去的草场,与往年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恢复起来十分困难。
   
其三:滥砍滥伐。
   
处于森林和草原过渡带的河北坝上地区,森林资源是保护草场的重要防线,然而多年以来,由于滥砍滥伐森林,再加上过度放牧,这一自然的造化正在发生大逆转。据相邻的河北省围场县和内蒙古多伦县统计,1987年至19969年间,森林面积减少了38?8%,由36?35万公顷下降到22.24万公顷,流沙面积却增加了89.9%,由6.8万公顷上升到12.91万公顷。
   
据统计,中国沙区居民为基本的生存所需,每年要消耗4189万吨薪柴,而现有薪炭林只有24.7万公顷,每年只能生产594万吨薪柴,仅能满足14.2%的需求量。为了生存下来,只能向原始沙生植被伸手,由于缺口巨大,砍伐时通常是掘地三尺,连树根也不放过,在风力的作用下,固定、半固定的沙地又很快变成流沙。
   
其四:滥挖野生中药材等沙生植被。
   
甘草是生长在草原上的名贵中药材,宁夏盐池县马儿庄乡是中国最好的甘草产地,自1992年起,成百上千的盗挖者年复一年地闯入马儿庄乡,将原本绿色如荫的草原挖得沙坑遍地。从1992年至19976年间,马儿庄乡78万亩草原,已有50万亩被破坏,其中,近20万亩正在半沙漠化,10万亩由于被反复蹂躏,已经完全沙化;原本生态相当稳定的盐池县,开始频频遭受黄沙乃至沙尘暴的袭击。更离奇的是,1995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居然袭击了向来缺水的盐池县,冲塌房屋,淹死生命,整个县城被泡在水里。
   
不仅是甘草,生长在草原或沙地上的麻黄、防风、琐阳、肉苁蓉、发菜等沙生植物,凡是有药用或食用价值的,无一能幸免于铲刀的掠杀,固沙屏障被铲挖殆尽,随之而来的就是被唤醒的失去约束的流沙。
   
最艰难的抗争
   
在世界环境学家眼里,中国有两项冠军记录是不可思议的:治理沙漠世界第一,制造沙漠也是世界第一!
   
这种难堪的双料冠军,反映的是绿化赶不上沙化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的现状。为此,《防沙治沙法》分别专设了土地沙化的预防土地沙化的治理两章。在预防方面,针对土地沙化的主要成因,从土地沙化的监测和预警、植被的营造和管护、严格控制载畜量和耕地开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必要的封禁保护以及要求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角度,规定了预防土地沙化和沙漠扩张的主要措施。在治理方面,则针对已经沙化地的不同情况,分别确立了系统的治理措施,并对不同类型土地的治理活动规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在《防沙治沙法》制订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是,如何规范营利性治沙活动?近年来,随着政府不断号召动员治沙,一些沙区逐渐兴起了营利性治沙活动,许多开发者为了尽快取得经济回报,往往任意开发利用,捞一点是一点,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治理效果,而且还导致了更加严重、无法挽回的破坏和沙化。为了遏制边治理、边开发利用、边破坏以治理为名、行开发利用之实等怪现象,《防沙治沙法》在肯定营利性治沙活动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向开发治理者提出了制定治理方案、接受验收等一系列法律要求,并对违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
   
在中国的人沙之战中,最难解的一个死结是:资金饥渴症。
   
防沙治沙是一项最能“吃钱”的事业,据测算,每治理1亩沙地平均需要投资300元,耗时46年。按这一标准,要将中国沙区可治理的52.9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基本治理好,需投资2340亿元之巨,这一数字,尚不包括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的预防费用。但“八五”期间,国家每年预算内的基建投资,仅有3000万元用于全国防沙治沙工程。
   
据甘肃省统计:1992年至2000年,国家投入的防沙治沙资金不足2000万元,年均200万元,而甘肃省每年规划投资是3.29亿元,国家投资仅占0.69%。由于资金缺口过大,甘肃每年应当完成的167.8万亩治沙面积,仅能完成60万亩。
   
另据统计: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投向草原的资金平均每亩还不到7分钱,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草原的保护力度大为削弱,并直接造成了沙化土地的扩张。

作者: Jova 20040510, 星期一 21:4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主题

听众

320

积分

店主

发表于 2007-7-18 21:27:55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能力最强大-当然也最可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7-18 21:33:25 |显示全部楼层

陕北治沙效果好

陕北农民牛玉琴:治沙之路越走越宽  
2006-03-12
新华网西安312电(记者 陈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为造林治沙提供了新的机遇,相信我们的治沙之路会越走越宽。又一个植树节到来之际,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陕北治沙英雄牛玉琴欣喜地说。
  这是牛玉琴第14年参加全国人代会。今年,这位曾经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联合国拉奥博士奖等荣誉的农村妇女带来了两份建议。一个是关于延长退耕还林补偿时间,另一个是关于加强治沙造林的管护问题。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经济林和生态林分别补偿58年,现在快到期了。但不少农民反映还林基础还不牢,弄不好还会复耕,所以建议延长补偿时间。

  牛玉琴是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农民,今年57岁。20多年来,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凭着战胜沙害的坚强信念,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近2000万株,将7300多公顷荒沙变成了绿洲,将风沙逼退10多公里,被誉为治沙女杰

  1985年,牛玉琴一家人为了房子和土地不被日益逼近的流沙吞没,根据政府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承包了一片荒沙。当时没想到今天能种这么多,就只是想把沙挡住,人能住、庄稼能活。没想到,这一挡就挡了20年。牛玉琴说。

  不幸的是,治沙刚刚起步,爱人就因病去世。牛玉琴一边要拼命种玉米、种菜、养羊,用作养家糊口和种树治沙的经济来源,一边还要拼命地在沙窝里种树。她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卖掉了牲畜,还向亲戚朋友借钱、向银行贷款200多万元。至今,牛玉琴一家人已累计投入800多万元,治理区林草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当一棵棵树苗长大成材的时候,国家林业政策调整,生态林一律不许砍伐,牛玉琴辛辛苦苦建起的绿色银行取不出钱来,治沙面临止步。为此,她整修水地8公顷,种植玉米、豆子和葵花,还养了一大群猪和羊,每年纯收入3万多元。

  稍稍缓过气来的牛玉琴每年又把种粮、养殖的收入全都用在了治沙上。她说:我们家的生活挺清苦,但看着亲手栽的树越来越多、越来越壮,沙漠越来越平静,我这心里就踏实了。

  我一家人在10多公里长的风沙线上,植树造林20多年,共造林11万亩。现在附近5个行政村的近10万亩农田免受风沙侵害。虽然我负债治沙,一年的利息达20多万元,但我并不后悔。

  这两年,牛玉琴在100亩试验田里开始栽植侧柏、樟子松、臭松等新树种,这些新树种成材以后,固沙效果会更好,牛玉琴说,以前栽树靠吃苦,现在还得讲科学、讲方法、讲效益。


“治沙劳模”牛玉琴卖起沙漠矿泉水
[第一食品网 2007-4-7 8:31:00]

(记者张毅伟实习生齐正芳)全国治沙劳模牛玉琴,历尽艰辛,使万亩荒沙变绿洲的事迹闻名遐迩。然而,昨天记者在西洽会上看到的治沙劳模不是在洽谈植树造林,而是卖起了沙漠矿泉水,还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新身份,矿泉水公司的名誉董事长。
   
20多年造林11万亩
   
昨天,记者在西洽会私营企业馆,一个不算很显眼的展位,一眼就认出来衣着红色外套的治沙劳模牛玉琴,纯朴的脸上绽开和蔼可亲的笑容,如同沙漠上的红柳纯朴中透着坚强。牛玉琴今年58岁,是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农民。1984年开始植树造林治理沙漠。先后承包治理荒沙11万亩。1988年丈夫去世后,她带领全家人顽强地与沙漠抗争,历尽艰辛,使万亩荒沙变绿洲,彻底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现象。1988年起,牛玉琴先后获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员等数十项表彰奖励。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亲切接见。
   
今年又种1万亩树
   
记者提起她当年曾获得的荣誉时,牛玉琴含笑抿着嘴,一声都没吭。记者说今年又植树了吗?老劳模来了精神,打开了话匣子用浓重的陕北口音说:种了,种了一万多亩宁条林。她说她以前植树11万亩已有20多年了,有的树种已经老化、坏死,今年三四月份又在沙漠中更新补种了一万多亩宁条林,这种灌木,即可以防风固沙,又可以做羊牛饲料销往宁夏等地。
   
推销沙漠矿泉水
   
记者指着展位上的瓶装矿泉水,她说去年6月份,她与其他二人合股投资700多万元建公司生产350毫升瓶装沙漠矿泉水,自己还担任了名誉董事长。牛玉琴拿着矿泉水对记者说,这水是来自沙漠腹地700深的地下,是天然矿泉水。以前只在靖边当地及周边销售,这是第一次在西洽会上推销,希望能销往西安及全国,批发价1块钱一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7-18 21:50:01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民勤人民治沙图片

甘肃民勤治沙相当艰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7-18 21:59:34 |显示全部楼层

榆林治沙还需要50年才能够完成

榆林治沙任重道远

陕北榆林地区治理沙漠远近有名,治沙典型人物牛玉琴、石广银早已为大家所熟悉。7 月,记者在黄河中游地区采访来到这里,了解了这里的治沙情况。
  榆林地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全区辖 1 11 县,262 个乡镇,总人口 324 万。总土地面积 4.35 万平方公里。长城斜贯东西 700 多公里,地区地貌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总面积 2.44 万平方公里,占 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 1.91 万公里,占 58%。这里的气候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全年为 328 443 毫米。多年来这里风沙十分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人民在科学治理、综合开发的原则下,开展了坚持不懈的大规模治沙造林活动。50 年来整个沙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开始向良性循环转变。
  在造林方面,截止 1998 年底,全区造林 1629 万亩,林木覆盖率为 25%。沙暴日由过去的每年 66 天减少到 24 天。近年来,防护林系已经初具规模,沿长城等地建成 1500 公里长的防风固沙林,在沙漠腹地营造了 165 块林地,滩、涧区受风沙危害的 140 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林网化,一个带、片、网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在陕北凸现。
  同时,沙区的综合开发有了新的突破,初步建成百万亩油料基地和粮副基地,形成了以粮、蛋、奶等为主的沙区经济。当地还大力发展果树等品种的经济林,全区逐步走了生态经济型林业。
  榆林地区行署副专员王登记介绍说: 50 年的治沙工作成效显著,榆林地区山绿了,风小了,水清了,人富了。但植树造林只限于公路沿线和城镇周围,若往纵深方向看,荒漠化还相当严重。另外由于严重缺水,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榆林地区人均收入不到 1000 元。连年的干旱,加之去年冬天连雪花都没见,致使今年 95% 县秋粮都未播种,40% 的农民缺粮。这些无不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王登记说:人们在观念上还存在误区,需要扭转。榆林地区由于环境恶劣、地貌复杂和落后的生产模式,全区 12 个县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因此群众把生产的重心都放在吃饭的问题上,对可持续发展缺乏认识。而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土地越垦越薄。也就是说在发展、开发与治理的关系上,榆林还在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由于黄土高原主要集中在榆林的南部和东部,上面是沙土,下面全是石头,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外国人认为这里根本不适宜人类居住。榆林地区治沙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现在看来至少还需 50 年的时间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榆林治沙仍任重而道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正二品特进

发表于 2007-7-18 22:31:0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7-19 12:00:06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在定边县巧遇牛玉琴

老干部旅游到定边县,巧遇治沙模范牛玉琴,大家争相与之合影留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7-21 21:46:57 |显示全部楼层
飞播治沙,功成名就在榆林
2002-6-18
617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省榆林飞播治沙被公认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先后有十多个国家官员和专家专程来此考察,成为我国飞播由多雨的南方发展到干旱的北方,由丘陵山区发展到风沙地区的标志。本报今日刊发此通讯,旨在宣传推广榆林飞播治沙的经验,促进全省生态建设发展。
从毛乌素沙漠腹地一路肆虐的飞沙,在榆林化为强弩之末。半个世纪的治理,已经使榆林的570多万亩荒沙基本固定或半固定,很难有“大沙”再起。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通过坚持不懈地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 榆林已累计建成4条全长1500公里的防护林带,固定流沙600多万亩,恢复改良草场230万亩,沙区治理面积达到68.4%。由于林草植被的增加 ,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30—50%,沙丘平均移速从5—7降为0—168 。在全球荒漠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榆林出现了荒漠化逆转的奇迹,引 起世人关注。   
孟家湾乡孟家湾村郝占娃是这一变迁最真切的体验者之一。八十年 代以前,孟家湾村被近十万亩荒沙环拥其中。1800多亩水浇地,每季庄稼返种两三次还捉不住苗,玉米亩产最高时不过300来公斤。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通过飞播造林加上人工治理,这里的荒沙基本固定了。沙面上已经形成厚厚的阻挡沙子流动的黑色结皮。1800亩水浇地成了玉米制种基地,亩产玉米600多公斤。飞播的4.2万亩花棒、踏郎长有半人多高,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村 民们每年靠采集草种出售,人均200多元。   
像孟家湾村这样的飞播林采种基地,在榆林目前大约有30万亩。正常年份,年可采集种子近20万公斤,为当地农民增收300多万元。   
榆林治沙,获得了全国治沙的最高奖项。榆林治沙的成功,标志着我国飞播由多雨的南方发展到春旱少雨的北方,由丘陵山区发展到风沙地区。   
飞播造林速度快、成本低、保存率高、效益好。治沙所所长封斌介 绍,一架运五飞机每架次装种800公斤,日播7架次,相当于1000 劳动力一天的工作量。这对于充分利用有利时机,短期内完成大面积播 种任务极为有效。飞播造林对消灭人力难及的大沙、远沙,其重要性不 言而喻。
  飞播造林也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从2001年起,我省飞播造林正 式列入国家天保工程。在之后的十年中,仅天保工程一项,国家投入我 省的飞播资金就有7亿多元。   尽管飞播造林工作在榆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不少治沙专 家坦称,由于飞播林全部是灌木和草本植物,林分质量低下,林种结构 简单,生长周期短,极易老化、退化,因此下一步飞播更新造林任务仍 将十分艰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9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8-2 22:00:39 |显示全部楼层
向沙漠进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7 10:27 , Processed in 0.05938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