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08|回复: 39

钱币收藏家的故事[连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9-12 20:44:09 |显示全部楼层
记古钱学家方若先生
      
                                   盛观熙
  方若(1869-1955年),浙江定海城关镇人,清同治己巳年生,字药雨,号劬园,别号古货富翁。其本名城,字楚卿,小名谒宝。曾任知府、永定河工委员、北洋大学堂教授、《国闻报》主笔。方若曾因抨击清慈禧太后弊政,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同遭通缉,避于日本领事馆,继而出走日本,后幸赖朝廷有力者周旋而得免,遂归国创办《日日新闻》于天津,并开设利津地产公司等,天津沦陷时期,曾出任天津治安维持会筹备委员兼伪高级地方法院院长等职。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金石考据之学逐渐兴起,其时泉家辈出,著述如林,古钱学研究盛极一时。著名学者如初尚龄、戴熙、李佐贤、刘喜海、鲍康等辈,对后代影响颇深。方若集钱之初,时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值前辈名家藏钱散出,少有人问津之际,遂大肆搜罗传世名品、珍罕古钱,盖以新出北魏“天兴”金钱,宋大礼银等而成当代巨富。旋即与杭州钱币大收藏家张叔训,重庆钱币大收藏家罗伯昭鼎峙而立,时人有俗谚曰:“北方、南张、西蜀罗”,名噪泉坛,蜚声海内外。

  方若平生爱好金石书画,尤喜古钱,嗜钱成癖,自诩不贫于古,故晚号古货富翁。每有公余间暇之时,考究历代铸钱之源,验证百家圜化之说,对古钱大小、质地、色泽、版别、纹饰、轻重、文字、伪劣,无不悉心研究。前代金石学家、钱币学家向有密不示人之积习,成为钱币学术研究的一大障碍。但方若不为时习所染,既无门户偏见,又不垄断资料,每获有新钱,即拓赠诸友,以传古为乐。所著书成稿待印者盈柜,就中巨帙如:《古货菁华》、《旧雨楼古货全稿》、《古货今说》、《古金银谱》等,皆足补前谱之遗缺,所著《言钱别录》、《言钱补录》两书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相继刊行。其书一扫前谱凌乱芜杂之弊。凡所列之论说,多有前人未发现者,尤以考定“永安一百”、“永安一千”等为五代钱,博得国内外钱币学界的赞同。

  方若《方家长物》一书,以原钱墨拓入书编之,内收王莽六泉十布、契刀、金错刀等三十六品。该书成书较早,据闻当时仅印二十册,历经沧桑,鲜见传本。所著《药雨古化杂咏》一书,钱币界推崇备至。是书系经名拓工谭某手拓,从数万枚古钱藏品中汇集珍稀精品百枚人书,其上始于东周迄于清,上下二千余年。所选之钱皆精绝之品,原拓墨色匀亭,纤细毕显,仅成四十余册分赠同好,海王村贾人争购之,一日而尽,辗转增值,册至百金。是书每钱各配七言绝句一首吟咏,可谓珠联璧合之佳作。如《东周》:“西周见后复东周,两地圜金一日收,互证布文可断自,荒唐太古说从头”。《临安府钱牌》:“临安行用省钱支,南渡军兴济困时,准百自书一三五,却因误二谱传疑”。从中可见方若采摭古人论说,在钱币上的独到见解,堪称古钱学中佳作。前几年该书已由北京钱币学会和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新影印再版。

  方若藏钱既丰,目光锐利,然其间赝鼎亦不少,时郑家相、张絅伯在天津,曾指出《药雨古化杂咏》一书中,“宁字布和宝字布,两布制作恶劣,文字粗率,不合战国之物,虽铜色尚旧,亦属后铸”。但毕竟瑕不掩瑜,不会因某些不足而影响了这部书的价值。

  方若善画,尝鬻画赈贫三十年,世人只知钱币学家之方若,而不知由议叙通判累迁知府之方城也。方若画法取张僧繇,画笔摹范华原,嗣得北苑观瀑图及敦煌所出之唐画,画益与时趋相远矣。曾著有《校碑随笔》、《设画录》、《访印随笔》、《墓志类聚》、《印萃》、《陶文》、《续古玉汇考》、《药雨丛刻》等著作,尤以《校碑随笔》一书,海内外鉴赏家推崇为空前之作。

  方若除收藏古钱外,所集古物古器颇丰富,如商小臣等,皆为稀世之珍。丁巳八月,洪水为患,水退鱼跃于堂,遂自题其堂曰:“来鱼堂”,戊午改建更名为“旧时楼”。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方若将所藏全部古钱转让给陈仁涛,对此,人颇非议,旋即悔之,无奈之下再事搜罗,不数年复有规模且多异品。

  方若旧藏钱币解放前夕由陈仁涛携至香港,五十年代国家以重金收回,交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这批国宝才幸免遭流散海外。

(录自《中国钱币》1993年第2期)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9-12 20:45:01 |显示全部楼层

杨继震手书空首币故事

广东 可居

  《中国钱币》,一九八四年第三期,载郭若愚同志《介绍刘鹗的未刊稿<铁云藏货>》一文,对刘氏这一重要遗著的内容作了全面介绍,并记录书中所收刘鹗本人题记和晚清钱币学家鲍康、杨继震、王戟门、潘祖荫、胡石查、王懿荣诸人泉拓印识。共收泉拓二百余枚,其中“所收杨幼云空首布有印文可考者近四十枚,潘祖荫所藏空首布八枚,而均他处所未见者,这是十分珍贵的”。以郭文著录详审,可知书中多一代名家拓本,殊为难得。

  杨继震(一八二○——一九○一年),字幼云,号莲公,别署半缘道人,晚年自号又翁,颜其书室为差不贫于古斋。汉军镶黄旗人,官至工部郎中。以收藏空首币富极一时和精于鉴赏著称。罗振玉在《俑庐日札》中说:“道咸间,都下诸藏钱家有刘青园、戴文节、吕尧仙、刘燕庭、李竹朋、鲍子年、杨幼云诸家,其收藏均极一时之盛”。鲍康在《观古阁丛稿三编》中也说:“空首币诸谱罕载,盖最后出。当日唯刘丈燕庭有百数十枚。余藏仅百余,其复者,复以赠潘伯寅,缘伯寅曾以四十八枚易余之秦量也。竹朋、伯寅所收均只数十,独幼云有二百二十余枚。”杨氏搜集空首币成癖,他所知见的必为著录,一枚得失辄加记载经过,患得患失之状散见于随手杂记中(见其稿本《差不贫于古斋论钱杂稿》),并名其所居为铲蹟闇。幼云藏空首币目录,有其自写本和传抄本传世。杨氏身后,其藏泉“则未知何如,然其所藏蜀石经则已更数主,恐藏泉亦未必独存矣。”(《俑庐日札》)是则杨氏藏泉百年前已不知去向,并其拓本亦不可多见,北京图书馆藏有他的稿本和泉拓。笔者所藏杨氏亲笔札记数十则,今将有关鲍、潘二家空首币事及平安馆藏泉散失情形一则发表出来,以存当时泉家轶闻逸事。原笺作小行书,高市制六寸八分,宽一寸八分。今录于下:

  甲戌(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二月,平安馆灾,金石孑遗胥寄其婿彭家求善价。空首四十八币,彭以贻潘(指潘祖荫),潘又以易鲍氏(指鲍康)秦量,并完整未罹此劫。其吴(疑指吴大澂)回选余,皆臧获盗剩者也。自二月讫十一月,纷见厂肆。此“宗”字一品,又歧出于四十八币外,别见之筠青阁小呼者,索十二金,无下手处,因付之不议之列。十一月二十二日,幼云便记。

  案:平安馆为叶志诜(东卿)书斋名。叶氏生于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约卒于咸丰中,湖北汉阳人,为嘉道间著名金石家,辑有《平安馆印存》、《平安馆泉拓》及金石拓本等传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9-12 20:46:17 |显示全部楼层

翁树培及其泉学遗著

王贵忱

  翁树培(1765—1809年),是清大兴(今北京市)人,是乾、嘉间著名泉币学家,以嗜泉成癖见称。尝截取古泉范背文“宜泉吉利”中“宜泉”二字以自号,在泉币学界因以号行。关于取号之事,翁氏在所著《五铢钱范歌》夹注中略及之,谓“潘毅堂藏大泉五十钱范,底有文曰宜泉吉利”①。粤人潘有为在京师,以精鉴赏金石书画孚盛名,毅堂是其号,为宜泉之父翁方纲门下士,富藏古泉、古铜印,名噪一时。此泉范拓本,晚清时人严荄(根复)辑印《张叔未金石文字》一书见录,并附印张廷济(叔未)跋文。此跋文对翁树培取号由来记之为详:“右范,粤东潘毅堂中翰(有为)所藏,背有文曰宜泉吉利,大兴翁宜泉秋部所据此以自号者。潘为翁罩溪阁学门下士。是范载《两汉金石记》②卷五内。此外,余所藏墨本尚有一货泉范,背文‘四上二宜泉下二’,不可辨,亦系铸识,盖汉器多以吉祥致语也。道光四年甲申二月十九日,叔未张廷济”③。可见宜泉之于古泉情深以至如此。

  宜泉为金石名家翁方纲(覃溪)之次子。幼承家学,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顺天乡试,后一年成进士,官至刑部员外。盖其潜心于泉币,精力不他顾,虽未得大年,而心力荟萃泉学著述,成就非同小可,多有可述者。及其殁后,翁方纲为之撰小传,述其学行云:

  (树培)习举子业,与不娴词藻。专力效勘,于史家年月、历朝年号后先异同,如钟广汉《建元考》、万柘坡《纪元韵叙》诸编,尤所详核;于洪、顾诸家泉志④,更为该悉。予亦望其将来从此博涉考订之学,庶几有成,而孰意竟止于此。……著有钱录若干卷,应镌板以成其志⑤。

文中“钱录”云者,乃《古泉汇考》书稿。翁树培同好友金锡鬯,尝笔记与其交游事,娓娓而谈,及今读之犹有兴味,如云:

  (宜泉)专心收辑古钱,积数十年不倦,所得亦多,重见叠出,藏弆摩挲,不轻示人。所著《古泉汇考》一书,终日随身,闻其夜卧亦置之枕畔,签改粘缀,不遗余力,予于壬戌晤于京。后数年留京,时至予旅馆。常见其书,欲留一宿而不能,其坚持之固如是。翁君无子,闻其殁后所积古金一散而尽。道光辛巳,予于刘生喜海斋头见其遗书,知刘生购之伊家臧获,不觉为之太息。⑥

在盛大士《泉史》一书中,卷后有孔宪彝(绣山)一篇跋文,谈到翁书说:“彝向在京师闻翁宜泉先生所辑泉谱博冾精审,龚君定庵属彝求其书于外舅朱虹舫先生家。盖外舅系翁之门下士,欲谋锓版未果而殁。是以翁氏谱流传绝少”⑦。此稿本后为泉学家诸城刘喜海(燕庭)所得。刘氏尝为赋诗传其事,并加注释谓:“北平翁学士覃溪先生子宜泉比部著《古泉汇考》,其家止存稿本,涂乙几不可读。余为费三年功,校录正本藏之”⑧。据王献唐先生称:

  燕庭先生旧藏抄本,手自校注,拟刻未果。原书后归福山王廉生。庚子变后,天壤阁藏书散出,安邱赵孝陆先生收得是书,雅自珍秘,不轻示人。再三请求假录贮之本馆,幸蒙允许,缮写半载始告竣事。刘批色墨一仍旧贯,日后如有机缘,当为印行,书此用当息壤。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装讫,越二日题,托缮写者日照马官缙仲伸也。献唐虹月轩书⑨。

丁福保先生尝请王氏得以移录一部,此皆三十年代中事也。刘氏原书久已不闻去处,马氏抄本犹为山东省图书馆所珍藏,此为燕庭不幸中之有幸,独赖献唐先生传其劳迹。其后又数十年,《古泉汇考》仍未能刊行,丁福保先生主持编刊《古泉学》和《古钱大辞典》,始为之摘录其要论,学者因以获睹翁书内容,此差可称慰者。

  1937年秋,别有一部旧抄本《古泉汇考》及翁氏泉拓《古泉汇》在北平琉璃厂文奎堂发现,经容希白丈手为燕京大学购得。是书经叶志诜(东卿)、杨继震(幼云)诸家所递藏。写本《古泉汇考》计八卷(共一○一九页),泉拓《古泉汇》共十册。容丈为撰《记翁树培<古泉汇考>及<古泉汇>》一文,备述成书始末及其递传经过,又称是本“虽有删改,实为定本”,知非燕庭所得之本。复为移录《古泉汇考》原序,文长不录。唯《古泉汇》拓本原为宜泉故物,鲜为人知,特摘录有关泉拓一段于下,庶为宜泉泉拓再传故事也。文云:

  (《古泉汇》拓本)计十册:第一册昭代,第二册上古、夏、商、周布及圜钱,第三册刀,第四、第五、第六册均铲布,第七册两宋,第八册不知年代及外夷,第九、第十册压胜、吉语、马格。经杨继震补入不少,其三、四、五、六四册,则全由杨氏补入者,而秦、汉、六朝、隋、唐、辽、金、元、明诸朝之钱复佚去,莫可?迹矣⑩。

  宜泉不仅以泉学专门鸣家,且长于声律之学,尤雅善歌行体,亦工近体诗。以其诗集《翁比部诗钞》,未能在清代梓行,非但声党中无名,泉家知者亦稀。此诗集往昔只有传抄本,至1924年始由刘承榦先生刻入其《嘉业堂丛书》。以其为丛书本,流传单本不多,近世言泉家亦少有谈及此书者。《翁比部诗钞》内容吟咏书画、泉币之作,与泉友唱和诗以及咏铜权之作,总三十一首,可见诗学非同一般。近闻嘉业堂所刻书版片保存良好,有关单位刷印金石书成为《嘉禾堂金石丛书》,宜泉诗钞是其中之一种,特不知《古泉汇考》书稿何时印书耳。

  附注
  ①⑤ 见刘承榦刻《嘉业堂丛书》本《翁比部诗钞》。
  ② 《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翁方纲撰。
  ③ 见光绪间严荄以石印法影印《张叔未金石文字》一书,又见丁福保石印本《张叔未先生古泉拓本》。
  ④ 此指南宋洪遵《泉志》、南朝萧梁顾烜《钱谱》(佚)二书。
  ⑥ 金锡鬯《晴韵馆收藏古泉述记》,民国十九年(1930年)中国书店石印法影印原稿本。
  ⑦ 盛大士《泉史》,道光十四年(1834年)金陵邓文进斋刻本。
  ⑧ 刘喜海《嘉荫簃论泉截句》下,二十三页注,同治十二年(1873年)鲍氏《观古阁丛刊》本。
  ⑨ 王献唐《双行精舍书跋辑存续编》,齐鲁书社,1986年出版。
  ⑩ 庚《记翁树培<古泉汇考>及<古泉汇>》,见燕京大学《文学年报》第四期单行本,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出版。
(录自《中国钱币》1989年第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9-12 20:47:04 |显示全部楼层

王懿荣索泉拓书简一通

广东 可居

  王懿荣(一八四五——一九○○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一八八○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清史稿》有传。著有《汉石存目》二卷《南北朝存石目》八卷、《天壤阁杂记》一卷、《翠墨园语》等书。王氏富藏古玺印,前蒙胡厚宣翁见赐其后人辑录复刊本《福山王氏劫余印存》一册,殆庚子之役藏印散失后仅存者。胡厚老所著《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说,王懿荣于一八九九年首先发现甲骨刻辞,并断为是古代文字,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

  王懿荣又以精研古币见称,与钱币名家鲍康(子年)、李佐贤(竹朋)、杨继震(幼云)、潘祖荫(伯寅)、胡义赞(石查)、吴大澂(清卿),以及稍后之刘鹗(铁云)、罗振玉(叔蕴)诸人多有过从。据罗振玉《俑庐日札》称,王氏殁后,所藏钱币为刘鹗所得。其钱币学方面著述,已刊行的仅有神州国光社版《古泉精选》一卷而已。这里介绍的一通言钱书简凡色笺三纸,是王懿荣写给杨继震者。高市制六寸八分,宽三寸七分。信文录下:

  手毕诵悉。各拓领谢。委件稍静报命,不敢草草竹老(案即李竹朋)天上矣,吾丈闻之当为悼叹。子年翁舌亦木强,奈何,奈何!尊藏镈币曾记一目,得赐者辄注其上,无者阙。又闻有补惠,敬以附上后来,尚望发还。向人乞得“官考”币纸本一奉赠。戟门之子念庭者,渠五月间来此,未得验看,旋赴保定矣,刻尚未归也。此复又云世十一叔大人,如荣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9-12 20:51:32 |显示全部楼层

倪模及其治学精神

汪昌桥

一、生平及主要成就
  倪模(1750—1825年),字迂存,号韭瓶,又号预抡,安徽望江人,为乾、嘉时期著名钱币学家和图书校勘家。世居大雷岸(今望江县雷池乡),以耕读为业。自幼酷爱读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入县学,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嘉庆四年(1799年)钦赐进士,就任凤阳府学教授,期满后仍归大雷岸,著书耕读,直至终老,享年75岁。

  “教授美髯须,长尺许,道貌充腴,巍然山斗”①。性嗜典籍,青少年时就酷爱读书藏书,中年时攻金石学,与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戴震等人交往甚密。又因接触名泉家江秋史(德量)、宋芝山(葆淳)、翁宜泉(树培)等,引起对古钱的极大兴趣,遂锐意蓄钱,且详征博考,几十年如一日,终成清代名泉家之一,与江、翁、宋、初(尚龄)齐名。

  倪教授一生教学,桃李满园。其著作除《双声古训》、《导淮由天长合肥注江辩》、《倪氏族约》等外,最主要的就是留下了一部享誉泉坛的钱币学巨著——《古今钱略》。该书为通史体,凡三十四卷,分钱图和文字两大部分。卷一至卷二十六为钱图部分,摹刻中外钱图4000余品,主要有清钱、古刀布、历朝圆钱、钱牌、厌胜钱、奇品、杂品、农民起义军钱及三藩钱,还单列了一卷外国币——“洋钱”;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四为文字部分,主要收录和论述自唐至明的历代货币理论及其利弊得失,并收录介绍了历代谱录和主要藏泉家。该书图文并茂,刻工精细,装订考究,书中钱币多加考据,议论精当。“虽宏富不及后者李佐贤的《古泉汇》,而引据详博实有过之。”②尤其是有“洋钱”一卷,可能是仿照江德量未出版的书稿《钱谱》的,但成书却是开辟了外国钱币之先河。特别是在文字部分中有“楮币源流”和“历朝钱制”两卷,收录历代货币理论文章,这是倪谱的主要特色和最大贡献,对于今天的货币金融史研究亦大有裨益。丁福保先生评价该书说:“是书自古代货币泉刀之制及历代圆泉,以及有清一代钱制,纤悉具备。教授又博考群书,凡历代钱监并采铜之处及鼓铸之法,每岁出钱之数,以及宋元明清纸币通塞之大凡,无不一一甄录于此书,而于钱币之本末,可称赅备无遗矣。使调国用掌三官者就而考焉,可以知古今沿革得失因时之宜,定中制,权轻重,为补救,则其有裨于国计民生者大矣。”③当然,该书的缺点也是有的,如附会旧说,重摹旧谱误谬,也收录了一些假钱等。其“洋钱”中,因镌刻者不识外文,往往印成反文或尽失原形。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条件所限,钱谱中出现疏漏、错讹是难免的,当时各谱中均有此弊。对于先人,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只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倪模的治学精神
  倪模学风高洁,治学谨严,现略举一二。
  (一)淡泊宦途,苦学不倦。倪模自幼勤奋好学,家境并不宽裕,从小就参加劳动,劳动之余酷爱读书,常挑灯夜读,直至天明。稍长,喜藏书,善校勘。每得秘本,手写口诵,夜以继日。“校勘经史数十种,自少至老无倦时。”④涉入泉学虽较晚,但勤学苦钻,乐此不倦,且善于将钱币实物和文献资料作比较研究,故其学识猛进,终成乾、嘉时期著名的图书校勘家和钱币学家。

  先生一生不追求高官厚禄。他30岁中举,考取景山官学教习。期满后朝廷命其为知县,但他坚辞不就。他说:“知县为亲民之官,判断轻重稍失宜,恐不能为民造福,且余性愚直,与其府仰时趋,孰若归田著书之为乐乎。”⑤49岁时考中进士,朝廷照例要任其为官,他笑道:“五斗折腰,我能为之乎?吾家尚有薄田可耕,江于老屋数楹,藏书充牣其中,吾以终吾身可矣。”⑥后因其老师之劝,为振兴后学,才离家就任凤阳府学教授,期满后仍归大雷岸著书终老。倪教授的成就,与他这种苦学终身,淡泊宦途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二)博览群书,详征博考。先生一生最爱读书,知识面极广。他不仅喜读,而且喜校、喜藏。他读书的范围极广,“贯穿古今穷源流,山经海志皆搜求。”⑦尤嗜经史典籍。他读书不是一般的读,而是刻苦钻研,口诵手批,入木三分。还用各种版本进行校勘,详征博考,探求源流,经他亲自校勘重版的经史就有几十种。他又喜购书,“每见异书,必倾赀购之,以至质衣以偿”。⑧祖上遗留、他人赠购的不算,仅他亲自购置的图书就有五千余卷。其藏书处名“江上云林阁”,又曰“二水山房”,藏书7万卷,为安徽之冠。⑨为倡儒学,他首倡捐修望江文庙大成殿。教授知识渊博,于古钱研究却是中年以后的事。为求提高,他与当时的名泉家江秋史等相往过从,虽年岁比他们都长,却不耻下问,虚心讨教,加之博览群书,为他后来著述《古今钱略》打下了深厚基础。
  (三)献身泉学,贫贱不移。教授虽中年才涉足泉学,但一经入门,便全身心地投入,苦心求索,贫贱不移,表现了一种可贵的献身精神。他不袭学者、教授之虚荣,常年携一囊,行于街市、乡野,四处求购,寻师访友,虽隆冬盛暑长年不辍。他不仅锐意蓄泉,尤注重搜求泉学史料,并利用丰富的藏书,潜心钻研,详加考证,先生志趣高洁,又善扶贫助弱。晚年先生已钱财殆尽,但献身泉学矢志不移,他倾其家当,又购置了大量的钱币实物和资料,呕心沥血,笔耕手拓,常常废寝忘食,终于勒成《古今钱略》34卷。由于该书卷帙繁多,成稿之时已是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无力付梓,搁置家中多年,后竟致书稿遗失。直至成稿68年后的光绪三年(1877年),其曾孙豹岑(时为荆州中丞)始于同邑一方姓家中访得其全稿,以二百金赎归。由当时名泉家杨惺吾、饶登秩两先生校勘并监印,归安姚觐元作新跋,大雷岸“经锄堂”精印,而成为清末民初近六十年内通行之本。
  先生案前书一座右铭:“交耐久朋,无欺心语,作有益事,读未见书。”这正是他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他的同科进士姚文田在其墓志铭中写道:“……钱之癖,非和峤俦;书之谣,与皇甫侔。贯穿古今穷源流,山经海志皆搜求。学海博涉内行修,一时贤士从之游。力敦任恤戎薄谕,涵育后代储薪槱。斯人一逝归山丘,典型衰谢谁复留!我为铭之藏墓幽,令名奕奕垂千秋。”⑩足见对倪模评价之高。

  倪教授逝世已近170周年了,但他的《古今钱略》和他那种清风高洁的志趣、勤奋严谨的学风、执著追求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成为激励我等后学者不断进取的楷模。

  注释:
  ①③丁福保:《凤阳府教授倪迂存先生别传》。
  ②饶登秩:《古欢斋》。
  ④⑦⑩姚文田:《倪迂存先生墓志铭》。
  ⑤⑥⑧《望江县志·倪模略传》。
  ⑨《中国人名辞典》。
(录自《中国钱币》1994年第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9-12 20:52:49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刘鹗的未刊稿《铁云藏货》

上海 郭若愚

(一)
  刘鹗(公元1857—1909)江苏丹徒人,字铁云,号老残。他是晚清著名小说家之一,亦是一位古文物收藏家。关于他的著作,小说方面有大家熟悉的《老残游记》和《老残游记二集》,上海作家协会藏有他的未刊稿《老残游记外编残稿》。自然科学方面据刘大钧的《刘铁云先生轶事》①介绍,有《勾股天元章》、《弧三角》、《要药分剂补正》三种,1962年严薇青先生又找到了刘著《历代黄河变迁图考》②一种,计四卷,乃是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山东河工研究所石印本。至于考古方面的著作,唐兰先生有较详细的介绍:

  近年来考古学的发展,应归功于刘铁云和罗振玉,刘氏辑《铁云藏龟》、《铁云藏匋》(附封泥)、《铁云藏印》等书。(本尚欲辑藏泉,但未成。)③

  刘著《铁云藏龟》出版于1903年,是为殷墟文字的第一部著录。1915年罗振玉又编印了《铁云藏龟之馀》一卷,1925年叶玉森又编印《铁云藏龟拾遗》一卷,1939年李旦丘又编印了《铁云藏龟零拾》一卷,此外《福氏所藏甲骨文字》、《殷契佚存》、《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甲骨六录》、《殷契拾掇》等著录,亦都收录了不少刘铁云所藏的甲骨文字,提供了许多研究殷商历史的实物资料。

  刘鹗所辑藏泉手稿为敝箧所藏,“浩劫”中失去,最近发还。书名为《铁云藏货》,共计116页,版框高19厘米,宽26厘米;版心上端有“铁云藏货”楷书四字,版心下端有“抱残守缺斋所藏三代文字之三”两行13字,版框文字都是黑墨石印,其形式一如《藏龟》、《藏匋》。《藏龟》、《藏匋》是刘鹗抱残守缺斋所藏三代文字“之一”和“之二”,《藏货》是刘氏抱残守缺斋所藏三代文字之三,可知刘氏在当时是准备将此稿继续印行出版的。

  《藏货》收录古贝四种,蚁鼻钱四种,空首布71种,大小圆肩桥足布21种,方肩桥足布六种,大尖肩尖足布六种,小方肩和尖肩尖足布八种,小方肩方足布87种,圆首圆足布10种,圆首圆足三孔布二种,最后列契刀五百和错金一刀各一种,都是实物拓片,甚为珍贵。其中古币希见之品不少,如“梁半尚二金当寽”、“梁二釿”、“阳山”、“垣釿”以及圆首圆足三孔布等,都是很难得的珍品。稿中有刘氏手书墨迹十数处,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货币,亦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刘氏编集此稿时很注意货币文字形体的变化,每将正体和传形对列,是为此书特色之一。稿中钱拓上有好些钤有收藏家的朱印,大都是晚清时期有名的藏泉家,如潘伯寅、杨继震、胡石查、鲍康、王戟门、王懿荣等,可知此书非仅收录刘氏一家藏泉,乃汇集了当时藏泉家的精粹之品,更见此稿的可贵了。

  此稿原为散页未装订,又未收入刀币环钱,似乎是一部不全的残稿,但此书第一页列古贝四枚,刘氏手批:“古贝。王文敏所藏,今归铁云。为泉币之祖,首列故焉”。这是此书的首页。最后一页是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两枚莽泉拓本,附在空首布之后,可以想见此为最后一页。因此这稿本的首尾是齐全的。再此稿每页稿纸框外左边有石印手迹“印百五十张”楷书一行,为刘氏笔迹。意当时刘鹗设计了这书框的式样去石印,手写说明共印150张,印成后编贴此稿,用了115张。这和刘氏的预计相差不远,亦可想像这稿本可能是比较完整的。

刘鹗收集古代货币的时期,在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刘氏藏泉的主要来源以及这时期古钱的收藏和流散情况,罗振玉言之甚详:

  咸同间藏泉家,若潍县陈氏、吴县潘氏、黄县丁氏、及吴清卿、王文敏、胡石查诸家,或与鲍李接轸,或稍后出,其收藏有突过前人者。陈寿老殁未久,闻所藏无恙,丁氏亦收藏完好。潘文勤身后,家属出都时,闻厂友言,凡长物之不便取携者,皆贱值售去,石刻砖甓载以数车,归日照丁氏,所得才百馀金,恐藏泉亦未必载之而南也。清卿中亟身后,所储荡然无复存者。文敏所藏,庚子乱后归丹徒刘氏,今又不知归谁某矣。石查近年方殁,然其身后,亦常以售人,或亦不能尽存也。”④

  据此,刘鹗所藏钱货,乃得自王懿荣,大概就是和《铁云藏龟》的那批甲骨,一起从王懿荣家里流散出来,归刘鹗收藏。

  《铁云藏货》所收货币文字拓本,根据拓片上的朱印,其实物收藏者可考的有以下六人:
  一、鲍康 字子年,号臆圆,歙人。道光举人,官至夔州知府。所著有《观古阁泉说》二卷、《大钱图录》一卷。
  二、胡义赞 字叔襄,号石查,光山人。同治癸酉举人,官至海宁知府。藏泉甚富,以元代钱为最多。所著有《释泉纠误》。
  三、潘祖荫 字伯寅,号郑庵,吴县人。咸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攀古楼彝器款识》二卷、《谤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四、王锡棨 字戟门,山东诸城人,户部主事。所居曰选青山房,精研小学,所藏古彝器甚富。著有《泉货汇考》十二卷。
  五、杨继振 字幼云。汉军镶黄旗人,工部郎中。收集金石文字,无所不精,于古泉币收藏尤富。所居曰官帖斋(藏南唐升元帖祖本),陈寿卿录有杨氏空首布目一卷。
  六、王懿荣 字廉生,福山人,光绪进士,以翰林擢侍读至祭酒。著有《天壤阁杂记》。


这些收藏家的货钱,其来历及出土地点亦有记载可考。鲍子年云。
  余寓秦最久,所得秦汉新莽及唐泉为多。圜法居其八,齐刀出山左,小布出山右,铲布出中州,小刀出畿服。余皆身经其地。⑤
杨幼云收藏的空首布,李佐贤因闻山右泽州出土颇多,被人计斤两一并购去,他的一个亲戚在泽州工作,购了一枚归他。同时,他又闻听杨幼云获铲币百余品,就怀疑是泽州出土的。但最后他弄清“幼云所得,似仍是豫中出者。”⑥
  鲍子年亦谈到关于杨幼云和潘伯寅所藏空首布:
  空首布诸谱罕载,盖最后出,当日惟刘文燕庭有百数十枚。余藏仅百余,其复者后以赠潘伯寅,缘伯寅曾以四十八枚,易余之秦量也。竹朋、伯寅所收,均只数十,独幼云有二百廿余枚,燕庭旧藏亦归之。”⑦
  《铁云藏货》所收杨幼云空首布有印文可考者近四十枚,潘伯寅所藏空首布八枚,而均他处所未见者,这是十分珍贵的。
   
鲍子年又谈到他收藏的一品三孔布:
  圆首圆足币首及两足往往作圆孔三,皆两面有文。余藏一衡阳币,背作十二朱者,初尚疑其膺,近寿卿拓寄新得安阳圆币二品,惜足皆阙损,亦有圆孔三,其一安字传形,背均作 ,其首近圆孔处,一作十二,一作三十,自来谱家所未见。时《续泉汇》已刊成,殊以未及载为憾。⑧
《铁云藏货》所录一枚(“ ”背“十二朱”),与此所述相似,《续泉汇》未刊,无从查证。意当时三孔布出土极罕,《藏货》所录,就是鲍康所藏之品,弥觉珍贵。
  圆肩桥足布有梁(魏)三币,币上文字是布币中最多的一种,历来研究古币的学者,大都无法把它读通。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解释说:
  梁币有(甲)“梁充釿金尚寽”(乙)“梁充釿五、二十尚寽”及(丙)“梁半尚二金尚寽”之三种。权其重量则甲币约重四钱,乙币倍之而有奇,丙币约当其半。用知币文“尚”字均读为当,甲币一釿当一寽,丙币二金当一寽,乙币五金当十二寽也。(《大系考释》第13页)
刘鹗在《铁云藏货》稿中写道:

自刘青圆先生《虞夏赎金释文》出而当爰二字之义始明,引吕刑其罚百锾。爰、古锾字,言输此币以当罚爰也。惟 字刘青圆释倒子字,李竹朋释充字,皆未碻。铁云按此奇字也,对正言,正币一枚当一爰,奇币则五枚当十二爰者。又有二枚一爰者,即乘半币也,似较诸家之说为稍近是。
刘氏释梁币有些字是可商榷的。如梁之为“乘”,充之为“奇”,釿之为“金货”等。然他解释此三币和爰的比值,和郭先生的解释是一致的。可见刘氏对于古代文字研究具有卓识。可惜《铁云藏货》稿自十六页以后,不再见刘氏手迹,否则,刘氏对古货文字研究,一定还有许多新的见解。
(二)
  《铁云藏货》在考古研究工作上是一份重要的原始材料,也是钱币研究的同志们所欢迎的图录。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先将此稿货币文字按其原来次序,全部释出刊行。同时将刘氏的手蹟、拓本藏家的印鉴等附注于后,以供读者们参考。(币文重复者以“同上略”代)
  1.⑨ 骨贝四枚(面背)
  “古贝 王文敏所藏,今归铁云,为泉币之祖,故首列焉。”(刘鹗手蹟)

2.  字蚁鼻钱二枚(面背)
   字蚁鼻钱一枚(面背)
  “铜贝 俗名蚁鼻钱,古人以贝质易毁,故代之以铜也。”(刘鹗手迹)
  3. 虞一釿⑩有背拓
  虞一釿(传形)有背拓
  “虞币 虞一金货。”(刘鹗手迹)
  4. 虞一釿(传形)有背拓
  5. 梁正尚金当寽有背拓“乘正尚金当爱。”(刘鹗手迹)
  梁正尚金当寽有背拓
  6. (同上略、同上略)
  7. 梁充釿金当寽有背拓
  “乘奇货金当爰金 回文读。”(刘鹗手蹟)
  梁充釿金当寽 充(背文)“伟卿”(白文印)
  8. 梁充釿五二十当寽 有背拓“乘奇货金五当爰十二。”(刘鹗手迹)
  梁充釿五二十当寽充(背文)
  9. 梁半尚二金当寽 有背拓“伟卿”(白文印)
  “乘半尚二当爰金。”(刘鹗手迹)
  “自刘青园先生《虞夏赎金释文》出而当爰二字之义始明,引吕刑其罚百锾。爰、古锾字。言输此币以当罚爰也。惟 字刘青园释倒子字,李竹朋释充字,皆未碻。铁云案此奇字也。对正言正币一枚当一爰,奇币则有五枚当十二爰者。又有二枚当一爰者,即乘半币也,似较诸家之说为稍近是。”(刘鹗手蹟)
  10. 安邑二釿 安(阳文背字)
  “夏币 安邑二金货。”(刘鹗手迹)
  安邑一釿 安(阳文背字)“竹山所得”(白文印)
  “安邑一金货。”(刘鹗手迹)
  11. 安邑二釿(倒文)有背拓
  安邑二釿(倒文)有背拓“石查手拓”(白文印)
  “石查所藏古金”(朱文印)
  12. 安邑一釿(倒文)有背拓
  安邑一釿(倒文)有背拓“石查手拓(白文印)
  “石查所藏古金”(朱文印)
  13. 安邑二釿(倒文) 安邑二釿(背文)“石查手拓”(白文印)
  “石查所藏古金”(朱文印)
  “此品合璧,绝非土绣粘合。”(胡义赞手蹟)
  安邑二釿(倒文)有背拓“石查手拓”(白文印)
  “石查所藏古金”(朱文印)
  “化字传形。”(胡义赞手蹟)
  14. 垂(11) 有背拓
  “商币 商 此字诸家所释未安,铁云按与周商城布商字相近,定为商币。”(刘鹗手蹟)
   一釿(12) 有背拓
  “商一金货。”(刘鹗手蹟)
  15. 梁二釿(13) 有背拓
  “颖二金货。”(刘鹗手蹟)
  梁一釿(14) 有背拓
  “颖一金货。”(刘鹗手蹟)
  16. 梁一釿 有背拓
  梁半釿 有背拓
  17.榆乡半(15)有背拓
  蔺半 有背拓
  18.寿阴(16)有背拓
  寿阴(寿字传形)有背拓
  19.大阴 八(背文)
  大阴(传形) 三(背文)
  20.? 有背拓
  商城 有背拓
  21.王氏(17)有背拓
  王氏(传形)有背拓
  22.土旬(18)有背拓(同上略)
  23.中都 有背拓
  中都(传形)有背拓
  24.壬旬 有背拓
  土旬 有背拓
  25.屯留 有背拓(同上略)
  26.高都(传形)有背拓(同上略)
  27.北屈 有背拓
  北屈(屈字传形)
  28.北屈 有背拓(同上略)
  29. 贝 有背拓(同上略)
  30.?子 有背拓(同上略、同上略)
  31.?阳 有背拓(同上略)
  32.平阳 有背拓(同上略)
  33.平阳(同上略)
  平阳 平阳
  34.安阳 有背拓
  安阳(大型布)
  安阳
  35. 安阳 安阳(是否合背,不可知。)(同上略)
  36. 宅阳 宅阳
  宅阳 有背拓
  37. <?(19) 有背拓
  ?(傅形)有背拓
  38. ?(邑字稍异)有背拓
  莆子 有背拓
  39. 乇阳 有背拓
  乇阳 有背拓
  40. 平阳 有背拓 (同上略)
  41. 平阴 有背拓
  平阴(传形)有背拓
  42. 宓阳(20)右十(背文)
  宓阳 右(背文)
  43. 宓阳 左十(背文) (同上略)
  44、 马 (马字傅形)附背拓
  马  有背拓
  45、 襄垣 有背拓
  襄垣 五(背文)
  46、 处如 有背拓(同上略)
  47、 涅(傅形)有背拓
  涅 有背拓 “子年拓本”(朱文印)
  48、 ?(潞)有背拓
  ?(传形)有背拓
  49、 ? 有背拓(同上略)
  50、 蔺 有背拓
  蔺 蔺(是否合背,不可知)
  51、 ? 有背拓
(大型布)
  ?
  52、 铸(21) 有背拓
  铸邑 有背拓
  53、 皮氏
  皮氏(氏字传形)
  皮氏 有背拓
  54、 邬 有背拓(同上略)
  55、 ? ?
  ? 有背拓
  56、 ?(传形)有背拓
  ?
  57、 郑(22) 有背拓(同上略)
  58、 ?氏 有背拓(同上略)
  59、 王王 有背拓(同上略)
  60、 入下都(23)△(背文)“古泉精舍鉴臧”(有格白文印)
  61、 垣釿(24)
  62、 甫反一釿(25) 有背拓
  63、 山阳(26) 有背拓“戟门为吉金刻珍藏印”(白文印)
  64、 平阴(27) 有背拓
  恭昌 有背拓
  65、 纕坪 有背拓
  纕坪(傅形)有背拓
  66、 蔺(28) 廿六(背文)
  蔺 六十五(背文)
  67、 蔺(29) 十八(背文)
  蔺 五(背文)
  68、 蔺?一(背文)
  蔺十八(背文)
  69、 ?阳(30) 廿、一两(背文)
   (31)十二朱(背文)
  70、 离石(传形)十一(背文)
  离石(32) 十四(背文)
  71、 离石一(背文)
  离石册一(背文)
  72、 兹氏(33)四(背文)
  73、 大阴 有背拓
  74、 邪(34) 有背拓
  75、 晋阳 有背拓
  76、 甘丹 有背拓
  77、 蔺 有背拓
  78、  (35) “杨继震”(白文印)
  吉 “杨继震”(白文印)
  79、 松 “杨继震”(白文印)
  有背拓“幼云所藏古币”(朱文印)
  80、 周 有背拓“宝三手拓金石”(朱文印)
  81、 富“莲公”(朱文印)有背拓
  “官帖宦金石文”(朱文印)
  82、 群“杨继震”(白文印)有背拓
  “官帖宦金石文”(朱文印)
  83、 武“杨继震(白文印)有背拓
  “幼云所藏古币(朱文印)
  84、 朱 “杨继震”(白文印)
  丑 “杨继震”(白文印)
  85、 向“杨继震”(白文印)艸
  86、 武(36)“杨继震”(白文印)(同上略

87、 “杨继震”(白文印
   (传形)“杨继震”(白文印)
  88、 羊“伯寅藏泉”(朱文印)
   “杨继震”(白文印)
  89、 干“杨继震”(白文印)
  于“杨继震”(白文印)
  90、 亭“杨继震”(白文印)(同上略)
  91、 来“杨继震”(白文印)(同上略)
  92、 南“杨继震”(白文印)
  附背拓“幼云所藏古币”(朱文印)
  93、 武(传形)“杨继震”(白文印)
  武(37)“杨继震”(白文印)
  94、 留“杨继震”(白文印)(同上略)
  95、 鬲“伯寅藏泉”(朱文印)
  鬲“杨继震”(白文印)
  96、 土“伯寅藏泉”(朱文印)
  土
  97、 滆 (同上略)
  98、 尚
  尚“伯寅藏泉”(朱文印)
  99、 成
  成“伯寅藏泉”(朱文印)
  100、 氏“杨继震”(白文印)(同上略)
  101、 王 (同上略)
  102、 示“杨继震”(白文印)
  示
  103、 非“杨继震”(白文印)
  非
  104、 勿“杨继震”(白文印)
  勿
  105、 贞“杨继震”(白文印)(同上略)
  106、 是“杨继震”(白文印)
  (同上略)
  107、 伐“杨继震”(白文印)
  伐“莲公”(朱文印)
  108、 辛“幼云”(朱文印)

  109、 智“伯寅藏泉”(朱文印)
  智
  110、 成 (同上略)
  111、 君 (同上略)
  112、 啇
  啇“伯寅藏泉”(朱文印)
  113、 高“伯寅藏泉”(朱文印)
  高
  114、 矦“杨继震”(白文印)
  
  115、 血
  贝“杨继震”(白文印)
  116、 契刀五百(38) 有背拓
  一刀平五千 有背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9-12 20:56:31 |显示全部楼层

泉家袁寒云轶闻二三事

在《钱币学家方地山轶闻》一文中(见今年第一期《中国钱币》),曾涉及袁寒云与方地山之轶闻。兹就涉猎所及,摭录寒云学艺方面轶闻二三事,或可稍补近世泉坛掌故。在谈到正题之前,对其身世略作简介如下:

  袁克文(1890—1931年),字豹岑,一字抱存,号寒云,系袁世凯次子,河南项城人。自幼聪慧异常,六岁学识字,七岁读经史,十岁习为文章,一十有五能诗赋,少有神童之称。年十八以荫生授法部员外郎,这是他一生中惟一任过的官职。以其早熟,富有才华,在1906至1908年随父居津沽时,便从老辈罗瘿公、吴彦复、方地山诸名士游。复以家教熏染,自少时就与古器物、词翰结下不了缘。及至宣统即帝位,世凯被罢官归河南乡居,寒云随之弃官回洹上。其后,寒云弃绝仕途,以贵公子蹉跎放荡著称,要以诗文酒会终其后半生。实则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固有消极的一面,而勤于著述乃是更为主要者,留下大量著作,内中不乏文情并茂之作,尤以对古物著录及其研究文章,具有参考价值。摘其可为谈助者介绍一二。

多才多艺的“皇二子”

对袁寒云为人为学影响之大的,无如他的老师方地山了。地山才气横溢,素有江都才子之称。举凡诗词书画和鉴古诸事无所不通,晚来以善作对联名重一时。寒云直承师学,敏学强记,大有出蓝之誉。在他出仕之前,便以文采华赡、擅长声律见称于父执辈。1914年,由易实甫选定其少作,刊为《寒云诗集》三卷行世。倚声之作不少,但不自爱惜,生前未能印出。直至殁后多年,始由张伯驹等人辑为《洹上词》付诸油印。地山善制联语,有联圣之称。寒云亦长于此道,所作甚多,有联贤之谓。寒云又雅嗜京剧、昆曲,为京津名票。不但精通戏剧理论,写过评戏文章,又能粉墨登场。曾与欧阳予倩、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等人同台演出,论者评为字正腔圆,不让名伶。关于他演戏的故事,新近故去的掌故学家郑逸梅老先生在《袁寒云的一生》一文中,有一小段生动的记述:

  (寒云)又演《惨睹》,饰建文帝,影载《游戏新报》。范君博题诗其上云:“有脚不踏河北尘,此身即是建文身。闲僧满腹兴亡史,自谱宫商唱与人”。他演该剧,触及自己身世,沉郁苍凉,回肠荡气。方地山听之,为之潸然下涕。

  文中“触及自己身世”之谓,乃指与其兄袁克定有矛盾。当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忽有疑寒云谋建储者。寒云乃恳请其父依清制,授为皇二子以释疑。当洪宪之际,寒云肆力购求宋版书,所得书加钤“皇二子印”,借此自晦以避祸。他们兄弟之间有难言之隐。寒云自比陈思王,一则认为才华足与曹子建相埒,二则煮豆相煎同于子桓之迫害。两人不相来往。后来寒云病殁,有黄峙青其人哀挽诗云:“风流不作帝王子,更比陈思胜一筹”。我在四十年前,买到过一厚册石印本《友林乙稿》,书本宽大,染黄纸精印,骤视之与宋本无异,乃寒云督造之书。记得此书有“皇二子印”印识,何种印文则不复记忆。往昔在古钱家骆泽民先生处,见到一枚“招纳信宝”钱拓,钤有“皇二子”椭圆形圆朱文印一方,当是寒云遗物。此印写刻甚精,与名画家溥儒常用印“旧王孙”适相媲美。兹是此二印背景不同,但印语皆贴切印主身份,体现出名士派的气味,与那些印文故作狂态者大不相同也。

关于寒云为人,昔时曾叩问过周叔弢丈。略谓:寒云学识宽,多才艺,设使分予众人,足可使多人名家。又称他赋性质直,疏于防小人,一语投契,便信之不疑,往往受人捉弄云。

勤于致力古钱币研究
  寒云不仅长于文艺,而致力于学术方面更为宽广,主要从事善本书和金石书画考证,精鉴赏,富收藏,成就昭然。先后所得宋本书29种116册,自署“皕宋书藏”,坐拥书城,有直驾黄丕烈‘百宋一廛’之上意。得宋刻巾箱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辟八经室储之。著有宋本书提要书稿,后由周叔弢先生为之刊出,题为《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举此数事略可知其于古籍版本学之造诣。他在收藏书画名迹和古器物,亦颇有所得,并勤于考证张之。就其研究功力深,发表论著多,则要算古代钱币之属。

  他对古钱币发生兴趣,始于光绪末年,受方地山影响。著意于集藏和研究古币,乃起于袁世凯帝制自为期间,可能与表明无争取立储之意不无关系。从他公开发表的所藏钱而言,多属中等以上的名誉品。如郢爰金钣、文信、一刀平五千、大泉二千、郭记面牌、宣和元宝小平银钱、准五百文省铜銙牌、阜昌元宝小平和高昌吉利等钱,皆不可猝得之品,由此见其泉学之深。其言泉文章,多数是刊载在上海《晶报》、《半月》等杂志,《古泉杂诗》数十首则在《小京报》上连载。这些说泉诗文,多是在民国十年前后发表。其中在杂志上连载的专著有《泉简甲编》一卷、《古逸币志》、《泉摭》、《述货》等,均未出过单行本,见到的都是剪报本。他的谈泉文字短小精致,多属标榜师友间藏泉之作,以文词雅洁、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见胜,一时颇得时誉。其藏泉又不囿于中国古制,外国金银币兼收并求,事见《寒云日记》中。又选取自藏的外国金银货币二百余品,每纸均以精楷亲加题注,装拓为四册,名为《世界古今货币一斑》。共装拓两部,一自存,一让人。往承周叔弢丈见告,寒云赠给他泉谱四册,已连同其他善本书捐赠给天津图书馆。当时未能详细叩问书的内容,不知是否即《世界古今货币一斑》一书?

  二十年代中,东南一带的泉币学家云集上海,一时甚为活跃,寒云是中坚分子之一。1926年,张叔驯在上海创办古泉学社,由程文龙董理其事,寒云和罗振玉、董康、宝熙、陈敬弟、周德馨、陶洙、方尔谦、张丹斧、宣哲、刘体智等皆其社中人,都是知名人士。1927年之后,寒云似乎未再发表过泉文,可能和他后来的坎坷际遇有关系。以至后来鬻字为生,晚年穷愁潦倒,于1931年3月22日病逝在天津。
寒云的书学画艺

寒云身后留下来的除了论泉等文章外,要算他的书法作品和画迹为识者称重。他曾经在天津和上海报刊上揭示笔单,公开卖字卖画,留存下来的字幅较多,画件则殊少。

  寒云初习颜平原书法,继则博览唐宋名迹,而得益于金石牌版为多。其在学书上,是广益多师,学而善变,年方二十已形成自家书法风格。篆隶真草诸体,无不精通。笔者见藏寒云书法真迹精品,无虑数十件之多,皆是正书作品,篆书绝少,隶书亦不多见。往闻陈巨来藏有寒云篆书长联和隶书横幅各一事,他家则未之见。长篇巨制珍品,则要推寒云手写本《寒云日记》,惜原本久已不知流落何所,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刘少岩在1936年按原大影印两册本《寒云日记》。这一朱墨套印本,天地头阔大,纸印精美,如今已成为罕见珍本了。这里发表的一开袁寒云题曹?印书件,原是古籍版本专家潘景郑(承弼)师珍藏品,后知我集泉家书札,特为见赐者。此件是寒云二十岁时手题,篇名《魏曹?铜印》,文词洗练,书法妩媚。内容有关史事,特录下:
   
,操子。李姬生。奉从叔父绍后,建安二十二年封郿侯。二十三年薨。黄初二年追晋爵,谥曰戴公。是印出土安阳西山中,农人持以贻余者。宣统三年,袁克文。

  案:曹?封爵事,见《三国志》卷二十《郿戴公子整》。唯今本《三国志》?作整。印证此出土印文,可见作?是。此之所以为金石证史之谓。寒云宝爱此印,随身携带,为心宠之法物之一。后因求张丹斧所藏汉熹平元年朱书瓶,一度质于丹斧处。郑逸梅先生在其《袁寒云的一生》、《辛丙秘苑之纠纷》二文中,记此印抵押事甚详。

  至于袁寒云的绘画作品,更为少见。我在六十年代初,在上海广东路文物商店见到一张寒云所写彩色山水便面,当时订价两三元。正要付钱之际,这时彭信威先生从外边进来,见到此画便说他买这幅便面。由于我与彭先生是初识,这是第二次会面,不便争购,就由他买去了。此画笔墨甚精,构图简练,给人以清悠淡远的感觉。前些年,彭先生夫人韩绮芸同志来广州。我问到此画,她说有印象,可能还在的。
(录自《中国钱币》1992年第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9-12 20:58:42 |显示全部楼层

丁福保和《古泉丛书》

最近由中华书局重印《古钱大辞典》,很受读者欢迎,出版后不久便销售告缺,大有洛阳纸贵之势。此书原为丁福保先生所编《古泉丛书》中的一种。

丁福保(一八七四——一九五二年),字仲祜,别署畴隐居士,江苏无锡人。早年弃帖括之学,转而从事医学,而志在传播学术。生平刊行医学、佛学和史籍甚多,所编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说文话林》、《古泉丛书》等巨帙,几十年来为学界称赞。撰有《畴隐居士自订年谱》,别有鲍鼎撰《丁仲祜先生奋斗史》,略记其学行。

丁氏自幼喜集古钱,至晚年研究兴致不衰,尝以倡导钱币学为有用之学为己任,重视普及,勤于著述,故为钱币学界所倚重。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上海两次组织古泉学会,都推举他为会长。这一时期,就出书多影响大而言,当推他编辑出版的《古泉丛书》。

从一九三四到一九四○年,前后出版十五种钱币专著。其中一)影印前人谱录六种:吕佺孙《毗陵出土孝建四铢拓本》、陈介祺《六泉十布拓本》、张廷济《古泉拓本》、蔡云《癖谈》、唐与崑《制钱通考》、鲍康《大泉图录》;(二)改编前人谱录三种:洪遵《泉志菁华录》、合编刘喜海钱拓戴熙撰文为《泉苑菁华古泉丛话合刻》、鲍康《观古阁泉说》;(三)编纂四种:《古钱大辞典》、《古钱大辞典拾遗》、《古钱学纲要》、《历代古钱图说》;(四)丁氏自著二种:《古钱杂记》、《古钱有裨实用谭》。

其中以《古钱大辞典》和《历代古钱图说》二书影响较大。此二书均由已故钱币专家戴葆庭先生审定,前者是辑录历代钱币学文献,从述而不作之义,引据史料宏富,堪称谨严,所收钱图大部分为影印原拓本,见图如见原钱,有便学者,虽不无可议之处,但瑕不掩瑜,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大部头钱币学工具书。《历代古钱图说》成书于后(一九四○年),只收正用品钱币拓本,不录钱说,所收钱拓丰富而精审,疑似之品较少,依历史朝代编次,颇便检索钱图,是一部参考性较强的图录专著。


编辑出版古钱丛书,以鲍康在同治、光绪年间编刊的《观古阁丛刻》为首创,收录钱币著录八种,向为著述家所称引。但以卷帙大、内容丰富而论,则应属丁编《古泉丛书》。而且《古泉丛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既重视保存原始资料,又注意于开导后学,图文并茂,是一套有便学用的专业性较强的丛书。
(录自《中国钱币》1985年第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9-12 21:00:56 |显示全部楼层

忆泉界前辈丁福保先生

[编者按] 今年十月是我国著名钱币学家丁福保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丁福保先生在三、四十年代先后发起创建了中国古泉学会和中国泉币学社,主持编写了《古钱大辞典》和《历代古钱图说》等书,大力倡导推动了一代古钱研究,功绩余绪惠及后学。为纪念丁福保先生,今特选编马定祥先生遗作一篇,发表如下。

  泉界前辈丁福保先生,字仲祜,别署畴隐居士,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1952年病逝于上海,享年78岁。他肄业于南菁书院,曾担任京师大学堂及译学馆教习。后在上海行医,并创办医学书局。除编印医学书籍外,还编印了《说文解字诂林》、《文选类诂》、《佛学大辞典》、《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至于泉学研究之书籍,则有《古钱大辞典》、《古钱大辞典拾遗》、《泉志菁华录》、《古泉有裨实用谭》、《古泉学纲要》及《历代古钱图说》等,编著之勤,鲜与为匹者。丁老之泉学著作,深为世人所重视。日本《东亚泉志》作者奥平昌洪即对先生倾倒备至;美国邱文明著《远东泉谱考》,评先生各书为极佳之作,称其所搜罗之材料极为广博,多为前所未见者。由于丁老在泉界声望极高,故先后任三十年代中国古泉学会会长及四十年代中国泉币学社社长。

  余1938年自杭州旅居上海,因经营钱币业,有幸结识丁老先生。他曾向余购取数量颇多之刀、布、莽泉等各种名誉品,以作为研究及著书之用,听说后来分别成套地赠送给各大学及博物馆。他有一枚“曾藏丁福保家”藏泉印章,足可说明丁老虽嗜泉成癖,但并不单纯以藏泉为目的,而是以推动泉学前进为宗旨。

  结识丁老时,彼已年过花甲,而余方二十余岁。出于对泉学之共同爱好,两人竟成了忘年之交。1940年丁老等发起创立中国泉币学社时,我亦热心参与筹备。后又共同发起举办社友谈话会,相聚于一堂切磋泉学。社友谈话会后称泉币学社例会,地点在副社长罗伯昭宅邸。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二月十九日第74次例会时,余与丁老等共12人曾在罗宅一起合影。该帧照片一直珍藏至今。惜照上丁老等11人均已作古,余当时为最年轻者,如今亦年逾古稀矣。

  在丁老的鼓励下,余在泉币学社所办《泉币》杂志上,亦时而发表点滴研究心得。后来,他还把十分珍贵之《历代古钱图说》原稿本相赠,嘱余在此基在丁老的鼓励下,余在泉币学社所办《泉币》杂志上,亦时而发表点滴研究心得。后来,他还把十分珍贵之《历代古钱图说》原稿本相赠,嘱余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

  当时余常到丁老府上拜访,亲眼见到他带领助手们进行编书之情景。他家住在上海大通路237弄6号,为一石库门楼房,进门是天井,在楼下右侧一大间统厢房里,靠墙有五只长写字台,写字台旁都是书柜,书柜中存放着各种书籍资料。每张写字台前坐有一人,均有丁老用重金聘请之专家学者,大都年事已高,工作却十分认真,或编集资料,或整理拓本,或埋头写作,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显然他们共事已有较长时间了。丁老坐在该统厢房另一头一张圆桌旁,有时给病人看病,有时便和助手们一起工作。据说后任西北大学教授的陈直先生就曾参与过《古钱大辞典》的编写工作。丁老并不长于钱币鉴定,亦不太熟悉市价,这两方面工作得力于戴葆庭先生。《历代古钱图说》书序中提到“古钱各价目请南北古钱商会议商定一折中之价”,余在北游时问过泉界同人,均谓不知此事,可能是出于宣传需要而已。由于受当年制版工艺条件的局限,故所印钱图大小尚有失真现象,这是将该书与丁老所赠之《历代古钱图说》原稿本相对照后得出之结论。另外,两书中尚有若干赝品掺杂其间,个别地方文字说明现在看来明显有误等等。尽管如此,《古钱大辞典》与《历代占钱图说》至今仍不失为研究古代钱币很为有用之工具书。近半个世纪以来,两书在海内外一再翻印,仍然供不应求,便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丁老先生当年主持编纂这两部泉学名著之历史功绩,将永远不会磨灭。

  (此文原为1988年9月口述,由徐渊整理、并经本人审阅)

  附记:
  在丁福保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之际,将由浙江省博物馆马定祥中国钱币研究中心监制、上海造币厂制造“中国钱币界元老丁福保逝世四十周年纪念”铜章一枚。铜章正面为丁老晚年半身浮雕像,背面为中国古泉学社十二人浮雕群像。铜章直径6厘米,厚5毫米,重120克。
  又,在丁福保先生的桑梓故里无锡,无锡市钱币学会亦将举行丁福保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活动。
(录自《中国钱币》1992年第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2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9-12 21:07:27 |显示全部楼层

丁福保逸事

丁福保这个名字,在近代古泉界中,无人不晓,但对于其人其事,大多数人只知他编有《古泉大辞典》,其余就不甚了了。余在早年内地及香港发行的若干书刊中,选辑了一些关于丁福保前辈的生平逸事,其中主要资料均选自陈存仁医师的《银元时代生活史》及《抗战时代生活史》二书。陈存仁医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居上海,与丁福保为师徒关系,上述二书均依照陈存仁的日记编写而成,于七十年代在香港印行,其中部份章节皆涉及丁氏,内容极有趣味。

  丁福保,字仲祜,别号畴隐居士,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丁氏自小习国学,稍长,又习医、算学兼习日文,后受聘入京,在大学堂译学馆教授算学及生理卫生。往后在南京应考医科考试合格后,被委为专员,赴日考察当地医学及保育工作。

  1909年到上海生活(时年35岁),以行医及出版为业,至58岁停止医务,专注古泉学。在行医23年期间,出版的书籍在算学、医学方面有数十种,佛学二十余种,文字方面有陶渊明诗笺注、老子道德经笺注等,另早年在日购得唐慧琳一切经言义百卷及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十卷,此二书在中国散失已久,丁氏购回中土后广为印行。丁氏对训诂学尤有心得,1929年又出版《说文诂林》一书。

  丁氏之曾祖存有大量泉志及古泉,皆购自北京,其中古泉精品达千余枚,后由丁福保保存。丁氏在上海再先后购得晴韵馆主人金锡鬯等人的藏泉,藏品更为丰富。丁氏为宏扬古泉学,在1937年于上海组织古泉学会,受一众古泉学者推举为会长。丁氏晚年又将部份所集古泉分赠上海市博物馆、光华大学及震旦大学。

聘得贤能
  丁福保当时在上海中医界的声誉卓著,又办有《中西医学杂志》。1936年某一期医学杂志,丁氏在其中登了一则招请抄写和剪贴工作职员的广告,有一位二十来岁的青年去应征,丁福保看见他的履历上写着国文老师是章太炎和姚公鹤,医学老师是丁甘仁,便立刻取录了他,每天下午工作二小时,月薪银元六枚,月后,丁福保对陈存仁的工作非常满意,又很欣赏他的见解,于是每月加添二银元。
这位青年名陈存仁,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因为中医典籍都是艰深的文言文,刚巧当时有一位名儒姚公鹤(曾任申报主笔及商务印书馆编辑)在办理一个法政讲习所,需要请一个誊写钢版和油印工人,于是就由朋友介绍,向姚老拜师,补习国文,以匡不逮,闲余就义务替姚老工作。那时姚老与章太炎先生交谊很深,双方往来的信函每周总有一两封,皆由陈存仁代送,因缘际遇,陈又拜学国文于章门。

  那时丁福保正准备编辑一部《古钱大辞典》,举凡古今钱谱及藏家拓本均收入,并附以考证,而陈存仁就负责收集日寇的古泉图录及各地泉家的拓本。到第二个月,丁福保又命陈存仁助编《说文解字诂林》,这部书丁老早已发行,后来发觉有不少谬误,就命陈存仁把书送到章太炎先生处请他斧正,章太炎先生是“小学”专家,他就指点陈存仁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改编,并列出许多有关“小学”的古籍书目供参考。

助编泉典
  丁福保为了编辑《古泉大辞典》,需专聘一名助手负责剪贴和抄写的工作,于是聘请了陈存仁。因为当时的印刷技术可以用“石印”方式印刷,故陈存仁建议要采用拓图,不可像古泉谱一样用临本。丁老因此又聘请了一位苏州的拓本工人,专拓古泉,月薪三十银元兼供食宿,这样的待遇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好的。这类拓印专家当时在上海是没有的,还有更高技术的拓印专门人材,不但可拓平面,更懂得将立体石龟、石狮等石像拓下拓图,然这种拓印专家更少,只有在山东、西安一带才能找到,南方及苏杭一带难得一见。

  起初,丁氏聘陈存仁工作,月酬六银元,月后添至八银元。后来陈自立门户开诊,又办《康健报》,数年来薄有积蓄,加上丁氏指导他购地投资,陈为了谢恩,便设宴正式拜丁福保为师,向他学习处世和理财之道。那时陈虽然已成小富,但仍为丁氏效劳。

  丁福保在1935年曾出版《汇刻古泉丛书》影印本十五种,1936年开始编《古钱大辞典》,时年62岁。《古钱大辞典》一书,主要采集清乾隆以来著名泉家的泉拓录,如翁树培的《古泉汇考》、刘喜海的《泉苑菁华》,鲍康的《观古阁泉拓》、近人方若、张乃骥之泉拓、方药雨的《古化杂咏》及日人平尾聚泉辑各钱谱。又借得刘燕庭、鲍子年的古泉拓本二百余册及龚考拱、扬惺吾、高翰伯的拓本等。

  丁福保为编汇《古泉大辞典》,特聘古泉专家若干人为之撰稿,又聘南北古泉商四、五人参详各古泉之时价,以补集泉者“无籍可考、市价不明”之不便。1938年《古泉大辞典》面世,1940年再出版《古钱大辞典补遗》及《古钱学纲要》,接着又编《历代古钱图说》。并恭请戴葆庭先生鉴别泉拓真伪及参酌定价。此书在往后数十年,一直为泉学家及集泉者不可或缺之工具书。后马定详先生特为《历代古钱图说》批注了千余条,于1992年再版。

理财有道
  丁福保本人善于理财,并曾把理财的秘诀传授给陈。传授时陈存仁依丁老嘱咐,至丁老家中。丁老命陈进入内室,在几上焚上三枝香,于室内的日式塌塌米上,两人盘膝对坐。丁氏正襟危坐,对陈存仁面授他的理财经验:
  一、不可轻财,像往昔文人书生般穷途潦倒。
  二、不义之财,分文不取。
  三、择业不可太偏门,选定了便专心一致去努力,所谓行行出状元是也。
  四、忌懒。
  五、懂节俭。
  六、有积蓄,可计划投资。
  七、要善于运用和管理财富。

  尔后,陈存仁不但懂得理财之道,在丁老的指点下,亦生财有方。不久,陈存仁自立门户诊症,又兼办《康健报》周报一份,周刊首先签得八份长期广告合约。丁氏因为对出版书刊有经验,便指导他如何控制成本,还指出几个办报要点:一是内容要丰富兼有趣味。二是文章要打破旧例,另创一格,阴阳五行绝对不提,古典艰涩的文句不用。三是稿件不可全部自己撰写,要请多位名医共同撰写才有号召力。于是《康健报》邀请的第一位执笔的名医就是丁老,其他还有聂云台(曾国藩外孙)等。四是要先预备多期稿件,免得脱稿。当周报首发,轰动一时,还需连夜添印,销量达当时上海报刊的第十位(前三位是《新闻报》、《申报》和《时报》),计算起来即使没有广告收入,已有盈利。出刊一期后,再在《新闻报》及《申报》的头版报头旁登上大段广告,本埠和外省的全年订单,马上如雪片飞来。其实陈办《康健报》,是受丁福保办《中西医学杂志》影响的。

鼓励购地
丁老又鼓励陈存仁投资地皮,他说自己在清代末年以八百银元于上海静安寺路与派克路口购进杏林医院原址,后来市面旺盛,以十三万六千元出让给一银行家,那银行家再收购附近土地,改建成廿四层楼的国际饭店。从此可证明,在一个政治环境安定的城市投资地皮和物业,长远来说总是理财的上策。这件事使陈存仁对买地皮兴致勃勃。

  过了一段时期,陈存仁已积蓄了一笔现金,丁氏就建议他勿贪图银行存款利息,应去购置一块有潜质的地皮作投资。之后连续几天,他们两人就天天到英大马路与浙江路交界处的乐天茶楼,因为那里都是上海地皮买卖的掮客集中地。掮客那时俗称“地鳖虫”,现代称“地产经纪”。他们师徒俩天天在那茶楼一面等候地产掮客兜售合适的地皮,一面倾谈《古钱大辞典》的编写计划。后来丁氏终于看上了一幅地皮,实地考察后,便以他熟识的经验协助陈完成交易,包括谈价钱、查地税单、付定金予保长、签转让契、请会丈局在地皮四角钉上木桩,以确定“四止”,再到上海道台衙门找县知事签发道契,最后约齐保长和地主到英租界的大律师公馆签字及付讫余银(地价六千现银),终于完成了整个交易程序,如非有熟识地皮买卖的丁氏指点,事情实在难以办得好。

  过了三年,这块地皮已涨价至二万二千元,有一位商人出价二万六千元与陈洽购,陈心中不免动摇,便去找丁老商量,丁老指示他说,短线沽出可获利,长远还会看涨的。最后,由于商人不断的游说,终于以三万元成交。丁老对陈说,卖掉也没有错的,但以后的涨跌,就不要放在心上了,意即劝勉陈存仁不要因钱财影响健康。事隔多年,那地皮更涨至十万银元。陈轻轻松松地赚了二万多银元,为答谢丁氏指教,于是准备了一张一千元的支票前去送给丁老作为酬谢,但被丁福保婉拒了。

  早前丁福保在上海虹桥路买了一块地皮,在1937年还在上面建了一座规模颇大的虹桥疗养院,由他的次子丁惠康负责管理(丁惠康留学德国,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举办粥会
  “粥会”是丁氏所发起的。由于无锡人喜欢晚上吃粥,于是每逢周五晚,丁氏便在自己的诂林精舍举行粥会,经常出席的江南耆老约六、七十人,随到随吃。出席时大家都带一点书画古玩之类的东西,在会上互相交流心得,后来吴稚晖也加入,因此“粥会”声名大噪。

  因为“粥会”的关系,丁福保对各类古旧之物亦略有认识。1931年,北平琉璃厂富晋书铺收集到一部散佚已久的北宋版“大观本草”,但残缺不全,铺主人便把它拆开来卖,每一页十银元,丁氏也买了一页,把它裱好悬在医室中装饰。

后来丁氏大量收购古泉,准备以之大做生意。一次,在收回来的古泉堆中,找到一个通体绿锈的铜枪头,丁氏认为这是一件古代的兵器,但确实是什么就不清楚,刚巧一位金石鉴赏家宣古愚看见了,便主动向丁福保要求以五十银元转让,丁氏没有异议,因为这东西是连同破烂古泉一起,以每斤一元四分买回来的。丁氏想知道这是啥东西。宣古愚便告知那是战国兵器——矛头,并不常见。在低价收购回来的破烂古泉堆中发现稀见之古物,真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是丁氏始料不及的。

收购银元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废两改元,以法币易银元,市面上的银元换入银行或钱庄中,便不再流出市面。再加上在一二八战役前后,日寇已秘密在中国各地收购银元,以军舰运回日本,企图破坏我国的经济,作为侵略中国的准备之一。故此经过约一年时间,上海市面的各式银元,包括各省铸造银币、大头、小头及外国银元均几乎绝迹。丁福保于是想到,中央不断收兑银元,然后熔成银条,最终银元亦会难得一见,于是便与陈存仁商量,如何收购银元或借来拓图。

  在一次的粥会上,丁老向到会的官绅及藏家宣布希望收集各种中国银元或拓图,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表示可提供藏品,亦有人提供意见,其中有一耆老说,据他所知袁世凯的二子袁克文藏有不少袁世凯在民国初年筹备帝制时由湖南造币厂试铸的“洪宪纪元”纪念银元。丁老知悉后,雀跃万分地表示,袁克文是他的老朋友,袁氏亦有一部宋版“鱼玄机诗集”以二百银元押在他处,可惜袁克文已去世,不过仍可向他的后人询问。丁氏后来到上海袁克文故居打听,但无所获。

  不久,陈存仁打听到袁克文在上海娶了几位妾侍,并找到一位住在白克路的中年妇人,她自称袁太太,陈就问他寒云(袁克文)有啥遗物可出让。那妇人表示只有几副对联,陈便买了一副,随着陈又问她袁氏所藏银元尚有否。那妇人又随手在抽屉的角落里找出几枚银元,其中一枚正是丁福保所要的“中华帝国洪宪纪元”银元,陈氏便以十五银元把那枚洪宪银元换到手,双方都极满意。

  由于当时日寇通过几家日资银行及大小钱庄银号以升水四成之价格,在中国大量收购银元,故丁老只好以更高的价格去银楼搜集各式银元。

献计购泉
  丁福保的《古泉大辞典》出版后,人们按图索骥,很容易就能辨识古泉,故此收集古泉的人多起来,丁氏在古泉界亦增加了名声。虽然如此,这套大辞典因编汇多年,又要花费资金印行,故一时间未能收回成本。但由于经常有泉友向丁氏请益及向他商购古泉,或请他鉴定,或向他出售古泉,反而在这方面,丁福保赚了一笔意外之财。

  一天,丁氏向陈存仁大谈生财之道后,顺便与他商讨此事。丁氏认为这种冷僻的东西,大有可为,请陈氏计划一下,如何将之发展成一项投资。几天后,陈存仁约丁老到康脑脱路徐园茶聚,将大计详细告诉丁福保,丁老拍案叫好,决定依计划行事。

  首先,他们从上海古玩市场五马路着手。那里有数十家摊档,都开在一些古玩铺前,各摊档或多或少都兼售古泉,除少数佳品外,其余各朝古泉都混在一起出售。两人商议好,由陈存仁出面购买,而丁福保则从旁代议价,他们的第一着就是要买下整个古玩市场的古泉。
  他们二人先到一家摊档,因为丁福保认识那里一带的古玩商人,便由丁氏开腔,告诉老板,陈存仁要买大量古泉,不论名目、真假全收,但要开一个好价钱,那时铜价每斤五角二分,摊档老板便要求只依铜价加倍,双方同意后,那摊档的古泉便全数沽予陈存仁。这时陈大量收购古泉的消息马上传开,众档主都主动来拉生意,那天他们共购得真、假古泉数十斤,都送到陈府中。因为消息传开了,上海各处的古玩铺都天天致电陈府,把古泉送去。

  下一步,就是托人在北平、西安等地大量收购古泉运到上海,再送到丁氏家中。丁氏将收购回来数以担计的古泉,分朝别类,挑出品相佳者,每品选一枚,按朝代整齐排列,用红丝线缝在一张一张的红丝绒底版上,再附以品名及一本详细说明,其中所缺的珍稀品或量少者,便以翻砂法覆制再作旧,补充在古泉集中,并说明是仿品,其中又将若干真泉镀上真金(鎏金币),编入集中。每一古泉集共廿四大张红绒底版,洋洋大观,分别盛于订制的紫檀木锦盒中,定名为“泉品宝鉴”。每个木盒面均有“泉品宝鉴”四字,再以石绿填上颜色,使整套古泉集包装得更显珍贵。

  “泉品宝鉴”得以面世,完成了丁氏多年来的心愿,他也认为这是他毕生的快事。最后就是推销工作,他先把十二套“泉品宝鉴”拿到五马路的古玩市场上寄售,订价每套银元二百肆拾元,这个订价在当时上海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当时一枚银元可兑铜元百余枚,而挑担子卖馄饨的,一碗才十个铜元;铜价每斤几角;当小学教师月薪才三十银元,所以这套古泉之售价,一点也不便宜,况且其中的先秦货币及部份秦代及其它珍稀古泉,都是仿品,故此利钱之厚,可想而知。但当这十二套古泉推出市场后三天,马上全数卖出,实在令他们二人感到意外。尔后每隔两月,再推出十套左右,并且先声明,只有限度地供应,所以每次都被抢购一空。不久,丁氏打算将这套“泉品宝鉴”向外国博物馆推销,但苦无门路,陈氏心生一计,建议丁氏先向各国驻上海领事馆赠送《古泉大辞典》一部,并向各领事函询他们国内的博物馆数目及地址,计划每一博物馆亦送赠一部《古泉大辞典》。于是,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分布情况及地址便马上知悉得一清二楚,其具规模的约四、五百家之多。

  接着,丁氏便依诺每间博物馆送赠一部大辞典,并附上“泉品宝鉴”图样及订购单一份。如此一来,丁福保便成功将这套中国古泉遍销世界各地,而这时“泉品宝鉴”的售价,已涨至银元四百枚。先后共销出多少套就不得而知。

  1949年,陈存仁离开上海,到香港生活,离沪前往丁府辞行,丁氏依依不舍,欲语无言,走进内室,打算将剩余的最后两套“泉品宝鉴”送给陈氏作纪念,因为太重,陈氏便婉拒了丁福保的一番心意。那时丁氏已七十余岁,虽然精神依然健旺,面色红润,但想到两地相隔,日后难得一聚,怅然若有所失,于是从口袋中拿出两个他日常带着把玩的鎏金清钱,送予陈氏,让他日后可睹物思人,师徒之情,尽在不言中。1951年,陈氏往英国旅游,参观大英博物馆时,看见一套丁老出品的“泉品宝鉴”,心中顿起无限回忆。

  1952年,丁氏病逝上海。
(录自《中国钱币》2003年第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5 21:55 , Processed in 0.05983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