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2|回复: 1

(转) 古端砚三大名坑杂谈(老坑、坑仔,麻子坑)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35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10-12 22:36:25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坑端砚,由于是皇庭之物,观之并非是表面的华燥、怪异。它无论在石质的优良,石品的内蕴丰富,雕工的独匠等,均不象如今人们的普遍见到的膺品那样想当然,它看似平凡,但却有一种不可言谕的美质。如今作假者把砚台雕得华而不实,石质却是杂坑或是以异石充之,有经验藏者细看就会明白,谓之“此地无银三百两”。古老坑端砚无大砚,由于特定的历史开采条件和人们使用条件所定,加上是贡品,当时精选围石去络,千百万片选取者无几,所以超尺余必假无疑;要么就是新时代,要么就是其它石质。古人在砚中甚少加铭,一旦加铭者必有源由,无论是何种石质之砚,何种坑口石质,铭者必有故;多为颂砚,并附心志。如岳飞砚,虽未睹其形、其质及其貌,但从砚拓片也知道岳爷这砚随他一生戍马,叱咤风云;廖廖数字显示了岳飞他滔略的胸怀,文武双全的人品:持坚守白,不磷不缁的大志,章法合度,铿锵有力的字体潇洒淋漓。今人所作假铭的砚,目的是想提高砚的身价,多属查典作铭,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伦不类,漏洞百出;不懂古砚形制,字迹仿繁出简,啼笑皆非。故此,我们在选择收藏过程中,一定仔细察之,不要造成遗憾。新近在网上和杂志看过不少图录,发觉有收藏家疏忽例如:一方麻子坑石质的古端砚,有宋代米芾的铭,以为捡了一个大漏,而却不知道,麻子坑是清代乾隆年间才开采的,所以砚铭必假无疑,除非米芾返生。所以辨识坑口石质以及开采年代都非常重要。
(待续)
岳飞砚铭的拓片,不过可惜此砚已流失


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我们在选取砚台收藏的时候,注意看砚形,古时老坑砚一般在6寸左右,厚度约2公分,不会太厚。古人深知取石之难,千百万片选取者廖廖无几,加上太厚也不实用,不象今人用作陈设。所以以前一般砚台如:抄手,单打走水砚等,不会用老坑高档砚材的。
老坑岩自唐代开采以来,一直被文人墨客崇赞不绝,公认为众砚之首,并乐始不彼的刻意追求,皇宫也知闻并指为贡品。由于古时用纸笔墨者非求砚不可,不象今时人那样,钢笔圆珠笔……随时可写可画方便自如,所以砚台的使用率非常高,拥有砚者,便想砚更好,甚至相互攀比。当时文人象现代人追求高档房子,高档汽车的那种心态去求高档砚台的。
我们在鉴识老坑砚台的同时,要明白砚是文房用具,既然沾了“文”字,所以必披上“文”的色彩。故此,在雕琢刻制过程中,必留文彩供观赏。也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意识,题材和风格。如明代的夔纹砚,门字砚,清代的“三多”、“知足”“和谐”“五福”“祥龙”,当代的山水砚等等,在刻工,砚形,题材无不充满当时年代的特式。
我在杂志上看到一方仿清代高风翰自铭砚台,形制做成平板,背刻铭,这是古人的一忌,其一像碑铭一样,其二古人刻字也是为了留后能观之,砚是实用之物,如刻铭必凹背,以勉使用中擦伤字迹,所以现在人不懂个中原理,粗制滥造也。
(待续)老坑知足砚


对砚堂开窗视质自古有之,但亦有人反对,各持已见,见仁见智了。本人赞同对被墨光包裹严实无法看到石质的砚台应开窗视之,理由是:砚台不仅是观赏而且又是文房实用品,为此,在使用过程用它磨墨一样会被打开砚堂,人毕竟长的是一双肉眼不能透过墨光包浆,去看石品,就仪器也难检测,而古人和今人雕刻砚台时都习惯把最好的石品特征部份留做砚堂,所以不要把雕有纹饰的地方打开就行了。如今收藏砚台,唯恐把包浆弄坏而贬值,这是另一种说法,恰恰相反,如真是一方老坑砚台,因墨浆裹着看不清,而断错了价值,不是更可惜了吗?不过我所指的是完全包盖无法看清石品的砚台开一点砚堂,但并不赞同把它擦得面貌全非呵,如是那样,可真的把人给误导了。
另,第一方砚是清代的扶纲砚,是朝天岩石质,砚堂的黑点叫苔斑,该岩是清康熙年间采石,石质细腻呈紫蓝色,有青苔斑点,这是朝天岩独有的石品。第二方是清代福纹砚,是嵌萝蕉坑岩石质,因石品纹路象蕉叶纹状而得名。


老坑岩古端砚的辨识基本与一切古端砚的辨识一样,看砚制,看石质,看石色,看石品,看雕工,看包浆,听声音,看使用研磨痕迹,看铭识是否后加或臆造,刻痕表里包浆是否一致,刀法是否练达,文法是否通理,章法是否合度,字体是否符合那个朝代的字体,并是否与坑口开采年代相符等等。


老坑的地理环境

     端砚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东边一带。说也奇怪,以端溪水为界,其西石质低 劣,不能作砚材,以东石质优良,端砚名坑星罗此间 ,老坑就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入江处。沿溪而上,位于端溪东侧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间有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嵌罗蕉等。这个端石矿产区分三个含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仅有老坑洞,别无他洞。其矿石呈层状产出,走向西北至东南,倾角落15度至30度,砚石层厚度为40至60厘米不等,延深100米以上。

     老坑毗邻西江,砚坑一侧,依山傍水,端溪水从山脚下涓涓淌过。朱彝尊<说砚>写道 :"端溪之水出其荫溪,长一里许,广不盈丈,自水口北行三十步,有穴(即老坑水岩洞口)。窥之,只容一人,俯伏扪而入,积水灌其中"。清施闰章<砚林拾遗>记述:"端溪 在肇庆府城南,一名端江,临江一山,半浸水中,凿石琢砚,以穴深入水者为佳。"上述二则是前人所说的关于老坑洞的位置。老坑水岩洞口地势低,地形下部倾斜,上部陡峭,水文条件不好,西江水上涨时连洞口一并淹没。虽乾旱季节,老坑洞内亦积水灌其中,即古人所谓"泉生石中"是也。老坑洞内因先期下挖成陷坑,再加上沿砚石层(当地人称"石脉",即绢云母泥质页岩)开挖,形成若干"石道"。现在一些已堵塞之石道因其砚石枯竭,故石工弃之。今仅存大西洞与水归洞两个采石工作面。洞内石道是沿缓倾斜砚石层凿进,形成一个起伏曲折,多变的小型坑道。石道高70至90厘米居多,100至一120厘米较少,宽亦如是。
大西洞:全长(斜距)135.5米,(从洞口至洞底),洞口至洞底高差为25.5米,洞底与西江正常水平面间距约150米。目前大西洞的采石工作面,恰似一个低矮的大厅堂,有近四十平方米的面积,但高低不一,最高处约2.2米,人可以站立,最低处约1.2米,采石二一般要席地而坐,挥锤打凿采石。尽管大西洞与水归洞在老坑洞内,石脉又同出一辙,只是分支走向不同而已,但细心审视,石色还是有微小差异。

水归洞:全长117米,洞口与洞底高差约20米。洞底与西江正常水面间距约130米,与正常水平面高差27米。就是说不管大西洞还是水归洞 ,都在西江正常水位之下,甚至低于西江河床。这是终年积水的主要原因,因而,前人记述曰:"一岁之中唯隆冬水涸时方可采"。又"虽大旱未尝涸","不论四时皆为水浸"。故有"呵气研墨","呵之即泽"的佳话。但水归洞的采石工作面比大西洞要小些,高度也不如大西洞,而深度则超过大西洞,因此石道陡,坡度大,采石分成几个小工作面(从1989年底,大西洞与水归洞工作面已连成一片)。大西洞与水归洞砚石矿层的受力特点:抗压不抗震;抗刮、抗磨、抗割、抗刻、抗雕而不抗击。

     目前开采老坑砚石仍为手工作业,即比较原始的、传统的手工开采方法。当然这比之于"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或是"千夫汲水 ,二步一灯,终日采石,仅取斤斤",有了较明显改进。比如现在已无须"千夫汲水"了,只要打开电源,洞内的积水就可以通过管道排出洞外。也无所谓"篝火下缒",更不用"熬豚膏燃纸为灯",洞内石道及采砚石工作面都安装上电灯照明。诚然,正是由于老坑岩砚石的受力特点中的不抗震,不抗击,所以凡震动较大,冲击或撞击力较重的都不能拿来对付老坑砚石,因此不能使用机械设备,更不能用炸药爆破,否则会使名贵的老坑 砚石成一堆碎石,废石。
其次,开采老坑砚石要懂得察看“石脉”要看明石脉的走向,分清一二三层,还要懂得好石与烂石之分,佳石与次石之别,这一切又注定开采砚石只能以手工业为主了,否则就会造成砚石资源的极大的浪费,甚至被破坏。前面曾记述砚石层的厚度为40~60CM,这只是一般来说而言,是最大厚度所见,有时则为10~30CM不等,甚至“断脉”(采石工人语),即砚石层突然减至无砚石可采。此时便要凿去“顶板”,去废石,清石屑,然后细心察看石脉走向,重新找到石脉后方能继续采石。

现在开采老坑砚石的过程与古时候仍大同小异,一般在每年的十一至十二月作好了采石准备工作,先是电动排水,即古有所谓汲水,“取水月余方及石”。积水排干后,清理软泥石屑,修理石道,整治采石工作面,以防塌方出现,大概要在十二月底这些工作才能完成,工人才能进场采石。大约到翌年五月,即本地人称“龙舟水”到的时候,老坑洞就不能再开采了。西江河水上涨,肇庆人谓“西水大”,那时候即便河水还未淹没老坑洞口,洞内已大量渗水,无法继续采石。故老坑洞的采砚石时间每年多则五个月,少则三个月而已。现存的大西洞和水归洞两个工作面,水气,湿度都很大,无抽风设备,工人只能工作五至六个小时便要离开采石工作面。1980年初,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拨巨款投资改造老坑洞,在原老坑洞以南约13米处重新开凿一条直通大西洞、连接水归洞的通道,这条通道高180CM,宽180CM,全长90M。由于它不需要沿石脉的走向开凿,所以不再是曲折蛇行于起伏多变的石道,不再需要“只容一人俯伏扪而入”了。新开的老坑洞是沿直线斜坡开凿,大大缩短了由洞口至工作面的距离,搬运石屑和采出的砚石,则由斗车从洞内运出洞口,更由于新旧洞的通道沟通,产生了自然风。目前老坑大西洞和水归洞采石工作面已经连成一片,接壤处恰似一个大厅堂。近年来,水归洞采到的佳石甚少,只有大西洞偶然采到一些好石。年采老坑砚石最高可达三万多斤,经过运输,挑选,维料,造坯刻制的过程中的损耗,刻制成砚者不超过万斤,而特别优质的,比如有佳眼,有冻,有碎冻,有蕉叶白,青花,火捺者真谓百中无一,一岁之中,恐怕只得三四十件而已。老坑洞于2000年由于资源枯竭,已封坑了。

坑仔岩古端砚的辨识
坑仔岩古端砚的辨识与老坑岩古端的辨识基本一致,但在石质,石色,石品上有所区别,坑仔岩外观石质并无老坑岩的那种层次感,相对质比老坑有一种结实感;与老坑相比,石色偏红带紫灰,颜色比较均匀,拖动石声稍昂。石品中翠斑和眼较多,且群集,金银线比老坑的少,不俱五彩钉,冰纹冻,蚰蜒光等。石品花纹有蕉白,鱼脑冻,火捺等也比老坑多。与老坑相比,没有断续的细裂纹,在实施雕刻中与老坑相比,老坑非常受刀,但坑仔相对拒刀。有经验下刀便能分雌雄。该岩开采于宋代治平年间,在老坑右上角相距约几百米,如今该岩亦封停开采多年。


麻子坑篇
麻子坑开采于清代乾隆年间,该岩位于端溪直入约4公里以南的高山上,山路崎岖,非常险峻。洞口与端溪水垂直高度约600米左右。分上下两洞,有旱坑水坑之分,两洞相距约5米;水坑在下,相传是一位脸长满麻子的砚农所发现并开采,后人为纪念他,把该岩名叫麻子坑,说也奇,物出主人形,开出的砚石也长满麻子“虫蛀斑”。所以虫蛀多和白癞多也成为了该岩的特征之一。它的石质也象老坑岩那样层次分明,并非常幼嫩润滑,可与老坑比美,手感糯泽,肇庆藏砚者把它看重于坑仔岩,把它排在名坑的第二位。外观石色与老坑近似;深蓝带灰黑,色比老坑稍沉,润泽感较强,石品有鱼脑冻,蕉白,火捺,青花,金线,天青,天青冻,石眼,翠斑等,石眼尤佳,多碧绿带瞳睛,明亮可爱,间有鸲鹆眼等佳眼。断口层次分明,色泽油润,深灰偏老坑石色,多有虫蛀斑。
该坑在2000年间亦已停止开采。在1995年十月间,北京翰海曾拍卖过一方井式麻子坑古端砚,成交价为19。8万元。(待继)
在众多古端砚中,我们选取的应该是有较高收藏价值的砚收藏:例如名坑类,名人铭识类等,这些古人也是非常重视的。为此只要能把品类分清了,价值自然就明朗了。古时好砚也配好盒,多以红木、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锦帛等配之,有些还镶嵌高档宝石,白玉,黄金、描漆等在鉴别时这些也能是砚的身价佐证,需留意。目前,古端砚由于种种原因,还处在历史的最低价位,主要源于今人对砚收藏的认识比较生疏,物品收藏回报率如何等……许多藏家还不清楚它的自身价值以及历史的特定价值。例如一件官窑瓷器,动辄就能拍上百万、千万、过亿,但一件贡品砚,由于它没有花稍的外衣,不惹人注目,有人甚至对它瞄以怀疑的目光,这能是贡品吗?皇帝大臣们当时会使用它吗?更不知道,中国历代帝皇,文人,大臣们都是经严格的文化练狱而出的,他们的鉴赏水平比我们高出许多,他们爱的是文化内涵的东西。近几十年来,台湾、日本、新加坡等端砚收藏者抢在我们前面,把许多好古端搜走了,文物无国界嘛。相信不久将来我们还得向日本、台湾的藏家们以高价购买呢。鬼谷子罐不也是在外国人手上吗?真是感觉有点茫然呵。

年代的断定,我主要依据该砚的形制,砚台的使用磨痕,再者是砚台的老化程度来断定的。一般明或清早期的砚台如今都已有剥蚀层,但从你该砚看皮浆自身氧化程度我只能断它到清,要么可能就是该砚主人使用甚少,保管严实,护爱有佳的缘故吧。
抄手砚:宋代开始制作,古人为了方便清洗,搬动和携带,所以把砚背掏空以减轻重量,再者减少了与台面案板的接触面积,以求更平稳。以上供各位好砚者参详斧正。
蚰蜒:是一种爬行蠕体动物的样子,象没有背壳的蜗牛。蚰蜒光即是它爬过留下的一层发亮的痕迹,这是老坑的一种特有石品。
如今发一方与你砚制一样的清代麻子坑抄手砚对照,该砚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规格:长17.5cm,宽10.9cm。
图2为蚰蜒光,是老坑特有的石品。

主题

听众

2254

积分

永久社员

发表于 2007-10-20 13:20:59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19 06:28 , Processed in 0.05299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