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90|回复: 3

<金银流霞> 现已绝版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661

积分

从六品通直郎

发表于 2007-10-24 16:32:45 |显示全部楼层
现已绝版,作者有少量存货,可以签名. 书价42元  邮费5元

地址:杭州孤山路25号 浙江省博物馆 李小萍  310007

电话:0571 87980281 3119

电邮:lixp208@163.com

主题

听众

1661

积分

从六品通直郎

发表于 2007-10-24 16:33:17 |显示全部楼层
自序
中国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冶炼金银的技术, 从那时起,金银一直是财富的代名词,随着历史的进程,又进而演变为货币的一员。千百年来,金银始终以称量货币的形式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并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用重量来计算货币的价值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货币制度。人类最初使用贵金属作为货币的时侯,是要将金属打造成一定的形状,使用时要检验其品质,称其重量,然后根据其实际的品质与重量来确定起价值。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楚金,就是依照切割、称量这样的办法参与流通。然而这种原始的货币形式,一直贯穿了整个金银货币的发展进程,除形状外,丝毫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由于其称量货币的性质, 形制的变化除了反映时代或地域的特征之外,并不影响当时所赋予的货币职能。黄金自东汉以来已少见流通,逐渐丧失其货币的性质,而后白银的地位却日益提升。若从白银货币的长期发展的情况加以归纳,不难发现主要是围绕在平称和成色二个依附与银锭上的衡量标准上打转,再则便是社会对于二者所产生的制约,行人, 公估等即是证明。宋代以来, 银两虽已是政府财政收支最重要的货币单位,然而对于银锭的铸行少见干预, 任凭民间自理。      清代, 银锭在个城镇甚至各行各业均有其行用的平色标准,形同壁垒。花样之多之乱实无标准可言,这一落后的而缺乏效率的使用状况,注定其被淘汰的命运。民国时期的废两改元,无情地将银锭掘出流通领域。

      


      


由于金银的特殊属性,多少年来,一直是被政府和百姓当作财物贮藏起来,很少有人对它的历史价值和货币价值进行发掘和研究。1926年日本经济学家加藤繁撰写的《唐宋时代之金银研究》是第一本研究中国金银货币的专著。最早收藏中国银锭的是奥地利籍著名收藏家耿爱德(Eduard Kann),其在中国工作期间,曾广泛收集中国的金银币和银锭。后来耿爱德的三百余件银锭全部被大英博物馆征购,大英博物馆因而也成为收藏中国银锭最多的外国博物馆。

      


      


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大量不同时代的金银货币实物,引起了文物考古界的重视,成为研究中国历史货币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经济学家彭信威在其《中国货币史》中将金银货币作为重要的部分加以阐述。云南钱币学会编著的《中国历史银锭》,其资料详实、数据明确、叙述清楚,是目前国内最为详尽全面的银锭图录著作。

      


      


台湾在中国银锭的研究和收藏方面稍早于大陆。收藏家陈鸿彬将其收藏的中国银锭,汇编成书,即《树荫堂藏元宝千种图录》。台湾学者张惠信在研究树荫堂藏品的基础上,完成了宏篇巨著《中国银锭》,这是中国人写的第一本银锭著作,该书对中国银锭铸造、发行、使用、形制、种类、收藏等方面均作了详细的考证,是一本极有价值的银锭著作。台湾青年学者戴学文研究收藏中国银锭十余年,其著作《晚清传奇货币_云南牌坊锭考》以缜密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和文物的归纳分析考证,彻底全面地揭示了云南牌坊锭的来龙去脉。

      


      


古代金银货币造型原始,铸造缺乏规范,通常又没有明确的铸造时间记录,常常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恰恰在这些简洁含蓄的铭文背后隐藏着很深历史经济背景,解读这些铭文,也等于在探求其历史的根源,这就是研究和收藏金银货币的魅力所在。笔者从事中国古代货币研究十余年,一直对古代金银货币情由独衷,尤其在研究南宋金银货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而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拓展到整个古代金银货币的范围。近些年来,笔耕不断,先后在中国大陆、台湾等专业研究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本书写作历时半年,除收集和整理了现有的古代金银货币资料外,还翻阅了大量的原始出土报道,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力求做到考证严密、叙述简洁、解释明确、选图清晰。

      


      


本书在写作中,得到了众多金银货币研究者和收藏家的帮助和支持。台湾银锭专家和收藏家的戴学文热情帮助指点并提供藏品图片。台湾银锭收藏家林崇诚提供大量其珍贵的收藏。中国钱币学会的金德平、王雪农,美国的TONY MA、香港的郑启鸿,广西的刘建明、杭州的施荣富、王玉、上海的邹毅强,商国裔等及山西钱币学会、桂林钱币学会也为本书添砖加瓦。我工作的浙江省博物馆和中国财政博物馆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方便及馆藏。正是由于多方的无私帮助,才使本书得以的顺利完成。衷心致谢!

      


      


                                   李晓萍

                      2003.11.25于杭州

         


         



                      2003.11.25于杭州

         


         


                     2003.11.25于杭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661

积分

从六品通直郎

发表于 2007-10-24 16:33:56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661

积分

从六品通直郎

发表于 2007-10-24 16:34:07 |显示全部楼层
银锭收藏和研究不可缺少的一本书,书中有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史料,也是银锭收藏者必备的工具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19 21:56 , Processed in 0.05124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