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76|回复: 3

【转贴】对北宋钱“活字母式”铸造工艺的质疑(作者:吕恒)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322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3-24 12:52:28 |显示全部楼层
对北宋钱“活字母式”铸造工艺的质疑

      

吕恒



  《中国钱币》2000年第一期刊登了日本吉田昭二先生的《宋代钱铸造工艺的一项考察》一文(以下简称“吉文”),文中提出宋代母钱的做法有“活字母式”,“就是把钱体和独自的四个字形分做出,每个字再押上去”做出模型后再做母钱,“在这个制作过程里有了位置上的变化”,并附八幅拓图。《中国钱币》20年第二期又刊登了魏勇先生的《小议活字技术在元丰通宝钱中的应用》一文(以下简称“魏文”),文称与“吉文”“不谋而合”。对这一新以现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多次拜读了“吉文”和“魏文”,并结合笔者多年收藏的北宋钱币实物和“吉文”所列的拓图进行反复比较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与两文相反,因此对宋钱用“活字母式”制作母钱的推定不敢苟同,现提出以下看法:
  一、“吉文”与“魏文”的主要根据是“钱文完全相同”,“而位置不同”,据此推定宋钱有的是用“活字母式”铸造母钱。宋钱铸造工艺应是先书写钱文,而后由工匠将钱文描绘出来再刻制雕母,最后用雕母翻铸母钱。工匠在每次刻制同品名雕母时对钱文的描绘笔划粗细书体会有微小的变化,修理不会有大的变化。在描绘钱文布局位置和钱文大小时也有变化,甚至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就形成了钱文位置不同和外文大小的版别。由同一枚雕母翻铸的母钱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同样由一枚母钱翻铸普通流通钱其钱文也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如“吉文”和“魏文”所推定的“活字母式”所铸的不同的几枚钱币的母钱上的同一个字体的大小长短都应一模一样,那么用它们所铸不同钱上的同一外字体也应该是一模一样,如果不一模一样那就证明这个字不是用同一个字模“押上去”的。现在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吉文”所列的“元丰通宝”(A、C、D、E)拓图的“元”字吧。“元”(A)的撇有上挑,而“元”(CDE)则没有;“元”(C)的撇张而低,但“元”(A、D、E)则没有;“元”(E)的撇上细下粗而短,这是“元”(A、C、D)所没有的情况。这无疑证明了这四枚钱币上的各自的“元”字不是一个字母“押上去”的。再有“吉文”所列的“圣宋元宝”(B、G)的“宋、元、宝”篆书的三个字也是不同的。“宋”(B)宝字盖右边一笔稍下处有弯曲度,而“宋”(G)宝字盖右边一笔则是直笔;“元”(B)首笔和末笔较长,而且第一笔和第二笔距离较近,但“元”(G)首笔和末笔较短,而且第一笔和第二笔距离较大;“宝”(B)宝字盖左高右低,而“宝”(G)宝字盖则左低右高,况且宝(B)大,而宝(G)小,这也否定了这两枚钱币的“宋、元、宝”三个字是作同一个字母“押上去”的。
  至于“魏文”提出“元丰通宝”大字一类为代表一种钱中的各版式的钱文问题,只要翻开《古泉大全》(丙集第一、二、三卷)仔细观察就一目了然了。就是“吉文”所列的“元祐通宝”的五幅拓图也同样,只要仔细观察它们的字体大小、笔划长短、笔距的远近,也是有区别的,每种字也不是用一个字母“押上去”的。
  二、“吉文”所列的“圣宋元宝”(B)拓图,并提出在汉字发祥地中国在钱币上雕字形时,会有可能雕出…甚至混合字体的钱币吗芽因此推定是“作业员在活字的组合时把字形弄错了,以致于所作出的原母钱、母钱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以此证明“活字母式”工艺的成立。这种一钱多体(俗称杂书钱)的情况,在北宋钱中,并不是唯一的一种,就“吉文”所列这种版式,还有一种,但与“吉文”(B)图钱又有一些微小差异,北宋“皇宋通宝”中就有“隶、楷”杂书钱多种版式,而且早在“五代十国”时后汉隐帝刘承于乾佑元年(948)始铸的“汉元通宝”就是两种书体的“杂书钱”,这能说是工匠弄错了字母所造成的吗芽古时安南杂书钱的出现,与中国“杂书钱”的存在并不无关系。
  三、钱文位置偏离,有的已“超出了误差范围”这是事实,有偏左偏右、有偏上偏下、有仰有俯。这是北宋钱的一大特点,从“太平元宝”开始就有这种情况出现。笔者认为这种偏离是工匠做雕母时故意之作,绝不是“活字母式”工艺造成的,在北宋“御书”三体钱(又称“套子钱”)和对钱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御书“至道元宝”中就有一套(三枚)“细缘昂元”钱,“天圣元宝”就有篆、真书昂宝对钱,“治平元宝”有细缘昂宝对钱、俯宝对钱、仰宝对钱。致于“元丰通宝”对钱中以钱文位置定名的版别就更多了。北宋钱币不仅钱文真、行、草、隶、篆、楷书法俱全,而且钱文的大、小、长、短以及钱文位置的偏上偏下,偏左偏右、或仰或俯,这就构成了北宋钱币多样性,是北宋钱币艺术风格的表现。
  四、“活字母式”工艺为什么没有继承下来呢芽如按“吉文”和“魏文”所述的“活字母式”做母钱的工艺在当时来说,既省力又省钱,那么在当时的铁钱中为什么不采用呢芽之后的南宋、明朝也没有采用,直到清朝还是用雕母式铸造母钱。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可见当时铸钱就不存在有“活字母式”工艺。致于“魏文”所提“北宋庆历年间首创活字印刷术,这类使用活字的情况被当时某些钱监了解并采用也完全可能的”。事实是北宋钱中的“太平通宝”(976—983)钱文就出现了位置不同的情况,而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时间是在庆历间(1041—1048年),相差60多年,“太平通宝”钱文位置不同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根本沾不上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北宋钱币铸造工艺是雕母铸母钱,钱文位置的变化是北宋钱币艺术风格一种表现形式。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3-31 19:27:44 |显示全部楼层
有此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134

积分

正七品朝请郎

发表于 2007-5-30 23:30:14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探讨.崇重版式众多,完全相同的难找,雕母-母钱-子钱在铸造中有多大变异?按雕母法该有众多雕母存在,为何少见?有传木雕母出水,有阴文.阳文两种版式,何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

积分

黑名单

发表于 2007-7-24 21:51:54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6 10:59 , Processed in 0.05499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