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13|回复: 7

论齐国钱范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322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3-24 13:08:15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中航

  我国古代金属铸币,从先秦到南北朝,所用都是硬范,范材有陶、石、铜、铁、铅等不同质料。考古发现表明,硬范铸币工艺,在战国时代已臻于成熟,其中以齐刀币铜范母为代表的叠铸工艺和以齐国?化范为代表的单主浇道直流分铸顶注工艺,长期影响了两汉至南北朝这一漫长时期的钱币铸造。

一、齐国钱范分类和浇注工艺

  齐国货币以大型刀币为主,至战国晚期,兼行方孔有郭背平素的?化圜钱。历年发现的齐国刀币和?化钱范,均有陶范、石范和铜范。它们之中,又有阴文范和阳文范的不同。
  1.刀币范
  (1)陶范和石范 已见实物都是阴文子范,形如长方形薄砖。一般范面列钱模3枚(图1),正范钱模为刀币正面,背范则为刀币幕面,一正一背,配为一副。浇注槽口在刀环一端,总口下有分流,通于各枚刀模环部。浇钱时,将一副范固定直立,由范顶浇注口注入铜液。就其浇注方式而言,这种范型可名之为“分流直铸顶注范”。
  
  图1 青州前范村的齐刀陶范

[ 本帖最后由 天赐宝福 于 2007-3-24 13:1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主题

听众

6322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3-24 13:09:16 |显示全部楼层
陶范制作先要用细砂土做好范坯,范面修整打磨平整。范面钱模型腔,可用两种方法制做:一种用模压法,在范坯未干时,用工整成钱为模,正背两范对合,印出钱型轮廓,然后进一步加工刻制,刻上钱文,槽口、流道,晾干后焙烧成范。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正背两范刀模定位准确,铸钱不会错位。另一种做法是在烧成的砖块上刻模,其缺点是背范型腔定位困难,容易错位。为了防止正背范错配,范上注槽一侧或两侧,往往要刻上文字或符号标记,有的范侧刻几个豁口,作为合范基准。实物刀环中心有一个小圆窝,那是刻模时使用圆规划刻刀环圆圈规脚在圆心留下的痕迹。齐刀币石范制做先要备好长方形石板,石料一般为滑石,其质地细软,刻制容易,刻成的型腔易于工整。石范强度优于陶范,可以多次使用,但颇罕见。
(2)铜范 可靠的实物为两件铜范母,一件清道光时临淄出土,为刘燕庭所得(图2),另一件同治六年出土,为陈介祺所得。二范分别见《古泉汇》、《续泉汇》。两范形如长方低沿铜盘,内列“齐法化”阳文型模两枚,一面一背,彼此相背,两刀中间有一凸柱,高与沿齐。柱有四枝,左右各二,分别通于左右刀背,较凸柱稍低。刀型外侧,左有钉形,右为凹窍,刘范左右各二,陈范左右各三。刀模背文,刘范为一“化”字,陈范为一“工”字。
  图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322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3-24 13:11:23 |显示全部楼层
铜范母的用途在于翻造子范,使用它可以印制出无数泥质子范。印成的子范,相当于范母凸柱和分枝的部位,即显现出一个圆形注孔和四条流道。子范经修整晾干或烘干后,以正背两范对合成一副,多副子范层层堆叠,即成一组合总范。各范浇注口上下对合,形成一条上下贯通的总浇道,总浇道与各副子范横向分枝流道相通。总范堆好后,要泥封固,入窑烘干,然后即可应用。
  2.?化范 历年发现的共6件:陶范1件,石范2件,铜范3件。除了1件铜范母外,各范都是阴文反书子范。
  (1)石范 两件皆为长方形面范,滑石制成。范面正中有一垂直浇道,上口呈嗽叭形,浇道两侧各有钱模1行,行6枚,各有横槽与直浇道相通,钱文“?六化”。一件钱模正排,道光时出土于胶西(即山东高密,汉时曾为胶西国王都所在),原为刘燕庭旧物,今归山东省博物馆(图3)。另一件见罗振玉《古器物范图录》,钱模斜排。

  图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322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3-24 13:12:33 |显示全部楼层
 (2)陶范 长方形残件,当中一条浇道,左右钱模各一行,行3枚,钱文为“?化”。
  (3)铜子范 青岛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六化”范,长方形,残去上端,钱模两行,分列直浇道左右,各有4枚。另一件呈圭形,两行钱模,行各3枚,亦为“?六化”范①
  (4)铜范母 此范为一残件,有低沿,存范之下部,并列两个凸出钱型,钱文左为“?六化”、右为“?四化”,一倒一正,各有流道通于残边(图4)。此范残缺太甚,浇注方式不明。
  以上?化各范,其浇注方式明确者,均为顶注范,范型与刀币顶注范有异,可称之为单主浇道直流分铸顶注范。铜范母如系叠铸范母,其浇注孔当在范身上侧。
    图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322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3-24 13:14:21 |显示全部楼层
3.齐国铸钱工艺的演进 对于齐国铸钱工艺,王献唐先生作过深入的研究,他在《齐国铸钱的三个阶段》一文中,把齐国铸钱工艺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砂土模(按即陶范);第二阶段用石模;第三阶段用铜模②。
  但是,考古发现表明,用石模铸器时代也很早。据《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报道,该遗址出土多件石范,“多是锛、凿、斧、刀、镞之类工具和武器的铸范。”③可见石范的使用不晚于商代晚期。由于资料太少,难以判定齐刀币石范出现的阶段。至于铜范的使用,肯定要晚于陶、石范。不过铜范的出现,也并未排除陶、石范的继续应用。
  献唐先生关于齐国铸币三个阶段的论证,主要是从钱范用材演进角度进行的。若从浇注方式来看,齐国钱范可分为立式顶注范和卧式叠铸范两类。顶注范要直立浇注,有较宽大的浇注槽口设于铸范的顶端。叠铸范是卧式范,平放堆叠铸钱,范面设浇注圆孔。齐刀两件叠铸铜范母,浇注孔设于范面当中,后世也有设于范面一侧的。
  顶注范是齐国钱范中最多见的一种,不过刀范和?化顶注范也有差异,前者浇注槽口下设分流,通于钱模,本文称之为“分流直铸范”;后者范面有一条自上而下的直浇道,钱模分列浇道两侧,上下排列,各有横槽与中间的浇道相通,我们称之为“单主浇道直流分铸范”。?化钱为齐国晚期铸币,其顶注工艺自然也晚于齐刀范的那一种顶注工艺。
  叠铸铜范母的出现,是齐国铸币工艺的重大成就,在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从钱范制作来说,范母的使用,是对传统制范方法的突破。一件铜范母,可以长久使用,翻造出无数子范,从而改变了每范必须单独雕刻的事烦工费的状况。而且用同一范母印造出来的子范,钱型大小、厚薄、钱文、纹饰等等全都一致,又为铸币的标准化、统一化创造了工艺技术条件。从浇注工艺方式来说,叠铸工艺是对传统立式顶注工艺的突破。顶注范浇注口在顶端,每一副都要单独浇注。叠铸范则不同,它只在范面上设置一个不大的浇注孔,把许多副相同的子范堆叠起来,上下浇注孔彼此对合,形成一条总浇道,一次浇注,多范成钱,可以取得多、快、好、省铸钱的效果。

二、齐国钱范与其他钱范之异同

  春秋战国时代,列国青铜铸币形制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圜钱四大类。齐币范之外的其他钱范,其基本情况可概括为两点:一是未见叠铸范,所见实物都是顶注范;二是范母只见到一件燕国“一化”钱的铅范,也就是说,各类钱范的制作,普遍采用的一般仍是传统的雕刻方法。下面我们就各种钱的顶注范的基本特征,同齐国顶注范的异同,分别作一简要的比较。
  1.刀币范 燕、赵、中山,皆有刀币。中山“成白”直刀,中山国灵寿故城出土过一件残石范,和齐刀顶注范基本上是相同的,浇注方式都是分流直铸,注口在刀环一方。
  2.布币范 布币先后有空首和平首的不同。空首布有銎,铸范必须设置型芯,是一种顶注銎内范。平首布形制比较多样,其铸范型腔设置,已见实物,小型方足布、圆足布和楚布当中的“旆钱当釿”,均为平列两枚;四钱当釿连布为4枚;锐角布有1、2、3枚的不同。总的说来,双模范最为普遍。其中1模者可称为单模直铸顶注范;其余2—4模者,注口下有分流,通于各模,均可称为分流直铸顶注范,与齐国刀币顶注范属同一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平首布范有的已设有排气道,排气道的设置,在于防止铸币出现气孔,有助于保证铸币的质量。
  3.圜钱范 周王室、魏、秦、燕均有圜钱。半两范,陕西凤翔东社村、岐山亢家村各发现一件阴文铜范,形如瓶形,有钱模两列,各为3枚,注口下分两流,通于各列钱模④,其浇注方式与?化顶注范不同,属于分流直铸一类。另外,新郑郑韩故城近年出土一批圜钱陶背范,上有钱型烙印两列,每列3枚,属于何种圜钱不明,浇注方式与半两范相同。“一化”铅范母,内蒙古喀喇沁旗大西沟村出土,为一残件,存3排7枚阳文“一化”钱模。左边两排中间有一条凸起浇道,由支道与各个钱模相连,浇道顶端呈喇叭形,并向右弯曲。范右侧残存两模,与中间一排不相连属,看来此范至少应有两条浇道,4排钱模⑤。(郑瑞峰《喀喇沁旗发现战国铅母范》,《中国钱币》1987年第4期)
  4.蚁鼻范 近年安徽省繁昌县拣选到两件铜范,呈长方形⑥(陈衍麟《安徽繁昌出土战国楚铜贝范》,《文物》1990年第10期)。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完整的铜范,呈圭形⑦。以上各范上端均有宽大注口,下分两条直浇道,浇道两侧自上而下各有一列多枚钱模。繁昌范有模65枚,上海范77枚,其浇注方式与?化顶注范近似,本文称之为双主浇道直流分铸范,以相区别。

三、齐国铸钱工艺在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史上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322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3-24 13:16:54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货币形制的多元格局,独行半两。在秦王朝的短暂统治时期,钱范发现甚少。据蒋若是先生的研究,可定为此时的钱范有4件,按其浇注方式,可分为三种,都是顶注范,未见叠铸范。其中分流直铸范2件:陕西西安未央区铜范,钱模两行,行3枚;四川高县石范,钱模7行,行4枚。单主浇道直流分铸范1件,陕西临潼芷阳宫铜范,钱模两行,行6枚。双主浇道直流分铸范1件;安徽贵池铜范,钱模为4行。从西汉初期的荚钱开始,叠铸范与顶注范长期并行,但顶注范中的分流直铸范不见了,盛行的主要是单主浇道直流分铸范,双主浇道直流分铸范仍有发现,但数量不多。从武帝铸行五铢开始,双主浇道直流分铸范也不见了。从此到南北朝时期,长期流行的是以齐刀币铜范母为代表的叠铸工艺和化为代表的单主浇道直流分铸工艺。这方面的资料很多,本文不再详细论列。

  注释:
  ①见《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卷》。
  ②《考古》1963年第三期。
  ③《文物》1975年第七期。
  ④朱活《古钱新典》下册147、148页。
  ⑤郑瑞峰《喀喇沁旗发现战国铅母范》,《中国钱币》1987年第四期。
  ⑥陈衍麟《安徽繁昌出土战国楚铜贝范》,《文物》1990年第十期。
  ⑦朱活《古钱新典》下册25页。
  ⑧蒋若是《西汉五铢钱范断代研究》,《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二辑),中国金融出版社。



来自《中国钱币》杂志1998年第2期

[ 本帖最后由 天赐宝福 于 2007-3-24 13:1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32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7-3-30 00:33:07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蚁鼻和部分半两可能是敞铸的,中国钱币学会最近发布的研究成果蚁鼻钱是铜范直接浇注的,很让人吃惊,可惜没有获得更为详细的资料。
叠铸的齐刀铜范母是不是已经被否定了呢,夜深了,一时想不起是否看过相关资料了,也请版主给找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78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5-11 18:35:19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图1刀币陶范是民国年间于山东省青州市王母宫镇前范王村南出土的,由村民于六七十年代捐献给了青州市博物馆!当时出土了不少,大多都在当时被贩子收购去了!!!价格也由低到高不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6 17:21 , Processed in 0.05412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