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斑点猪

探讨---唐钱的铸造问题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148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1 23:14:00 |显示全部楼层
苯兄过谦,对唐以降的东西我是门外汉,以下只是以我的微薄泉识给大家的一点提示:1.母钱制范或翻砂铸造很早就有,要注意很多早期花穿钱(例:东汉五铢)的不同特点以及北周钱(软母)的外凸形穿口,即使是子钱在金属延展性相当好(配比得当或高温)的情况下强行用方形磨具锉磨余铜或修穿,也会造成相当铸币的崩裂,这是与实际情况和成本概念(以最省工省时的方式制造钱币,翻砂法可省略工序和节约陶范干燥的时间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单次铸造枚数的限制)相背离的;2.北朝钱(南朝稍例外)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军事货币和贸易货币而非民间行用(其出土地基本分布在长期军事对峙和首都地区,且基本为窖藏),其铸造原因在于长期动乱后的钱荒或大量地方劣钱所造成的用于军费和贸易的硬通货的匮乏和足重钱购买力的上升,在短时间内爆发性的货币需求和减重需要(劣币驱逐良币的无奈之举和左右敌方经济及以虚值大钱回收旧钱牟利的主动对策)决定了适用上述要求的铸造方法,注意永安各系统中都比较鲜见的大阔缘背肥郭版式,就是为了减重预备而只象征性发行的,而同系背"四决"型和"离郭"型就是其初期减重(用拓片套一下即知),同样,同型的细缘和镗穿缺字减重手段如果在"母范"上都是很难达到的标准化工艺要求(隋五铢接五字的一道除了钱形与前朝区别外,另一个因素就是预防各炉自行在母钱上镗穿减重造成钱文漫灭字不成字的措施);3.永安各炉系虽然的生产量不同但已不可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其炉口都集中在首都周边,其多寡的成因更多在于其由中央向地方分配的流向造成的被以后回收重熔的比例,还有造成某些系统缺少或根本没有所谓"大样"足重钱的版式的原因,是因为其系统开铸较晚而已在流通减重钱,这两个道理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隋唐;4.制母次序基本遵循 铜祖或软质祖钱_二级软质母_三级软质母这个顺序(晚期"武定肥字"永安是由于前期某些炉系的足重祖钱均基本用完告磬而直接用行用品翻铸制母或甚至用木等易雕刻材质制组祖的急就之作),而在各时期各系统的铸造工艺,包括母钱和型砂的精粗都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但从子钱基本能反映出某些母钱修锉的特征,这是与范制品不同的(例如永安中的断笔暗记和常平的"泥鳅背"),需要用心观察和收集,包括前所提及北周钱的穿口,显然是在二或三级软母上用一根头圆且尖'后方且带锉纹的工具一次加工成型的,这样的加工方式同时造成了大量母钱和其翻制品的桥曲,而这时期的母钱并不是很刻意追求文字和内外郭等外凸部分与地张间的楔形截面,有的甚至在制母时勒刻与地张间的接合部位,造成翻砂起模时这些部位型砂塌落再铸造后的"流铜"样式(北周尤甚),另外请注意"合背"与"复打"钱的厚度区别,是在未压实的型砂(造成约两个钱的厚度)和已压实的型砂(一个钱厚)翻砂的结果;5.这一时期子钱只要有减重样式存在的,就根本不会有足重祖钱存留下来,严格的铸币管制(史载实谬,北朝无私铸)和软母(推测应为锡制)的不易保存性造成了其有大量铸币却无标本的现象.此外关于其具体在翻砂铸造中的操作方法(例如是用母钱固定在"钱树"上造成流道的一次成型还是后开流道,铜液的浇铸和排气形式等,但是肯定不是什么"单面母"或"活字制母",定位在当时已不是问题),的确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因为侧重点的不同,史书上无记载或根本谬误,诸友不能望文生义,还需要更直观的感受和对当时状况的研究体会.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以后有闲暇并把标本系统整理后再做探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3

积分

白衣秀士

发表于 2008-1-12 00:55:49 |显示全部楼层
六楼是受高温和外力后形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8-1-12 10:04:56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原野 于 2008-1-12 00:55 发表
六楼是受高温和外力后形成的

我也这样看,通常都是薄、径大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223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3 10:52:32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些卷边的,需要时我再发上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223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3 11:00:29 |显示全部楼层
浅浅的一印!翻砂能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8-1-13 18:29:52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大猫A 的帖子

(例如是用母钱固定在"钱树"上造成流道的一次成型还是后开流道,铜液的浇铸和排气形式等,但是肯定不是什么"单面母"或"活字制母",定位在当时已不是问题),
用母钱固定在"钱树"上造成流道的一次成型----我感觉,从道理上讲,这种方法是很不可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134

积分

正七品朝请郎

发表于 2008-1-13 21:50:45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148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3 22:58:24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的是,很多对铸造工艺有兴趣的泉友没有接触过陶艺制作更没有接触到翻砂铸型,更谈不上更深层次的加工工艺。如果没有直观体会和基础知识,这个技术问题的确很麻烦从头谈起(没有任何褒贬之意,切误解!)。降一层,钱币辩伪除了文字包浆,工艺性是第一重要的环节,希望大家关注而已。须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32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4 08:03:38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猫A 于 2008-1-13 22:58 发表
关键的是,很多对铸造工艺有兴趣的泉友没有接触过陶艺制作更没有接触到翻砂铸型,更谈不上更深层次的加工工艺。如果没有直观体会和基础知识,这个技术问题的确很麻烦从头谈起(没有任何褒贬之意,切误解!)。降 ...



这个观点严重同意!
讨论这个时期的铸钱工艺就一定要向上向下看——看北朝、看五代;还要向左看向右看——看冶陶(跟造型工艺以及范材有关)、看冶金(跟修造工艺有关),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不系统的看钱币的铸造流程,仅仅看造型工艺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说一句跑题的话:要不是在北朝炼钢工艺有所突破,修穿这个工艺就根本不可能出现~

大猫前辈21楼的发言谈了很多东西,有些我能理解,有些估计跟我想的差不多,只是表述不同,我正在消化,还谈不出什么心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73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1-14 23:09:25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猫A 于 2008-1-13 22:58 发表
关键的是,很多对铸造工艺有兴趣的泉友没有接触过陶艺制作更没有接触到翻砂铸型,更谈不上更深层次的加工工艺。如果没有直观体会和基础知识,这个技术问题的确很麻烦从头谈起(没有任何褒贬之意,切误解!)。降 ...

大猫前辈说得很有道理,实践出真知,而且看问题不光要横向研究,纵向的延续性也是很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4-30 14:57 , Processed in 0.04717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