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88|回复: 10

古钱币收藏: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794

积分

贵宾

发表于 2008-1-15 08:55:08 |显示全部楼层
古钱币收藏之随便说几句
曾几何时,古钱币收藏风靡全国,刹那间各种各样的交流会、交易会、网站、交流小报遍布每一个城市,比起当年集邮大潮丝毫也不逊色,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热度已经开始减退,大约原因有以下三条:
一、古钱币源泉的枯竭和价格的上涨,众所周知,现在从民间收集古钱币非常困难,而且大多数在农民手里的古钱已经比市场价格低不了多少;
二、近年来一些地区制做假钱成风,个别造假程度实在令人瞠目,足以达到乱真,不仅让一些新手上当,而且个别老收藏者也不易辨别真假;
三、在古钱币来源枯竭的同时,许多其它收藏品的利润确实可观,吸引了一些逐利者的眼球,小转行者弃古钱去追银币,大转行者弃钱币而经营陶瓷、字画、青铜器、翠玉等等。
综上所述,在古钱币收藏领域和市场上,确实是在变化中流失了一些收藏者和经营者,更多的古钱币爱好者的加入既给寻找古钱币增加了难度,也给更加理性收集古钱币提供了机会,价格高了,“漏儿”少了,但是选择的机会多了,指导性文章多了,中间环节少了,尤其网上选购买假上当的可能性少多了!留不住的走吧,也许那里有更大的利润空间,留下的自然更加坚定,因为毕竟古钱币有它独特的优势,而新进入的收藏者也正是看到这些优势才来的,他们同样会享受古钱币给予每一个收藏者的知识和乐趣。
尽管一些追求利润的经营者走了,可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影响古钱币收藏的意义,与其它收藏品比较,古钱币依然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小结有以下几条:
历史的连贯性,自先秦至民国,哪一个朝代没有钱币?什么“清十帝钱币”,什么“历代古钱币系列”等等成为上佳纪念品就是明证,可以给人一个历史!
艺术的欣赏性,每一个朝代的钱币又绝非一种,而是千变万化、千奇百怪,书法、艺术、铸造、民俗等等的奥妙给人以享受,处处是知识和乐趣;
收藏的浓缩性,与那些庞大的收藏品比较起来,古钱币的收藏确实具有相当的优势,几个朝代的钱币放在几本册里就行了,与占据较大空间的陶瓷、青铜器比较更加适于平民百姓收藏------毕竟老百姓住房困难啊!
保存的随意性,古钱币收藏相对于纸制品收藏要方便得多,象字画、邮票这些收藏品保存起来必须讲究,潮不行,热也不行,否则很容易损害收藏品的品相,而古钱币就随便得多了,那些生坑品的锈色或者传世品的包浆就是最美丽的保护层;
学习的知识性,对于一个喜欢历史并善于学习的收藏者,古钱币确实是各种历史故事最实在的见证,当年笔者喜欢上古钱币就是从《岳阳楼记》一篇文章开始的,可惜在收藏“庆历通宝”之后又转向了星月、南宋、顺治、咸丰等,陆续寻觅其它故事了;
价格的低廉性,无论古钱币的价格如何上涨,笔者以为比起其它动不动就上万、上十几万、上数十万的收藏品,确实便宜得多,在有历史、有书法、易寻觅、易收藏,又能学习知识的收藏领域确实是老百姓最适宜最精彩的选择了!
似乎古钱币的优势还能说出一些,就不耽误时间了,笔者坚信古钱币收藏实在是平民百姓最适合并不可多得的爱好之一,而且越是普通钱币越是能够确保真品、易于欣赏、容易成系列、便于联系历史及获取更多乐趣,你说呢?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正五品中散大夫

发表于 2008-1-15 09:02:1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2254

积分

永久社员

发表于 2008-1-19 12:11:35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好! 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店主

发表于 2008-1-21 21:00:22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606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8-1-22 21:07:46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794

积分

贵宾

发表于 2008-2-10 11:35:02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郑氏“永历通宝”渐渐少,笔者曾赴报国寺,见一枚品相一般的永历篆书,索价竟800元呢!!随着古钱币爱好者不断增加,恐怕能有个说法的古钱币,都会慢慢受到重视而不断增值啊!!

爱古钱币,不仅有陶冶情操的玩物,有增长知识的实物,还有不断增值的财物。一举多得!!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22

积分

正九品儒林郎

发表于 2008-2-11 23:33:32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606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8-2-15 21:16:15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41

积分

从七品朝散郎

发表于 2008-2-17 08:26:40 |显示全部楼层
haoti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532

积分

正七品朝请郎

发表于 2008-2-18 16:26:34 |显示全部楼层

浅 说 大 钱

也请楚三先生赐教:
                                  浅   说   大   钱
                                        北泉轩
        中国古钱币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各种半两钱开始占据百姓小型交易中的正统媒介地位。一般直径2.3毫米左右,称重十六两制时约一钱(今3.5克左右),或称小平钱。别称孔方,古泉。俗称大钱。
        相对小平钱而言,折十以上的就可称之为大钱了。
       然而,小时候,在手中有十几个大钱的时候,则不论大小,凡是方孔,黄铜的都叫做大钱。那时候虽然生活非常艰苦,吃粗粮,穿打补丁的衣服,但小学校园里却是生机盎然,活泼愉悦的气氛。冬天踢毽子是女同学的专利,但我同班的“王一大阵子”却丝毫不让美眉。四个到五个大钱的毽子要比仨大钱的毽子重一些。盘是基本功。踢、打、畚、掰、压、跪、踩、掏,全套下来,那才真叫绝。于是,同学们送了他一个外号。他现在已经在地区人事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了。那时的毽子普通的是几只公鸡尾毛,好一点的是公鸡背毛,最好的要算冬季的狗屁股毛。几个乾隆通宝,塞进狗毛,用竹签从底部钉进去,削齐。一只上好的狗毛毽子可以换十几个大钱。
        可是当时大钱虽不难见,但却没产生收藏和研究的兴趣。
       抛下踢毽子用的小大钱不说,眼下,不知怎麽发现了一些大大钱。无书,无谱,无资料。你说史料没有就算假货,工艺品,戏做,也不尽然。按唯实唯物的说法,可称的的道道的老货。
         据钱谱书载,中国最早的大钱可能算公元959年南唐李景铸大唐镇库了。直径大约58毫米。五代初刘仁恭铸永安一千大型铜钱直径也在58毫米左右。到北宋时宋真宗曾铸折十型咸平元宝、祥符元宝,直径在45—50毫米。南宋时宁宗铸行(公元1201—1204)折十型嘉定元宝,理宗铸大宋通宝(背当拾)、淳佑通宝(背当百)。这些,可惜均未见实物。
        大号阜昌重宝。公元1130——1137年,占据大半个中国的金朝应是在金太宗天会年间,扶植了一个刘预伪齐政权。齐鲁大地,矿产丰富,人寿年丰。伪齐刘预造阜昌元宝、通宝、重宝,基本上把两宋的铸币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楷体字笔锋尽显;篆书字笔画考究规整,篆中带隶。钱样形制规范,内外郭均匀有度,宽窄划一。
         

      如图,阜昌重宝钱样。直径105毫米。厚度5毫米。内穿22毫米。重量196克。细看之,蓝绿入骨锈坐底生根,右下地章可见一毫米左右穿眼透亮。掷地有声,但已经没有清脆之音。铜质还很硬,铜色属深红。八百七十多年前是否真的铸造过这样的钱样呢?


                                                                              

       万历通宝大花钱。直径96毫米。厚度4毫米。铜色黑褐黄,边道熟旧。正面如意,鱼。背面似夜市,店铺。
                                    

       上图,道光通宝,背大清镇库。如图,精黄铜铸。直径104毫米。厚度6毫米。磨痕、传世古黑锈,绝非近品。道光在位开始了鸦片战争,订立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又割地又赔款。总不能用这样的大钱顶数吧?到底当时有没有“镇库”这一说呢?史无载,永成谜?                                                                                 

        上图,太平天国中型礼钱雕母。中型礼钱有述,中型礼钱雕母无载。直径111毫米,厚8毫米。重610克。个头着实不小。

       左图,太平天国楷书特大镇库钱  。右图,背圣宝。直径77毫米,厚度4.5毫米。重量112.7克。                           

                                                      


        光绪元宝 库平拾两。背户部坐龙。铅质镀银。直径约88毫米,厚6毫米。难道光绪末年确有铸大型银元的企划?或为民国时期有人戏做?
        民国三年袁像拾圆大样。铅质镀银。直径约88毫米,厚6毫米。难道民国初也有铸行拾圆银元的动议?
        那末,光绪、民初没有流通大型银元是肯定的。国运没落,动摇通货,拟发大型银元似乎也合乎情理。
        古钱不足值,由实变虚,经历了近千年的嬗变。最后,当执政者了解了钱币只不过是价值符号的真谛后,那末,铸、印在钱币上的面值标记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2 22:59 , Processed in 0.05637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