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1|回复: 0

徐世昌:比李鸿章还会做官的人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7801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8-3-31 05:44:21 |显示全部楼层
从晚清封疆大吏转任民国总统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袁世凯,另一个就是徐世昌。不知道袁世凯的人少之又少,但不知道徐世昌的恐怕就很多了。这是因为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了皇帝,故而遗臭万年,而徐世昌却是乱世中国一个不折不扣的“太平官”。
出师不利:十年寒窗换来十年板凳
    徐世昌1855年生于河南卫辉,很小就死了父亲,家里比较穷,但他母亲对他管教很严厉。据徐世昌回忆,他小时候嘴馋,老想多吃一点,这时他母亲就会严厉地训斥他:“现在就这样,长大还得了!”宁可将食物扔掉,也不给他吃。等他长大一点了,每次交朋友,他母亲都会暗中观察那人的人品,如果是有志青年,就拿好吃的招待他;如果是街头小混混,就立刻把人家骂走。
    为了补贴家用,徐世昌16岁时开始做私塾先生,同时偷闲自学。24岁时,徐世昌为淮宁县知事治理文牍,遇到了袁世凯,两人相见恨晚。一个是不第秀才,一个是纨袴子弟,但都有大志在胸。当时徐世昌没钱去南京考试,袁世凯立即赠给他白银200两,使徐世昌得以成行,最后两人同时中举;4年之后,徐世昌又中了进士,随后进入了翰林院。
    大家可能以为中了进士且进了翰林院,应该能吃香、喝辣了,其实不然。清朝的翰林,有黑红两分,红翰林,可以“上天入地”。“上天”可到皇帝身边,沾着皇家的瑞气、皇帝的恩典,福分自然小不了;“入地”则是外放学官,做主考或者学政,收一堆弟子门生和弟子门生的孝敬,当下可以享用,日后可以援引。
    黑翰林则上下都不沾,既上不了天,也下不了地,干在京师苦熬,除了同乡同年的地方官进京时可以打打秋风之外,自己也许还可以混个饱肚子,家人仆役未免吃不上穿不上的,袍褂都时常要进当铺,用的时候再赎出来。不用说,咱们这位未来的徐总统就是这样一个黑翰林。他先做了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转正,做了编修,官阶七品,每年45两银子,没有额外收入,生活很困难。
    穷也就罢了,问题是他在翰林院还不招人待见。在翰林院里,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老师:一个是洋务派的干将,先后任湖广、两广、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当时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一个是清流派的领头人李鸿藻。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徐世昌一方面积极投身社交圈子,一方面发奋读书,提高自己的修养,但这些行为却被李鸿藻说成“虚矫过人”。碰到这样的领导,他也没辙。徐世昌就这样干熬了将近10 年。
    孤注一掷:小站练兵换来官运转机
    在翰林院的第十个年头,徐世昌迎来了官运的转机。袁世凯不知怎么,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发迹的袁世凯还是和当年一样欣赏徐世昌,向朝廷奏请让徐世昌到新建陆军营务处公干。那时节,翰林属于清望之职,科举金字塔塔尖上的人,黑翰林固然穷点,但去军营谋事还是比较少见的事情。像徐世昌这样的正式翰林,即便是外放做地方官,都算是丢人,自降身价,跟“丘八”混在一起,似乎连想都不用想。
    但徐世昌终于熬不下去了,一接到邀请,就欣然从命。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徐世昌做了。事实证明,这一步,他走对了。徐世昌日后的功名利禄,都在于他做了这么一个当时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选择。
    徐世昌到任不久,袁世凯就被人告发了,说他克扣军饷、杀害无辜,清廷就指派军机大臣荣禄与陈奎龙负责查办。这时,徐世昌在翰林院拉的关系就派上了用场,他利用与陈奎龙为同榜进士的机会,为袁世凯说情,袁世凯得以安然无恙,从此对徐世昌感激不尽。
    徐世昌的仕途坎坷,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上头没人。毅然投身小站,意味着他买了官场潜力无限的绩优股。对于袁世凯来说,尚未发迹的他,有一个翰林来做幕僚,对提高自己的身价,无疑有莫大的好处;对于徐世昌而言,一可以解决经济困难,二算是押宝,搏一下,总比困死在翰林院要强。事实证明,他的运气很好,这一宝押下去,以后的富贵荣华居然全有了。
    太平有术:乱世无为竟至民国总统
    实际上,徐世昌是个很会做官的人,这从他广交老乡就可见一斑。徐世昌远祖由浙江搬到直隶,后又搬到河南。凡遇到以上三个地方的人,徐世昌都和他们攀老乡,亲热异常。徐世昌的太平之术,由此可见一斑。就凭这点,在清朝的官场文化里,他要是混不上去,还真是怪事一桩。
    自从跟对了人之后,徐世昌就一直官运亨通,时而尚书,时而总督,时而军机大臣。1908年西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去世之后,满族亲贵要当家作主,排挤袁世凯出局,但徐世昌却得以保全,不仅如此,他还在后来的皇族内阁中担任仅有的两个协理大臣(副总理)中的一个。要知道,在这个内阁中,满打满算,汉人才四个,而徐世昌是地位最高的一个。
    会做官的人都喜欢做官,庚子赔款以后,清朝实行新政,徐世昌要缺、肥缺一个接一个,巡警部、邮传部、东三省总督、内阁协理大臣,辛亥革命的时候,还趁乱成为了太傅衔太保,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名义上达到了清朝官员的最顶点,再高就是皇帝啦。清帝逊位,作为太傅衔太保,总不好意思马上做民国的官,闲了下来,徐世昌跑到青岛跟一班遗老遗少混了一些日子。
    未及两年,袁世凯请徐世昌出山任国务卿,这时的徐世昌早就熬不住了。然而他真心做遗老的弟弟徐世光看不过去,出来横挡,苦劝兄长不能为袁氏之官,辜负清朝的皇恩。死活不肯让哥哥上车,哥俩熬了一夜,弟弟哭,哥哥也哭,哭到天亮,哥哥还是上了火车。
    袁世凯的大儿子和一帮亲信,发起洪宪帝制,徐世昌自恃身价,没有积极响应,帝制成,袁世凯尊徐世昌为“嵩山四友”,说是不好意思让老朋友称臣。徐世昌当然明白是什么意思,很是不爽。他明白,官瘾极大的他,从此在袁朝想做个弼马温亦不可得矣,自己嘟囔,所谓“嵩山四友”,就是永不叙用。好在袁世凯的帝制很短命,永不叙用,很快作了废,在此后的军阀争斗中,徐世昌凭自家多年练就的身段和功夫,最终做上了民国大总统。
    晚清号称“士官三杰”之一的吴禄贞曾这样评价徐世昌的左右:“议论皆文明,样子皆标致,救东事则不足,坏事则有余。”(注:东事即指东北边疆之危机)其实,有什么样的幕僚,就有什么样的东家。在当时的中国,就是这样的人,才官运亨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成事不是他的创意,败事也不是他的首恶。功夫都在“样子”上,至少在上级看来,这种人的模样和做派总是那么可爱,老成稳重,静若处子。
    徐世昌在晚清位极人臣,做到军机大臣、太傅衔太保,在民国时期做过袁世凯的国务卿,最后居然成了民国大总统。可细想起来,此公虽然一路大官做上去,但好像什么事也没做过。他参与过袁世凯小站练兵,但兵不是他练的;他做过清朝第一任的巡警部尚书,但警务也不是他办的;他做过东三省的总督,好像除了让自家的宦囊鼓了好些之外,没留下什么政绩。至于在民国做总统,本是傀儡,姑且不论,给袁世凯做国务卿,连主子要做皇帝,都没帮什么忙。这样的人,你说他好吧,没做什么好事,你说他坏吧,也没什么坏事是以他为祸首的,就是官运亨通,挡都挡不住。曾国藩说过,俞樾拼命做学问,李鸿章拼命做官,他都赶不上。但是拼命做官的李鸿章也赶不上徐世昌,没有过上一把总统的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20 02:42 , Processed in 0.05207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