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5|回复: 1

你了解羌族的历史和风俗吗?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6-15 16:50:10 |显示全部楼层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25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马+龙)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已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经营农业。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羌族的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1955年和1956年,茂汶县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
日常食俗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经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将玉米粉放在甑子内蒸成颗粒状,即可当饭食用,有时将洗净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将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许多地区的羌族还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连(米+查)浆水发酵,蒸成豆泡子馍馍,或将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馍馍。用麦面片加肉片煮熟称为“烩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状,称为“面汤”,继续加玉米粉搅稠,以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搅团时,要同时吃用白菜、圆根(芜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汤,能开胃。常用玉米、小麦、豆类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时食用。在食用马铃薯时,羌族民间喜将马铃薯整个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状,做成糍粑,称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汤吃。
因吃鲜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乐做成的腌菜。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都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猪膘”,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食用时一是与蔬菜同煮,熟后捞起猪膘,切成长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将生腌猪膘切成小块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猪膘代油,还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杀年猪时,羌族喜将猪血等充填到猪大肠内,煮熟后称为血肠。血肠也是宴客吃酒时的一种上肴。有的还将猪血与荞麦和在一起做成血馍馍食用。羌族还常把新鲜的猪肉放在新宰的猪肚子里加盐、花椒等扎紧、风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坏。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茂县羌语称“日麦希”,意为羌人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羌族饮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将酒坛开封,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点,常在火塘上支起一个铁三足,做饭时将铁锅放在上面加热,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铁三足还要在上面镶制银饰。
节日、礼祭食俗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正如一首羌谚所云:“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席,无歌难待客”。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另一种被称为蒸蒸酒的饮料是将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酿制而成,饮用时既有酒香又能顶饭,类似汉族的醪糟。无论年节或待客,羌族都以“九”为吉,故宴席时都要摆九大碗,菜肴与川菜相同。炖全鸡,习惯于用竹签撑起鸡头,使之昂起。以鸡头飨上宾(如舅父等)。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08-6-15 16:51:38 |显示全部楼层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进行各项节日活动。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届时会首要备好1只黑公羊、1只红公鸡、1坛咂酒、3斤猪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馍和香蜡、爆竹、纸钱等,按规定摆好,由“许”(巫师)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寿年丰,并将山羊宰杀后煮熟,连同其他食品分给各户,过去称“散分子”。最后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尝各自的祭祀食品。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新娘新郎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典型食品 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以上三种都能补肾。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于今日的北川来说,羌笛今后还有没有人会吹,有多少人会吹,至今还是未知数。

“谁也没想到北川会遭此劫难。这次大地震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无一幸免,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知名专家也在地震中遇难。羌族文化这次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抢救措施,中国羌族文化有可能成为绝响。这种口口相传的文化可能从中国消失”,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昨天面色凝重地说道。

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大量羌族文化遗址和文物在此次地震中受损严重,羌族文化传承难度非常大。

文、图/本报特派绵阳记者肖欢欢

劫难:羌族文化遭遇毁灭性重创

前天在北京举行的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焦急指出,北川地震不仅使羌族人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使其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北川永平堡石砌古城墙多处垮塌,城门开裂、变形。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勒石村聚居遗址、克枯栈道、青坡门河坝遗址、石棺葬、无影塔等无不遭到毁灭性破坏。此外,北川羌族博物馆、羌族民俗博物馆等倒塌,大量文物和羌文化档案资料被埋或严重毁坏,对羌文化传承影响巨大。

对于羌族文化的受损程度,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反复用的字眼是“毁灭性打击”,他表示:“比专家们估计的损毁程度还要严重得多。”

他解释说,北川自古是羌族聚居区,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出生地,总人口16.9万,其中羌族人口近10万人,占总人口的近六成,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有着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羌族文化遗产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这次大地震不仅使得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悉数被毁,而且大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由于羌族文化主要靠口口相传,熟知羌族技艺的传人遇难可能就意味着很多重要的文化因子从此“断了香火”,所以羌族文化更是面临着绝响的威胁。

专家:很多被毁文物是国家级“宝贝”

据绵阳市博物馆的统计,北川在此次大地震中被埋的有国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121件,一般文物280余件;羌族民俗文物、实物400余件。其中,已有120多件文物去年经过认定级别后送往绵阳市博物馆馆藏,这才幸免于难。为保护羌族文化,去年绵阳市专门拨款10万元用于羌族文化遗产的收集,并倡导广大羌族群众踊跃捐献藏品,但谁也没想到,这次收集行动却导致了羌族文物的集体被毁。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异常痛苦,这些文物是羌族人珍藏,流传了几代甚至几十代的家传“宝贝”,在高泽友的心中比他的命根子还要金贵。

对于这些被深埋于地下,可能永远无法重见天日的文物,高泽友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羌族的碉楼、羌寨,祭祀用的山神塔、羌族婚丧嫁娶中的服饰,以及羌族狩猎用的公弩等,至今都有1000多年的历史。“可以肯定地说,这次被毁的文物很多都是国家级的宝贝,只可惜刚刚收集起来,没来得及鉴定级别,如果定级的话可能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像那把古羌族人狩猎用的公弩,3米多长,是中国唯一的一把,这次毁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了。”高泽友眼圈有些发红。

他表示,历史上,羌族从甘肃、青海等地迁移到石泉(今北川),至今四川安县以北基本上都是羌族人,北川约10万羌族人在地震中遇难了3万人左右,其他分布非常零散,羌族文化要重新繁衍广大,难度相当大。

困局:非物质文化传人大量遇难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会羌语的长者、通晓羌族历史文化的“端公”等对羌文化的记述和传承至关重要,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难,对羌族文化的传承影响巨大。

他表示,地震前北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0余条,其中四川省级3条,分别为“口弦子、许家湾十二花灯、羌历年”,绵阳市级30余条,有大禹传说、口弦子、羊皮端公舞等;县级20余条,此外还有还未申报的名录及正在申报的40余条。“北川文化馆5名正式工作人员这次地震中全部遇难,北川知名的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也在本次地震中遇难。而会吹羌族乐器羌笛的一名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现在羌族中会吹羌笛的仅剩几人,这门技艺能否传承下去现在还是未知数。

记者目击:

羌族文化遗产遭毁令人痛心

昨天,记者多方周折来到已经严重受损的“永坪堡明代古军事城堡”外看到,上城、中城、下城墙体大面积出现裂缝,最深的口子达到10多厘米,由于受到泥石流的冲击,城墙墙体大面积垮塌,四周山体很多已经严重倒塌,大量泥沙就堆积在城墙边上,淹没了部分城墙。“伏羌堡明代古军事城址”的城址四面墙体部分垮塌,出现大面积裂纹,地基严重下沉倾斜,已经成为“危楼”。部分受损的墙体也孤零零地立在山石堆中。

高泽友告诉记者,该处遗址是历史上汉、羌融合的重要历史见证,明朝中叶,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在北川设立了军事要塞,并实施“改土归流”的政策,羌族也逐渐汉化。

希望之光:

“抢救羌族文化”行动已经启动

北川上下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场空前的“抢救羌族文化”行动。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温家宝在北川映秀镇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要求,要保护好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古老文化和文明。

高泽友告诉记者,他已经开始联系博物馆工作人员收集资料,并将到博物馆废墟中搜救残存的文物资料。同时,中国民族博物馆也将启动羌族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项目。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葛全胜也建议,重建安置要坚持“就近安置、集中安置”原则,根据区域环境灾害评价结论,选择周边羌族相对集中、适应羌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进行安置。他们还建议推进国家级“羌族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建设。

“我相信,只要有人在,通过几年、几十年的努力,羌族文化传承还是有希望的”,临别时,高泽友——这个在此次地震中失去了妻子的中年汉子坚毅地告诉记者。 (本文来源:新华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2 21:16 , Processed in 0.05200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