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2|回复: 2

东二文!!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794

积分

贵宾

发表于 2008-6-17 19:26:10 |显示全部楼层
二文的稀缺与“东”二文!!
在寻找小铜元的过程中,笔者也对于各种二文“大清铜币”的诸多品种作了简单的统计,现简述如下:大清鄂、大清苏、大清甯、大清川、大清直、大清閩、大清浙、大清东、大清汴、户部乙巳、户部丙午、户部丁未、大清铜币二文等,虽然存世数量多寡悬殊很大,但是即使稍微多一些的品类,恐怕现在野党已经属于凤毛麟角,比较难以见到了。
在笔者印象里,比如大清鄂、大清苏、大清閩、大清浙、大清东、户部乙巳、户部丙午、户部丁未等,应当还属于能够见到的品种,可是从目前市场的价格来看,有的价格已经高的惊人了,似乎都已经超过数百元。有一次,笔者见到网络上一枚二文大清鄂,索要高价,可是仔细审视看出“鄂”字似乎是后刻的,一些网友指出后出售的泉友并未解释,没过多久竟然也被泉友“确认”了!!一般品美的“鄂”字似乎都应该都是不菲的价格呢!!
与大清“鄂”相比较,大清“东”应当也是比较稀少的品种,只是与“鄂”的根本区别在于,“鄂”字所出现在市场上的小铜元,似乎美品很多,而“东”字的品相大约都不大美,或者说是流通的磨损痕迹比较严重,所以倘若有相对可以看得上眼的“东”,就算是相当不错了啊!!笔者最近在报国寺的一个泉友处购得一枚“东”二文,据他说是他所见到的最美的一品,价格不菲,可是还算满意,于是遍查网络大清铜币“东”二文,确实竟然没有见到一枚更美的了,后来又再买几品,反复比较竟然兴味盎然。笔者并不羡慕那花费数千元购买的大清“鄂”二文,当然更为那位买到改刻品的泉友遗憾,而笔者所购买的大清“东”二文,绝对保真保老,而且“东”字清晰可见,欣赏起来确实修心养性,感悟颇多。
翻开书一一比对,发现二文小铜元多制造于“丙午”年,即公历1906年,而户部则在乙巳(1905年)、丙午(1906年)、丁未(1907年)连续制造,河南局则仅仅乙巳(1905年)一个年号。据钱币史书记载,由于机制技术的引进,自1900年就在广东钱局制造铜元,而真正大量投入生产并投入市场则是在1905年前后,按照干支纪年的表述即为“乙巳”年开始制造,应该说清末的铜元制造落后于银元制造,而银元制造则是起源于外国银元的“入侵”,所以追根寻源铜元的机制技术也是从外国银元的流入才开始引进的呢。历史如此,可是为什么中国的铜元先有十文,后有二文,最后才有一文呢?大约这可以理解为造币计划的安排,但是笔者以为在清末风雨飘摇的最后年代理,何以相隔年余或数年才安排小面值钱币的制造呢?即使从当时货币贬值的规律分析也难以自圆其说啊,所以笔者以为:按照当时方孔钱币一文与十文并列存世流通状况,二文、一文面值小铜元已经未必是货真价实的货币,当时之所以后补制造这些小钱币不过是一种表示,一种自我安慰的调剂,或者说是一种安抚人心得策略吧?“丙午二文”或“戊申一文”正是带有展示性、纪念性货币吧?
正因为这个原因,虽然清廷从这样的思路和目的出发,肯定发出过制造二文及一文的指令,可是由于当时政令未必能够得以落实的混乱,许多重要钱局就没有实施二文、一文的制造发行,即使已经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二文、一文的制造的钱局,不少钱局也仅仅制造了数量极少的“示意品”,成为现在收藏爱好者可望而不可求的宠儿,比较之下,一些制造数量尚可的二文、一文,至今恐怕也成了爱好者们竞相追求得目标吧?大约其中,略带磨损痕迹的“东”二文,和多数未流通的“鄂”二文显然都属于介于珍稀与普通之间的二文小铜元,价格自然不菲也可以理解,笔者以为,在现在的收藏市场里能够选购到如此稀少的“东”字二文就已经难得了,何苦再计较其价格与磨损呢?文字狱图案清晰可见啊!!
精美和小巧似乎是二文小铜元的特色,稀少与珍贵更是二文铜元的“专利”,笔者在继“浙”、“闽”等二文小铜元收藏在册之后,又得“东”二文,欣喜非常,作文以记载此景此情,书写罢了再欣赏这一美妙的钱币,感受这一深远的历史吧!
倘若想验证一下笔者所论虚实,请自行上网或入市验证。有“东”二文的泉友,必将与笔者同乐啊!

相关帖子

主题

听众

386

积分

正八品给事郎

发表于 2008-6-17 21:54:32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805

积分

正七品朝请郎

发表于 2008-7-5 21:26:0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5-17 02:23 , Processed in 0.05136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